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看了流浪地球2,里面的信息量太大了,回来补充了一些功课,这些知识,看完,才算对流浪地球2有了进一步了解。
地球人的航天路径
我们的太空航程是什么样子的呢?要从第二次世界大战开始。
回形针计划:Operation Paperclip,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末期,美国战略情报局把超过1600名原纳粹德国的科学家秘密引进到美国的一次行动。主要是获取美苏冷战和太空竞赛的优势。
其中就有当年参与纳粹德国v2火箭研制专家冯.布劳恩。冯.布劳恩到美国,参与的就是美国的NASA计划。
美国NASA从1961-1972从事的一系列载人航天任务,阿波罗计划。1969年,阿波罗11号宇宙飞船第一次登月。阿波罗11号-17号成功,但是阿波罗13号失败了。
阿波罗1号是测试的时候大火引起的失败。阿波罗2-3不存在,4号是无人测试。阿波罗7号是环绕地球。阿波罗8号是第二次载人环绕月球轨道。环绕月球拍摄了不少照片。阿波罗9号登月舱围绕月球。阿波罗10号将登月舱带到月球轨道。
阿波罗11号是真正带人到了月球。宇航员阿姆斯特朗就是乘坐11号第一次登上月球。自己的一小步,人类的一大步。
3个月后,阿波罗12号发射登月成功。阿波罗13号由于飞船在登月之前宇宙飞船发生了爆炸。但是宇航员安全返回了。成为最成功的一次失败。
阿波罗17号是最后一次登月任务。美国阿波罗计划17号任务完成后就停止了。直到最近几年美国重启了重返月球计划。
我国的登月计划叫做嫦娥计划。嫦娥探月三步走,绕、落、回。中国规划2030前登月,可以翘首以盼。
氦闪是什么
氦闪:能量总是压缩存储在一个形态,然后用另外一种方式释放。
太阳的一生要经过5个形态。
原恒星 -> 主序星 -> 红巨星 -> 行星状星云 -> 白矮星
第一个形态是原恒星,从什么都没有的状态,到氢分子波动,聚集,逐渐氢聚变。
然后到第二形态,主序星,许多氢聚合形成为氦。太阳内部核心逐渐形成很多氦,叫氦核。这个时候太阳内部的非核心区域是氢,核心区域是氦。非核心的氢不断燃烧聚合成氦。这个时候就是太阳最健康的形态。
当太阳内部非核心区域氢烧完后,就会进入下一个形态,红巨星形态。在这个形态下, 太阳内部的氢已经烧完了,就会逐渐开始烧太阳外部的氢,太阳会开始急速膨胀。然后内部聚集的氦会发生第一次爆炸,就是核氦闪。当核氦闪结束后,逐渐地,太阳进入了红巨星形态-水平分支,这个阶段太阳就不会烧外部的氢,而是会烧内部的氦,形成碳氧内核。太阳反而会缩小下来。再接下来,太阳内部收缩的氦会继续进行氦闪,太阳又急剧爆炸。太阳就会进入渐进巨星状态,
这个时候,太阳会爆炸得比第一次氦闪更为巨大,太阳会逐渐膨胀为行星状星云。在这个状态下,太阳所有的东西都没了,只剩下一个碳氧内核。就是我们现在在夜空中看到的各种星云。
最后太阳可能会出现白矮星状态。白矮星就是从周围不断抢夺物质重新聚合成为恒星,但是这个过程是有概率的。比如这个白矮星旁边还有一个恒星,在发生氦闪,那么它就有可能吸收这个恒星发挥的物质重新聚合成恒星。这个就是三体里面说三体人有3个太阳的原型。
所以流浪地球2里面的氦闪,说的是第一次太阳从主序星状态进入到红巨星状态下进行的氦闪,理论上这个时候,所有的太阳行星球都会被波及,所以需要地球流浪到其他星系。
主序星大概是100亿年,我们目前在这个状态大概50亿年了,所以基本在50亿年之后,太阳一定会出现第一次氦闪。
universe sandbox
有个软件是叫做universe sanbox,是一个物理的空间模拟模型,其中流浪地球2的空间特效应该都是通过这个模型绘制出来的。看了下网站的宣传片,颇为神奇,有兴趣的可以复制网址进去看看。
https://universesandbox.com/
相控阵核爆
相控阵在军事上有用作雷达,在音响上有用作扩音。
它的意思就是比如一个发生波的波源,会发生出以波源为核心的均衡的圆形的波。而两个波源,就会有一部分波会重叠互相影响。而如果有一些列波,就会出现一条波带,这个波带上的波最为强烈,其他波带上的波会弱一些。
流浪地球2在月球危机的时候,要让月球爆炸,让月球内核高位燃烧,使用的就是核武器部署一个相控阵,让月球内核处于高温波带上,就能引发月球的爆炸。
当然,这个也单纯是个脑洞。
观后感
小发一下不剧透的观后感。
流浪地球2真是一部只有中国人才能拍出来的片子,没有英雄主义,全球命运共同体共同抵抗危机。全程的故事线也比《星际穿越》多了好几条。故事告诉我们的是,在大世界观下,没有什么人是绝对英雄,也没有哪个国家能拯救世界,全人类甚至加上人工智能才能一起抵抗危机。世界大同才是国产科幻片的主旋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