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目录
- 5.1 概率和语言模型
- 5.1.1 概率视角下的word2vec
- 5.1.2 语言模型
- 5.1.3 将CBOW模型用作语言模型的效果怎么样?
- 5.2 RNN
- 5.2.1 循环神经网络
- 5.2.2 展开循环
- 5.2.3 Backpropagation Through Time
- 5.2.4 Truncated BPTT
- 5.2.5 Truncated BPTT的mini-batch学习
- 5.3 RNN的实现
- 5.4 RNNLM的学习与评价
- 5.4.1 RNNLM的实现
- 5.4.2 语言模型的评价
- 5.5 小结
之前文章链接:
开篇介绍:《深度学习进阶 自然语言处理》书籍介绍
第一章:《深度学习进阶 自然语言处理》第一章:神经网络的复习
第二章:《深度学习进阶 自然语言处理》第二章:自然语言和单词的分布式表示
第三章:《深度学习进阶 自然语言处理》第三章:word2vec
第四章:《深度学习进阶 自然语言处理》第四章:Embedding层和负采样介绍
我们之前在介绍神经网络的时候,一般以CNN举例。那么CNN和接下来要介绍的RNN(Recurrent Neural Network)有什么区别呢?
其实CNN是一种典型的前馈型神经网络。前馈 (feedforward)是指网络的传播方向是单向的。具体地说,先将输入信号传给下一层(隐藏层),接收到信号的层也同样传给下一层,然后再传给下一层⋯⋯像这样,信号仅在一个方向上传播。
这类型前馈神经网络在处理时间序列数据的时候,效果并不好,其无法充分学习时序数据的性质,但是该问题恰好RNN可以解决。那么,接下来我们一起看一下RNN的结构。
5.1 概率和语言模型
5.1.1 概率视角下的word2vec
在介绍RNN之前,我们先复习一下上一章的word2vec, 以CBOW为例,该模型所做的事情就是从上下文(wt-1和 wt+1) 预测目标词(wt)。整体结构如下图:
用数学式来表示“当给定wt-1,和wt+1时目标词是wt的概率”:
如果把CBOW中的上下文限定为左侧窗口,则如下图:
在仅将左侧2 个单词作为上下文的情况下,CBOW 模型输出的概率如下:
现在我们已经通过概率表示了CBOW模型,那么其是否可以在语言模型中发挥作用呢?在讨论这个问题前,我们先一起看一下什么是语言模型。
5.1.2 语言模型
语言模型 (languege model)给出了单词序列发生的概率。具体来说, 就是使用概率来评估一个单词序列发生的可能性,即在多大程度上是自然的单词序列。比如,对于“you say goodbye”这一单词序列,语言模型给出高概率(比如0.092);对于 “you say good die“这一单词序列,模型则给出低概率(比如0.000 000 000 003 2)。
那么具体怎么求解这个概率呢,我们先从一个单词入手,求解一个单词的概率可以表示为:
当知道一个单词的概率之后,我们可以通过联合概率公式,求出一句话的概率:P( w 1 , … … , w m w_1,……,w_m w1,……,wm).
5.1.3 将CBOW模型用作语言模型的效果怎么样?
到此时,我们的推导依旧可行,那么我们一起看一下如果继续按照这种方法推导会有什么问题。
以下面图中为例:
在上举例中,“Tom 在房间看电视,Mary进了房间”。根据该语境(上下文),正确答案应该是 Mery 向 Tom(或者 “him”)打招呼。这里要获得正确答案,就必须将“?”前面第 18个单词处的 Tom 记住。如果 CBOW 模型的上下文大小是10,则这个问题将无法被正确回答。
那么,是否可以通过增大 CBOW 模型的上下文大小(比如变为20或 30)来解决此问题呢?
的确,CBOW 模型的上下文大小可以任意设定,但是CBOW模型还存在忽视了上下文中单词顺序的问题。
CBOW 是 Continuous Bag-Of-Words 的简称.Bag-Of-Words是 '一袋子单词"的意思,这意味着袋子中单词的顺序被忽视了.
那么,如何解决这里提出的问题呢?
这就轮到 RNN 出场了。RNN 具有一个机制,那就是无论上下文有多长,都能将上下文信息记住。因此,使用RNN 可以处理任意长度的时序数据。下面,我们就来感受一下 RNN 的魅力。
5.2 RNN
5.2.1 循环神经网络
总算要介绍RNN的结构,无需赘言,直接上图:
如上左图所示,RNN 层有环路。通过该环路,数据可以在层内循环。时刻t的输入是 x t x_t xt,这暗示着时序数据 ( x 0 , x 1 , … … , x t , … … ) (x_0,x_1,……,x_t,……) (x0,x1,……,xt,……)会被输入到层中。然后,以与输人对应的形式,输出 ( h 0 , h 1 , … … , h t , … … ) (h_0, h_1,……,h_t,……) (h0,h1,……,ht,……)。
这里假定在各时刻向 RNN 层输入的 x t x_t xt是向量。比如,在处理句子(单词序列)的情况下,将各个单词的分布式表示(单词向量)作为xt输入 RNN层。
为了后面更好表达,对上图左侧图形旋转90度得到上图右侧结果,其他均相同。
5.2.2 展开循环
为了更好理解,把循环结构展开:
各个时刻的 RNN 层接收传给该层的输入和前一个 RNN 层的输出,然后据此计算当前时刻的输出,此时进行的计算可以用下式表示:
首先说明一下上式中的符号。RNN 有两个权重,分别是将输入 x 转化为输出 h 的权重 Wx 和将前一个 RNN 层的输出转化为当前时刻的输出的权重 Wh。此外,还有偏置b。这里,ht-1和xt都是行向量。
在上式中,首先执行矩阵的乘积计算,然后使用 tanh 函数(双曲正切函数)变换它们的和,其结果就是时刻t的输出 h t h_t ht。这个 h t h_t ht一方面向上输出到另一个层,另一方面向右输出到下一个 RNN层(自身)。
观察该式可以看出,现在的输出 h t h_t ht 是由前一个输出 h t − 1 h_{t-1} ht−1 计算出来的。从另一个角度看,这可以解释为,RNN 具有“状态”h,并以该表达式的形式被更新。这就是说RNN层是“具有状态的层”或“具有存储(记忆) 的层”的原因。
5.2.3 Backpropagation Through Time
将 RNN 层展开后,就可以视为在水平方向上延伸的神经网络,因此 RNN 的学习可以用与普通神经网络的学习相同的方式进行。
因为这里的误差反向传播法是“按时间顺序展开的神经网络的误差反向传播法”,所以称为 Backpropegation Through Time(基于时间的反向传播),简称 BPTT。
5.2.4 Truncated BPTT
在处理长时序数据时,通常的做法是将网络连接截成适当的长度。具体来说,就是将时间轴方向上过长的网络在合适的位置进行截断,从而创建多个小型网络,然后对截出来的小型网络执行误差反向传播法,这个方法称为 Truncated BPTT(截断的 BPTT)。
在 Truncated BPTT 中,网络连接被截断,但严格地讲,只是网络的反向传播的连接被截断,正向传播的连接依然被维持,这一点很重要。也就是说,正向传播的信息没有中断地传播。与此相对,反向传播则被截断为适当的长度,以被截出的网络为单位进行学习。
5.2.5 Truncated BPTT的mini-batch学习
到目前为止,我们在探讨 Truncated BPTT 时,并没有考虑 mini-batch 学习。换句话说,我们之前的探讨对应于批大小为1的情况。为了执行 mini-batch 学习,需要考虑批数据,让它也能按顺序输入数据。因此,在输入数据的开始位置,需要在各个批次中进行“偏移“。
具体偏移方式,我们通过举例说明,假设对长度为 1000的时序数据,以时间长度10为单位进行截断。此时如何将批大小设为2进行学习呢?在这种情况下,作为 RNN 层的输入数据, 第1笔样本数据从头开始按顺序输入,第2笔数据从第 500 个数据开始按顺序输入。也就是说,将开始位置平移500,如下图:
上图中,批次的第1个元素是x0,……,x9,批次的第2个元素是x500,……,x509,将这个 mini-batch 作为 RNN 的输入数据进行学习。因为要输入的数据是按顺序的,所以接下来是时序数据的第10~19 个数据和第510~519 个数据,像这样,在进行 mini-batch 学习时,平移各批次输入数据的开始位置,按顺序输入。
5.3 RNN的实现
关于RNN的实现,在此不做详述,我们展示了RNN和TimeRNN两个类的实现过程。其中RNN层实现了RNN的单步处理;TimeRNN层由T个RNN层构成,如下图:
# 部分代码,所有代码见书本附件代码
class RNN:
def __init__(self, Wx, Wh, b):
self.params = [Wx, Wh, b]
self.grads = [np.zeros_like(Wx), np.zeros_like(Wh), np.zeros_like(b)]
self.cache = None
def forward(self, x, h_prev):
Wx, Wh, b = self.params
t = np.dot(h_prev, Wh) + np.dot(x, Wx) + b
h_next = np.tanh(t)
self.cache = (x, h_prev, h_next)
return h_next
def backward(self, dh_next):
Wx, Wh, b = self.params
x, h_prev, h_next = self.cache
dt = dh_next * (1 - h_next ** 2)
db = np.sum(dt, axis=0)
dWh = np.dot(h_prev.T, dt)
dh_prev = np.dot(dt, Wh.T)
dWx = np.dot(x.T, dt)
dx = np.dot(dt, Wx.T)
self.grads[0][...] = dWx
self.grads[1][...] = dWh
self.grads[2][...] = db
return dx, dh_prev
class TimeRNN:
def __init__(self, Wx, Wh, b, stateful=False):
self.params = [Wx, Wh, b]
self.grads = [np.zeros_like(Wx), np.zeros_like(Wh), np.zeros_like(b)]
self.layers = None
self.h, self.dh = None, None
self.stateful = stateful
def forward(self, xs):
Wx, Wh, b = self.params
N, T, D = xs.shape
D, H = Wx.shape
self.layers = []
hs = np.empty((N, T, H), dtype='f')
if not self.stateful or self.h is None:
self.h = np.zeros((N, H), dtype='f')
for t in range(T):
layer = RNN(*self.params)
self.h = layer.forward(xs[:, t, :], self.h)
hs[:, t, :] = self.h
self.layers.append(layer)
return hs
def backward(self, dhs):
Wx, Wh, b = self.params
N, T, H = dhs.shape
D, H = Wx.shape
dxs = np.empty((N, T, D), dtype='f')
dh = 0
grads = [0, 0, 0]
for t in reversed(range(T)):
layer = self.layers[t]
dx, dh = layer.backward(dhs[:, t, :] + dh)
dxs[:, t, :] = dx
for i, grad in enumerate(layer.grads):
grads[i] += grad
for i, grad in enumerate(grads):
self.grads[i][...] = grad
self.dh = dh
return dxs
def set_state(self, h):
self.h = h
def reset_state(self):
self.h = None
5.4 RNNLM的学习与评价
5.4.1 RNNLM的实现
在此我们实现一个简单RNN语言模型,其结构图如下:
实现代码如下:
# 部分代码,所有代码见书本附件代码
# coding: utf-8
import sys
sys.path.append('..')
import numpy as np
from common.time_layers import *
class SimpleRnnlm:
def __init__(self, vocab_size, wordvec_size, hidden_size):
V, D, H = vocab_size, wordvec_size, hidden_size
rn = np.random.randn
# 初始化权重
embed_W = (rn(V, D) / 100).astype('f')
rnn_Wx = (rn(D, H) / np.sqrt(D)).astype('f')
rnn_Wh = (rn(H, H) / np.sqrt(H)).astype('f')
rnn_b = np.zeros(H).astype('f')
affine_W = (rn(H, V) / np.sqrt(H)).astype('f')
affine_b = np.zeros(V).astype('f')
# 生成层
self.layers = [
TimeEmbedding(embed_W),
TimeRNN(rnn_Wx, rnn_Wh, rnn_b, stateful=True),
TimeAffine(affine_W, affine_b)
]
self.loss_layer = TimeSoftmaxWithLoss()
self.rnn_layer = self.layers[1]
# 将所有的权重和梯度整理到列表中
self.params, self.grads = [], []
for layer in self.layers:
self.params += layer.params
self.grads += layer.grads
def forward(self, xs, ts):
for layer in self.layers:
xs = layer.forward(xs)
loss = self.loss_layer.forward(xs, ts)
return loss
def backward(self, dout=1):
dout = self.loss_layer.backward(dout)
for layer in reversed(self.layers):
dout = layer.backward(dout)
return dout
def reset_state(self):
self.rnn_layer.reset_state()
5.4.2 语言模型的评价
语言模型基于给定的己经出现的单词(信息)输出将要出现的单词的概率分布。困惑度(perplexity)常被用作评价语言模型的预测性能的指标。
简单地说,困惑度表示“概率的倒数”(这个解释在数据量为1时严格一致)。为了说明概率的倒数,我们仍旧考虑 “you say goodbye and i say hello。” 这一语料库。假设在向语言模型“模型1”传入单词 you 时会输出下图左图所示的概率分布。此时,下一个出现的单词是 say 的概率为0.8,这是一个相当不错的预测。取这个概率的倒数,可以计算出困惑度为1.25。而下图右侧的模型(“模型2”)预测出的正确单词的概率为0.2,这显然是一个很差的预测,此时的困惑度为5。
总结一下,“模型1” 能准确地预测,困感度是 1.25;“模型2” 的预测未能命中,困惑度是 5.0。此例表明,困感度越小越好。
以上都是输入数据为1个时的困惑度。那么,在输入数据为多个的情况下,结果会怎样呢?
我们可以根据下面的公式进行计算。
上公式解释:
假设数据量为N个。
t n t_n tn是one-hot向量形式的正确解标签,
t n k t_{nk} tnk表示第n个数据的第k个值,
y n k y_{nk} ynk表示概率分布(神经网络中的Softmax的输出)。
由上式计算出的L是神经网络的损失,然后使用这个L计算出指数就是困惑度。
5.5 小结
本章中主要介绍了RNN相关内容,其主要是通过数据的循环,从过去继承数据并传递到现在和未来。经过这种循环,RNN层的内部获得了记忆隐藏状态的能力。
下章我们将会介绍RNN的另两个变体:LSTM和GRU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