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目录
- 一、前言
- 二、内容记录
一、前言
是对自动驾驶之心多传感器标定课程内容的记录,也是对一些被老师简单略过问题的自主学习。第一章是概述,将内容以问题的形式记录,并结合课上内容以及自己的项目经验给出回答
二、内容记录
-
车上会安装哪些传感器,各种传感器特点如何,什么要做多传感器融合?
超声波雷达:成本很低,检测范围很小,通常只有一米左右,最开始用作倒车雷达,现在会用来做近处的补盲。
相机:相机分辨率高,成本低,纹理信息丰富,在识别检测分割任务上优势显著。缺点是无法获得准确的距离信息,受光照影响明显。相机也包括很多种类,有为了增强远处感知能力的长焦相机,以及扩大感知范围的鱼眼相机等,实际会使用多种相机的组合。
毫米波雷达:也是非常常用的一种传感器,具有测距功能,且在极端天气下表现良好,成本显著低于激光雷达,但是角分辨率与精度也和激光雷达差距明显。有一个说法是毫米波雷达不能检测静止的物体,这其实有一定问题。真实原因其实是由于早期的毫米波雷达无法获得高程信息,只能检测到方位角、距离和速度,可想而知它对于障碍物的感知能力是非常有限的,可能导致很大一部分静态物体都被识别成障碍物,然后一路上疯狂报警。所以工程师干脆直接将静态的回波视作噪声滤除了。现在的Radar已经发展到了4D阶段,可以简单理解成在z方向堆叠了多个通道来获得高程信息,这样获得的点云更接近激光雷达。除此之外,有个说法好像是,因为毫米波雷达波长较长,更容易发生衍射,因此有机会发现还没直接出现在视野内的障碍物,这会给下游任务留出更大空间,但不知道量产任务中时候会这样用。
激光雷达:通过ToF准确的感知物体距离,具有非常大的检测范围与极佳的测距精度,角分辨率高(0.5°×0.5°),不受光照影响。缺点是成本太高,在极端天气下表现较差,因为激光雷达发射的光波长目前主要是905nm,不容易绕过雨雪雾粒子。并且对于一些反射率过高/过低的物体,激光雷达的识别也会出现偏差。
GPS+IMU:定位模块,GPS更新频率低,不存在累计误差;IMU更新频率高,存在累计误差。
各种传感器的特性存在互补关系,所以使用多传感器进行融合,一方面可以取长补短,提升自动驾驶系统的表现;还可以通过传感器冗余,避免某种传感器失效导致系统行为异常,提升自动驾驶系统的安全性。
-
为什么要进行多传感器标定?
通过设计,系统会具备一些性能指标,但是由于一些误差,实际产品与预期会存在一些偏差,标定就是要优化系统的参数来使得系统达到预期的性能。以自动驾驶为例,首先是传感器本身的性能要符合要求(内参标定),比如激光雷达的测距精度,相机的畸变情况;另外传感器之间的布置也要符合预期(外参标定),全景图像是否拼接正常,激光雷达点云和图像是否成功对齐。 -
传感器标定的难点
根据我自己的经验,我认为除非时量产型号可能有比较完善的自动化标定方案,对于研发中的形态各异的样机标定都需要人工参与,这样成本就会比较大;并且不同种传感器特性不同,标定方法也不同,需要工程师有完备的理论基础和丰富的工程经验;标定的结果也不太容易量化,大多数情况只能依赖下游任务的反馈;标定往往只能获得一个局部最优解,可能需要根据工程经验对各种工况分别做标定? -
标定精度如何验证
一些场景下,标定精度不容易被验证,这时候只能通过观察效果定性的分析下,比如观察图像的去畸变效果、点云与图像的对齐、全景图像的拼接;在产线标定过程中,由于场景是结构化的,可以设计一些指标进行检测;部署上车之后,也有通过训练分类器的方式,对当前标定结果的可用性进行判断,实现在线自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