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哲学的基本问题
思维是主观的(对应意识)
存在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对应物质)
恩格斯说:“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 哲学的基本问题
- 何者为第一性
- 唯物主义√
存在第一性,思维第二性
存在决定思维 - 唯心主义×
思维第一性,存在第二性
思维决定存在
- 唯物主义√
- 有无同一性
- 可知论√
思维可以认识存在(马哲中,世界上只有尚未认识之物,没有不可认知之物) - 不可知论×
思维不可以认识存在(认为世界是神秘莫测无法被认识的,代表人物休谟、康德)(濠梁之辩中,子非鱼安知鱼之乐的观点就是不可知论的思想)
- 可知论√
- 何者为第一性
理解,能从题干从判断出是那哪种主义即可
例如王阳明是典型的主观唯心代表的“反面教材”,朱熹是客观唯心的“反面教材”
- 唯物主义(存在决定思维)
-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认为某种物质的具体形态(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例如金木水火土气)(≠ 物质(客观存在))是世界的本原
- 典型命题
- 赫拉克利特:世界是一团永恒燃烧的活火
- 泰勒斯:“水”是万物的“始基”
- 荀子: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 评价:坚持了唯物主义的根本方向,本质上是正确的
- 局限性
- 第一,这些观点只是一种猜测,没有科学依据
- 第二,它把物质归结为具体的物质形态,把复杂问题简单化了
- 典型命题
- 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机械唯物主义/半截子唯物主义
- 基本特征:把基本粒子的构成、物质结构、物质结构的某种属性即原子作为世界的本原;用孤立的、静止的、片面的观点看问题,具有形而上学性(机器,其中黑体字为标志词)
- 局限性
- 机械性
- 形而上学性
孤立、静止、片面 - 不彻底性
对于自然界唯物,对于人类社会唯心
-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马哲)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新唯物主义”,克服了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局限性和不彻底性,实现了唯物主义和辩证法、唯物辩证的自然观和历史观在实践基础上的统一,从而实现了哲学史上的革命变革。
-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认为某种物质的具体形态(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例如金木水火土气)(≠ 物质(客观存在))是世界的本原
- 唯心主义(思维决定存在)
- 主观唯心主义(主观在 没有脱离人)
把人的主观精神看做世界的本源,关键词:人、我、心、感觉等- 代表命题
- 笛卡尔:我思故我在
- 孟子:万物皆备于我
- 陆九渊: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
- 王阳明:万物皆在吾心中/心外无理,心外无物
- 贝克莱存在就是被感知/物质是观念的集合体
- 代表命题
- 客观唯心主义
把“客观”精神作为世界的本原- 关键词:道、理、天、上帝、理念、绝对精神等
- 代表命题
- 老子:道是天地之根,万物之母
- 朱熹:理在物先,理在事先
- 黑格尔:世界是绝对观念的异化,绝对观念是万事万物的本源
- 柏拉图:现实世界是理念世界的影子
- 主观唯心主义(主观在 没有脱离人)
没有脱离人-》主观
金木水火土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