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NAT
源NAT
包含
目标NAT
包含
双向NAT
防火墙中web页面的nat配置
新建NAT策略
各个选项意思及使用
NAT类型
转换模式
仅转换源地址选项
原始数据包就相当于抓取流量,相当于NAT中acl的配置
转换后的数据包就是转换后的公网地址
配置地址池
端口地址转换
健康检查
配置黑洞路由
NAT类型
端口预分配
源IP地址最大数量
保留IP地址
转换目的地址编辑
目的地址转换方式
双向NAT
不做转化
服务器映射
编辑 安全区域
公网地址
私网地址
多出口NAT
智能选路
就近选路
策略路由
DSCP优先级
转发到其他虚拟系统
监控
智能选路
全局的选路策略
在哪配置(在策略路由里面也可以配置,只不过策略路由里面是对匹配到的流量进行配置)
基于链路带宽进行负载分担
会话保持
基于源IP的会话保持
基于链路质量进行负载分担
在哪配置
按照下图的三个元素来对比链路质量
丢包率
时延
延时抖动
基于链路权重的负载分担
在哪配置
根据链路优先级的主备备份
在哪配置
智能选路的流程
DNS透明代理
在哪配置
NAT
参考下面文章
HCIA学习--NAT及NAT配置_nat配置 csdn-CSDN博客
源NAT
基于源IP地址进行转换
包含
静态NAT
动态NAT
NAPT
目标NAT
基于目标IP地址进行转换
包含
端口映射
双向NAT
同时转换源IP地址和目标IP地址
防火墙中web页面的nat配置
新建NAT策略
各个选项意思及使用
NAT类型
NAT普通NAT,NAT64IPV6NAT
转换模式
下面的转换模式就是对应源NAT、目标NAT、双向NAT
选择不同的转换模式后面的选项也不同
仅转换源地址选项
原始数据包就相当于抓取流量,相当于NAT中acl的配置
转换后的数据包就是转换后的公网地址
配置NAT策略需要配置安全策略
配置地址池
端口地址转换
就是是否携带端口,也就是动态nat和napt的区别,且动态nat是不识别服务的
健康检查
让一个地址去检测目的地址是否可以正常工作
配置黑洞路由
NAT类型

五元组NAT
端口预分配
源IP地址最大数量
保留IP地址
转换目的地址
目的地址转换方式
公网端口与私网端口一对一转换是公网端口可以对应私网不同的端口,比如12.0.0.1:80对应192.168.1.23:8080端口
公网端口与私网地址的一对一转换是公网端口对应的私网端口相同,比如12.0.0.1:80对应192.168.1.23:80双向转换
这个目标nat在安全策略匹配的时候是先进行NAT转换再是安全策略的匹配
双向NAT
这个情况就是当内网地址通过公网地址去访问内网,可以配置双向
不做转化
注:源NAT是在安全策略实现后实现
从会话表区分是动态转换还是NAPT
看其源端口和NAT源端口是否发生改变
动态nat会创建server-map表其他NAT不会创建server-map表,而是直接创建会话表
服务器映射
专门做nat的
安全区域
填写的是允许那个区域来访问
公网地址
对应的公网地址
私网地址
自己服务器地址
多出口NAT
智能选路
这个东西主要应对于多出口的这种环境
传统路由的选路就是浮动静态,和负载分担
现在有了智能选路就有了一下四种
就近选路


导入运营商地址
和接口绑定
策略路由
也是一种策略,不仅可以按照现有的路由表转发,还可以根据用户指定的策略进行路由选择机制,从更多维度决定路由如何转发
DSCP优先级
做服务的确保加速转发,优先转发啥的,如下图
动作
转发到其他虚拟系统
虚拟系统VRF,逻辑抽象成多台设备
监控
智能选路

全局的选路策略
在哪配置(在策略路由里面也可以配置,只不过策略路由里面是对匹配到的流量进行配置)
基于链路带宽进行负载分担

会话保持

基于源IP的会话保持
基于链路质量进行负载分担
在哪配置

按照下图的三个元素来对比链路质量

丢包率
时延
延时抖动
基于链路权重的负载分担
在哪配置


根据链路优先级的主备备份

在哪配置

智能选路的流程

DNS透明代理

在哪配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