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机械臂及运动学
1.1 机械臂构成
机械臂多采用关节式机械结构,一般具有6个自由度,其中3个用来确定末端执行器的位置,另外3个则用来确定末端执行装置的方向(姿态)。
如图所示,一个机械臂是由一组可做相对运动的关节连接的连杆结合体。第一个连杆固定,连接该机械臂的基座,而最后一个连杆连接的是它的末端执行器。
通常可将关节划分为两种:第一种称为转动关节(或称为旋转关节),转动关节可绕基准轴转动,相应的转动量称为关节角:第二种称为移动关节,移动关节是沿着基准轴移动,相应的位移称为关节偏距。还有一种特殊的关节称为球关节,球关节拥有三个自由度。可以用三个转动关节和一个零长度的连杆来描述一个球关节。
位于机械臂固定基座的坐标系称为基坐标系;位于操作臂末端执行器的坐标系称为工具坐标系,通常用它来描述机械臂的位置。
1.2 机器人运动学介绍
机器人运动学只研究机器人运动,不关注机器人运动过程中各零部件的质量及相关力,也不关注关节驱动力和力矩。
(1)机器人正运动学:给定一组机器人关节变量(转角或位移),求解末端工具坐标系相对于基坐标系的位置和姿态。
(2)机器人逆运动学:给定机器人末端工具箱坐标系的位置和姿态,求解机器人各关节变量。
二、D-H参数法
D-H 参数全称为Denavit-Hartenberg参数,它使用连杆参数来描述机构运动关系。在DH参数法中,描述机械臂中的每一个连杆需要4个运动学参数:
● 连杆长度
a
i
−
1
a _ { i - 1 }
ai−1:关节轴
i
−
1
i-1
i−1与关节轴
i
i
i之间公垂线的长度;
● 连杆转角
α
i
−
1
\alpha _ { i-1 }
αi−1:第
i
−
1
i-1
i−1个关节轴和第
i
i
i个关节轴之间的夹角;
● 连杆偏距
d
i
d_{i}
di:沿两个相邻连杆公共轴线方向的距离;
● 关节角
θ
i
\theta_{i}
θi:两相邻连杆绕公共轴线旋转的夹角。
2.1 标准D-H法(SDH)
建模规则:
(1)找出各关节轴,画出关节轴的延长线;
(2)确定
Z
Z
Z轴:与关节轴线重合,其中
Z
i
−
1
Z_{i-1}
Zi−1轴与关节
i
i
i的轴线重合;
(3)确定
X
X
X轴:
Z
i
−
1
Z_{i-1}
Zi−1轴与
Z
i
Z_{i}
Zi轴的公垂线,方向由
Z
i
−
1
Z_{i-1}
Zi−1轴指向
Z
i
Z_{i}
Zi轴
1)如果
Z
i
−
1
Z_{i-1}
Zi−1轴与
Z
i
Z_{i}
Zi轴平行,选取与前一关节的公垂线共线的一条公垂线作为
X
X
X轴;
2)如果
Z
i
−
1
Z_{i-1}
Zi−1轴与
Z
i
Z_{i}
Zi轴相交,
X
X
X轴为
Z
i
−
1
Z_{i-1}
Zi−1轴与
Z
i
Z_{i}
Zi轴的叉积方向;
(4)确定
Y
Y
Y轴:右手定则。
D-H参数含义:
(1)
a
i
a_{i}
ai:关节轴线
i
−
1
i-1
i−1和关节轴线
i
i
i的公垂线长度
(2)
α
i
\alpha_{i}
αi:关节轴线
i
−
1
i-1
i−1和关节轴线
i
i
i的夹角,指向为从轴线
i
−
1
i-1
i−1到轴线
i
i
i;
(3)
d
i
d_{i}
di:关节
i
i
i上的两条公垂线
a
i
−
1
a_{i-1}
ai−1 与
a
i
a_{i}
ai之间的距离,沿关节轴线
i
i
i测;
(4)
θ
i
\theta_{i}
θi:连杆
i
i
i相对于连杆
i
−
1
i-1
i−1绕轴线
i
i
i的旋转角度。
齐次变换矩阵:
从坐标系
i
−
1
i-1
i−1到坐标系
i
i
i,先绕
Z
i
−
1
Z_{i-1}
Zi−1轴旋转角度
θ
i
\theta_{i}
θil,再沿
Z
i
−
1
Z_{i-1}
Zi−1轴移动
d
i
d_{i}
di,然后沿
X
i
X_i
Xi轴平移
a
i
a_i
ai,最后绕
X
i
X_i
Xi轴旋转
α
i
\alpha_i
αi。齐次变换矩阵
i
−
1
i
T
_ { i - 1 } ^ { i } T
i−1iT可以写为:
2.2 改进D-H法(MDH)
建模规则:
(1)找出各关节轴,画出关节轴的延长线;
(2)确定
Z
Z
Z轴:与关节轴线重合,其中
Z
i
Z_{i}
Zi轴与关节
i
i
i的轴线重合;
(3)确定
X
X
X轴:
Z
i
Z_{i}
Zi轴与
Z
i
+
1
Z_{i+1}
Zi+1轴的公垂线,方向由
Z
i
Z_{i}
Zi轴指向
Z
i
+
1
Z_{i+1}
Zi+1轴;
(4)确定
Y
Y
Y轴:右手定则。
D-H参数含义:
(1)
a
i
−
1
a_{i-1}
ai−1:沿
X
i
−
1
X_{i-1}
Xi−1轴,从
Z
i
−
1
Z_{i-1}
Zi−1轴移动到
Z
i
Z_{i}
Zi轴的距离;
(2)
α
i
−
1
\alpha_{i-1}
αi−1:绕
X
i
−
1
X_{i-1}
Xi−1轴,从
Z
i
−
1
Z_{i-1}
Zi−1轴旋转到
Z
i
Z_{i}
Zi轴的角度;
(3)
d
i
d_{i}
di:沿
Z
i
Z_{i}
Zi轴,从
X
i
−
1
X_{i-1}
Xi−1轴移动到
X
i
X_{i}
Xi轴的距离;
(4)
θ
i
\theta_{i}
θi:绕
Z
i
Z_{i}
Zi轴,从
X
i
−
1
X_{i-1}
Xi−1轴旋转到
X
i
X_{i}
Xi轴的角度;
齐次变换矩阵:
从坐标系
i
−
1
i-1
i−1到坐标系
i
i
i,先绕
X
i
−
1
X_{i-1}
Xi−1轴旋转角度
α
i
−
1
\alpha_{i-1}
αi−1,再沿
X
i
−
1
X_{i-1}
Xi−1轴平移
a
i
−
1
a_{i-1}
ai−1,然后绕
Z
i
Z_{i}
Zi轴旋转角度
θ
i
\theta_{i}
θi,最后沿
Z
i
Z_{i}
Zi轴移动
d
i
d_{i}
di。齐次变换矩阵
i
−
1
i
T
_ { i - 1 } ^ { i } T
i−1iT可以写为:
2.3 SDH和MDH的区别及适用场景
2.3.1 SDH和MDH的区别
(其实一直以来笔者都不太能区分这两种方法,笔者最开始学习机器人学是看的《机器人学导论》这本书,上面似乎是偏向于MDH方法,所以后续我都是习惯于用MDH去建模)
(1)区别一:连杆坐标系建立的位置不同。SDH将连杆
i
i
i的坐标系固定在连杆的远端;MDH将连杆
i
i
i的坐标系固定在连杆的近端。
(2)区别二:执行变换的顺序不同。
2.3.2 SDH和MDH的适用场景
对于树形结构或者闭链机构的机器人来说,按照SDH方法建立的连杆坐标系会产生歧义,因为SDH的建系原则是把连杆
i
i
i的坐标系建立在连杆的远端,如图(a)所示,导致连杆0上同时出现了两个坐标系。而MDH把连杆坐标系建立在每个连杆的近端,则不会坐标系重合的情况,如图(b)所示,这就克服了SDH方法建系的缺点。
总结:
(1)SDH适合应用于开链结构的机器人;
(2)当使用SDH表示树状或闭链结构的机器人时,会产生歧义;
(3)MDH法对开链、树状、闭链结构的机器人都适用。
三、机器人运动学
3.1 创建一个连杆对象
在机器人工具箱中,还用变量
σ
i
\sigma _ { i }
σi表示机器人的关节类型,
σ
i
=
0
\sigma _ { i } = 0
σi=0表示转动关节,
σ
i
=
1
\sigma _ { i } = 1
σi=1表示移动关节(若未指定该参数,默认为转动关节)。
在工具箱中,用函数Link( )
可以创建一个机械臂对象,其中输入的参数顺序分别是:关节角
θ
i
\theta _ { i }
θi、连杆偏距
d
i
d_{i}
di、连杆长度
a
i
−
1
a_{i-1}
ai−1、连杆转角
α
i
−
1
\alpha_{i-1}
αi−1和关节类型。例如,创建一个关节角为30°,连杆偏距为0.2m,连杆长度为0.5m,连杆转角为60°,关节类型为旋转关节的连杆,代码如下所示:
L = Link([pi/6, 0.2, 0.5, pi/3, 0])
这里,Revolute表示转动关节,std表示标准D-H参数法,offset表示关节偏移量。可以通过以下命令获得连杆的各个参数:
● 获取连杆的关节类型:L.type( )(注意:老版本的工具箱是L.RP);
● 获取连杆的关节角:L.theta;
● 获取连杆的连杆偏距:L.d;
● 获取连杆的连杆长度:L.a;
● 获取连杆的连杆转角:L.alpha。
● 获取改连杆的齐次变换矩阵:L.A(
θ
\theta
θ),例如连杆转动了30°,其齐次变换矩阵T为:
3.2 创建一个平面3-DOF的机械臂
这里创建了一个平面三R机构(三个转动关节),该平面三连杆机构的DH参数表如下所示:
% standard-表示标准DH法
% theta(z) d(z) a(x) alpha(x)
RRR_L(1) = Link([ 0 0 1 0 ],'standard');
RRR_L(2) = Link([ 0 0 0.8 0 ],'standard');
RRR_L(3) = Link([ 0 0 0.6 0 ],'standard');
运行结果:
通过构造函数SerialLink( )
可以给创建的机械臂对象命名,并显示出对象的信息。输入命令:
three_link = SerialLink(RRR_L, 'name', 'three-link-RRR')
运行结果:
用以下的命令可以获取已创建机械臂的各个参数:
运行结果:
同时也可以对创建的机械臂对象进行复制,如复制一个名称为“three_link2”的机械臂输人命令:
three_link2 = SerialLink(RRR_L, 'name', 'three-link-RRR_2')
运行结果:
使用teach( )
函数,可以对创建的机器人进行示教,如图所示:
3.3 机器人正运动学
机器人正运动学即给定一组关节角,计算出机器人末端相对于基坐标系的位置和姿态,如下图:
机器人工具箱中,fkine( )
可以进行正运动学计算,即给定关节变量,得到末端坐标系关于基坐标系的齐次变换矩阵(位置和姿态)。这里以3.2节的3-DOF平面机械臂为例,当机器人三个关节角都为0°时:
% RRR机械臂
clear;
close all;
clc;
% theta(z) d(z) a(x) alpha(x)
RRR_L(1) = Link([ 0 0 1 0 ],'standard');
RRR_L(2) = Link([ 0 0 0.8 0 ],'standard');
RRR_L(3) = Link([ 0 0 0.6 0 ],'standard');
three_link = SerialLink(RRR_L, 'name', 'three-link-RRR');
q0 = [0 0 0]'*pi/180;
T0 = three_link.fkine(q0)
运行结果:
当机器人一关节10°,二关节-30°,三关节60°时,机器人末端的位置和姿态如图:
可以用plot( )
函数绘制此时机器人的状态,如图:
例子:给定平面3-RRR机械臂各个关节的角度如图所示,求解机器人运动过程中末端点的三维坐标
% RRR机械臂
clear;
close all;
clc;
% theta(z) d(z) a(x) alpha(x)
RRR_L(1) = Link([ 0 0 1 0 ],'standard');
RRR_L(2) = Link([ 0 0 0.8 0 ],'standard');
RRR_L(3) = Link([ 0 0 0.6 0 ],'standard');
three_link = SerialLink(RRR_L, 'name', '3-DOF');
t = 0:0.05:4;
m = length(t);
theta1 = 120*sin(4*pi*t/4);
theta2 = 60*sin(2*pi*t/4);
theta3 = 30*sin(2*pi*t/4);
q = [theta1;theta2;theta3]*pi/180;
for i = 1:m
T = three_link.fkine(q(:,i)');
x(i) = T.t(1);
y(i) = T.t(2);
z(i) = T.t(3);
subplot(3,3,[1 4 7])
hold on
plot3(x(i),y(i),z(i),'r*');
hold on
three_link.plot(q(:,i)');
subplot(3,3,2)
hold on
plot(t(i),q(1,i)*180/pi,'b.')
xlabel('time /s')
ylabel('\theta_1 /deg')
subplot(3,3,5)
hold on
plot(t(i),q(2,i)*180/pi,'r.')
xlabel('time /s')
ylabel('\theta_2 /deg')
subplot(3,3,8)
hold on
plot(t(i),q(3,i)*180/pi,'m.')
xlabel('time /s')
ylabel('\theta_3 /deg')
subplot(3,3,3)
hold on
plot(t(i),x(i),'b.')
xlabel('time /s')
ylabel('x /m')
subplot(3,3,6)
hold on
plot(t(i),y(i),'r.')
xlabel('time /s')
ylabel('y /m')
subplot(3,3,9)
hold on
plot(t(i),z(i),'m.')
xlabel('time /s')
ylabel('z /m')
end
运行结果:
3.4 机器人逆运动学(未完待续)
笔者最近有点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