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evData Talks | 张乐、茹炳晟、应阔浩、任晶磊:研发效能实践的2022年复盘和展望

news2025/1/16 18:08:12

跌宕起伏的 2022 年已经成为过去时。在这一年,我们既看到外部环境变幻莫测,也看到研发效能行业沉下心来稳步发展,从宏大的概念和价值,转向具体的问题,和务实、可行动的解决方案

在新一年的开端上回望,2022 年的研发效能行业关键词是什么?行业的先行者们都做了些什么?研发效能建设过程中普遍性的挑战和困难,他们是如何解决的?在 DevData Talks 2022 年最后一场活动,我们邀请到四位行业专家一起来聊聊这些话题。

作为一个在降本增效压力下逐步走向规模化的新兴行业,知识的沉淀和交换至关重要。先行者踩过的坑,走过的弯路,探索出的模式与反模式,积累下来的方法和思考,都是行业最宝贵的财富。

这一场圆桌,我们攒到了这样一套高配阵容——四位嘉宾老师同为研发效能领域的先进实践者,拥有丰富实战经验和深入思考;同时又来自不同背景,在团队中担任不同角色,将为本次对话带来不同视角。

希望本期摘录自 2 小时直播,长达 8000 字的干货回顾,能够为您的 2023 年研发效能规划提供启发。

  • 总结:过去一年在研发效能方面都做了什么?

  • 效能建设过程中的阻力和挑战

  • 以系统思维做度量

  • 各领域的具体问题

  • 2023年的效能提升展望

1总结:过去一年在研发效能方面都做了什么?

应阔浩:四步建设研发数字化,让数据成为研发团队的共同语言

作为互联网领域的从业者,坦诚来说,2022 年很难绕开“寒气”这个关键词。不仅是席卷整个互联网行业的“毕业潮”,很多公司包括我们自如,业务上都受到了一定冲击。

在这种情况下,“技术对业务的价值在哪里?”成为了一个灵魂拷问。研发是企业的成本中心之一,其 OKR 如何与业务挂钩,如何助力增长,尤其是在大环境不景气的情况下,研发团队的工作中心是否调整、如何调整——这些问题需要研发管理者想清、看清、说清。

这也是自如在 2022 年积极推进研发数字化的原因。我们将焦点放在项目管理的一头一尾——需求立项和回顾复盘环节的优化。在改进之前,我们想先了解现状,却发现没有可用的数据。各团队的流程和工具不一致,相当于各说各话。所以我们先做了流程与工具的统一:

  • 流程:盘点已有流程,抽象为四个阶段八个评审点的标准化流程
  • 工具:自建项目管理平台,沉淀自如的项目管理模型,保障项目、需求、任务全部线上化

在数据的基础上,我们建设度量体系,并把度量用进日常管理中:

  • 度量:思路是自上而下,先让各团队 Team Leader 看得懂。我们结合自身需要总结出了结果表、过程表、业务 APP 表三张报表,从交付效率、质量、稳定性多维度来描述研发现状,作为技术团队之间、乃至技术与业务团队之间交流的共同语言
  • 度量应用:将周会作为指标通晒的固定节点,对关键指标、异常指标进行讨论

2022 年自如在研发效能方面的主要工作,就是通过以上四步,实现了研发过程数字化、可度量、度量可转化为行动

茹炳晟:研发效能驶入深水区

过去几年在谈论研发效能的时候,可能更多还是侧重概念,侧重为什么要做。2022 年的主要变化是大家基本认同了“为什么”,开始问“怎么做”;在一些比较先进的团队中,容易解决的显著痛点——所谓“低垂的果实”,已经解决得差不多了。效能建设在今年进入深水区,我们需要去解决一些更隐蔽,可能也更根本的问题。

2022 年我们做的第一件重要事情,是整合工具链,拉通研发全流程,用接近一站式的工具提升开发者体验,让他们专注于编码等更需要创造性的工作,让工具来代替处理重复的流程性事物。

新方向也带来新挑战:虽然工具链的改变会为工程师带来长期价值,但眼下最直接的是工具替换的阵痛。在这方面我们做了很多工作,尽量降低工程师切换工具的门槛。

第二件事情是效能度量指标不再求多求全,而更关注本质上的目标,目标导向以终为始地寻找少量、有用的指标,建立基线,找到影响因子,推动改进并持续追踪验证。

第三件事是对开发者体验的关注,避免以内卷、损害开发者满意度为代价达成团队效能。

张乐:更务实地解决具体问题

2022年,整个科技行业都在关注降本增效,对研发效能的重视程度更高了。从我的实践经验来看,2022 的年度关键词有两个:

第一个关键词是更务实、更聚焦。今年在腾讯,我们将很多精力投入工具平台的建设和跨 BU 的推广,很少高举高打地去提概念或模型。

工具平台整合工具链,茹老师也有提到,这里我再深入讲工具平台的两点能力:自动化能力和分析能力

自动化,听起来是个缺乏想象力的老名词。但我们去看市面上的很多一体化平台,就能发现研发工具的自动化能力并没有真正实现。首先,很多平台仅仅将不同领域的工具拼接进一个门户里,开发工作流事实上还是不畅通;另一方面,很多研发工具为了保障管理者看到的数据靠谱,内置了很强的流程管控,要求工程师做很多点击和切换的操作,带来额外的工作量。

今年我们也去观察一些行业变化,比如 JIRA 的母公司 Atlassian,在代码、流程管理、CI/CD等等领域都有布局,今年在他们的产品矩阵下加了一个平台层,平台层的几个核心能力中就包括了自动化。具体来说,就是用低代码/无代码的方式实现自动化规则的配置,把跨领域、跨产品的事件和流程提炼出来,比如任务自动派发、子任务自动创建、时间自动更新、状态自动流转、流水线自动触发等等,把事务性工作自动化,解放工程师的精力。看起来平实,但每一天每一位工程师都能用到,累计价值是很大的。

在自动化工具保障了使用体验和数据准确性的基础上,就可以跨领域、跨数据源进行效能分析,了解研发端到端的效率、质量和浪费。

第二个关键词是从不确定性中找到确定性

举个例子,平台工程这个新概念最近很火,我个人认为平台工程和当前的 DevOps 实践很大程度上还是重合的,比如提倡给工程师提供可复用的自服务能力,改善开发体验和生产力。但这个新概念也带来了一些启发,比如它更强调贴近开发者视角。今年我们在工具平台上新增了一个应用视角,以应用为核心去串联代码、分支、流水线、制品、资源、部署、日志、监控、可观测,满足开发者的实际需要,降低开发者的认知负担。

在度量方面,我们也更聚焦于具体场景,比如价值流分析提升响应效率、代码提交和发布环节的风险检测,而非建立庞大的模型或发起庞大的运动。

未来几年,软件研发行业的技术可能会继续发生变化,新概念会继续出现,但我认为找到有真实需求的用户,用产品化的思路解决实际问题,这一点将是不变的。

任晶磊:度量打通上下游,基础设施开源化

我的总结会结合思码逸研发效能度量产品的演进脉络来说。作为研发效能行业的开拓者之一,思码逸的一些演进思路也能一定程度上反映行业的最新动向,所以也做个总结,看看是否对大家有参考价值。

第一个动作,是深度代码分析数据与其他领域数据的结合。早期思码逸主要围绕深度代码分析来做度量,是因为我们认为代码领域的指标是更贴近研发、更靠谱、更少人为介入的。今年,我们将编码这一环节的度量与上下游打通,例如和需求打通,校准需求颗粒度,使需求指标更可靠;和测试打通,度量 bug 修复的编码工作量。配合着这个动作,思码逸开发了一个负责跨领域、跨数据源进行研发数据汇集治理的平台 Apache DevLake,开源并捐献给了 Apache 基金会。

第二个动作,是在产品中引入 GQM(目标-问题-指标)方法。就和几位老师说的一样,效能度量不能围绕着指标和数据,而必须是目标导向的。我自己也回过头去研究了 GQM 这套由学术界提出,被称为研发度量事实标准的度量构建方法,感到前人的很多经验可以为工业界所用,所以这套方法也正在全面内化到思码逸产品的场景设计中。

第三个动作是降低研发效能度量数据的消费成本。之前我们尝试了很多 BI 工具,但是通用型的 BI 很多时候无法满足研发效能领域的特定需求,例如一些场景化的下探模型与分析模型。我们也正在开发一个专门用于研发效能领域的展示和下探工具,让数据能够真正为研发团队所用。

第四个动作是研发工具链整合,也和前面几位老师的总结相呼应。思码逸发起的另一个开源项目 DevStream 主要是解决这一部分工作。DevStream 捐献给了 CNCF 云原生基金会,目前也是在开发当中。

我们观察到,研发工具的替换的潜在成本还是相当高的,可能许多企业无法承担自研一站式工具,依然要在每个领域分别使用工具,甚至每个业务研发团队习惯使用的工具都不同。那我们希望用一层 DevOps 工具链管理器,围绕应用实现工具间的打通和整合,最低成本提升工程师体验。

2 效能建设过程中的阻力和挑战

任晶磊:刚刚茹老师和应老师都提到建设并推广一款新工具,这个过程中应该会遇到一些阻力,如何应对?

应阔浩:一款新工具的推广成本 = 新工具体验 - 旧工具体验 + 切换成本。那么降低推广成本可以从几方面入手:

第一,从产品视角把新工具打磨好,重点关注 NPS,第一波用户一定要服务好,保证工具口碑。

第二,尽量贴合团队现有实践,避免引入额外的认知负担,平滑迁移到新工具。

第三,关注迁移期两个工具的兼容性,例如两个工具拿出的数据是否可比。

第四,顺势而为,先把前期准备工作做好,例如度量的埋点、北极星指标的选取,争取到关键决策人支持再去大力推动,事半功倍。

茹炳晟:我补充一点找第一波用户的经验。

我们的策略是找业务、技术上有典型性,战略性的项目,保姆式服务让这些试点的业务研发团队用起来——一方面帮助他们实实在在解决问题,真正看到效能提升的效果;另一方面通过业务部门定义真正的需求,发现痛点和堵点,打磨产品,达成双赢。

在试点跑通之后,再产品化、规模化推广,这时候工具经过了一番打磨,有明确的场景,也建设了文档和 chatbot 来支持规模化的运营,就更有底气面向更大范围的用户。同时,如果业务团队还有个性化的需求,我们也欢迎共建,并开放了插件用于二次开发。

任晶磊:都是很鲜活的一手经验。听起来,内部研发工具的建设也很接近于创业初期,要关注 NPS 值、要考虑使用门槛、要找种子用户并保姆式服务。

接下来我们聊一聊开发者体验。茹老师的 2022 年的研发效能实践中有提到开发者体验,如果不展开讨论似乎有回避之嫌。如何让开发者从效能建设中获益,有体验上的提升?实际上这也是许多团队效能建设推不动的原因,过去很多开发者可能把效能直接等同于内卷。

张乐:我也一直在思考,从研发团队的视角,或者说从管理者的视角看来,想要从现有资源中获取更高的产能,这与个人开发者的工作体验必然是冲突和博弈的关系吗?

我个人的答案是,效能度量更多是工具和手段,还是要看目的。宏观上,组织与个人的结果目标是对齐的,理想情况还是组织效能提升,业务发展,个人从中收益;微观上,管理者不应将工程师单纯作为可压榨的资源、被束缚的对象,这肯定是出问题的。

比较合理的思路是,在工程师产能合理的基础上,不要考核工时去硬卷,而是去解决工程师的具体问题,在组织、管理者与工程师之间达成共识

今年我们的实践也主要在这一块,少提高举高打的问题,多解决切实的痛点,例如使用自动化工具减少事务类工作的手动操作比例。举个具体的例子,近期我们帮助一个团队用工具,实现了跨应用跨地域复杂编排机制的简化,极大提升了团队的生产力。

任晶磊:在张乐老师的基础上补充一点。当前经济下行,低增长已经是新常态,但对软件工程而言却未必是坏时机

之前热钱多,产品忙着创新,工程侧一般都是先污染后治理,能跑起来再说。现在脚步都慢下来,反而给了工程侧更多的空间和时间,去重视软件工程的健康度和基础设施,不仅是给团队减少浪费,更是给工程师创造更好体验。

3 以系统思维做度量

任晶磊:接下来我们聊聊研发效能度量的系统性建设。茹老师前面有提到几个关键词,目标导向、构建因果回路、持续度量持续验证等等,有没有实践方法或实例可以分享?

茹炳晟:用一个简单的例子来说明。对于紧急业务的功能性开发,有一个常见的研发模式 DDD ——不是 Domain Driven Design,而是 Deadline Driven Development,Deadline 驱动开发。

具体来说就是交付时间定死,功能定死,倒排计划,目的是提高效率快速交付。貌似也能达到目的,但通过系统性思考,就会发现可能不是这么回事:时间少任务重,就只能降低质量;表面质量不降低,只能降低内在质量。

为了按时交付功能,开发者往往会采用战术性编程,不考虑可扩展性、可测试性和维护成本,积累大量技术债。这些技术债会拖累未来的研发效率,一般 6-12 个月,研发速度就会明显下降。团队要保持交付的速度,就更依赖 DDD,形成恶性循环。

那么如何通过度量打破这个恶性循环,牵引团队走到正确轨道上?团队可以分出一部分精力来度量技术债务的相关信号,比如代码重复度、注释覆盖率、测试覆盖率、code change 联动修改,规则改动引发的代码量等等,来减少 DDD 对软件内在质量的侵蚀。用这种系统性的方式去思考,就能站在更高、看得更长远的视角上。在商业模式的变化减速的时候,优秀的软件工程实践带来的可持续发展能力才是组织的核心能力。

张乐:补充一下。前面茹老师提到了因果回路,包括增强回路、调节回路等等,但是要识别因果关系的成本毕竟比较高。在实践中,我们也常常去看数据指标之间的相关性,用于构建各因素的影响回路

举一个偏微观的例子,如何降低线上缺陷率,提升软件的品质?我们可能觉得之前代码评审做得不够好,那就去看看代码评审改进后,线上缺陷率是否有相应变化。这里不只是看代码评审做没做,更是看代码评审有没有认真做,比如评审反馈的密度是怎样的?给出的评审反馈是言之有物还是走个过场?不断下钻深度,去分析各因素的相关性。

举一个偏宏观的例子,也是应老师前面聊到的,如何说明 IT 指标和业务的影响?虽然业务受很多因素影响,但我们至少可以分析二者的相关性,比如交付吞吐量、响应市场和业务成长速度是否相关?质量内建与用户满意度和客诉率是否相关?

我们在解读度量的时候,实验的思维非常重要。行业已经多次印证了没有 100% 有效的解决方案。要印证某个实践是否确实对你的团队有效,就可以不断提出假设,再通过数据相关性的分析验证假设。

任晶磊:所谓“用系统方式做度量”,也是为了避免为度量而度量、度量之后只看数字,导致动作揍性。这个问题也是许多观众感兴趣的,如何避免效能度量变成追数字的游戏呢?

应阔浩:分三个点来回答这个问题。

首先,只要度量用于管理,就避免不了有些效能存在问题的团队想走捷径、抓住漏洞刷指标。我个人不建议负责工具或效能的团队做无休止的攻防,这是消耗双方的精力。刷数据本质上来说还是价值观的问题,而且都有历史记录可追溯。如果业务研发团队不想在价值观上跑偏,那应该要有一定的自我约束。

其次,管理者要反思一下,是不是图快速见效,把研发效能与绩效考核、晋升奖惩挂钩了?一旦挂钩,就免不了有人铤而走险,既然管理者要考核 bug 率,最简单的方法就是发现 bug 不报,这当然是我们不愿见到的。软件研发毕竟还是知识产业,像传统制造业一样按件计费是非常愚蠢的管理行为,一定要谨慎考虑是否绩效挂钩

最后,效能度量不是为了与其他团队比个高低,而更多是团队/项目内的纵向对比,看是否有改进。管理的目的是激发善意,研发效能也一样,目的是激励大家的在实践上做出正向改变。

任晶磊:应老师说的第一点我很赞同,追数据这个事情确实无法避免,或者一定程度上也没有必要去避免。即使不是量化的指标,像 OKR 和 KPI,也会出现抓住漏洞博弈的情况。

度量带来的正向改进和追数据就像硬币的两面,可能更多还是要关注如何放大好的一面,而提高另一面的成本,比如在设计效能度量体系时考虑指标间的相互制衡。只要一线研发者最终把大部分精力放在实践改进上,那度量目的就达到了。

茹炳晟:我们之前的书里引用了霍桑效应这个概念——只要度量指标有人看,必然会有被度量者追数据造数据,人性是违背不了的。

我认为避免追数据的关键在于,度量时避免过度强调单点指标,而是使用多维度的、相互制衡的指标矩阵。刻意追某个指标,其他指标就会出卖你。要把指标矩阵搞好,唯一的路径是真正提升研发效能。这样以系统性的设计实现他律,有助于被度量者自然而然地自律

张乐:效能度量指标体系中,包含结果指标和过程指标。结果指标建议少而精,用于整体方向的引导和驱动,这类指标由于涉及因素较多,博弈成本比较高;过程指标是更容易被博弈的,建议给团队自主权,让团队自己去决定是否使用,减少通晒和考核,而强调过程指标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方面发挥的作用,也能减少追数据的现象发生。

其次就是任老师和茹老师都提到的,要用一组指标来做度量,包括北极星指标、群星指标和围栏指标,避免短视的博弈。

最后还是回到价值观传达这一点上:效能度量不是有限游戏,而是无限游戏。用追数据的方式去玩,后面一定会玩不下去,引导大家更深入地去思考博弈行为的成本。

任晶磊:这里我们追一个来自用户的问题:度量平台的设计是从上向下吗?指标设计是先做过程指标还是先做结果指标,先做哪个比较好?

张乐:我理解肯定从结果指标开始,以终为始去牵引。过程指标的度量,问题的挖掘乃至改进,是为了达成大目标,而大目标是由结果指标来反映的。

结果指标选定后,先让各研发团队了解现状,接着不同团队达成目标的路径可能是不一致的,那各团队再自选过程指标,去发现并解决问题。

这里再呼应下前面已经提到多次的“目标导向”。《谷歌软件工程》这本书里说,如果拿到指标也做不了什么,那干脆就别度量。在做度量前,一定要把目标考虑得非常清晰。

任晶磊:简单补充一下 GQM(目标-问题-指标)方法与谷歌使用的 GSM (方法-信号-指标)方法之间的差别。GQM 方法更强调通过提问层层下钻,建立隐式模型。所以对于研发效能这样影响因素更复杂,可拆解维度更多、团队个性化需求更突出的领域,GQM 方法更加适用。

张乐:确实现在来看,我也认为 GQM 方法更加适合。GQM 中的 Q 问题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描述性问题,是将目标拆解细化的过程,把模糊的想法拆成可度量的几个方面;另一类是探索类问题,是实验摸索解决方案的过程,先假设一系列影响因素,再通过度量去验证假设。总的来说,GQM 中用问题激发思考,能在目标和指标之间搭建一座更坚实的桥梁。

任晶磊:应总的三大表——结果表、过程表、业务 APP 表让人印象深刻,应总可以分享一下这三大表的设计逻辑吗?

应阔浩:我觉得设计逻辑上和 GQM 是殊途同归。自如非常深度地使用 OKR 体系,和 GQM 一样都是目标导向思路下设计出来的。自如对于 OKR 中的目标有几项要求,一要让业务能看懂,二要有明确的现状和目标的对比,三要可度量。

有了明确的目标,我们就考虑如何在实现目标的价值链上,量化研发团队所做的的工作。

首先看研发活动的结果:交付效率、稳定性、质量等多个维度,这是结果表;在结果表里看到异常,再回头看详细过程,让研发团队能自主洞察根本原因,这是过程表;看到产品在用户侧的表现,例如满意度、日活等等,这是业务 APP 表。后期我们还会继续根据研发管理者和一线工程师的需求持续迭代。

4 各领域的具体问题

任晶磊:接下来是一个需求领域的问题:需求的质量如何管理?如何通过数字体现需求质量?

茹炳晟:需求质量是一个比较少被提及,但非常重要的话题。需求质量不佳会导致产品与研发的反复沟通甚至返工,极大影响软件交付的效率和质量。

几个可能影响需求质量的点:需求的格式是否规范?材料是否齐全?需求描述是否能做到半结构化?甚至,需求文档是否篇幅过短?就像我们上面讲的以终为始,团队可以结合自己当前的实际问题,去考虑如何加强规范,或是设置门禁。

任晶磊:我们有一家客户的实践也拿出来和大家分享下。这家客户关注的是目标型需求的质量,也就是那些能和可量化的业务表现挂上钩的需求的质量。需求交付后,追踪需求价值的达成率,再反推这些目标型需求的质量。

张乐:综合一下两位老师所说,事前强调规范性,事中关注需求变更和由此引发的返工,事后关注需求上线后的达成情况,还是一个比较完整的框架。

茹炳晟:这里有个悖论是,研发团队未必关注业务侧的价值?产品团队应该是关注的。

张乐:研发团队有时也会质疑,产品让我做的需求似乎没什么价值?这时候就需要双方有个共识的基础。

应阔浩:是的,我们研发团队盘点过全年需求,研发团队一年完成了 6000+ 需求,其中 1800+ 是无效的伪需求,包括没有上线和日活非常少的功能。产品有时候也不知道自己要什么。

所以落到实践改进上,一是规范化,自如沉淀了“需求一张纸”这样的简化实践,要求产品方明确回答问题:用户是谁?场景是什么?痛点是什么?期望达成什么样的功能?需要什么资源?二是我也鼓励产品经理和研发工程师质疑对方,把问题聊清楚,从业务到产品再到研发,各方都对最终交付的价值负责。

任晶磊:下一个问题是质量维度的:软件质量体系如何构建?质量内建开展思路?创业团队在追求质效合一的道路上,质量度量应该怎么做?

茹炳晟:如果是初创团队,质量度量有点多余了,当务之急还是活下来,证明产品的市场需求和商业模式成立,这个阶段用战术性编程是没问题的。

那欠了大量的技术债,质量内建完全没做怎么办呢?在一定的时间节点,一般在 6-12 个月内,直接推翻重写一个有内建质量、技术债可控的版本。一旦到这个阶段,就需要对质量进行度量和控制了,严格控制技术债增量。即使有些紧急情况下软件带病上线,也要在最多四个迭代内把技术债还上。

任晶磊:再补充一点。在创业公司的语境下,可能开发人力有限,那就要对 bug 高发或 bug 修复成本高、耗时长的风险模块有认知,把更多时间精力投入到这些薄弱环节中,更加精益地实现质量内建。

5 2023年的效能提升展望

张乐:去年提了一个简单的模型“研发效能黄金三角”,分别是效能实践、效能平台和效能度量。2023 年的主要目标是在公司里持续推动,让这个三角加速转动,更加自洽。

具体来说,实践方面会继续向价值端到端流动的去改进,在业务与产研效能融合方面做更多探索;平台方面除了推进比较朴实的自动化,也会探索一些智能化的应用,例如智能搜索、AI辅助编程、智能精准测试、智能运维等等;度量方面,GQM 方法还是值得进一步挖掘,去发现更多能解决具体问题且成本可控的有效场景,以及效能自动洞察乃至智能推演也是值得关注的方向。

茹炳晟:今天提到了很多次,业界已经验证了没有 100% 适用的方案,大厂在用的方案未必适合。所以 2023 年的关键,还是回到自身的具体问题,脚踏实地,务实地解决问题,既要自上而下对齐效能实践的目标,也要自下而上去优化一些基本的实践规范。

过去几年我们可以看到,在降本增效的带动下,大厂对于研发效能的重视度是上升的,也扩招了很多相关岗位。然而一是低垂的果实已经摘得差不多,二是研发团队的规模可能短期内不会有太大变化,那么效能方面是否有持续投入,其实是有疑问的。2023 年研发效能团队需要更加结果导向,实实在在给业务研发团队创造价值

应阔浩:2023 年我有三个关键目标:第一,微服务关停并转做减法,控制技术债务,度量关键少数;第二,现有实践更聚焦更落地更细致,提高NPS,在更大范围内把工具和度量用起来,真正帮到一线研发团队;第三,面向业务赋能,考虑建设直接驱动业务的平台。

任晶磊:使 GQM 等基本能力更加普适化,降低研效度量工具的使用门槛,让更多用户以更低成本感知研发效能度量带来的价值。

完整视频

DevData Talks 【研发效能】年终答疑

『关于DevData Talks』

DevData Talks 是一个开放分享研发效能实践经验与方法论的系列栏目。

我们会邀请行业专家分享研发效能提升、数字化管理等相关先进实践与深入思考,持续沉淀优质干货内容。与伙伴们共同探讨研发效能领域的实践与思考,一起交流、学习、成长。

独行者速,众行者远。

本文来自互联网用户投稿,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coloradmin.cn/o/145124.html

如若内容造成侵权/违法违规/事实不符,请联系多彩编程网进行投诉反馈,一经查实,立即删除!

相关文章

靶机测试CyNix笔记

靶机测试CyNix笔记 靶机描述 Level: Intermediate-HardUser flag: user.txtRoot flag: root.txtDescription: It’s a Boot2Root machine. The machine is VirtualBox compatible but can be used in VMWare as well (not tested but it should work). The DHCP will assign …

webpack中模块加载器Loader、插件plugins、optimization属性

目录 模块加载器(Loader) 导入css文件 加载图片 方法一 方法二 转换es6(向下兼容es5) html代码组件导入导出 导入less文件 自定义loader(Markdown文件加载器) markdown-loader.js文件 webpack.c…

【Linux】程序的翻译过程(图示详解)

因为淋过雨,所以懂的为别人撑伞;因为迷茫过,所以懂得为别人指路。 我们都知道写好代码后,编译器会帮助我们把代码生成可执行程序,细加了解又会知道程序的生成又分为四步:预处理、编译、汇编、链接。那么这四…

STM32MP157驱动开发——Linux IIO驱动(上)

STM32MP157驱动开发——Linux IIO驱动(上 )0.前言一、IIO 子系统简介1.iio_dev 结构体2.iio_dev 申请与释放3.iio_dev 注册与注销4.iio_info5.iio_chan_spec二、驱动开发1. ICM20608 的 IIO 驱动框架搭建2.IIO 设备申请与初始化3.基于以上驱动框架开发 I…

[JavaEE初阶] 线程安全问题的原因和解决方案

努力努力,月薪过亿!!! 格局打开~~~ 文章目录前言1. 线程安全问题的概念2. 线程安全问题的原因3. 线程安全问题解决--加锁3. synchronized4. 死锁4.1 产生死锁的情况4.3 产生死锁的必要条件4.4 避免死锁的方法前言 线程安全这里可能会出道面试题,在日常工作中也是很重要的内容.…

MathType公式对齐不正确

MathType公式对齐不正确1.软件环境⚙️2.问题描述🔍3.解决方法🐡4.1.通过标尺对齐4.2.通过输入具体的制表符位置对齐1.软件环境⚙️ Windows10 教育版64位 Word 2021 MathType 7 2.问题描述🔍 在使用Word写论文的时候,总是避免不…

JavaScript 模块:理解模块系统

前言 现代JavaScript开发毋庸置疑会遇到代码量大和广泛使用第三方库的问题。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案通常需要把代码拆分成很多部分,然后再通过某种方式将它们连接起来。 在ECMAScript 6模块规范出现之前,虽然浏览器原生不支持模块的行为, 但也迫…

ssh连接ubuntu报错

记录问题:1我在本机windows用ssh rootubuntu连接失败 显示端口21啥的2 打开Ubuntu系统,输入ps -e|grep ssh,发现只有agent,没有server3 安装ssh server,输入sudo apt-get install openssh-server,发现报错信…

仅需一个注解,实现 SpringBoot 项目中的隐私数据脱敏!

这两天在整改等保测出的问题,里面有一个“用户信息泄露”的风险项(就是后台系统里用户的一些隐私数据直接明文显示了),其实指的就是要做数据脱敏。数据脱敏:把系统里的一些敏感数据进行加密处理后再返回,达…

一键自动化 | Salesforce发布Automation Anywhere自动化组合!

2022年12月1日,Salesforce推出了一个新的Automation Everywhere Bundle,以加速端到端的工作流编排(Workflow Orchestration)、跨系统自动化,以及在任何地方嵌入数据和AI驱动的工作流。 该捆绑包完全集成到Salesforce F…

acwing第84场周赛(4788,4789,4890)题解

4788. 最大数量 某商场在一天中一共来了 nn 个客人。 每个客人进入商场的具体时刻(精确到分钟)已知。 请你计算并输出在同一时刻(精确到分钟)进入商场的最大客人数量。 输入格式 第一行包含整数 nn。 接下来 nn 行&#xff…

二叉搜索树比起二叉树又有什么不一样呢?

二叉搜索树比起二叉树又有什么不一样呢?🏐什么是二叉搜索树🏐二叉搜索树的实现🏀节点类:🏀构造函数🏀析构函数🏀插入insert⚽非递归版本⚽递归版本🏀查找find⚽非递归版本⚽递归版本…

spring boot 八:SpringBoot响应返回xml数据

spring boot 八&#xff1a;SpringBoot响应返回xml数据 1 前言 根据DispatcherServlet源码分析&#xff0c;研究SpringBoot的Controller返回xml数据的一些方法&#xff0c;包含单独配置和全局配置返回xml数据两种方式。 依赖的SpringBoot版本&#xff1a; <parent>&l…

u盘有病毒怎么办?修复U盘,3个方法解决

U盘和外部的驱动器相比&#xff0c;它的体积更小&#xff0c;携带更加方便&#xff0c;可以轻松地与他人分享文件。虽然U盘使用很方便&#xff0c;但是有时会出现中病毒的情况。u盘有病毒怎么办&#xff1f;如果您也受到此问题的影响&#xff0c;我们可以提供一种有效的方法来修…

物联网架构实例—Ubuntu 安装Redis

1.准备更新apt-get源sudo apt-get update2.安装执行Redis 安装命令sudo apt-get install redis-server3.检查安装状态sudo /etc/init.d/redis-server status查看Redis运行进程ps -aux|grep redis4.将Redis添加到服务器启动项修改/etc/rc.localvim /etc/rc.local将下面的命令加到…

阿里云办公安全产品专家高传贵:零信任,让全球办公安全更简单

2022 年 8 月 30 日&#xff0c;阿里云用户组&#xff08;AUG&#xff09;第 9 期活动在北京举办。活动现场&#xff0c;阿里云办公安全产品专家高传贵&#xff0c;向参会企业代表分享了零信任&#xff0c;让全球办公安全更简单。本文根据演讲内容整理而成。 大家下午好。我今天…

内部类导致的内存泄漏

前两天刷文章偶然翻到一篇因使用非静态内部类时导致内存泄漏的问题,出于好奇自己也动手一试 什么叫内存泄漏 内存泄漏&#xff08;Memory Leak&#xff09;是指程序中已动态分配的堆内存由于某种原因程序未释放或无法释放&#xff0c;造成系统内存的浪费&#xff0c;导致程序…

WuThreat首个发布全球领先的身份安全云产品ITDR Cloud

随着数字化、人工智能&#xff0c;公有/私有云&#xff0c;物联网络及5G等技术的全面普及和迭代更新&#xff0c;身份管理建设作为企业重要的基础设施。然而现在黑客攻击手段复杂多样&#xff0c;在历年的实战攻防演习中有大量的应用系统与基础设施的的身份入口被攻破&#xff…

【从零开始学习深度学习】38. Pytorch实战案例:梯度下降、随机梯度下降、小批量随机梯度下降3种优化算法对比【含数据集与源码】

本文将使用一个来自NASA测试不同飞机机翼噪音的数据集&#xff0c;通过梯度下降、随机梯度下降、小批量随机梯度下降这3种优化算法进行模型训练&#xff0c;比较3种训练结果的差异。 目录1. 梯度下降、随机梯度下降、小批量随机梯度下降区别2. 读取训练数据3. 从零实现3种梯度算…

多线程与高并发(16)——线程池原理(ThreadPoolExecutor源码)

本文从ThreadPoolExecutor源码来理解线程池原理。 ThreadPoolExecutor使用了AQS、位操作、CAS操作等。在看这篇文章之前&#xff0c;需要具备以下知识&#xff1a; 多线程与高并发&#xff08;6&#xff09;——CAS详解&#xff08;包含ABA问题&#xff09; 多线程与高并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