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长达几十年的改革开放壮丽征程中,60后与70后的消费观念深刻塑造了家庭经济的面貌,他们倾尽所有为子女铺设未来之路,从婚房婚车到教育投资,无一不体现了深沉的父爱母爱。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尤其是当中国已步入迈向中等发达国家行列的关键时期,这种传统消费模式逐渐显现出其对社会发展的制约效应。它不仅加剧了家庭的经济负担,更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社会资源的优化配置和整体福利的提升。
当前的中国单从经济角度来看,其实早己经超越了中等发达国家的要求。去翻一翻史书,上下五千年从来不会像今天一样,一个普通家庭可以拿出15万现金供孩子上私立高中。而欧美那些所谓的老牌发达国家的底层家庭甚至根本没有机会见到现金,对他们来说信用卡和贷款充斥一生,全靠社会的微薄福利(跟买房、买车、彩礼、学费等对比那所谓的福利啥也不是)存活。由此来看,当前国内社会普通家庭的消费欲望过高,生活的过于奢侈了。那可是15万学费,20万车钱,150万买房钱啊,难道一句花完再挣就能弥补了吗?花完你就穷了啊,怎么挣啊?你穷了你就抱怨社会,抱怨大环境,这不是活该么?孩子既然没考上高中,那就去上职业中学吗,折腾啥呢?不知到自己什么职业什么身份么,在古代就是个下九流,能吃饱饭就不错了,在幻想啥呢?
因此,摒弃盲目追求高消费、无效消费的奢侈观念,转而拥抱理性、绿色、健康的消费理念,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课题。这不仅是对个人财务规划的重新审视,更是对社会整体进步方向的深刻调整。我们需要认识到,真正的幸福并不完全依赖于物质的堆砌,而是在于精神的富足与生活的平衡。
摒弃这种高消费,无效消费的奢侈观念是剩余的25年里我们都必须要学会的成长。要对自身和家庭有更深刻的认知和规划,为什么你自己失业了立刻就绝望无助了,是因为你没有存款,甚至有负债,你把钱都花在了基本生存之外的奢侈品上了,你当然没钱了。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下,那必然是一个低欲望的社会,大街上无人出租车,无人送货送餐车,工厂里全是机器人无人操作,根本就不需要你去做牛做马,有没有机会给你做牛做马。低欲望体现在哪里?举个例子吧:“妈,给我4000块我报个驾校!”,然后立马全家怼他:“你傻啊,现在满大街无人驾驶你报什么驾校啊!”。这就是低欲望的表现之一,工作机会很少,底层大都失业,靠社会福利和补贴,可能每个家庭每月给你几百块补贴,几张消费券,就足以满足基本生活了,想满足其他的一些消费可以选择每月参加几天政府安排的类似现在的志愿者的工作,去了很简单做坐车参观参观,找老人聊聊天之类的简单工作,然后你发个朋友圈自豪的说:忙了一天好累啊。。。。。。其实你现在的工作也是类似的,根本无关紧要。
要知道,就算是社会再怎么发展,也不可能说让一个普通家庭一下子拿出15万,20万之后,还能过着小康的生活,只能是拮据的背着压力生活,这是落后思想导致的经济压力,而非经济发展的问题。当社会福利和补贴提高时,如果家庭仍然倾向于选择更贵的私立高中,贷款买房买车,18万彩礼,这就是一个恶性循环,即社会福利和补贴提高但是家庭经济压力持续增大。在苦了自己,为了孩子这个自我安慰的糟粕思想下,最终苦了孩子,苦了社会。
60后、70后的消费观念早就“过时”了,转变消费观念,倡导理性消费、绿色消费、健康消费,已成为当前及未来一段时间内的重要课题。政府、社会、家庭及个人需共同努力,通过政策引导、宣传教育、市场机制等多种手段,推动形成与新时代相适应的消费文化,为构建新发展格局、实现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