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提到长沙,大多都会跟“网红”二字联系在一起,随之而来的是巨大关注度与经济效应,但与此同时,争议也随之而来:这样的网红城市依赖单一的“网红”元素或流量效应,经济增长缺乏内生动力,十分不禁打。
但,撕开“网红”的外衣,会发现,在2024年的产业经济舞台上,长沙企业发展再上一节新台阶,并以其强大而蓬勃的产业发展,告诉所有人,长沙永远处于“当打之年”。
当打之年,协同发展不止
文娱场景丰富,生活方式多样,长沙已连续16年获评“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来旅游的人变多了,来定居的人也变多了,在人口增量的竞争中,长沙近10年一直是优等生。2022年,长沙常住人口增量一度超过杭州、合肥、武汉、成都等地,位居全国首位。2023年末,长沙常住人口已达到1051.31万人。
人随产业走,人口持续攀升的背后,看似是长沙“人间烟火”的吸引力,归根到底还是城市产业优势的体现。长沙近年来在几条核心产业链上的迅猛发展,特别是在智能制造、新材料等新兴产业上,更是走在了全国前列。
企业是产业发展的基石,无论国企还是民企都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主体。长沙产业发展能一直处于当打之年的内生动力,正来自民企与国企的协同共进。
在过去,企业间的竞争往往被视为一场零和游戏,企业倾向于在各自领域内独立发展,争夺市场份额。然而,随着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和全球经济的深度融合,单一企业的力量已难以支撑长远的发展需求。
在全球化与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背景下,城市经济的健康发展越来越依赖于内部产业链的紧密协作与高效循环。与此同时,面对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和复杂性,长沙市深刻认识到,通过强化国企与民企的联动,实现产业链上下游的有效对接,是激发市场活力、促进资源高效配置、增强经济抗风险能力的关键所在。
国企实力+民企活力=企业竞争力=新质生产力!
长沙的国企与民企协同发展,并非简单的“拉郎配”,而是基于市场规律和企业需求,通过创新合作模式,实现优势互补、互利共赢的深层次融合。国企以其雄厚的资金实力、丰富的资源储备和完善的产业链条,为民企提供了稳定的市场需求和发展平台;而民企则以其灵活的经营机制、敏锐的市场洞察力和创新能力,为国企注入了新的活力和增长点。
近年来,近年来,长沙市国资国企紧盯招商引资 “一号工程”,开展驻点招商、上门走访、敲门招商,与优秀民企携手合作。通过资本合作共赢、产业合作共链、项目合作共建等途径,推动国企民企协同发展。
市属国企发挥自身优势,与民营企业等社会资本开展股权合作,助力长沙市17条产业链建设。2023年市属国企新增股权投资33.52亿元,推动近500亿元社会资本投向制造业、信息技术等实体产业。
银行融资方面,近年来,长沙农行为长沙经济社会发展实体融资超1100亿元,服务各类市场主体近4.1万户。截至6月底,长沙农行各项贷款较年初净增224亿元;其中民营企业贷款净增50亿元。支持长沙市轨道交通等2024年市发改委重点建设项目授信482亿元、融资金额71亿元;支持中建五局等企业供应链融资66亿元,服务上下游企业4900余户。
9月3日,长沙市国企民企协同发展推进会的举行,标志着长沙在推动国企与民企合作方面又迈出了坚实的一步。会上发布国企民企协同发展项目111个,总投资金额1996.94亿元,涵盖基础设施、产业发展、社会民生、生态环保、科技创新等领域,其中不乏科技创新与产业升级的亮点。
会上,长沙市副市长、市工商联主席康镇麟就提到:“国企实力+民企活力=企业竞争力。”
长期以来,地方经济的一大挑战在于订单的外流与资源的外溢。长沙通过此次大会,将更多的订单留在市内、省内,通过国企的引领和带动,以及民企的积极响应和参与,实现了国企与民企在产业链上的无缝对接,逐步构建起一个以内需为基础、以产业链为纽带、以互利共赢为目标的区域经济内循环体系。
这种内循环体系的核心价值在于,既能增强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又能有效地盘活市内、省内市场资源,提高资源配置效率,促进产业升级和转型。在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同时,提升整个区域经济的抗风险能力。
结语
近年来,市工商联聚焦“两个健康”工作主题,切实当好民营经济“服务员”“守护者”“知心人”,连续举办“星商通·政会银企”服务民营企业高质量发展系列活动9场次,积极探索国企民企供需对接路径,推动国企与民企相互促进、协同发展,本次推进会是“星商通”第10场活动。
随着长沙国企民企协同发展的不断深入,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彭华松表示,长沙将坚定不移重商、亲商、安商、惠商,全力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全力帮助市场主体解决困难和问题,政企同心同频,共同谱写长沙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站在建设全球研发中心城市的新起点上,长沙正以更加昂扬的姿态,汇聚发展合力,锚定目标、攻坚突破,上承“国企”、下接“民企”,打通卡点堵点,迅速实现“1+1>2”的叠加效应,撬动产业链向更高层次发展,让长沙永远是当打之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