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旨在对卫星导航系统进行简要介绍,包括其基本原理、发展历程以及在现代社会中的广泛应用。文章首先阐述了卫星导航的基本原理,即利用卫星发射的信号进行定位和导航。接着,回顾了卫星导航技术的发展历程,从早期的试验阶段到如今的成熟应用,展示了其不断进步的轨迹。此外,文章还详细介绍了卫星导航系统在交通、军事、农业等多个领域的应用,展示了其在现代社会中的重要作用。最后,总结了卫星导航技术的优势和未来发展趋势,为读者提供了一个全面而深入的卫星导航知识概览。
1. 全球卫星导航系统
2. GPS
GPS系统的前身为美军研制的子午卫星定位系统。1973年12月美国国防部批准海陆空三军联合研制新的卫星导航系统——NAVSTART/GPS,简称GPS。第一颗可运行的原型卫星于1978年发射。
现今,GPS具有全能性、全球性、全天候、连续性和实时性的导航、定位和授时功能,能为用户提供精密的三维坐标、速度和时间信息。GPS的空间端由向用户端发射无线电信号的卫星星座构成,一开始计划发射24颗GPS卫星,由21颗工作卫星和3颗在轨备用卫星组成,目前逐步增加到31颗。在利用GPS信号进行导航定位时,为了解算测站的三维坐标至少需要同时观测4颗GPS卫星。GPS目前共有在轨工作卫星31颗。根据GPS现代化计划,最新的GPS III/IIIF将进一步提供更高的定位精度。GPS III/IIIF 的第一颗卫星与2018年发射,目前该系列有5颗在轨正常运行。
3. GLONASS
GLONASS是由原苏联国防部独立研制和控制的第二代军用卫星导航系统,该系统是继GPS后的第二个具备完全运营能力的全球卫星导航系统。项目起步晚于GPS,第一颗GLONASS卫星于1982年10月由苏联发射进入轨道,到1996年正式运行,13年间遭遇了苏联的解体,由俄罗斯接替部署。
GLONASS的出现打破了美国对于卫星导航定位的垄断地位,不过其民用和商业用户仍然较少。在俄罗斯的不懈努力下,2019年GLONASS-K系列卫星的研发已基本完成。目前GLONASS在轨正常运行的卫星23颗[4],大部分为GLONASS M型号卫星。由于GLONASS的轨道倾角大于GPS的轨道倾角,所以在高纬度(50°以上)地区的可视性较好。
4. BDS
北斗卫星导航系统(BeiDou Navigation Satellite System,英文简写为BDS)由中国政府建造,免费为全球用户提供全天候、全天时、高精度的定位、测速和授时服务。
北斗一号系统(第一代北斗系统)由三颗卫星提供区域定位服务。从2000年开始,该系统主要在中国境内提供导航服务。2012年12月,北斗一号的最后一颗卫星寿命到期,北斗卫星导航试验系统停止运作。2012年11月,第二代北斗系统开始在亚太地区为用户提供区域定位服务。
北斗三号系统空间段由若干地球同步轨道卫星(GEO)、倾斜地球同步轨道卫星(IGSO)和中圆地球轨道卫星(MEO)三种轨道卫星组成混合导航星座。北斗三号采取3GEO+3IGSO+24MEO的星座构成,卫星与卫星之间具备通信能力,可以在没有地面站支持的情况下自主运行。北斗三号系统由三种不同轨道的卫星组成,包括24颗地球中圆轨道卫星(覆盖全球),3颗倾斜地球同步轨道卫星(覆盖亚太大部分地区)和3颗地球静止轨道卫星(覆盖中国)。北斗三号系统于2020年7月31日开通。
未来,北斗系统将持续提升服务性能,扩展服务功能,保障连续稳定运行,进一步提升全球定位导航授时和区域短报文通信服务能力,并提供星基增强、 地基增强、精密单点定位、全球短报文通信和国际搜救等服务。
5. Galileo
伽利略卫星导航系统是由欧盟研制和建立的全球卫星导航定位系统,该计划于1999年2月由欧洲委员会公布,并和欧空局共同负责。伽利略计划是欧洲关于最先进的全球卫星导航系统的倡议,在民用控制下提供高度准确、有保障的全球定位服务。目前Galileo共有22颗在轨可用卫星,计划的星座由24颗卫星(Walker 24/3/1)组成,其中包括6颗备用卫星,可移动以替换同一平面内的任何故障卫星,从而减少故障对服务质量的影响。此外,Galileo设计为可与GPS和GLONASS互操作。从这个意义上说,伽利略可增强当前可用GNSS的覆盖范围,并为全球多星座用户提供更加无缝和准确的体验。
参考文献
https://panda.whu.edu.cn/info/1067/103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