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新词汇,不叫发布会”。随着电动汽车行业的迅速发展,许多专业到让人不明觉厉的“新词汇”也开始频频跃入大众视野。比如车企们在介绍电池时常说的CTP,CTB和CTC,就让人感到一头雾水。
它们究竟是什么?有什么作用?又有何区别?今天我们就来一起探讨探讨。
CTP,CTB,CTC是什么?
其实CTP,CTB和CTC是指不同的电池封装技术。一般来说,电动汽车上配备的电池组,由电池组组装成模组(Module),然后模组安装在电池组(Pack)中,形成电池组-模组-电池包的三级装配模式,这也是早期电芯组装在车上的主流步骤。
但随着消费者对电动汽车的续航能力提出更高要求,一些企业便开发了更大的模组。不过,在不断探索电池包结构技术发展的过程中,工程师们发现,似乎去掉模组也能实现附件体系的布局,这不仅能节省下空间还能装进更多的电芯,提升电池的质量和能量密度,进而提高整车的续航行驶里程。因此以CTP,CTB和CTC为代表的技术方案便应运而生。
CTP,CTB,CTC分别有什么区别和优劣势?
CTP
CTP全称Cell To PACK(电池-电池包)是将电池直接集成到电池包中,省去了中间的模组架构,简化了PACK的结构,这样做不仅提高了空间利用率,体积能量更大,续航能量也相应更强了。另外,因为CTP技术的电池和车身是独立架构,所以当电池出现损坏等情况时,车主可以直接更换电池,操作起来也相较简单。
CTB
CTB的全称是Cell to Body,是将电芯直接集成到车身底部,与车身共享结构件。直白来说就是“车身/底盘电池一体化”,采用CTB这样的集成方式,不仅省去了电池包的结构重量和体积,还变相增强了车身底部的结构件强度。能够提供更加灵活的布置空间,提高纵梁强度,也从而提高了正面和侧面碰撞的结构强度,被动安全性也能上一个台阶。但因为电芯和车身是一体的,如果电池某部件出现问题,需要更换零部件,则就需要拆卸整个车辆底盘,工作量以及成本也相较大。
CTC
CTC 的全称是(Cell to Chassis) 是将电芯直接集成到车辆底盘内部,无电池包一说。简单来说就是把电动汽车上的零部件化零为整,各个重要零部件大集成化,从而降低冗余的零部件数量。这样不仅空间利用率更大,其安全性也更高。不过这也对电芯的一致性的要求更高,以及其中电池包的密封性/强度/刚度设计须结合整车底盘进行系统性开发,某种程度上也增加了电池的售后维修难度。
总的来说,三种技术最终都是为了提升电池包的性能,一切都是为了提升能量密度,提升空间、续航、车身刚性、并降低制造成本。出于不同的考量,车企们也有不同的选择。比如,我们的MG MULAN选择的就是非常成熟可靠的CTP技术。
MG MULAN采用的上汽超薄魔方电池,创新采用了LBS躺式电芯和先进的CTP技术,车身与电池独立架构,其特点是灵活组合和兼容性高。魔方电池超薄厚度仅为110mm、是行业最薄的电池,整车空间利用率也相对更大。LBS躺式电芯布局,减少了Z向空间,电池能量密度达到180Wh/kg,效能更大幅提高。不仅如此,平躺的电芯还有着超高集成度、超长寿命、“零热失控”安全防护的优势。而在售后维修层面,因为电池和车身是独立架构,所以当电池因事故损坏,只需将电池包拿出维护,这用户来说,更加方便省心。
另外,这款车搭载的上汽“魔方”电池未来还可支持换电。通过ONE PACK平台化设计统一尺寸,MG MULAN可实现在同一装置上所有电池包的快换。这也为消费者带来了车电分离商业模式,将来可升级更大容量的电池,规避电池贬值带来的整车贬值问题。
总而言之,无论是开发更大的模组还是结构创新,其种种技术始终都是为了提升汽车智能化,提高车辆工作效率,从而满足消费者超长续航,更安全,更智能的电动汽车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