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目录
- 1. Map阶段
- 1.1 把输入文件(夹)划分为很多InputSplit(Split)
- 1.2 分配并执行map作业
- 2. Shuffle阶段
- 2.1 Partition(分区)
- 2.2 Sort(排序)
- 2.3 Group(分组)
- 2.4 Combiner(规约)
- 2.5 序列化并写入Linux磁盘内存
- 2.6 反序列化读取数据到不同的reduce节点
- 2.7 Reduce端数据进行合并、排序、分组
- 3. Reduce阶段
- 3.1 执行reduce方法
- 3.2 保存结果到HDFS
MapReduce是一种分布式计算模型,是Google提出来的,主要用于搜索领域,解决海量数据的计算问题。我自己在学习的过程中遇到了很多疑问,例如:
- 为什么有的人博客中写:“Block默认大小为64M”,而我学的Block默认却是128M?
- Split的大小划分与Block有什么关系?
- Partition分区有什么用?为什么要分区?是如何进行分区的?
- Shuffle到底包含那些过程?是只包含从Map到Reduce的传输么?
- MapReduce到底有几个阶段?怎么每一篇博客的阶段划分都不一样?
MapReduce的全套过程分为三个大阶段,分别是Map、Shuffle和Reduce。结合多篇资料,我最终确定划分11个小步骤来描述这个过程,在后续的内容中我也会结合一部分源码来进行剖析。
1. Map阶段
map就是对数据进行局部汇总,reduce就是对局部数据进行最终汇总。
1.1 把输入文件(夹)划分为很多InputSplit(Split)
首先,一个Block的默认大小为128M,之所以会有博客写为64M,是因为在Hadoop2.x中修改了这个默认设置。Split的默认大小为128M,但并不是每一个Split都是128M,具体分析过程如下,请看如下源码:
SplitSize = Math.max(minSize, Math.min(maxSize, BlockSize));
也就是说Split的默认大小取决于minSize、maxSize以及BlockSize这三个变量。
其中minSize的相关源码为:Math.max(getFormatMinSplitSize(), getMinSplitSize(job));
这行源码中getFormatMinSplitSize()
的值为1,getMinSplitSize(job)
的值为0,因此minSize的值为1;
maxSize的相关源码为:maxSize=getMaxSplitSize(job)=Long.MAX_VALUE
,也就是说maxSize的值为Long.MAX_VALUE;
BlockSize的值默认为128M。
所以最终SplitSize=128M。
上面说的是Split的默认大小与Block相同,都是128M,但并不是说一个Block就对应一个Split,这里仅描述大小关系。但是之所以说并不是每一个Split都是128M,因为文件总不可能都是128M的整数倍,那么多出的那一部分怎么处理?源码中会判断剩余待切分文件大小/splitsize
是否大于SPLIT_SLOP
(值为1.1),如果大于1.1,那么会继续切分;如果小于1.1,会将剩下的部分切到同一个Split。
举几个例子帮助理解:
- 一个1G的文件,会产生多少个Split?
Block块默认是128M,所以1G的文件会产生8个Block块,默认情况下Split的大小和Block块的大小一致,也就是8个Split。- 1000个文件,每个文件100KB,会产生多少个Split?
一个文件,不管再小,都会占用一个Block,所以这1000个小文件会产生1000个Block,默认情况下Split的大小和Block块的大小一致,那最终会产生1000个Split。- 一个140M的文件,会产生多少个Split?
这个有点特殊,140M的文件虽然会产生2个Block,但140M/128M=1.09375<1.1,所以这个文件只会产生一个Split,这个文件其实再稍微大1M就可以产生2个Split。
1.2 分配并执行map作业
默认一个Split对应一个Map,框架调用Mapper类中的map(…)函数,map函数的输入是<k1,v1>,输出是<k2,v2>。
2. Shuffle阶段
Shuffle是介于Map和Reduce之间的一个过程,可以分为Map端的shuffle和Reduce端的Shuffle。MapReduce中,Map阶段处理的数据如何传递给Reduce阶段,是框架中最关键的一个流程,这个流程就叫Shuffle。
2.1 Partition(分区)
分区默认使用HashPartitioner,使用哈希方法对key进行分区,getPatition方法相关源码为:(key.hashcode()&Inyeger.MAX_VALUE)%numReduceTask
,其中numReduceTask默认为1,而任何书向1取余都为0,因此默认只有一个分区,又因为一个分区对应一个Reduce任务,所以只有也一个Ruduce。若要提高并行度,增加Reduce任务数,只需要修改numReduceTask数值即可。
但是使用这种哈希方法分区有可能会导致数据倾斜问题,就比如现在一个文件中包含100万条数据,每个数据都是一个十以内数字,其中数字5出现了900万次,现在设置numReduceTask为10,那么根据哈希方法分区,其中的900万条数据都被分到分区5对应的Reduce任务下,这无疑是严重的影响了系统的运行效率。这种问题的解法并不会在这里展开说明,后续博客中会更新相关内容。
2.2 Sort(排序)
按照Key,采用字典顺序进行排序,Sort操作无论是否需要,在逻辑上都必须执行。
2.3 Group(分组)
分组是根据map<key, value>中的key进行分组,目的是提高Reduce的并行度。
2.4 Combiner(规约)
规约是可选操作,在map端输出中先做一次合并,相当于做了一个局部的reduce操作。规约操作会将map输出的<k1,v1>,<k1,v2>,<k2,v3>这样的数据转化为<k1,{v1,v2}>,<k2,{v3}>。
2.5 序列化并写入Linux磁盘内存
序列化(Serialization)是指把结构化对象转化为字节流,当要在进程间传递对象或持久化对象的时候,就需要进行这个操作。这里进行序列化是为了把map的执行结果写入内存。
2.6 反序列化读取数据到不同的reduce节点
反序列化(Deserialization)是序列化的逆过程,把字节流转为结构化对象,当要将接收到或从磁盘读取的字节流转换为对象,就要进行这个操作。这里进行反序列化是为了读取数据到不同的reduce节点。
2.7 Reduce端数据进行合并、排序、分组
reduce端接收到的是多个map的输出,对多个map任务中相同分区的数据进行合并、排序、分组。虽然之前在map中已经做了排序和分组,这边也做这些操作其实并不重复,因为map端是局部的操作,而reduce端是全局的操作,之前是每个map任务内进行排序,是有序的,但是多个map任务之间就是无序的了。
3. Reduce阶段
3.1 执行reduce方法
框架调用Reducer类中的reduce方法,reduce方法的输入是<k2,{v2}>,输出是<k3,v3>。一个<k2,{v2}>调用一次reduce函数。程序员需要覆盖reduce函数,实现具体的业务逻辑。
3.2 保存结果到HDFS
框架会把reduce的输出结果保存到HDFS中。
以上就是博客的全部内容,MapReduce的相关操作其实并不繁琐,至少逻辑顺序是非常清晰明了的,希望大家都能有所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