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目录
- 1. 图的定义、分类、表达方式
- 图的定义
- 图的分类
- 表达方式
- Python实现
- 2.相邻节点和度
- 概念定义
- python实现
- 3.路径、距离和搜索
- 路径和距离
- 搜索
- 环
- 4.图论中的欧拉定理
1. 图的定义、分类、表达方式
图的定义
图G可以由两个集合来定义,即G=(V,E)
。其中,V
是对象的集合,称为图的顶点或节点; E是V中(u,v)顶点对的集合,称为边或弧,表示u和v之间的关系存在。
图的分类
- 有向图:E有方向性,即顶点对是有序的。
- 无向图:E无方向性,即顶点对是无序的。
- 加权图:对E中的边赋予数值权重。
表达方式
图形,邻接矩阵,邻接列表
·邻接矩阵:行列表示图的节点;矩阵中的具体数值,在无权图中主要表示是否存在该边(以及该边的方向),在加权图中则会包含权重的信息
·当图是稀疏时,使用基于邻接列表的实现存储更有效
Python实现
class MyGraph:
# 定义图的类
def __init__(self, g={}):
'''
构造函数,接受一个字典作为输入来填充图的结构;
默认为一个空字典。
:param g: 图的初始结构,默认为空字典
'''
self.graph = g
# 获取图的基本信息
def get_nodes(self):
'''
获取图中的所有节点(顶点)。
:return: 节点列表
'''
return list(self.graph.keys())
def get_edges(self):
'''
获取图中的所有边。
:return: 边的列表,列表中的每个元素是一个元组,表示两个相连的节点
'''
edges = []
# 遍历所有节点
for v in self.graph.keys():
# 遍历每个节点的邻接列表
for d in self.graph[v]:
# 将每条边(节点对)添加到边列表中
edges.append((v, d))
return edges
def size(self):
'''
返回图的节点数和边数。
:return: 一个元组,包含节点数和边数
'''
return len(self.get_nodes()), len(self.get_edges())
def print_graph(self):
'''
打印图的邻接列表表示法。
每个节点及其相邻节点列表都会输出。
'''
for v in self.graph.keys():
print(v, " -> ", self.graph[v])
def add_vertex(self, v):
'''
向图中添加一个新的节点(顶点)。
如果节点已存在,则不添加。
:param v: 要添加的节点
'''
if v not in self.graph.keys():
self.graph[v] = []
def add_edge(self, o, d):
'''
向图中添加一条新的边。
如果边的两个节点(顶点)不存在,则会自动添加这些节点。
:param o: 边的起始节点
:param d: 边的目标节点
'''
# 如果起始节点不存在,则添加该节点
if o not in self.graph.keys():
self.add_vertex(o)
# 如果目标节点不存在,则添加该节点
if d not in self.graph.keys():
self.add_vertex(d)
# 如果目标节点不在起始节点的邻接列表中,则添加该边
if d not in self.graph[o]:
self.graph[o].append(d)
2.相邻节点和度
概念定义
在有向图G=(V,E)中,若边的集合E中存在有序对(s,v),则顶点v是顶点s的后继(successor),s称为v的前身;两个顶点s和v被命名为邻接,即如果一个顶点是另一个顶点的后继,则两个顶点是邻接的。
节点度为给定节点的相邻节点数,在有向图中:入度为计算一个节点的前置数,出度为一个节点的后继数。
python实现
接上
def get_successors(self, v):
'''
获取节点v的所有后继节点(邻接节点)。
返回v的邻接列表的副本,避免列表被覆盖。
:param v: 节点
:return: 节点v的所有后继节点的列表
'''
return list(self.graph[v]) # 返回节点v的邻接列表的副本,避免原列表被修改
def get_predecessors(self, v):
'''
获取图中所有指向节点v的前驱节点。
:param v: 节点
:return: 节点v的所有前驱节点的列表
'''
res = [] # 用于存储前驱节点的列表
# 遍历所有节点,检查它们的邻接列表
for k in self.graph.keys():
if v in self.graph[k]: # 如果节点v在节点k的邻接列表中,说明k是v的前驱节点
res.append(k)
return res
def get_adjacents(self, v):
'''
获取与节点v相连的所有相邻节点,包括前驱和后继。
:param v: 节点
:return: 节点v的所有相邻节点的列表
'''
suc = self.get_successors(v) # 获取v的后继节点
pred = self.get_predecessors(v) # 获取v的前驱节点
res = pred # 将前驱节点列表赋值给res
# 检查所有后继节点,如果它们不在前驱节点列表中,则添加到结果列表中
for p in suc:
if p not in res:
res.append(p)
return res
def out_degree(self, v):
'''
计算节点v的出度(从该节点出发的边的数量)。
:param v: 节点
:return: 节点v的出度
'''
return len(self.graph[v]) # 节点v的邻接列表的长度即为出度
def in_degree(self, v):
'''
计算节点v的入度(指向该节点的边的数量)。
:param v: 节点
:return: 节点v的入度
'''
return len(self.get_predecessors(v)) # 前驱节点的数量即为入度
def degree(self, v):
'''
计算节点v的度数(与该节点相连的边的数量,包括入度和出度)。
:param v: 节点
:return: 节点v的度数
'''
return len(self.get_adjacents(v)) # 相邻节点的数量即为度数
def all_degrees(self, deg_type="inout"):
'''
计算所有节点的度数(入度、出度或总度数)。
:param deg_type: 度数类型,可以是 "in"(入度)、"out"(出度)或 "inout"(总度数)
:return: 一个字典,键是节点,值是对应的度数
'''
degs = {} # 创建一个空字典用于存储每个节点的度数
# 遍历所有节点,计算出度或总度数
for v in self.graph.keys():
# 如果度数类型是出度("out")或总度数("inout")
if deg_type == "out" or deg_type == "inout":
degs[v] = len(self.graph[v]) # 节点v的出度是其邻接列表的长度
else:
degs[v] = 0 # 如果不是计算出度,初始化为0
# 遍历所有节点,计算入度或总度数
if deg_type == "in" or deg_type == "inout":
for v in self.graph.keys():
# 遍历节点v的邻接节点
for d in self.graph[v]:
# 如果度数类型是入度("in")或者v不在d的邻接列表中(避免重复计算)
if deg_type == "in" or v not in self.graph[d]:
degs[d] = degs[d] + 1 # 对应节点的度数加1
return degs # 返回包含所有节点度数的字典
3.路径、距离和搜索
路径和距离
路径(path):在有向图中,定义为节点的有序列表,其中列表中的连续节点需要通过边连接。即这个过程中的每一步都是从一个节点沿着图中的一条“边”走到另一个节点。所以路径就是这些节点的有序排列。
在图 G=(V, E) 中:
- 有向图中,节点 x 和任意节点 y 之间的路径 P 是列表 P = p 1 , p 2 , … , p n P = p_1, p_2, \ldots, p_n P=p1,p2,…,pn,其中 p 1 = x p_1 = x p1=x, p n = y p_n = y pn=y,以及 P P P 上的所有连续节点对 ( p i , p i + 1 ) ∈ E (p_i, p_{i+1}) \in E (pi,pi+1)∈E 。即路径上的每一对相邻节点 p i , p i + 1 p_i, p_{i+1} pi,pi+1 都必须是有向边集合 E E E 中的一条边。
- 无向图中,则
(
p
i
,
p
i
+
1
)
∈
E
(p_i, p_{i+1}) \in E
(pi,pi+1)∈E 或
(
p
i
+
1
,
p
i
)
∈
E
(p_{i+1}, p_i) \in E
(pi+1,pi)∈E
最短路径:两个节点之间边数最少的路径,最短路径的长度称为两点间的距离。
代码实现:
def distance(self, s, d):
'''
计算从节点s到节点d的最短路径的距离(使用广度优先搜索算法)。
:param s: 起始节点
:param d: 目标节点
:return: 从s到d的最短距离,如果没有路径返回None
'''
if s == d: # 如果起始节点等于目标节点,距离为0
return 0
l = [(s, 0)] # 初始化队列l,包含起始节点和初始距离0
visited = [s] # 初始化已访问列表,包含起始节点
# 当队列不为空时,继续搜索
while len(l) > 0:
node, dist = l.pop(0) # 弹出队列的第一个元素,获取当前节点和当前距离
# 遍历当前节点的邻接节点
for elem in self.graph[node]:
if elem == d: # 如果找到目标节点,返回距离加1
return dist + 1
elif elem not in visited: # 如果邻接节点未访问过
l.append((elem, dist + 1)) # 将邻接节点加入队列,距离加1
visited.append(elem) # 标记邻接节点为已访问
return None # 如果没有找到路径,返回None
def shortest_path(self, s, d):
'''
查找从节点s到节点d的最短路径(使用广度优先搜索算法)。
:param s: 起始节点
:param d: 目标节点
:return: 从s到d的最短路径(节点列表),如果没有路径返回None
'''
if s == d: # 如果起始节点等于目标节点,返回空路径
return 0
l = [(s, [])] # 初始化队列l,包含起始节点和初始路径(空列表)
visited = [s] # 初始化已访问列表,包含起始节点
# 当队列不为空时,继续搜索
while len(l) > 0:
node, preds = l.pop(0) # 弹出队列的第一个元素,获取当前节点和路径
# 遍历当前节点的邻接节点
for elem in self.graph[node]:
if elem == d: # 如果找到目标节点,返回完整路径
return preds + [node, elem]
elif elem not in visited: # 如果邻接节点未访问过
l.append((elem, preds + [node])) # 将邻接节点加入队列,更新路径
visited.append(elem) # 标记邻接节点为已访问
return None # 如果没有找到路径,返回None
搜索
广度优先搜索(BFS):从源节点开始,然后访问其所有后续节点,然后访问这些后续节点的后续节点,直到访问所有可能的节点;
深度优先搜索(DFS):从源节点开始,先搜索第一个后继节点,然后再搜索其第一个后继节点,直到无法进行进一步的搜索,然后回溯以探索其他替代方案。
代码实现:
def reachable_bfs(self, v):
'''
使用广度优先搜索(BFS)算法找到从节点v可以到达的所有节点。
:param v: 起始节点
:return: 从v可以到达的所有节点的列表
'''
l = [v] # 初始化列表l,包含起始节点v,作为搜索队列
res = [] # 初始化结果列表,用于存储已访问的节点
# 当搜索队列不为空时,继续搜索
while len(l) > 0:
node = l.pop(0) # 取出队列的第一个节点
# 如果节点不是起始节点,添加到结果列表
if node != v:
res.append(node)
# 遍历当前节点的所有邻接节点
for elem in self.graph[node]:
# 如果邻接节点不在结果列表和搜索队列中,加入队列
if elem not in res and elem not in l:
l.append(elem)
return res # 返回所有从节点v可以到达的节点
def reachable_dfs(self, v):
'''
使用深度优先搜索(DFS)算法找到从节点v可以到达的所有节点。
:param v: 起始节点
:return: 从v可以到达的所有节点的列表
'''
l = [v] # 初始化列表l,包含起始节点v,作为搜索堆栈
res = [] # 初始化结果列表,用于存储已访问的节点
# 当搜索堆栈不为空时,继续搜索
while len(l) > 0:
node = l.pop(0) # 取出堆栈的第一个节点
# 如果节点不是起始节点,添加到结果列表
if node != v:
res.append(node)
s = 0 # 位置变量,用于控制新元素插入的位置(保持DFS的堆栈顺序)
# 遍历当前节点的所有邻接节点
for elem in self.graph[node]:
# 如果邻接节点不在结果列表和搜索堆栈中,插入堆栈顶部
if elem not in res and elem not in l:
l.insert(s, elem) # 在索引s的位置插入元素
s += 1 # 更新位置变量
return res # 返回所有从节点v可以到达的节点
环
·如果一条路径在同一个顶点上开始和结束,则该路径被定义为闭合的。
·如果在闭合路径中没有重复的节点或边,则该路径称为环。(主要为了排除两个节点间的一来一回)
代码实现:
def node_has_cycle(self, v):
'''
检查从给定节点v开始的图中是否存在环(使用广度优先搜索算法)。
:param v: 起始节点
:return: 如果存在环,返回True;否则返回False
'''
l = [v] # 初始化队列l,包含起始节点v
res = False # 初始化结果为False,表示暂未发现环
visited = [v] # 初始化已访问列表,包含起始节点v
# 当队列不为空时,继续搜索
while len(l) > 0:
node = l.pop(0) # 弹出队列的第一个元素,获取当前节点
# 遍历当前节点的所有邻接节点
for elem in self.graph[node]:
if elem == v: # 如果邻接节点等于起始节点,说明存在环
return True
elif elem not in visited: # 如果邻接节点未访问过
l.append(elem) # 将邻接节点加入队列
visited.append(elem) # 标记邻接节点为已访问
return res # 如果没有发现环,返回False
def has_cycle(self):
'''
测试图中是否存在环(从任意节点开始)。
:return: 如果存在环,返回True;否则返回False
'''
res = False # 初始化结果为False,表示暂未发现环
# 遍历所有节点,测试每个节点是否是环的起点
for v in self.graph.keys():
if self.node_has_cycle(v): # 如果从节点v开始存在环
return True
return res # 如果没有发现环,返回False
4.图论中的欧拉定理
欧拉迹(欧拉路径):在图论中,欧拉迹是指一条经过图中所有边且恰好一次的路径。这条路径可以重复访问顶点,但不能重复访问边。
欧拉回路:在图论中,欧拉回路指的是一种通过图中所有边恰好一次,并且最终回到起点的闭合路径。
连通图:如果图中的任意两个顶点之间都有路径相连,那么这个图被称为连通图。换句话说,连通图是一个没有孤立部分的图,图中的所有顶点都是相互可达的。
欧拉定理:连通图存在欧拉迹当且仅当图中奇度数的点的个数至多为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