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浩然,字浩然,号孟山人,生于唐睿宗永昌元年(公元689年),卒于唐玄宗开元二十八年(公元740年),享年51岁。他出生于盛唐时期的襄州襄阳(今湖北省襄阳市),是中国唐代著名的山水田园派诗人,被世人尊称为“孟襄阳”。他未曾踏入仕途,因此又有“孟山人”的别称。孟浩然与另一位山水诗大师王维并称为“王孟”,共同代表了唐代山水田园诗的高峰,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的诗作风格清新自然,情感真挚,对景物的描绘细腻生动,给人以美的享受和心灵的触动。
隐逸鹿门
孟浩然出生于襄州襄阳,一个充满文化氛围的家庭。自小受家庭熏陶,他便酷爱读书,培养了深厚的文学素养。少年时代的孟浩然,不仅好学不倦,而且性格刚直,崇尚气节,乐于助人,显示出与众不同的品格与志趣。这段时期,他开始尝试诗歌创作,对自然风光的热爱和对隐逸生活的向往,逐渐在其早期作品中显现。
进入青年时期,孟浩然选择了与挚友张子容一同隐居鹿门山的生活方式。鹿门山的秀丽风光与幽静环境,极大地激发了他的创作灵感,这一时期他的诗作多反映隐逸生活的闲适与自然之美。隐居期间,孟浩然的诗风逐渐成熟,以五言诗见长,风格清新自然,展现了他对田园生活的深切体悟和对自然界的细腻观察。
《过故人庄》一诗,描述了诗人受到老朋友的热情邀请,到农村家中做客的情景。诗中展现了宁静祥和的田园风光,以及诗人与朋友间真挚淳朴的友情,表达了对田园生活的喜爱和对友情的珍视,以及期待未来再次相聚的美好愿望。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夜归鹿门山歌》也是孟浩然的代表作之一,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夜晚归隐鹿门山的景象。通过对比江边渡口的喧闹与鹿门山中的寂静,反映了诗人超脱尘世、归隐自然的心境。诗中“鹿门月照开烟树”营造出一种幽静神秘的氛围,而“岩扉松径长寂寥”则直接表达了隐居生活的清寂与自在。最后“惟有幽人自来去”一句,更是点出了诗人作为隐士的孤高与自在。
山寺钟鸣昼已昏,渔梁渡头争渡喧。
人随沙岸向江村,余亦乘舟归鹿门。
鹿门月照开烟树,忽到庞公栖隐处。
岩扉松径长寂寥,惟有幽人自来去。
返璞归真
约在40岁那年,孟浩然抱着满腔热忱来到京城长安,希望能够通过科举踏上仕途,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然而,命运弄人,他未能如愿,科举的失败给他带来了不小的打击。尽管如此,他依然坚持自己的文学追求,与当时的文坛领袖如张九龄等人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开元二十五年(公元737年),在张九龄的推荐下,孟浩然短暂入仕,担任了幕府职务。
下面这首《望洞庭湖赠张丞相》便是该时期的作品。全诗通过描绘洞庭湖的壮丽景色,表达了诗人想要有所作为却苦于没有门路的心情,隐晦地希望得到张丞相(张九龄)的提携与帮助。诗中“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描绘了洞庭湖水汽蒸腾、波浪壮阔的景象,而“欲济无舟楫”则比喻自己虽有壮志却无从施展的处境,最后以“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委婉地表达了求仕之心。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
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但入仕不久,孟浩然便因个性不适合官场而辞归,彻底放弃了仕途。随后的岁月里,孟浩然彻底回归田园,专注于诗歌创作与自然的亲密接触。他继续在山水之间游历,将对生活的感悟、对自然的热爱以及内心深处的隐逸情怀融入诗中,创作出了一系列流传千古的山水田园诗。这些作品不仅体现了他的超然物外,也流露出他对人生境遇的深沉思考。
总结
孟浩然的一生,虽未在官场上留下显赫的印记,却在中国文学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他的诗作,如同一股清泉,洗涤着后人心灵的尘埃,让人们在繁忙的现代生活中寻得一片宁静与安详。在每一个静谧的夜晚,翻开孟浩然的诗集,仿佛能听到那来自千年前的山水间,传来悠远的吟唱,引领我们回归心灵的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