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五)
- 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
- 基本术语
- 货币政策
- 货币
- 货币的功能
- 货币的定义
- 货币的创造过程
- 货币的供给和需求
- 费雪效应
- 中央银行
- 中央银行的职能
- 中央银行的目标与通货膨胀的成本
- 中央银行的有效性
- 货币政策工具
- 货币传导机制
- 货币政策的目标与形式
- 货币政策的目标
- 货币政策的形式
- 货币政策的实施
- 货币政策的基准:中性利率
- 货币政策的局限性
- 财政政策
- 财政政策工具
- 财政政策工具的类型
- 财政政策工具的优缺点
- 财政政策的目标与形式
- 财政政策的目标
- 财政政策的表现形式
- 财政政策的实施
- 财政政策的基准:结构性预算赤字
- 财政赤字
- 财政政策实施的局限性
- 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的组合
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
基本术语
-
货币政策
货币政策是指央行旨在影响货币流通量和信贷量的经济活动。央行通过施行货币政策调节国家的经济环境,确保国家能够以稳定的GDP增长率发展,并保持稳定的物价水平。相对稳定的经济环境,有利于增强企业和个人的信心,从而影响其生产和消费决策。 -
财政政策
财政政策是政府有关税收和财政支出的决策。政府可以通过扩张的财政政策,例如增加基建建设的投入等,促进就业,拉动经济发展。反之,也可以通过紧缩的财政政策,例如增加税收,抑制过热的消费与投资环境。
3.预算盈余/赤字
若政府税收收入大于政府支出,则政府处于预算盈余。反之,若政府支出大于财政收入,则政府处于预算赤字。
货币政策
货币
货币的功能
货币较为常见的功能主要有以下三种。
- 交换媒介:在日常生活中,居民使用货币交换其他的商品或服务。
- 财富贮藏:货币可以作为个人贮藏财富的手段。例如,历史上的金本位制使得货币与黄金的价值挂钩,即每单位的货币价值等同于若干重量的黄金。储蓄货币,就是储存黄金、贮藏财富。
- 价值度量:货币可以作为衡量单位去度量商品或服务的价值。借助货币这一尺度,消费者能够直观地比较不同商品的价值。
货币的定义
根据流动性的不同,可将货币划分为狭义货币和广义货币。
狭义的货币是流动性最好的货币形式,包括流通中的纸币和硬币、旅行支票、商业银行中的活期存款和其他可签发支票的其他存款。
广义的货币包括狭义的货币和其他可用于购买的流动资产。例如,储蓄存款、货币市场存款、少于100000美金的定期存款、货币零售市场和共同基金账户等。
货币的创造过程
货币创造的效力和准备金要求息息相关。法定准备金要求指中央银行政策要求商业银行吸纳的存款中必须保留而不能用以放贷的金额。
货币乘数
=
1
法定准备金要求
货币乘数=\frac 1 {法定准备金要求}
货币乘数=法定准备金要求1
创造的货币量
=
新存款
法定准备金率
创造的货币量=\frac {新存款} {法定准备金率}
创造的货币量=法定准备金率新存款
创造的货币量
=
新存款
×
货币乘数
创造的货币量=新存款\times 货币乘数
创造的货币量=新存款×货币乘数
鉴于法定存款准备金要求在货币创造过程中发挥的作用,中央银行可以通过调节法定存款准备金要求来调控经济体中的货币供给量。当央行上调法定存款准备金时,货币供给量下降;反之,货币供给量上升。
货币的供给和需求
若将货币视为一种商品,则根据货币市场中的供需关系,可确定货币的均衡价格。货币的均衡价格就是货币贷款时所对应的名义利率。如下图所示,纵轴为名义利率,横轴为经济体中的名义货币量。
前文提及,货币需求主要由三大部分构成:交易性需求、预防性需求和投机性需求。其中,只有投机性货币需求与利率呈负相关关系。因此,货币需求线(MD)向下倾斜。
货币供给是由央行发行的基础货币和法定准备金要求共同决定的。货币供给量不随着名义利率水平的变化而变化,流通中的名义货币供给量在某一时点时固定的。所以货币供给曲线(MS)是垂直的。
在均衡利率(i0)水平下,货币的需求和供给相等,货币市场达到均衡。
费雪效应
费雪效应与货币中性相关,阐述的是名义利率和实际利率的关系。根据费雪效应,一个国家的长期实际利率是稳定的,从而名义利率的变化是由于预期通货膨胀率的变化所引起的。名义利率(rnom)、实际利率(rreal)与预期通胀率的关系为:
r
n
o
m
=
r
r
e
a
l
+
E
x
p
e
c
t
e
d
i
n
f
l
a
t
i
o
n
r_{nom}=r_{real}+Expected\;inflation
rnom=rreal+Expectedinflation
由于未来的实际利率和实际通货膨胀率等经济变量存在不确定性,为了弥补这部分的不确定性,需要向投资者提供风险溢价。未来的不确定性越大,风险溢价越大。因而,名义利率的实际组成为:
r
n
o
m
=
r
r
e
a
l
+
E
x
p
e
c
t
e
d
i
n
f
l
a
t
i
o
n
+
R
i
s
k
p
r
e
m
i
u
m
r_{nom}=r_{real}+Expected\;inflation+Risk\;premium
rnom=rreal+Expectedinflation+Riskpremium
中央银行
中央银行的职能
中央银行是经济体中非常重要的金融机构。中央银行的主要职能有以下六项:
- 货币的垄断供应者:中央银行是唯一的法定货币发行者。
- 货币政策的执行者:由于中央银行是货币的垄断供应者,而货币政策主要针对经济体中货币量和信贷量的调控,因此央行是理想的货币政策执行者。
- 政府的银行和银行的银行:因为中央银行能够印制和发行货币,所以它能够为面临资金短缺的政府和银行提供货币。
- 最终的贷款人:当商业银行出现资金短缺时,中央银行能为其提供流动性,防止银行发生挤兑现象。
- 支付系统的管理者和监督者:央行需要为国家支付系统设定标准,确保标准稳定的支付系统。同时,央行也要引入新的流程以确保满足国际支付系统的要求。
- 银行系统的监管者。
中央银行的目标与通货膨胀的成本
-
中央银行的目标
中央银行往往履行多重职能,但大多数情况下都会规定其首要目标,那就是稳定物价。物价的稳定可以避免通货膨胀所带来的成本。 -
通货膨胀的成本
通货膨胀分为两类:预期通胀和未预期通胀。预期通胀是指市场参与者预期到的未来通货膨胀水平。而超出预期范围之外的通胀则称为未预期通胀,亦可理解为实际的通胀高于或者低于预期的通胀水平。
预期通胀成本相对较低。例如,当经济体经历较高通胀时,企业预期到物价的变化,从而不断更新商品和服务的价格以适应新的物价水平。这种因不断更新价格引发的成本称之为菜单成本(类似于餐厅更换菜单的成本)。同样,在高通胀环境下,人们持有货币的机会成本(放弃的投资收益)增加,人们倾向于减少现金持有,从而频繁的前往银行存取钱,造成皮鞋磨损,该成本被形象地称为鞋底成本。而真正的鞋底成本是为了减少通胀的负面影响而投入的时间和精力成本。随着现代科技的进步,预期通胀成本逐渐降低。
若一国所有商品和服务价格随着通胀率的变化而发生一致的变化,经济活动的参与者将不会收到通货膨胀的影响。例如,若通货膨胀率上升5%,则所有商品的价格上升了5%。而消费预期到了此通胀,薪资要求也会上升5%。因此,消费者的实际购买力并不受到通胀的影响。但事实上,所有的商品价格并不会随着物价的上升完全同比例上升。因此,相对于预期的通胀成本,未预期的通胀成本更高,故而更需要特别关注。未预期的通胀成本主要表现为:- 债务人和债权人之间财富的不平等转移:当实际的通胀率高于预期的通胀率,借款利息定价偏低,借款的实际成本下降,从而牺牲了债权人的利益,导致财富发生从债权人想债务人的不平等转移。反之,当实际的通胀率低于预期的通胀率,财富发生从债务人向债权人的不平等转移。
- 导致借款利率和其他资产价格中的风险溢价发生变化:联系费雪效应,预期通胀的不确定性引起了风险溢价,从而名义利率包括三部分:实际利率水平、预期通货膨胀率和风险溢价。
- 减少市场价格的信息量:未预期的通胀会降低市场信息的有效性。例如,某公司预计通胀率未2%,但其商品价格上升了5%,公司会推测是由于供不应求造成价格上升,继而扩大生产。但事实上,价格上涨是由通胀而非需求增加所导致。因此,未预期的通胀导致了对市场信息的无解。
中央银行的有效性
中央银行对政策实施的有效性取决于其独立性、可信度和透明度。
-
独立性
中央银行在指定货币政策时应该独立于政府。若中央银行能够自由设定利率水平,则认为该中央银行具有操作独立性。实务当中还存在更高成都的独立性,即目标独立性,中央银行不仅能够确定利率水平,还能设定目标通货膨胀率以及达到目标通货膨胀率的时间等。 -
可信度
中央银行的可信度能够影响其对预期通胀的控制。因此,中央银行的行为和其维持物价的意图要一致。例如,高负债的政府希望通过高通胀来降低债务的实际价值,与央行维持低通胀、稳定物价的目标相悖。若央行对于市场主体没有可信度,无论央行设置的目标通胀率是多少,市场对未来通胀率的预期都会很高。 -
透明度
央行能够建立可信度的途径之一就是保证自身货币政策的透明度。一国央行若能定期披露现阶段的经济评估信息,或者通胀报告等,则该国政策透明度较高,公众认可程度也会较高。
货币政策工具
中央银行主要通过三种工具来实施其货币政策:公开市场操作、政策利率和准备金要求。
-
公开市场操作
公开市场操作是影响货币流通量最直接的方法之一。中央银行通过与商业银行或指定的做市商买卖政府债券来实现对流通货币的控制。例如,当中央银行向商业银行购买政府债券时,商业银行的准备金增加,从而对企业和个人的可放贷量增加。通过货币乘数机制,经济体中的货币供给量随之增加。反之,当中央银行将政府债券卖给商业银行时,货币供给量减少。 -
政策利率
中央银行会设定和宣布其政策利率或者官方政策利率,从而影响短期和长期利率,进而影响实体经济活动。不同国家的政策利率不同,名称也不同。在美国,政策利率是指商业银行向央行贷款的利率,称为贴现率。
当中央银行想要增加货币的供给,则可以向银行购买政府债券,约定在未来某一时刻回售债券。此交易过程称为逆回购,相当于商业银行以债券作为抵押物,向央行借取了一笔抵押贷款,而央行从中获得了回购利率。这是央行向市场上投放流动性的操作。反之,正回购则是央行减少市场流动性,减少货币供给的操作。
若央行提高政策利率,则商业银行向央行的融资成本增加,商业银行倾向于减少贷款量,货币供给量减少。反之,若政策利率降低,商业银行想中央银行支付的潜在费用相对下降、对外房贷增加,经济体中的货币供给量增加。 -
准备金要求
准备金要求就是银行吸纳的存款中不能用以放贷的部分。货币创造过程中,准备金要求决定了货币乘数,进而影响货币供给。若将准备金要求调高,商业银行用以放贷的存款比率相对降低,则货币供给量减少;反之,则货币供给量增加。
货币传导机制
央行采取货币政策的最终目的是希望影响实体经济,而货币传导机制就是央行利用其指定的利率通过经济传导并最终影响实体经济的过程,具体传导过程如下图所示。
以紧缩的货币政策为例,若提高其政策利率,央行可以从以下四个途径来影响经济。
-
银行贷款利率
当政策利率上升,商业银行向央行的融资成本增加,企业和个人向商业银行的融资成本(即银行贷款利率)随之增加,进而实物资本的投资减少。 -
市场预期
若央行提高利率,市场的参与者会预期未来经济发展受阻,从而减少投资和消费。 -
资产价值
当政策利率上升,整个市场的利率水平上升,金融资产定价时所使用的贴现率随之增加,金融资产(例如债券)的价值降低,居民的财富减少,储蓄和消费水平降低。 -
汇率
当利率上升,本国的投资价值变大,因而对本币的需求上升,本币存在升值的压力,更有利于进而而不利于出口。
这四条路径互相联系,最终都会导致实体经济的总需求降低,从而对国内通胀产生向下压力,起到了调控物价水平的作用。
货币政策的目标与形式
货币政策的目标
大部分国家都以稳定物价为整体目标。然而,有些国家会锁定其他经济变量作为其货币政策的目标,总结如下。
-
利率目标制
当一国央行以稳定利率为目标时,若该国当前利率高于目标利率,则央行会增加货币供给量。反之,央行会减少货币供给量。 -
通胀目标制
当一国以稳定通胀率(即稳定物价)作为主导目标,若通胀率高于目标通胀率,央行会减少货币供给;反之,央行会增加货币供给。 -
汇率目标制
实行汇率目标制的国家往往将本国货币与其他外币或一组汇率挂钩,以维持固定汇率。当本币相较于挂钩外币贬值时,为了维持汇率目标制,需要货币当局卖出外汇储备购买本国货币;反之,则需要货币当局卖出本币以维持固定汇率。
货币政策的形式
根据货币政策对经济的影响,可将其分为两种形式:扩张性货币政策和紧缩性货币政策。
-
扩张性货币政策
扩张性货币政策旨在通过增加货币流动性、降低目标利率来刺激经济。因此,若央行采取扩张性货币政策,货币供给量和信贷量增加,利率下降,继而本币贬值、总需求(即GDP)增加,经济的整体物价水平上升。 -
紧缩性货币政策
紧缩性货币政策旨在通过降低货币的流动性、提高目标利率来抑制经济发展。因此,若央行采取紧缩性货币政策,货币供给量和信贷量减少,利率上升,继而本币升值、总需求(即GDP)减少,经济的整体物价水平下降。
货币政策的实施
货币政策的基准:中性利率
经济学家把中性利率作为判断当前央行货币政策的基准。中性利率是指既不刺激也不抑制经济发展的利率水平。尽管不同经济体的中性利率不同,但它都是由实际的经济趋势增长率与长期的预期通货膨胀率组成,即:
中性利率
=
实际趋势增长率
+
预期通货膨胀率
中性利率=实际趋势增长率+预期通货膨胀率
中性利率=实际趋势增长率+预期通货膨胀率
当政策利率低于中性利率时,央行采取的是扩张性货币政策;反之,央行采取紧缩性货币政策。
货币政策的局限性
在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中,中央银行通过货币政策来影响货币量和短期利率,进而通过一系列经济传导过程,影响长期利率与实体经济的发展。在此过程中,央行无法实际控制消费者和企业愿意消费与投资的资金数量,也无法控制商业银行愿意放贷的规模。因此,在某些情况下,中央银行的意图并没有正确传导到实体经济中,具体表现如下。
-
长期利率和短期利率朝相反方向变化
债市义勇军的存在可能会造成长期利率与短期利率朝着相反方向变化。债市义勇军是一种特殊的债券市场参与者。当央行实行紧缩性货币政策、调高政策利率时,债市义勇军预期未来经济会急速衰退,继而增加对长期债券的需求,使得长期债券价格增加,推动长期利率的下降,造成短期利率上升、长期利率下降的局面。这与货币当局提高短期利率并退高长期利率的初衷违背,致使货币政策失效。 -
流动性陷阱
流动性陷阱是指在极端情况下,货币的需求完全弹性,即货币需求曲线是水平的。此时,即使向经济体中投放更多的货币,利率水平也不会下降,从而实体经济活动不受影响。
流动性陷阱通常与通货紧缩有关。当经济处于极度衰退时,货币当局试图采取扩张性货币政策,降低利率来刺激经济。然而,当名义利率下降到零时,即使继续采取扩张性政策,利率也无法进一步降低,从而形成流动性陷阱。此时,货币政策失效。因此,相对于可以通过紧缩性货币政策来治理的通货膨胀,通货紧缩更难治理。
为了治理通货紧缩,央行会大量印制货币投放到经济体中,这种非常规的政策称为量化宽松。量化宽松政策类似于公开市场操作,但是量化宽松的规模更大,且央行的额外货币供给量可以用来购买任何资产。例如,国债、抵押债券和其他高风险债券。
财政政策
财政政策工具
财政政策工具的类型
财政政策工具分为两类:政府支出工具与政府性收入工具。
-
政府支出工具
政府支出工具包括转移支付、经常性政府支出和资本性支出。- 转移支付是政府福利性的支出,属于财富再分配,包括政府的养老金、失业救济金、对困难家庭的税收抵免等。
- 经常性政府支出是政府购买商品与服务的经常的、再发生的支出,包括医疗、教育和国防等。经常性支出会对一国技术水平和整体劳动生产率产生巨大影响。
- 资本性支出指政府对道路、医院、学校等基础设施的投资。资本性支出会促进未来经济增长。
-
政府收入工具
政府收入以税收收入为主,税收收入又分为直接税和间接税。- 直接税是直接基于收入、财富和企业利润征收的税收,包括资本利得税、国民保险税和企业所得税等。
- 间接税是对经济体中各种商品和服务征收的税收。例如,烟草税、营业税、增值税等。
财政政策工具的优缺点
- 财政政策工具的优点
- 间接税能够直接影响特定消费行为,起到快速调节作用。例如,对烟草征税,可以直接减小烟草的消费量。
- 政府能以较小成本获取更高的税收收入。
- 财政政策工具的缺点
- 直接税牵涉的利益主体较多,且直接基于收入、财富和企业利润征收。一旦提高直接税税率,社会反弹较大,难以迅速调整。
- 政府资本性支出发挥效应需要更长时间。例如,基础建设的投资从规划、许可到最终的实施,少则几年,多则十几年的时间,无法取得立竿见影的效果。
财政政策的目标与形式
财政政策的目标
财政政策的主要目标是通过改变政府收入与支出间的差额来影响国民总产出(即实际GDP)水平,从而实现对经济的影响。
财政政策的表现形式
财政政策有两种表现形式:相机抉择的财政政策和自动稳定器。
-
相机抉择的财政政策
相机抉择的财政政策指政府根据当前的经济状态进行的主要调控行为。在经济衰退时,政府可以采取扩张性财政政策来增加财政支出、降低税收,从而提高就业和产出。而在经济发展过热时,政府采取紧缩性财政政策来减少财政支出、增加税收,从而稳定经济。 -
自动稳定器
自动稳定器是经济的自发调节机制。当经济发展缓慢、失业率上升时,政府福利性的支出(例如社会保险和失业补助的相关支出)自然而然地增加,私人部门(个人和企业)的消费和投资增加,从而实现总需求的增加。
财政政策的实施
财政政策的基准:结构性预算赤字
经济学家把结构性预算赤字作为判断当前政府财政政策的基准。结构性预算赤字又称为周期调整预算赤字,是指充分就业(即潜在GDP)水平下的赤字。
当预算赤字小于结构性预算赤字时,政府采取的是紧缩性财政政策;反之,政府采取的是扩张性财政政策。
财政赤字
当政府持续采取扩张性财政政策时,会造成财政赤字。当政府没有足够的财政收入时,政府一般通过发行国债来弥补赤字。最终,造成大规模的债务。对于是否需要担忧大规模债务,分为一下两种观点。
-
不需要担心国债
- 当债务中大部分为内债时,较大的债务规模则相对不是严重问题。
- 当国家借债用以长期的资本性支出或者经常性的支出,高负债能够促进未来的经济发展,从而增加未来的税收,减小财政赤字。
- 严重的财政赤字会促进税收结构的调整,从而一定程度上优化现有的税收结构。
- 李嘉图均衡认为财政赤字并没有实质性的影响。当企业和个人基于目前的高额财政赤字预期未来的税收负担会增加时,他们会增加即期储蓄以应对未来更高的税收负担。于是,即期更高的储蓄就可以弥补过高的财政赤字。
- 当一个国家的债务水平是由于大量资本性建设导致时,往往能带动就业,降低失业率。
-
需要担心国债
- 过高的债务水平意味着政府需要更多的税收收入来弥补财政赤字,私人部门需要承担的税收负担将加重,会阻碍经济发展。
- 若国债负担过高,市场会对政府失去信心,政府无法再通过发债来融资。此时,中央银行就需要通过印制货币来弥补过高的负债,从而造成高通胀。
- 过高的债务规模会导致挤出效应。由于政府大规模借债,占用大部分的资金资源,导致私人部门消费和投资的融资成本增加,从而投资和消费降低,总需求降低。
财政政策实施的局限性
与货币政策一样,财政政策的事实也存在自身的局限性。
-
时滞性
财政政策具有明显的时滞,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识别滞后:政府决策的制定者无法实时完全掌握经济运行的状况,因而他们需要一段时间才能意识到经济发展过热或放缓。
- 行动滞后:当政府意识到经济需要重新调整后,政策从制定、讨论,到最后的确定也需要时间。
- 影响滞后:从具体的财政政策的实施到其对经济产生实际影响也需要时间才能显现出来。
-
其他与财政政策相关的宏观问题
- 当政府实施财政政策时,无法兼顾失业率和通胀率。例如,为了降低失业率,需要实行扩张性财政政策,从而造成物价进一步上涨。
- 政府的决策者在进行决策时会迟疑、不愿意改变,从而可能会实行错误的财政政策。
- 政府若实行过度的扩张性财政政策,往往会导致较高的负债水平,从而降低市场参与者会政府的信心。
- 财政政策的基准——结构性赤字预算——是充分就业水平下的赤字。然而,充分就业状态是理想化的概念,很难对其做出准确的预测,从而无法实际判断经济是否达到充分就业状态。
- 如果造成通胀的原因是总供给的缺乏而不是总需求的缺乏,相机的财政政策不但无法有效改善总供给,反而进一步形成通胀压力。
- 政府扩张的财政政策会导致挤出效应,造成利率水平的提升,减少企业和个人的投资与消费。
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的组合
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都能影响总产出水平,两者的具体作用如下表。
财政政策 | 货币政策 | 利率 | 私人部门支出 | 公共部门支出 | 产出 |
---|---|---|---|---|---|
扩张 | 紧缩 | ↑ | ↓ | ↑ | 不确定 |
紧缩 | 扩张 | ↓ | ↑ | ↓ | 不确定 |
紧缩 | 紧缩 | ↑ | ↓ | ↓ | ↓ |
扩张 | 扩张 | ↓ | ↑ | ↑ | ↑ |
-
扩张的财政政策/紧缩的货币政策
在扩张的财政政策下,政府加大各项支出,刺激经济发展。紧缩的货币政策会使得利率上升,私人部门的投资和消费收到抑制,不利于经济发展。
因此在这组政策下,公共部门对经济发展的贡献比例上升,私人部门对经济发展的贡献比例下降。 -
紧缩的财政政策/宽松的货币政策
进过得财政政策会使得政府支出下降,公共部门对经济的发展贡献份额降低。而在宽松的货币政策下,低利率水平有利于私人部门的投资消费,从而刺激经济发展,私人部门对经济的增加。 -
宽松的财政政策/宽松的货币政策
宽松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下,私人部门和公共部门都能促进经济发展,总需求上升,利率降低。 -
紧缩的财政政策/紧缩的货币政策
紧缩的货币政策下,利率上升,私人部门投资消费的需求下降。同时更高的税收和较少的支出导致公共部门和私人部门总需求下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