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网络在体系结构的位置与网络协议栈的层状结构
2.协议栈各层的功能
协议栈分层设计达到了解耦目的,层与层之间只有接口之间的关系,提高了代码之间的可维护性与拓展性。同一层之间使用的协议相同,达到了跨设备的作用
3.协议
协议本质是一种约定,这种约定用计算机语言表达出。约定本身要可以通过某种数据标记出来,通信双方也可以识别。
4.OSI七层模型与TcpIp四层模型
开始涉及网络分层模型为OSI七层模型,但在实现的时候,因为其过于繁琐,最后实现简化为四层模型。
新增每层之间的作用为:
- 表示层:双方通信时,设备固有数据格式和网络标准数据格式的转化
- 会话层:建立与断开通信连接
OSI七层模型与TCPIP四层模型之间的关系为:
TCPIP四层协议中将会话层,表示层,应用层三层合并到应用层上
5.网络通信的流程
局域网通信流程(以太网)
在同一个局域网中,两台主机可以直接通信。
首先数据从主机A从应用层开始,自顶向下数据封包
经过每一层添加对应的报头
报头也是数据,一般是通过位断或结构体构成的。
数据封包:
用户的数据在拷贝到操作系统的缓冲区时,将报头添加到用户数据头部。每经过TCPIP协议一层,就向头部添加一层报头。
当主机B收到数据时要自底向上解包分用,最晚封装报头一定在报文的最外层
在识别报文时,接受方将报文分成当前层的报头以及有效载荷两部分 在对应层时只关心对应层的报头。
不同层的报头可能是下一层的有效载荷
当前层如何将报文分为当前层报头+当前层有效载荷?
- 定长报头:每一层报头的长度固定,系统直接截取固定长度就可以将报文分成两部分。
- 自定义描述字段:在报头结构体中前八个字节保存了报头大小以及有效载荷大小。系统拿到报文时,只要提取前两个整数,就可以找到报头大小和有效载荷大小。
每个协议报文的拆分都为这两种方法(解包)
有效载荷传递给上层那个具体协议
每个协议结构体中包含一个变量,这个变量表示了当前层的有效载荷应该给上层的那个协议。
所有协议中包含一个有效字段要传递给上层的那个协议(分用)
局域网通信流程如下图:
数据在主机A封包后再以太网传输到主机B,主机B经过解包分用将数据传递给应用层
数据在以太网中的传输过程为:
在主机A向主机B传递报文时,局域网上所有的主机底层都可以收到报文数据,只不过只有主机B对报文进行了解析,其他主机直接丢弃了报文。
实际局域网通信过程中不仅仅只有主机A与主机B通信,局域网上所有主机都有可能互相通信
局域网特性要求任何时候只能一台机器发送信号,A与B发信息时可能此时D向C发信息,这时就形成了局域网碰撞现象。
如果网络中的数据发生碰撞,主机可以检测到。(主机A发送信息与接受的信息不同,说明发生了碰撞)
当发生碰撞时,所有的主机进行碰撞避免算法,来避免碰撞。
注意:局域网发生碰撞的概率很低,网络通信速度与计算机处理速度很快。
MAC地址
主机A向主机B发消息,B如何识别消息发送给自己?
当前计算机中,每一台计算机上都至少有一张网卡,而每一张网卡都内置了48位序列号,这个序列号是全球唯一的。
局域网发送的数据称为MAC数据帧
数据帧上有dst MAC地址,当MAC数据帧在局域网上传输时,每一台主机与dst MAC地址对比,如果匹配上,则处理数据。匹配不上则丢弃数据。(单项发送)
注意:
如果dst MAC地址设置为全F,这个数据帧所有主机都会处理,称为广播发送信息
跨网络通信
主机A与主机2通信
路由器横跨多个网络,且每一个局域网都认为路由器时局域网上的一台主机。
主机A,B,C可以直接与路由器通信,主机1,2,3同理。
如果两个局域网都是通过以太网通信比较简单,但如果两个局域网一个用以太网,另一个用令牌环通信,就存在在数据链路层使用的协议不同,添加的网络报头不同,无法直接通信的现象。
注意:
- 以太网通过碰撞通信,令牌环是指拿到令牌的主机可以向网络中发送信息。
- 虽然在数据链路层所用的协议不同,但在其他层(传输层,网络层)协议相同
IP地址
IP地址:(公网IP)用来标识全网唯一台主机
IPV4:32位比特位标记IP地址
IPV6:128位比特位标记IP地址
以太网数据帧发送给路由器,路由器解包到网络层,路由器通过查找路由表确定要发给那个局域网那台主机。数据又通过路由器网络层的封包到路由器的数据链路层,此时添加的报头是令牌环报头。(相当于换了以太网报头)
在数据链路层以上主机A与主机2的每层报头相同。此时就达到主机A通信主机2。
综上:通过IP地址虚拟化了所有底层网络的差异,底层差异有路由器解决。只要在网络层添加IP协议,底层网络集体实现不用考虑,所以现在的主流网络又称为IP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