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线源】微焦点X射线源的基本原理
- 1.背景
- 2.原理
1.背景
1895年11月8日,德国物理学家威廉·伦琴在研究阴极射线时偶然发现了X射线。当时,他注意到阴极射线管附近的荧光屏发出了光,即使它被纸板遮挡住。经过进一步实验,他意识到这种不可见的射线能够穿透物质,并在屏幕上显现。
由于这种射线的性质不明,伦琴称其为“X射线”(X代表未知)。伦琴还通过实验发现,这种射线可以穿透人体,并首次用X射线拍摄了他妻子的手骨图像,清晰地显示了骨骼和戒指。
1896年,医学界开始尝试用X射线进行诊断,特别是在骨科和牙科领域,X射线成像提供了全新的方式来观察体内结构。
1901年,威廉·伦琴因发现X射线获得了首届诺贝尔物理学奖,这标志着X射线在物理学界的重要地位。
从波长和能量的角度来看,X射线是电磁波谱中的一种高能辐射,其波长非常短,能量很高。
1.1、波长角度
X射线的波长通常在 0.01 nm(纳米)到 10 nm 之间。这段波长范围非常短,远小于可见光的波长(400–700 nm)。因此,X射线具有非常高的频率。
根据波长的不同,X射线可以分为两类:硬X射线和软X射线。
硬X射线:波长较短,通常小于 0.1 nm,这些X射线穿透能力很强,常用于医学成像和工业探伤。
软X射线:波长较长,通常大于 0.1 nm,穿透能力较弱,更多用于表面分析或半导体检测。
1.2、能量角度
X射线的能量与其波长成反比关系,根据普朗克定律,能量E 和波长λ 的关系如下:
对于硬X射线,能量通常在 5 keV 到 100 keV 或更高,
而软X射线的能量较低,一般在 100 eV 到 5 keV 之间。
注意:eV即电子伏特。
2.原理
X射线(X-rays)是通过高速运动的电子与物质相互作用产生的电磁辐射(电磁波)。其产生的原理主要可以分为以下几个主要步骤:
2.1、电子发射:首先,在真空管(X射线管)中,阴极灯丝通过加热释放出大量运动的电子。这些电子通过热效应从钨丝或其他材料中发射出来。
2.2、加速电子:通过高电压(通常是几十kV到几百kV)加速这些自由电子,使它们获得非常高的动能。高压电场使电子从阴极灯丝快速移动到阳极。
2.3、电子撞击阳极靶材
根据靶材的不同,区分为反射靶和透射靶(最小FOD更小)。
关于反射靶和投射靶:在反射靶中,电子束撞击靶材表面后,X射线以一定的角度从同一侧反射出来。靶材通常厚而坚固,能够承受高能电子的撞击。在透射靶中,电子束从一侧穿过靶材,靶材非常薄,X射线从靶材的另一侧射出。
a、反射靶:
这些高能电子在撞击阳极靶材(通常是钨或钼)时,由于突然减速,只有不到1%的能量被转化为X射线,其余的绝大部分能量都以热量的形式散失。这一过程叫做“制动辐射”(Bremsstrahlung)。即电子的突然减速导致能量释放,而这部分能量以电磁波的形式发射出来,即为X射线。
b、透射靶:
部分高能电子会直接将靶材原子中的内层电子击出,这使得靶原子处于激发态。为了回归稳定状态,较外层的电子填补内层空缺,过程中释放出特征性的X射线。
总结以上:
X射线是高速运动的电子在与物质相互作用中产生的。在X射线管中(真空管),从阴极灯丝发射的电子,经阴极、阳极间的电场加速后,轰击X射线管靶(Target),将其动能传递给靶上的原子。其中约有1%左右的能量转化为X射线,并从X射线照射窗(Output Window)中射出。
以下是滨松闭管(反射靶)的基本原理示意图以及外观示意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