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目录
- 前言
- 一、滑动窗口的引出
- 二、流量控制
- 2.1 16位窗口大小
- 2.2 发送缓冲区
- 2.3 逐步解析滑动窗口运作
- 三、快重传机制
- 四、拥塞控制(仅供参考)
- 五、延迟应答与捎带应答(略)
- 总结
前言
博主个人社区:开发与算法学习社区
博主个人主页:Killing Vibe的博客
欢迎大家加入,一起交流学习~~
本篇基于TCP确认应答机制基础上,对TCP传输效率作一个提高优化。也就是新增了流量控制和拥塞控制,下面博主将详细总结TCP的滑动窗口机制。
一、滑动窗口的引出
TCP的确认应答策略,对每一个发送的数据段,都要给一个ACK确认应答。收到ACK后再发送下一个数据段。这样做有一个比较大的缺点,就是性能较差。尤其是数据往返的时间较长的时候。
既然这样一发一收的方式性能较低,那么我们一次发送多条数据,就可以大大的提高性能(其实是将多个段的等待时间重叠在一起了)。
- 窗口大小指的是无需等待确认应答而可以继续发送数据的最大值。上图的窗口大小就是4000个字节(四个段)。
- 发送前四个段的时候,不需要等待任何ACK,直接发送;
- 收到第一个ACK后,滑动窗口向后移动,继续发送第五个段的数据;依次类推;
- 操作系统内核为了维护这个滑动窗口,需要开辟 发送缓冲区 来记录当前还有哪些数据没有应答;只有确认应答过的数据,才能从缓冲区删掉;
- 窗口越大,则网络的吞吐率就越高;
这个一次性发送多条数据的量也是有上限的,TCP的发送端会根据对方接收能力和网络承载能力,动态地调节自己的发送流量。(提高到达率)
二、流量控制
- 接收端处理数据的速度是有限的。如果发送端发的太快,导致接收端的缓冲区被打满,这个时候如果发送端继续发送,就会造成丢包,继而引起丢包重传等等一系列连锁反应。
- 因此TCP支持根据接收端的处理能力,来决定发送端的发送速度。这个机制就叫做流量控制(FlowControl);
2.1 16位窗口大小
流量控制是根据对方的接收能力来调节发送窗口大小(允许发送的数据量大小)
首先接收端需要知道对方的接收能力,最好是实时感知到,应该怎么做到?
就需要对方告诉接收端,在Segment Header 中把接收能力携带给发送方。
- 接收端将自己可以接收的缓冲区大小放入 TCP 首部中的 “窗口大小” 字段,通过ACK端通知发送端;
- 窗口大小字段越大,说明网络的吞吐量越高;
- 接收端一旦发现自己的缓冲区快满了,就会将窗口大小设置成一个更小的值通知给发送端;
- 发送端接受到这个窗口之后,就会减慢自己的发送速度;
- 如果接收端缓冲区满了,就会将窗口置为0;这时发送方不再发送数据,但是需要定期发送一个窗口探测数据段,使接收端把窗口大小告诉发送端。
注意:
16位数字最大表示65535,那么TCP窗口最大就是65535字节么?
实际上,TCP首部40字节选项中还包含了一个窗口扩大因子M,实际窗口大小是 窗口字段的值左移 M位;
接收窗口 = 接收缓冲区的大小 - 已用大小(接受的数据,暂时没被应用层读走)
最大发送量 = 对方的接收窗口
2.2 发送缓冲区
TCP会通过滑动窗口来控制发送量!!!!保证数据不会发送过量!
滑动窗口是发送缓冲区上一块可以“滑动” 的窗口。
下面逐步梳理一下发送缓冲区的逻辑部分有哪些:
1.三次握手阶段,能收到对方送过来的segment,里面会带有对方的接收窗口大小。
2.随着应用层写入了数据。
写入的数据有可能超过对方接收窗口,也可能少于
3.此时TCP可以把缓冲区的一些数据发送出去
有可能全部发发送了,也有可能只发送了一部分
4.然后收到了服务器传回来的应答
这部分发送已应答的数据就没必要存在缓冲区了,可以视为可用空间了。
2.3 逐步解析滑动窗口运作
有了上面的铺垫,下面博主用图片逐步演示滑动窗口是怎么运作的:
- 首先是三次握手后,得知了对方接收窗口(假设此时服务器的接收窗口 = 1000),发送端的发送缓冲区是2000。
- 此时发送缓冲区收到了应用层的1500个数据(黄色部分是对方接收窗口大小1000,蓝色部分+黄色部分是 接受的1500个数据)
-
然后TCP发送了500个数据出去(紫色部分),然后有300个数据被对方的接收缓冲区接受了,服务器返回应答,假设应答中返回的接收窗口大小是900。(因为有可能对方应用层只消耗了200个数据,还有100个没消耗掉,所以接收窗口大小为900)
-
那么这应答了的300个数据就等于说是完成了使命,不用留在发送缓冲区了,可以变成可用空间了。(左边300个数据就变成了白色,滑动窗口左边界缩小1000-300 = 700),但注意,因为收到应答中,窗口大小已经变成了900,所以黄色右边界就要扩大了,900-700 = 200 , 可以看图中,右边界从1000 扩到了1200.
- 假设此时应用层又写入了300个数据到发送缓冲区里(蓝色右边界往右扩了300)
- 此时收到了服务器传来的ack,确认之前发的那500个数据已经接收完毕了,窗口大小为1000。(紫色部分变成了白色部分,黄色右边界右移300),此时黄色窗口大小是1000,蓝色+黄色是1300,左边白色是500,右边白色是200,此时缓冲区是还有1300个数据没有发送的,因为之前是1500个数据发了500个出去,然后又新增了300个数据进来,就是1300了。
- 然后TCP发了500数据出去,又发了300出去。。。(以此类推)
从上面一系列状态,相信已经很明白了,滑动窗口的大小就是紫色+黄色的那部分数据,每次紫色变成白色之后,黄色右边界就要根据传回来的window大小往右滑~~
三、快重传机制
默认情况,只有超时时间到了才会重传,而且超时时间是ms为单位的,相对认为是非常久的。
TCP做了个加速机制,如果连续收到ASN = 重复编号 的应答,就不超时等待了,而是立即重传。
- 当某一段报文段丢失之后,发送端会一直收到 1001 这样的ACK,就像是在提醒发送端 “我想要的是 1001” 一样;
- 如果发送端主机连续三次收到了同样一个 “1001” 这样的应答,就会将对应的数据 1001 -2000 重新发送;
- 这个时候接收端收到了1001 之后,再次返回的ACK就是7001了(因为2001 -7000)接收端其实之前就已经收到了,被放到了接收端操作系统内核的接收缓冲区中;
四、拥塞控制(仅供参考)
同理,拥塞控制是根据网络的承载能力来调节发送窗口大小的。
- 虽然TCP有了滑动窗口这个大杀器,能够高效可靠的发送大量的数据。但是如果在刚开始阶段就发送大量的数据,仍然可能引发问题。
- 因为网络上有很多的计算机,可能当前的网络状态就已经比较拥堵。在不清楚当前网络状态下,贸然发送大量的数据,是很有可能引起雪上加霜的。
- TCP引入 慢启动 机制,先发少量的数据,探探路,摸清当前的网络拥堵状态,再决定按照多大的速度传输数据;
拥塞窗口其实是通过一个动态算法来实时算出来的 —— 估算值。
既然是算,算法有很多种。
现在博主拿一个非常古老的算法,这个算法已经不适用于现在的网络环境了,只适用于以前网络质量普遍不高,丢包情况频发的环境。
以下算法仅用于学习(参考TCP/IP卷):
- 此处引入一个概念程为拥塞窗口 ;
- 发送开始的时候,定义拥塞窗口大小为1;
- 每次收到一个ACK应答,拥塞窗口加1;
- 每次发送数据包的时候,将拥塞窗口和接收端主机反馈的16位窗口大小做比较,取较小的值作为实际发送的窗口;
像上面这样的拥塞窗口增长速度,是指数级别的。“慢启动” 只是指初使时慢,但是增长速度非常快。
- 为了不增长的那么快,因此不能使拥塞窗口单纯的加倍。
- 此处引入一个叫做慢启动的阈值
- 当拥塞窗口超过这个阈值的时候,不再按照指数方式增长,而是按照线性方式增长
- 当TCP开始启动的时候,慢启动阈值等于窗口最大值;
- 在每次超时重发的时候,慢启动阈值会变成拥塞窗口峰值的一半,同时拥塞窗口置回1;
现在的网络环境已经不用这么胆小的算法了,现在都是把初始的这个拥塞窗口设定的很高,然后再根据网路环境慢慢减小拥塞窗口的。
五、延迟应答与捎带应答(略)
这里感兴趣小伙伴可以自行网上搜索一下相关的,比较简单,博主就不赘述了。
总结
以上就是TCP滑动窗口机制的详解了,作图码字不易,觉得有帮助的可以点个赞 +收藏起来,关注博主不迷路~~ 有问题可以私信博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