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理解的「数字化」有两个层面的意义:
- 第一,打破「信息壁垒」,从而全面提升公司和全社会沟通,生产和经营效率。
- 第二,释放创造力,用创新的方式不断提升用户体验,解决用户的问题。
再说说数字化不是什么。
数字化不应是某种宣传口号,某种技术实现,更不能用资金投入的多少来进行衡量。
第一个层面「打破信息壁垒」的实现,往往难度不在于技术本身,而在于公司内部,或者全社会内部各个「竖井」职能部门是否愿意打破藩篱,共享数字平台和数字资源,彼此透明开放。这往往取决于激励机制,而非技术部门所想所愿就能实现的。
「竖井」往往产生于官僚主义,本位主义。从文化层面来看,数字化也是破除官僚主义和本位主义的利器(前提是自上而下有强烈意愿变革)。
数字化的本质是用信息系统固化了规则,全公司用统一规则治理,从而减少对「人治」的依赖,最小化灰色地带,而且还可以用系统计算和跟踪规则的「执行效率」(例如端到端审批时长),不断优化规则和管理。简而言之,数字化转型就是用「规则」来取代「人治」进行管理。
同时,数字化也是破除「形式主义」的利器,统计一下“PPT,WORD,PDF这些文件的数量和字数,以及准备文档的工作时长”,“开会时长”等就知道这公司「形式主义」有多严重了。技术手段完全没有问题,问题在于公司愿不愿意花时间管这些,这就是观念和文化的问题。
第二个层面的实现,难度也不在于技术本身,而在于公司或全社会是否有足够的创新激励机制和创新文化,以及成熟有效的创投环境,人才环境和营商环境。
从微观层面来看,大多数企业只有IT预算,却没有单独的「数字化转型」预算和投资管理。IT预算里也没有明确区分哪些是“维持现有业务模式”的费用,哪些是“策略性创造新业务能力”的费用。前者的目标是不断提升效率和单位运营成本,后者的目标则是不断创造新价值,新的差异化能力。前后不分,考核不清晰也是很多企业现状。
以上这些,大多都不是技术层面的问题。观念的问题不解决,企业和全社会数字化的目标不清晰,「数字化转型」只是打着高科技旗号的低效能投入而已,结果就是浪费资源,浪费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