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堆
1. 堆的概念
堆(heap)
:一种有特殊用途的数据结构——用来在一组变化频繁(发生增删查改的频率较高)的数据集中查找最值。
堆在物理层面上
,表现为一组连续的数组区间:long[] array ;将整个数组看作是堆。
堆在逻辑结构上
,一般被视为是一颗完全二叉树。
满足任意结点的值都大于其子树中结点的值,叫做大堆,或者大根堆,或者最大堆;反之,则是小堆,或者小根堆,或者最小堆。当一个堆为大堆时,它的每一棵子树都是大堆。
2. 堆的存储方式
从堆的概念可知,堆是一棵完全二叉树,因此可以层序的规则采用顺序的方式来高效存储;
假设 i 为结点在数组中的下标,则有:
如果 i 为 0,则 i 表示的节点为根节点,否则i节点的双亲节点为 (i - 1)/2;
如果2 * i + 1 小于节点个数,则节点i的左孩子下标为2 * i + 1,否则没有左孩子;
如果2 * i + 2 小于节点个数,则节点i的右孩子下标为2 * i + 2,否则没有右孩子。
二. 堆的基本操作
1. 创建堆,向下调整与向上调整
创建堆只有两种堆可以创建,要不就是大根堆,要不就是小根堆。而要满足大根堆还是小根堆的逻辑,就要向下调整的操作才能实现。要想自己实现堆,堆本身就是一个数组,因此创建一个数组来创建堆。
对于集合 { 27,15,19,18,28,34,65,49,25,37 }
中的数据,如果将其创建成堆呢?
仔细观察上图后发现:根节点的左右子树已经完全满足堆的性质,因此只需将根节点向下调整好即可。 向下过程(以小堆为例):
- 让 parent 标记需要调整的节点,child 标记 parent 的左孩子(注意:parent 如果有孩子一定先是有左 孩子)
- 如果 parent 的左孩子存在,即: child < size, 进行以下操作,直到 parent 的左孩子不存在:
- 看 parent 右孩子是否存在,存在找到左右孩子中最小的孩子,让 child 进行标
- 将 parent 与较小的孩子 child 比较,如果:
- parent 小于较小的孩子 child,调整结束;
- 否则:交换 parent 与较小的孩子 child,交换完成之后,parent 中大的元素向下移动,可能导致子树不满足对的性质,因此需要 继续向下调整,即 parent = child;child = parent*2+1;然后继续 2
def sift(li, low, high):
"""
建立大根堆
:param li: 列表
:param low: 堆的根节点位置
:param high: 堆的最后一个元素的位置
:return:
"""
i = low # 最开始指向根节点
j = 2 * i + 1 # 开始是左孩子
tmp = li[low] # 把堆顶存起来
# 只要j位置有数
while j <= high:
# 左孩子和右孩子比较大小 右孩子有没有越界 且 右孩子比左孩子大
if j + 1 <= high and li[j + 1] > li[j]:
j = j + 1 # 把j指向右孩子
# 比较堆顶的tmp和j左右孩子大小比较
if li[j] > tmp: # 如果孩子比堆顶大
li[i] = li[j] # 把孩子大的换到上面父节点
# 往下看一层,将i移动到孩子位置,将j继续向下移动到新i的孩子的位置
i = j
j = 2 * i + 1
else: # tmp更大,把tmp放到i的位置上 结束循环
li[i] = tmp # 把tmp放到某一级领导位置上
break
# 越界了
else:
li[i] = tmp # 说明i走到最下面一层了,j到还要下一层没有叶子节点位置,是空的,就把tmp放到叶子节点上
def sift(li, low, high):
"""
建立小根堆
:param li: 列表
:param low: 堆的根节点位置
:param high: 堆的最后一个元素的位置
:return:
"""
i = low # 最开始指向根节点
j = 2 * i + 1 # 开始是左孩子
tmp = li[low] # 把堆顶存起来
# 只要j位置有数
while j <= high:
# 左孩子和右孩子比较大小 右孩子有没有越界 且 右孩子比左孩子小
if j + 1 <= high and li[j + 1] < li[j]:
j = j + 1 # 把j指向右孩子
# 比较堆顶的tmp和j左右孩子大小比较
if li[j] < tmp: # 如果孩子比堆顶小
li[i] = li[j] # 把孩子大的换到上面父节点
# 往下看一层,将i移动到孩子位置,将j继续向下移动到新i的孩子的位置
i = j
j = 2 * i + 1
else: # tmp更大,把tmp放到i的位置上 结束循环
li[i] = tmp # 把tmp放到某一级领导位置上
break
# 越界了
else:
li[i] = tmp # 说明i走到最下面一层了,j到还要下一层没有叶子节点位置,是空的,就把tmp放到叶子节点上
建堆的时间复杂度是 O(n) ;向下调整的时间复杂度是 O(log(n))。
2. 堆的插入(offer)
堆的插入总共需要两个步骤:
- 先将元素放入到底层空间中(注意:空间不够时需要扩容)
- 将最后新插入的节点向上调整,直到满足堆的性质 ;
3. 堆的删除(poll)
具体如下:( 注意:堆的删除一定删除的是堆顶元素。
)
- 将堆顶元素对堆中最后一个元素交换;
- 将堆中有效数据个数减少一个;
- 对堆顶元素进行向下调整;
代码待补充…
三. 堆的应用
1. 堆排序(从小到大排)
一个数组根据从小到大排序,要创建大堆来排;一个数组根据从大到小排序,要创建小堆来排。
此处就以创建大堆为例。首先将堆顶的元素和堆中的最后一个元素交换,交换后再向下调整,调整后再与堆的倒数第二个元素进行交换。
def sift(li, low, high):
"""
向下调整的一次过程
:param li: 列表
:param low: 堆的根节点位置
:param high: 堆的最后一个元素的位置
:return:
"""
i = low # 最开始指向根节点
j = 2 * i + 1 # 开始是左孩子
tmp = li[low] # 把堆顶存起来
# 只要j位置有数
while j <= high:
# 左孩子和右孩子比较大小 右孩子有没有越界 且 右孩子比左孩子大
if j + 1 <= high and li[j + 1] > li[j]:
j = j + 1 # 把j指向右孩子
# 比较堆顶的tmp和j左右孩子大小比较
if li[j] > tmp: # 如果孩子比堆顶大
li[i] = li[j] # 把孩子大的换到上面父节点
# 往下看一层,将i移动到孩子位置,将j继续向下移动到新i的孩子的位置
i = j
j = 2 * i + 1
else: # tmp更大,把tmp放到i的位置上 结束循环
li[i] = tmp # 把tmp放到某一级领导位置上
break
# 越界了
else:
li[i] = tmp # 说明i走到最下面一层了,j到还要下一层没有叶子节点位置,是空的,就把tmp放到叶子节点上
# 堆排序过程
def heap_sort(li):
"""
1. 先建堆 从最后一个子堆开始,小堆到大堆 依次到根节点
2. 向下调整 得到堆顶元素,为最大元素
3. 挨个出数 堆顶最大元素和堆最后一个元素交换位置
4. 重复2-3,直到堆变空
:param li:待排序的列表
:return:
"""
print("开始建大根堆")
# n 列表长度
n = len(li)
# 遍历范围 首先求列表最后一个父元素,最后一个小堆,最后一个子元素下标是n - 1,父下标((n-1)-1))//2,通过左右孩子公式都一样的结果
# 最后一个父元素开始,最后-1步长是倒着遍历到列表最后一个元素 找到堆顶0(中间-1,步长负数,-1+1=0),倒序遍历
for i in range((n - 2) // 2, -1, -1):
sift(li, i, n - 1)
# for循环结束,建堆完成了
# 挨个出数
for i in range(n - 1, -1, -1): # 倒序 i从最后开始
# i指向当前堆的最后一个元素
li[0], li[i] = li[i], li[0]
# 由于是倒序,挨个出数后,尾部有序区指针high,每次左移一位
sift(li, 0, i - 1) # i-1是新的high
li = [9, 6, 3, 5, 7, 2, 1, 8, 4]
print(li)
heap_sort(li)
print(li)
2. top-k问题
若要从N个数字中取得最小的K个数字,则需要创建大小为K的大堆来获取。若要从N个数字中取得最大的K个数字,则需要创建大小为K的小堆来获取。
def sift(li, low, high):
"""
向上调整的一次过程
:param li: 列表
:param low: 堆的根节点位置
:param high: 堆的最后一个元素的位置
:return:
"""
i = low # 最开始指向根节点
j = 2 * i + 1 # 开始是左孩子
tmp = li[low] # 把堆顶存起来
# 只要j位置有数
while j <= high:
# 左孩子和右孩子比较大小 右孩子有没有越界 且 右孩子比左孩子小
if j + 1 <= high and li[j + 1] < li[j]:
j = j + 1 # 把j指向右孩子
# 比较堆顶的tmp和j左右孩子大小比较
if li[j] < tmp: # 如果孩子比堆顶小
li[i] = li[j] # 把孩子大的换到上面父节点
# 往下看一层,将i移动到孩子位置,将j继续向下移动到新i的孩子的位置
i = j
j = 2 * i + 1
else: # tmp更大,把tmp放到i的位置上 结束循环
li[i] = tmp # 把tmp放到某一级领导位置上
break
# 越界了
else:
li[i] = tmp # 说明i走到最下面一层了,j到还要下一层没有叶子节点位置,是空的,就把tmp放到叶子节点上
def topk(li, k):
# 先取列表前k个元素
heap = li[0:k]
# 1. 建小根堆
for i in range((k - 2) // 2, -1, -1):
sift(heap, i, k - 1)
print("*" * 80)
print("小根堆heap建堆完成,", heap)
print("*" * 80)
# 2. 遍历 li列表里k后面剩下的元素
for i in range(k, len(li)):
# 依次拿k后面的值和小根堆 堆顶的值比较大小
if li[i] > heap[0]: # 如果值 大于 堆顶元素值
heap[0] = li[i] # 把大的值 放到堆顶
sift(heap, 0, k - 1)
# 3. 挨个出数
for i in range(k - 1, -1, -1): # 倒序 i从最后开始
# i指向当前堆的最后一个元素
heap[0], heap[i] = heap[i], heap[0]
sift(heap, 0, i - 1) # i-1是新的high
return heap
li = [i for i in range(20)]
random.shuffle(li)
print(li)
print(topk(li, 10))
print(l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