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Df和Dk
介电常数( D k )、介质损耗( D f )
介电常数:材料如果在受到外部电场作用时能够储存电能,就称为“电介质”。比如说,电容可以存储电荷,而当电容平板中间填充有介质时,存储的电荷会更多。介电常数越大,储存的电荷就越多,阻碍信号传输能力越大。
介质损耗:绝缘材料或电介质在交变电场中,由于介质电导和介质极化的滞后效应,使电介质内流过的电流相量和电压相量之间产生一定的相位差,即形成一定的相角,此相角的正切值即损耗因子 D f ,由介质电导和介质极化的滞后效应引起的能量损耗叫做介质损耗,也就是说, D f 越高,介质电导和介质极化滞后效应越明显,电能损耗或信号损失越多,是电介质损耗电能能力的表征物理量,也是绝缘材料损失信号能力的表征物理量。因此,PCB材料介质层的 D k , D f 越低,制作出的PCB产品插入损耗越低。
什么是插损和回损
插损(Insertion Loss):插损是指信号通过一个设备、器件或连接时所引起的信号损耗。在信号传输过程中,信号经过各种设备、连接器或线缆,都会因为阻抗不匹配、材料损耗、反射等原因导致信号的衰减。插损通常用分贝(dB)来表示,数值越小表示损耗越小,信号传输效率越高。插损是一个单向的概念,表示信号从发送端到接收端的损耗。
回损(Return Loss):回波损耗是指信号在连接点或接口处发生反射后的损耗。当信号从一个设备或连接器发出,到达连接点时,部分信号会反射回来,这些反射信号会导致系统中信号干扰和损耗。回波损耗是用分贝(dB)来表示,数值越大表示反射越小,信号的传输效率越高。回波损耗是一个双向的概念,表示信号在连接点来回传输时发生的反射损耗。
什么是S参数
S参数也叫散射参数,最初是用来描述射频电路应用中入射波和反射波的关系,随着数字信号的高速化,S参数在高速数字信号的应用中逐渐普及。
S参数对于仿真和信号完整性来说,可能是基础的仿真流程和知识。大家可能听过S参数、Z参数、Y参数等。S参数称为散射参数、Z参数称为阻抗参数、Y参数称为导纳参数。Y可能平常比较少用,Z参数一般用来查看电源的阻抗,S参数用来查看无源互连传输的一些信息。今天主要学习一下S参数的原理应用,以及提取S参数的仿真操作流程。
S参数中的S表示散射(scattering)的意思,它是一种行为模型,描述的是互连如何与一个标准的入射波相互作用。从S参数中可以看出许多的信息,包括传输线的阻抗、隔离度、耦合、信号的衰减等。S参数一般常用矩阵的形式来表示,比如两条传输线的话,就要用四个端口,那就是4X4矩阵。
官方定义: Sij代表入射波j端口注入,在其他端口上参考匹配负载时,在i端口测得的传输波或反射波的和j端口的入射波的比值(i,j取值1、2、3、4等)。
下面用四端口来具体的量化一下,信号的传输方向如红色箭头所示:
我们定义P1为端口1、P2为端口2、P3为端口3、P4为端口4,端口1与端口2是一条传输线,端口3与端口4是一条传输线。以此为基础就有了如下定义:
S11:定义为从端口1反射出去的能量(反射波)与从端口1进入的能量(入射波)的比值。
S21:定义为从端口2输出的能量(传输波)与从端口1进入的能量(入射波)的比值。
S31:定义为从端口3测得输出的能量(传输波)与从端口1进入的能量(入射波)的比值。
S41:定义为从端口4测得输出的能量(传输波)与从端口1进入的能量(入射波)的比值。
S11称为反射损耗(回波损耗)、S21称为传输损耗(插入损耗)、S31称为近端串扰、S41称为远端串扰。
在传输线建模仿真分析时,所说的插损跟整个链路插入元器件的插损不是同一个概念,就是计算传输线的传输损耗。
S11这个值越小越好,也就是反射越小,一般建议S11<0.1,即-20dB以下
S21这个值越大越好,也就是越小的传输损耗,理想值为1,即0dB,通常-3dB以上可以保证信号的质量。
S31和S41这两个值越小越好,也就是越小的串扰,一般是建议S31/S41<0.01,即在-40dB以下。
接下来会介绍一下传输线建模和仿真的实例,欢迎大家持续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