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 一、C 语言内存分区
- 1、栈区
- 2、堆区
- 3、全局区(静态区)
- 4、常量区
- 5、代码区
- 6、总结
- 二、单片机存储分配
- 1、存储器
- 1.1 RAM
- 1.2 ROM
- 1.3 Flash Memory
- 1.4 不同数据的存放位置
- 2、程序占用内存大小
一、C 语言内存分区
C 语言在内存中一共分为如下几个区域,分别是:
下面分别介绍各个区域。
1、栈区
栈区介绍:
- 栈区由编译器自动分配释放,由操作系统自动管理,无须手动管理。
- 栈区由编译器自动分配释放,由操作系统自动管理,无须手动管理。
- 栈区上的内容只在函数范围内存在,当函数运行结束,这些内容也会自动被销毁。
- 栈区按内存地址由高到低方向生长,其最大大小由编译时确定,速度快,但自由性差,最大空间不大。
- 栈区是先进后出原则(LIFO),其操作方式数据结构中的栈是一样的。
存放内容:
- 临时创建的局部变量存放在栈区。
- 函数调用时,其入口参数存放在栈区。
- 函数返回时,其返回值存放在栈区。
- const 定义的局部变量存放在栈区。
栈的大小是有限的,通常 Visual C++ 编译器的默认栈的大小为 1MB,所以不要定义
int a[1000000]
这样的超大数组。
2、堆区
- 堆区按内存地址由低到高方向生长,其大小由系统内存/虚拟内存上限决定,速度较慢,但自由性大,可用空间大。
- 堆区用于存放程序运行中被动态分布的内存段,可增可减。
- 可以有 malloc 等函数实现动态分布内存,不过它的存储空间一般是不连续的,所以会产生内存碎片。
- 有 malloc 函数分布的内存,必须用 free 进行内存释放,否则会造成内存泄漏。
- 注意它与数据结构中的堆是两回事,不过分配方式类似于链表。
char* p = new char[20];
// 这行代码在Heap中开辟了20个char长度的空间,同时在Stack上压入了p,
// 指针变量p存在于栈上,其值为刚刚在堆上开辟的空间的首地址。
3、全局区(静态区)
全局区由 .bss
段和 .data
段组成,可读可写。
通常是用于那些在编译期间就能确定存储大小的变量的存储区,但它用于的是在整个程序运行期间都可见的全局变量和静态变量。
.bss 段
——未初始化- 未初始化的全局变量和未初始化的静态变量存放在
.bss段
。 - 初始化为 0 的全局变量和初始化为0的静态变量存放在
.bss段
。 .bss段
不占用可执行文件空间,其内容由操作系统初始化。
- 未初始化的全局变量和未初始化的静态变量存放在
.data段
——已初始化- 已初始化的全局变量存放在
.data段
。 - 已初始化的静态变量存放在
.data段
。 .data段
占用可执行文件空间,其内容由程序初始化。
- 已初始化的全局变量存放在
注意,
.bss段
只占运行时的内存空间而不占文件空间。在程序运行的整个周期内,.bss段
的数据一直存在
4、常量区
同样,常量区也是用于那些在编译期间就能确定存储大小的常量的存储区,并且在程序运行期间,存储区内的常量是全局可见的。这是一块比较特殊的存储去,他们里面存放的是常量,不允许被修改。
- 字符串、数字等常量存放在常量区。
- const 修饰的全局变量存放在常量区。
- 程序运行期间,常量区的内容不可以被修改。
常量数据段叫做 .rodata
,即 read only,表示常量数据是不可修改的。一旦程序中对其修改将会出现段错误:
- 程序中的常量不一定就放在
.rodata
中,有的立即数和指令编码放在.text
中 - 对于字符串常量,若程序中存在重复的字符串,编译器会保证只存在一个
.rodata
是在多个进程间共享的- 有的嵌入式系统,
.rodata
放在 ROM(或者 NOR FLASH)中,运行时直接读取无需加载至 RAM。想要将数据放在.rodata
只需要加上 const 属性修饰即可。
5、代码区
- 程序执行代码存放在代码区,其值不能修改(若修改则会出现错误)。
- 字符串常量和 define 定义的常量也有可能存放在代码区。
6、总结
下面已一段代码来看一下各部分存储:
#include <stdio.h>
static unsigned int val1 = 1; // val1存放在.data段
unsigned int val2 = 1; // 初始化的全局变量存放在.data段
unsigned int val3 ; // 未初始化的全局变量存放在.bss段
const unsigned int val4 = 1; // val4存放在.rodata(只读数据段)
unsigned char Demo(unsigned int num) // num 存放在栈区
{
char var = "123456"; // var存放在栈区,"123456"存放在常量区
unsigned int num1 = 1 ; // num1存放在栈区
static unsigned int num2 = 0; // num2存放在.data段
const unsigned int num3 = 7; // num3存放在栈区
void *p;
p = malloc(8); // p存放在堆区
free(p);
return 1;
}
void main()
{
unsigned int num = 0 ;
num = Demo(num); // Demo()函数的返回值存放在栈区。
}
注意:静态局部变量和静态全局变量
属于静态存储方式的量不一定就是静态变量。
例如:全局变量虽属于静态存储方式,但不一定是静态变量,必须由 static 加以定义后才能成为静态外部变量,或称静态全局变量。
- 把局部变量改变为静态变量后是改变了它的存储方式,即改变了它的生存期。
- 把全局变量改变为静态变量后是改变了它的作用域,限制了它的使用范围。
假设现在有一个程序,它的函数调用顺序如下:
main(...) -> func_1(...) -> func_2(...) -> func_3(...)
,即:主函数 main 调用函数 func_1; 函数 func_1 调用函数 func_2; 函数 func_2 调用函数 func_3。
当一个程序被操作系统调入内存运行, 其对应的进程在内存中的映射如下图所示:
二、单片机存储分配
首先来看一下 RAM 和 ROM、Flash Memory 的物理特性。
1、存储器
1.1 RAM
RAM 是与 CPU 直接交换数据的内部存储器,也叫主存(内存)。它可以随时读写,而且速度很快,通常作为操作系统或其他正在运行中的程序的临时数据存储媒介。
RAM 又称随机存取存储器,存储的内容可通过指令随机读写访问。RAM 中的存储的数据在掉电是会丢失,因而只能在开机运行时存储数据。其中 RAM 又可以分为两种:
- 一种是
Dynamic RAM
(DRAM,动态随机存储器) - 另一种是
Static RAM
(SRAM,静态随机存储器)。
1.2 ROM
ROM 又称只读存储器,只能从里面读出数据而不能任意写入数据。ROM 与 RAM 相比,具有读写速度慢的缺点。但由于其具有掉电后数据可保持不变的优点,因此常用也存放一次性写入的程序和数据,比如主版的 BIOS 程序的芯片就是 ROM 存储器。
1.3 Flash Memory
由于 ROM 具有不易更改的特性,后面就发展了 Flash Memory。Flash Memory 不仅具有 ROM 掉电不丢失数据的特点,又可以在需要的时候对数据进行更改,不过价格比 ROM 要高。
1.4 不同数据的存放位置
由前面的分析我们知道,代码区和常量区的内容是不允许被修改的,ROM(STM32 就是 Flash Memory)也是不允许被修改的,所以代码区和常量区的内容编译后存储在 ROM 中。
而栈、堆、全局区(.bss段
、.data段
)都是存放在 RAM 中。
以 STM32F407 芯片为例:
- ROM 区域是
0x8000000
开始,大小是0x10000
,这片区域是只读区域,不可修改,存放代码区和常量区。 - 第一个 RAM 区域是
0x20000000
开始,大小是0x2000
,这片区域是可读写区域,存放的是全局(静态)区、堆区和栈区。
2、程序占用内存大小
下面是 Keil 的 Build Output 窗口:
如上图,存在 Code
、RO-data
、RW-data
、ZI-data
四个代码段大小。
Code
:代码,也就是编译之后产生的机器指令。RO_data
:Read Only data
,只读数据域,指程序中用到的只读数据,这些数据被存储在 ROM 区,因而程序不能修改其内容。这部分在程序运行过程中不能被更改,因此在运行时只需要来读取即可,无需占用 RAM 空间。RW_data
:Read Write data
,可读写数据域,指初始化为“非 0 值”的可读写数据,程序刚运行时,这些数据具有非 0 的初始值,且运行的时候它们会常驻在 RAM 区,因而应用程序可以修改其内容。ZI_data
:Zero Initialie data
,即 0 初始化数据,它指初始化为“0 值”的可读写数据域。它与RW-data
的区别是程序刚运行时这些数据初始值全都为 0,而后续运行过程与RW-data
的性质一样,它们也常驻在 RAM 区,因而应用程序可以更改其内容。
从生成的 map 文件可以非常方便地看到相关信息:
R A M = R W − d a t a + Z I − d a t a R O M = C o d e + R O − d a t a + R W − d a t a RAM = RW-data + ZI-data \\ ROM = Code + RO-data + RW-data RAM=RW−data+ZI−dataROM=Code+RO−data+RW−data
可以看到:对于 RAM 的空间,程序启动时首先需要把 Flash 中的 RW_data(RW)复制到 RAM 中,然后把 ZI_data 加载到 RAM中。
对应到具体的内存上,结合启动流程如下图所示。
因此,想要让一个程序正常运行。
- 芯片的 Flash 大小 要大于 C o d e + R O − d a t a + R W − d a t a Code + RO-data + RW-data Code+RO−data+RW−data 的大小;
- 芯片的 RAM 大小 要大于 R W − d a t a + Z I d a t a RW-data + ZI_data RW−data+ZIdata 的大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