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从本章开始,就开始进入高级篇。相对基础篇,高级篇涉及的知识比较零散,不是太系统。所以,我会围绕一个实际软件开发的问题,在阐述具体解决方法的过程中,将涉及的知识点给你详细讲解出来。
所以,相较于基础篇 “开篇问题 - 知识讲解-总结” 这样的文章结构,高级篇稍作了改变,大致分为这样几个部分:“问题阐述 - 算法解析 - 总结引申”。
现在,我们进入高级篇的第一节,如何确定代码源文件的编译依赖关系。
我们知道,一个完整的项目往往会包含很多代码源文件。编译器在编译整个项目时,需要按照依赖关系,依次编译每个源文件。比如, A.cpp 依赖 B.cpp,那在编译的时候,编译器需要先编译 B.cpp,才能编译 A.cpp。
编译器通过分析源文件或者程序员事先写好的编译配置文件(比如 Makefile 文件),来获取这种局部的依赖关系。那编译器又该如何通过源文件两两之间的局部依赖关系,确定一个全局的编译顺序呢?
算法解析
这个问题的解决思路与 “图” 这种数据结构的一个经典算法 “拓扑排序算法” 有关。那什么事拓扑排序呢?这个概念很好理解,我们先来看一个生活中的拓扑排序的例子。
我们在穿衣服的时候都有一定的顺序,我们可以把这种顺序想成,衣服与衣服之间有一定的依赖关系。比如说,你必须先穿袜子才能穿鞋,先穿内裤才能穿秋裤。假设我们现在有八件衣服要穿,它们之间的两两依赖关系我们已经很清楚了,那如何安排一个穿衣序列,能够满足所有的两两之间的依赖关系?
这就是一个拓扑排序问题。从这个例子中,你应该能想到,在很多时候,拓扑排序的序列并不是唯一的。你可以看下图,它里面有好几种满足这些局部先后关系的穿衣序列。
弄懂了生活中的例子,开篇关于编译顺序的问题,你应该也有思路了。开篇问题跟这个问题的模型是一样的,也可以抽象成一个拓扑排序问题。
拓扑排序的原理非常简单,我们的重点应该放到拓扑排序的实现上面。
前面多次讲过,算法是构建在数据结构之上的。针对这个问题,我们先来看下,如何将问题背景抽象成具体的数据结构?
我们可以把源文件与源文件之间的依赖关系,抽象成一个有向图。每个源文件对应图中的一个顶点,源文件之间的依赖关系就是顶点之间的边。
如果 a 先与 b 执行,也就是说 b 依赖 a,那么就在顶点 a 和顶点 b 之间,构建一条从 a 指向 b 的边。而且,这个图不仅要是有向图,还要是一个有向无环图,也就是不能存在像 a->b->c->a 这样的循环依赖关系。因为图中一旦出现环,拓扑排序就无法工作了。实际上,拓扑排序本身就是基于有向无环图的一个算法。
public class Graph {
private int v; // 顶点个数
private LinkedList<Integer> adj[]; // 邻接表
public Graph(int v) {
this.v = v;
adj = new LinkedList[v];
for (int i = 0; i < adj.length; i++) {
adj[i] = new LinkedList<>();
}
}
public void addEdge(int s, int t) { // s先与t,边s->t
adj[s].add(t);
}
}
数据结构定义好了,现在,我们来看,如何在这个有向无环图上,实现拓扑排序?
拓扑排序有两种实现方式,都不难理解。它们分别是 Kahn 算法 和 DFS 深度优先算法。我们依次来看下它们是怎么工作的。
1. Kahn 算法
Kahn 算法实际上用的是贪心算法思想,思路非常简单。
定义数据结构的时候,如果 s 需要先于 t 执行,那就添加一条 s 指向 t 的边。所以,如果某个顶点入度为 0,也就表示,没有任何顶点必须先于这个顶点执行,那么这个顶点就可以执行了。
我们先从图中,找出一个入度为 0 的顶点,将其输出到拓扑排序的结果列中(对应地代码就是把它打印出来),并且把这个顶点从图中删除(也就是把这个顶点可达的顶点的入度都减一)。我们循环执行上面的过程,直到所有的顶点都被输出。最后输出序列,就是满足局部依赖关系的拓扑排序。
我把 Kahn 算法用代码实现了一遍,你可以结合着文字描述一块看下。不过,你应该能发现,这段代码实现更有技巧一些,并没有真正删除顶点的操作。代码中有详细的注释,你自己看下。
public void topoSortByKahn() {
int[] inDegree = new int[v]; // 统计每个顶点的入度
for (int i = 0; i < v; i++) {
for (int j = 0; j < adj[i].size(); j++) {
int w = adj[i].get(j); // i->w
inDegree[w]++;
}
}
LinkedList<Integer> queue = new LinkedList<>();
for (int i = 0; i < v; i++) { // 找出所有入度为0的顶点
if (inDegree[i] == 0) {
queue.add(i);
}
}
while (!queue.isEmpty()) {
int i = queue.remove(); // 取出入读为0的顶点
System.out.print("->" + i);
for (int j = 0; j < adj[i].size(); j++) { // 找出i指向的所有顶点,并将它们的入度减一
int k = adj[i].get(j);
inDegree[k]--;
if (inDegree[k] == 0) { // 若k入度减一后,顶点的入度为0,则加入queue
queue.add(k);
}
}
}
}
DFS 算法
图上深度优先搜索前面已经讲过了,实际上拓扑排序也可以用深度优先搜索来实现。不过,这里的名字要稍微改下,更加准确的说应该是深度优先遍历,遍历图中的所有节点,而非只是搜索一个顶点到另一个顶点的路径。
关于这个算法的实现,代码如下。
public void topoSortByDFS() {
// 先构建逆邻表,边s->t表示,s依赖于t,t先于s
LinkedList[] inverseAdj = new LinkedList[v];
for (int i = 0; i < v; i++) { // 申请空间
inverseAdj[i] = new LinkedList<>();
}
for (int i = 0; i < v; i++) { // 通过邻接表生成逆邻接表
for (int j = 0; j < adj[i].size(); j++) {
int w = adj[i].get(j); // i->w
inverseAdj[w].add(i); // w->i
}
}
boolean[] visited = new boolean[v];
for (int i = 0; i < v; i++) { // 深度优先遍历
if (visited[i] == false) {
visited[i] = true;
dfs(i, inverseAdj, visited);
}
}
}
private void dfs(int vertex, LinkedList<Integer>[] inverseAdj, boolean[] visited) {
for (int i = 0; i < inverseAdj[vertex].size(); i++) {
int w = inverseAdj[vertex].get(i);
if (visited[w] == true) continue;
visited[w] = true;
dfs(w, inverseAdj, visited);
} // 先把vertex这个顶点可达的所有节点都打印出来,然后再打印它自己
System.out.println("->" + vertex);
}
这个算法包含两个关键部分。
第一部分是通过邻接表构造逆邻接表。邻接表中,边 s->t 表示 s 优先于 t 执行,也就是 t 要依赖 s。在逆邻接表中,边 s->t 表示 s 依赖于 t,s 后于 t 执行。为什么这么转化呢?这个跟这个算法的实现思想有关。
第二部分是这个算法的核心部分,也就是递归处理每个顶点。对于顶点 vertex 来说,我们先输出它可达的所有节点,也就是说把它依赖的所有顶点输出了,然后在输出自己。
到这里,用 Kahn 算法和 DFS 算法求拓扑排序的原理和代码实现都讲完了。我们来看下,这两个算法的时间复杂度分别是多少呢?
从 Kahn 代码中可以看出来,每个顶点被访问了一次,每个边也都被访问了一次,所以,Kahn 算法的时间复杂度就是 O ( V + E ) O(V+E) O(V+E) (V 表示顶点个数,E 表示边的个数)。
DFS 算法的时间复杂度我们之前分析过。每个顶点被访问两次,每条边都被访问一次,所以时间复杂度也是 O ( V + E ) O(V+E) O(V+E)。
注意,这里的图可能是不连通的,有可能是有好几个不联通的子图构成,所以,E 并不一定大于 V,两者的大小关系不确定。所以,在表示时间复杂度的时候,V、E 都要考虑在内。
总结
在基础篇中,关于 “图”,我们讲了图的定义和存储、图的广度和深度优先搜索。本章,我们又讲了一个关于图的算法,拓扑排序。
拓扑排序应用非常广泛,解决的问题的模型也非常一直。凡是需要通过局部顺序来推导全局顺序的,一般都能用拓扑排序来解决。此外,拓扑排序还能检测图中环的存在。对于 Kahn 算法来说,如果最后输出出来的顶点个数,少于图中顶点个数,图中还有入度不是 0 的顶点,那就说明,图中存在环。
关于图中环的检测,我们在递归那一章节讲过一个例子,在查找最终推荐人的时候,可能会因为脏数据,造成存在循环推荐,比如用户 A 推荐了用户 B,用户 B 推荐了用户 C,用户 C 又推荐了用户 A。如何避免这种脏数据导致的无线递归呢?
实际上,这就是环的检测问题。因为我们每次都只是查找一个用户的最终推荐人,所以,我们并不需要动用复杂的拓扑排序,而只需要记录已经访问过的用户 ID,当用户 ID 第二次被访问的时候,就说明环存在,也就说明存在脏数据。
HashSet<Long> hashSet = new HashSet<>(); // 保存已经访问过的actorId
long findRootReferrerId(long actorId) {
if (hashSet.contains(actorId)) {
return; // 存在环
}
hashSet.add(actorId);
long referrerId = select referrer_id from [table] where actor_id = actorId;
if (referrerId == null) return actorId;
findRootReferrerId(actorId);
}
如果把这个问题改一下,我们想要知道,数据库中的所有用户之间的推荐关系了,有没有存在环的情况。这个问题,就需要用到拓扑排序算法了。我们把用户之间的推荐关系,从数据库中加载到内存中,然后构建本章讲的这种有向图数据结构,再利用拓扑排序,就可以快速检测出是否存在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