怎么理解时间复杂度和空间复杂度
时间复杂度和空间复杂度一般是针对算法而言,是衡量一个算法是否高效的重要标准。先纠正一个误区,时间复杂度并不是算法执行的时间,再纠正一个误区,算法不单单指冒泡排序之类的,一个循环甚至是一个判断都可以称之为算法。其实理解起来并不冲突,八大排序甚至更多的算法本质上也是通过各种循环判断来实现的。
时间复杂度:指算法语句的执行次数。O(1),O(n),O(logn),O(n2)
空间复杂度:就是一个算法在运行过程中临时占用的存储空间大小,换句话说就是被创建次数最多的变量,它被创建了多少次,那么这个算法的空间复杂度就是多少。有个规律,如果算法语句中就有创建对象,那么这个算法的时间复杂度和空间复杂度一般一致,很好理解,算法语句被执行了多少次就创建了多少对象。
数组和链表结构简单对比
数组:相同数据类型的元素按一定顺序排列的集合,就是把有限个类型相同的变量用一个名字命名,然后用编号区分他们的变量的集合,这个名字称为数组名,编号称为下标
数组的特性:
1.数组必须先定义固定长度,不能适应数据动态增减
2.当数据增加时,可能超出原先定义的元素个数,当数据减少时,造成内存浪费
3.数组查询比较方便,根据下标就可以直接找到元素,时间复杂度 O(1);增加和删除比较复杂,需要移动操作数所在位置后的所有数据,时间复杂度为 O(N)
链表:是一种物理存储单元上非连续,非顺序的存储结构,数据元素的逻辑顺序是通过链表中的指针链接次序实现的。
链表的特性:
1.链表动态进行存储分配,可适应数据动态增减
2.插入、删除数据比较方便,时间复杂度 O(1);查询必须从头开始找起,十分麻烦,时间复杂度 O(N)
常见的链表:
1.单链表:通常链表每一个元素都要保存一个指向下一个元素的指针
2.双链表:每个元素既要保存到下一个元素的指针,还要保存一个上一个元素的指针
3.循环链表:在最后一个元素中下一个元素指针指向首元素
链表和数组都是在堆里分配内存
应用:
如果需要快速访问数据,很少或不插入和删除元素,就应该用数组;相反, 如果需要经常插入和删除元素就需要用链表数据结构了
怎么遍历一个树
四种遍历概念
先序遍历:先访问根节点,再访问左子树,最后访问右子树。
后序遍历:先左子树,再右子树,最后根节点。
中序遍历:先左子树,再根节点,最后右子树。
层序遍历:每一层从左到右访问每一个节点。
每一个子树遍历时依然按照此时的遍历顺序。可以采用递归实现遍历。
冒泡排序(Bubble Sort)
算法描述:
● 比较相邻的元素。如果第一个比第二个大,就交换它们两个;
● 对每一对相邻元素作同样的工作,从开始第一对到结尾的最后一对,这样在最后的元素应该会是最大的数;
● 针对所有的元素重复以上的步骤,除了最后一个;
● 重复步骤 1~3,直到排序完成
如果两个元素相等,不会再交换位置,所以冒泡排序是一种稳定排序算法。
代码实现:
package com.atguigu.interview.chapter02;
/**
* @author atguigu
* @since 2019/7/22
* 冒泡排序
*/
publc class BubbleSort {
/**
* @param data 被排序的数组
*/
public static void bubbleSort( int [] data) {
int arrayLength = data.length;
for ( int i = 1 ; i < arrayLength; i++) { //第 i 次排序
for ( int j = 0 ; j < arrayLength - i; j++) { //从索引为 j 的数开始
if (data[j] > data[j + 1 ]) { //相邻元素两两对比
int temp = data[j + 1 ]; // 元素交换
data[j + 1 ] = data[j];
data[j] = temp;
}
}
System.out.println( "第" + i + "次排序:
\n" + java.util.Arrays.toString(data));
}
}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
int[] data = { 3 , 44 , 38 , 5 , 47 , 15 , 36 , 26 , 27 , 2 , 46 , 4 , 19 , 50 , 4
8 };
System.out.println( "排序之前:\n" + java.util.Arrays.toString(data));
bubbleSort(data);
System.out.println( "排序之后:\n" + java.util.Arrays.toString(data));
}
}
快速排序(Quick Sort)
算法描述:
使用分治法来把一个串(list)分为两个子串(sub-lists)。具体算法描述如下:
● 从数列中挑出一个元素,称为 “基准”(pivot);
● 重新排序数列,所有元素比基准值小的摆放在基准前面,所有元素比基准值大的摆在基准的后面(相同的数可以到任一边)。在这个分区退出之后,该基准就处于数列的中间位置。这个称为分区(partition)操作;
● 递归地(recursive)把小于基准值元素的子数列和大于基准值元素的子数列排序。
key 值的选取可以有多种形式,例如中间数或者随机数,分别会对算法的复杂度产生不同的影响。
代码实现:
/**
* @author atguigu
* @since 2019/7/22
* 快速排序
*/
public class QuickSort {
public static void quickSort( int [] data, int low, int high) {
int i, j, temp, t;
if (low > high) {
return ;
}
i = low;
j = high;
//temp 就是基准位
temp = data[low];
System.out.println( "基准位:" + temp);
while (i < j) {
//先看右边,依次往左递减
while (temp <= data[j] && i < j) {
j--;
}
//再看左边,依次往右递增
while (temp >= data[i] && i < j) {
i++;
}
//如果满足条件则交换
if (i < j) {
System.out.println( "交换:" + data[i] + "和" + data[j]);
t = data[j];
data[j] = data[i];
data[i] = t;
System.out.println(java.util.Arrays.toString(data));
}
}
//最后将基准位与 i 和 j 相等位置的数字交换
System.out.println( "基准位" + temp + "和 i、j 相遇的位置" + data[i] + "交
换" );
data[low] = data[i];
data[i] = temp;
System.out.println(java.util.Arrays.toString(data))
//递归调用左半数组
quickSort(data, low, j - 1 );
//递归调用右半数组
quickSort(data, j + 1 , high);
}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
int[] data = { 3 , 44 , 38 , 5 , 47 , 15 , 36 , 26 , 27 , 2 , 46 , 4 , 19 , 50 ,
4
8 };
System.out.println( "排序之前:\n" + java.util.Arrays.toString(data));
quickSort(data, 0 , data.length - 1 );
System.out.println( "排序之后:\n" + java.util.Arrays.toString(data));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