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点原子嵌入式linux驱动开发——U-boot使用

news2024/12/24 18:50:19

在学会U-boot的移植以及其启动过程之前,先体验一下U-boot会更有助于学习的认知。STM32MP157开发板光盘资料里面已经提供了一个正点原子团队已经移植好的U-Boot,本章我们就直接编译这个移植好的U-Boot,然后烧写到EMMC里面启动,启动U-Boot以后就可以学习使用U-Boot的命令

U-Boot简介

Linux系统要启动需要通过bootloader 程序引导,也就说芯片上电以后先运行一段bootloader程序。这段bootloader程序会先初始化DDR等外设,然后将Linux内核从Flash(NAND,NOR FLASH,SD,EMMC等 )拷贝到DDR 中,最后启动Linux 内核。当然了,bootloader的实际工作要复杂的多,但是它最主要的工作就是启动 Linux内核,bootloader和 Linux 内核的关系就跟 PC 上的BIOS和Windows的关系一样,bootloader就相当于BIOS。所以我们要先搞定bootloader,现在有很多现成的bootloader软件,比如U-Boot、vivi、RedBoot等等,其中以U-Boot使用最为广泛,为了方便书写,正点原子的后续教程会将U-Boot写为uboot。

uboot的全称是Universal Boot Loader,uboot是一个遵循GPL协议的开源软件,是一个裸机代码,可以看作是一个裸机综合例程。现在的uboot已经支持液屏、网络、USB等高级功能。uboot官网为U-Boot官网,如下图所示:
uboot官网
可以在uboot官网下载uboot源码,点击上图中左侧Topics中的“Source Code”,打开以后如下图所示:
uboot源码界面
点击上图中的“FTP”,进入其FTP服务器即可看到uboot源码,如下图所示:
uboot源码
上图中就是uboot的源码文件,在文档教程写出来的时候,最新版本是2020.10。但是一般不会直接用uboot官方的U-Boot源码。uboot官方的uboot源码是给半导体厂商准备的,半导体厂商会下载uboot官方的uboot源码,然后将自家相应的芯片移植进去。ST提供了2020.01版本的uboot,在此前获取ST官方系统源码中我们已经得到了ST官方uboot源码,进入到如下目录:

/stm32mp1-openstlinux-5.4-dunfell-mp1-20-06-24/sources/arm-ostl-linux-gnueabi

uboot源码如下图所示:
ST官方uboot源码
上图中的“u-boot-stm32mp-2020.01-r0”就是ST官方uboot源码包,它支持了STM32MP1家族全系列芯片 (后续ST也会一直更新,添加新的SOC进去 ),而且支持各种启动方式,比如EMMC、NAND 等等,这些都是uboot官方所不支持的。但是上图中的uboot 是针对ST自家评估板的,如果要在正点原子的STM32MP157开发板上跑,那么就需要对其进行修改,使其支持自己做的板子,正点原子的STM32MP157开发板就是自己做的板子,虽然大部分都参考了ST官方的STM32MP157 EVK开发板,但是还是有很多不同的地方,所以需要修改ST官方的uboot,使其适配正点原子的STM32MP157开发板。所以当我们拿到开发板以后,是有三种uboot的,这三种uboot的区别如下图所示:
三种uboot区别
首先uboot官方的基本是不会用的,因为支持太弱了。最常用的就是半导体厂商或者开发板厂商的uboot,如果是直接使用ST官方的评估板,就是用半导体厂商的uboot;如果你是购买的第三方开发板,比如正点原子的STM32MP157开发板,那么就使用正点原子提供的uboot源码(也是在半导体厂商的uboot 上修改的)。当然了,也可以在购买了第三方开发板以后使用半导体厂商提供的uboot,只不过有些外设驱动可能不支持,需要自己移植,这个就是我们常说的uboot移植。这一章主要是使用uboot,所以直接用正点原子已经移植好的uboot,在开发板光盘中,就是u-boot-stm32mp-2020.01-gdb8d2374-v1.0.tar.bz2

U-Boot初次编译

编译

首先需要在Ubuntu中安装一些库,否则编译uboot会报错,安装命令如下:

sudo apt-get install libncurses5-dev bison flex

在Ubuntu中创建存放uboot的目录,比如可以新建一个名为“alientek_uboot”的文件夹用于存放正点原子提供的uboot源码。alientek_uboot文件夹创建成功以后使用FileZilla 软件将正点原子提供的uboot 源码拷贝到此目录中,正点原子提供的uboot 源码已经放到了开发板光盘中,就是u-boot-stm32mp-2020.01-xxxxxxxx-v1.0.tar.bz2(“xxxxxxxxx”为uboot打包时候的版本号,每次打包其版本号都不同!所以不要纠结于开发板光盘中的uboot源码打包版本号是否和教程里面的一致)。将stm32mp-2020.01-xxxxxxxx-v1.0.tar.bz2拷贝到前面新建的alientek_uboot文件夹下,使用如下命令对其进行解压缩:

tar -vxf u-boot-stm32mp-2020.01-gdb8d2374-v1.0.tar.bz2

解压完成以后如下图所示:
解压后uboot
上图中除了u-boot-stm32mp-2020.01-gdb8d2374-v1.0.tar.bz2这个正点原子提供uboot源码压缩包以外,其他的文件和文件夹都是解压出来的uboot源码。执行以下命令,编译正点原子提供的uboot:

make distclean
make ARCH=arm CROSS_COMPILE=arm-none-linux-gnueabihf- stm32mp157d_atk_defconfig
make V=1 ARCH=arm CROSS_COMPILE=arm-none-linux-gnueabihf- DEVICE_TREE=stm32mp157d-atk all

上面命令每次编译的时候都要指定ARCH、 CROSS_COMPILE和 DEVICE_TREE,这三个含义如下:

  • ARCH:指定所使用的平台架构,这里肯定是 arm;
  • CROSS_COMPILE:所使用的交叉编译器前缀,本教程使用的是交叉编译器前缀为arm-none-linux-gnueabihf-;
  • DEVICE_TREE:设备树文件,uboot也支持设备树,所以在编译的时候需要指定设备树文件,不同的硬件其设备树文件肯定不同,这里为stm32mp157d_atk,也就是正点原子的STM32MP157开发板对应的设备树。

编译的时候每次都输入ARCH和 CROSS_COMPILE比较麻烦,为了方便起见,可以直接修改uboot的Makefile文件,在里面直接对ARCH和CROSS_COMPILE进行赋值,也就是直接将ARCH设置为arm,CROSS_COMPILE设置为arm-none-linux-gnueabihf-,修改完成以后如下图所示:
设置ARCH和CROSS_COMPILE值
注意!不能在Makefile里面对DEVICE_TREE进行复制,因为没用,必须在编译的时候手动输入!

设置好Makefile里ARCH和CROSS_COMPILE以后就可以将编译命令简化为如下所示:

make distclean //清除
make stm32mp157d_atk_defconfig //配置 uboot
make V=1 DEVICE_TREE=stm32mp157d-atk all //编译

上述命令和前面的相比就要简洁很多,最后的“make V=1”是真正的编译命令,V=1表示编译uboot的时候输出详细的编译过程,方便我们观察uboot编译过程。直接输入“make”命令的话默认使用单线程编译,编译速度会比较慢,可以通过添加“-j”选项来使用多线程编译比如使用8线程编译,最后的编译命令就是:

make V=1 DEVICE_TREE=stm32mp157d-atk all -j8 //8线程编译

uboot编译完成如下图所示:
uboot编译成功
编译完成后就会在uboot源码目录下生成相应的镜像文件,如下图所示:
编译后生成的uboot可执行文件
编译完成以后uboot源码多了一些文件,重点是u-boot.bin和u-boot.stm32这两个文件u-boot.bin是 uboot的二进制可执行文件,u-boot.stm32是在u-boot.bin前面添加了256个字节头部信息。STM32MP1内部ROM代码和TF-A在运行uboot的时候要求前面添加头部信息

烧写

使用STM32CubeProgrammer将上面编译出来的u-boot.stm32镜像烧写到开发板的EMMC里面,修改前面创建的tf-a.tsv文件,添加uboot烧写指令,在最后面添加下面这行:

P 0x06 ssbl Binary mmc1 0x00080000 u-boot.stm32

修改后的tf-a.tsv如图所示:
修改后的tf-a.tsv
最后将上一小节编译出来的u-boot.stm32,拷贝到前面创建的 images目录下(在做 TF-A实
验的就有u-boot.stm32这个文件,我们只要替换就行)。

一切准备就绪以后就可以使用STM32CubeProgrammer软件通过USB OTG将uboot烧写到开发板上的EMMC里面,等到烧写完成。完成以后设置开发板上的拨码开关,设置从 EMMC启动,然后用USB Type-C线将开发板上的USB_TTL接口与电脑连接起来,因为我们要在串口终端里面输入命令来操作uboot

打开MobaXterm,设置好串口参数,最后复位开发板。在MobaXterm上出现“Hit any key tostop autoboot: ”倒计时的时候按下键盘上的回车键,默认是1秒倒计时,在1秒倒计时结束以后如果没有按下回车键的话uboot就会使用默认参数来启动Linux 内核了(如果内核存在的话,如果 Linux内核不存在那么就会进入到uboot的命令行模式)。如果在1秒倒计时结束之前按下回车键,那么就会进入uboot 的命令行模式,如下图所示:
uboot启动log信息
从上图可以看出,当进入到uboot 的命令行模式以后,左侧会出现一个“STM32MP=>”标志。uboot 启动的时候会输出一些信息,这些信息如下所示:
uboot的启动log信息

  • 第1行是uboot版本号和编译时间,可以看出,当前的uboot版本号是2020.01,编译时间是2020年11月24日17:17;
  • 第3行是CPU的信息,可以看出CPU型号为STM32MP157DAA;
  • 第4行是板子信息,当前板子是ST公司的STM32MP157D eval开发板,这个信息是可以改的,因为正点原子是直接参考ST公司的EVK开发板移植的uboot,所以这部分信息也就没改;
  • 第5行是板子的一些信息,比如工作在 trusted模式下;
  • 第6行是DDR的大小,为1GB;
  • 第7-12行是时钟信息,它们的频率分别为,MPU频率、MCU频率、AXI总线频率、PER的频率、DDR频率;
  • 第13行是看门狗信息,喂狗时间为32s;
  • 第14行是NAND的大小,因为正点原子的STM32MP157开发板没 NAND,所以这里就是0MB;
  • 第15行是板子上MMC设备,一共有两个,SD/MMC0(SD卡)和SD/MMC1(EMMC);
  • 第16行是从MMC里获取环境变量
  • 第17-19行是标准输入、标准输出和标准错误所使用的终端,这里都使用串口 (serial)作为终端;
  • 第20-23行是网络相关信息,网络的MAC地址从OTP里获取,因为我们的OTP没有设置MAC地址,所以就获取失败;这里的网络是可以用的,只是因为没有MAC地址所以提示没有找到网络,可以自行添加相关环境变量来设置MAC地址
  • 第25行是倒计时提示,默认倒计时1秒,倒计时结束之前按下回车键就会进入Linux命令行模式;如果在倒计时结束以后没有按下回车键,那么Linux内核就会启动,Linux内核一旦启动,uboot 就会寿终正寝。

uboot的主要作用是引导kernel,我们现在已经进入uboot的命令行模式了,进入命令行模式以后就可以给uboot发号施令了。当然了,不能随便发号施令,得看看uboot支持哪些命令,然后使用这些uboot所支持的命令来做一些工作。

U-Boot命令使用

进入uboot的命令行模式以后输入“help”或者“?”,然后按下回车即可查看当前uboot所支持的命令,如下图所示:
uboot的命令列表(部分)
上图中只是uboot的一部分命令,具体的命令列表以实际为准。上图中的命令并不是uboot所支持的所有命令,uboot是可配置的,需要什么命令就使能什么命令。所以上图中的命令是正点原子提供的uboot中使能的命令,uboot支持的命令还有很多,而且也可以在uboot中自定义命令

输入“help(或 ?)” 命令名也可以查看命令的详细用法,以“bootz”这个命令为例,我们输入如下命令即可查看“bootz”这个命令的用法:

? bootz 或 help bootz

结果如下图所示:
bootz命令使用说明

查询命令

常用的和信息查询有关的命令有3个:bdinfo、printenv和version。先来看一下bdinfo命令,此命令用于查看板子信息直接输入“bdinfo”即可,结果如下图所示:
bdinfo命令
上图中可以看出DRAM的起始地址和大小、BOOT参数保存起始地址、波特率、sp(堆栈指针)起始地址等信息

命令“printenv”用于输出环境变量信息,uboot也支持TAB键自动补全功能,输入“print”然后按下TAB键就会自动补全命令。直接输入“print”也可以,因为整个uboot命令中只有printenv的前缀是“print”,所以当输入print以后就只有printenv命令了。输入“print”,然后按下回车键,环境变量如下图所示:
printenv命令部分结果
STM32MP1系列的环境变量有很多,比如baudrate、board、board_name、boot_device、bootcmd、bootdelay等等uboot中的环境变量都是字符串,既然叫做环境变量,那么它的作用就和“变量”一样。比如bootdelay这个环境变量就表示uboot启动延时时间,默认bootdelay=1,也就默认延时1秒,前面说的1秒倒计时就是由bootdelay定义的。uboot中的环境变量是可以修改的,有专门的命令来修改环境变量的值。

命令version用于查看uboot的版本号,输入“version”,uboot版本号如下图所示:
version命令结果

环境变量操作命令

修改环境变量

环境变量的操作涉及到两个命令:setenv和saveenvsetenv命令用于设置或者修改环境变量的值。命令saveenv用于保存修改后的环境变量,一般环境变量存放在外部flash中,uboot启动的时候会将环境变量从flash读取到DRAM中。所以使用命令setenv修改的是DRAM中的环境变量值,修改以后要使用saveenv命令将修改后的环境变量保存到flash中,否则uboot下一次重启会继续使用以前的环境变量值。

命令saveenv的格式为:

saveenv

比如我们要将环境变量bootdelay改为5,就可以使用如下所示命令:

setenv bootdelay 5
saveenv

上述命令执行过程如下图所示:
环境变量修改
上图中,当使用命令saveenv保存修改后的环境变量会有保存过程提示信息,根据提示可以看出环境变量保存到了MMC(1)中,也就是EMMC中。这是因为采用的是EMMC启动,所以保存在MMC(1)中。

新建环境变量

命令setenv也可以用于新建命令,用法和修改环境变量一样,比如我们新建一个环境变量author,author的值为‘console=ttySTM0,11520 root=/dev/mmcblk2p2 rootwait rw’,那么就可以
使用如下命令:

setenv author 'console=ttySTM0,115200 root=/dev/mmcblk2p2 rootwait rw '
saveenv

上面命令设置author的值为“console=ttySTM0,115200 root=/dev/mmcblk2p2 rootwait rw”,其中“console=ttySTM0,115200”、 root=/dev/mmcblk2p2”、“rootwait”和“rw”相当于四组“值”,这四组“值”之间用空格隔开,所以需要使用单引号‘’将其括起来,表示这四组“值”都属于环境变量author。

author命令创建完成以后重启uboot,然后使用命令printenv查看当前环境变量,如下图所示:
新建的author环境变量

删除环境变量

删除环境变量也是使用命令setenv,要删除一个环境变量只要给这个环境变量赋空值即可,比如我们删除掉上面新建的author环境变量,命令如下:

setenv author
saveenv

上面命令中通过setenv给author赋空值,也就是什么都不写来删除环境变量author。重启uboot就会发现环境变量author没有了。

内存操作命令

内存操作命令就是用于直接对DRAM进行读写操作的,常用的内存操作命令有md、nm、mm、mw、cp 和cmp

md命令

md命令用于显示内存值,格式如下:

md[.b, .w, .l] address [# of objects]

命令中的[.b .w .l]对应byte、word和long,也就是分别以1个字节、2个字节、4个字节来显示内存值。address就是要查看的内存起始地址,[# of objects]表示要查看的数据长度,这个数据长度单位不是字节,而是跟你所选择的显示格式有关。比如你设置要查看的内存长度为20(十六进制为 0x14),如果显示格式为.b的话那就表示20个字节;如果显示格式为.w的话就表示20个word,也就是202=40个字节;**如果显示格式为.l 的话就表示20个long也就是204=80个字节**。

另外要注意:uboot命令中数字都是十六进制!!!

uboot命令里面的数字都是十六进制的,所以可以不用写“0x”前缀,十进制的20对应的十六进制为0x14,所以命令md后面的个数应该是14,如果写成20的话就表示查看32(十六进制为0x20)个字节的数据。分析如下三个命令:

md.b C0100000 10
md.w C0100000 10
md.l C0100000 10

上面这三个命令都是查看以0XC0100000为起始地址的内存数据,第一个命令以.b格式显示,长度为0x10,也就是16个字节;第二个命令以.w 格式显示,长度为0x10,也就是32个字节;最后一个命令以.l 格式显示,长度也是0x10,也就是64个字节。这三个命令的执行结果如下:
md命令使用示例

nm命令

nm 命令用于修改指定地址的内存值,命令格式如下:

nm [.b, .w, .l] address

nm命令同样可以以.b、.w以及.l指定操作格式,比如现在以.l格式修改0XC0100000地址的数据为0x12345678。输入命令:

nm .l C0100000

输入上述命令后结果如下图所示:
nm命令
在上图中,C0100000表示现在要修改的内存地址,ea0000b8表示地址0xc0100000现在的数据,‘?’后面就可以输入要修改后的数据0x12345678,输入完成以后按下回车,然后再输入‘q’即可退出,如下图所示:
修改内存数据

mm命令

mm命令也是修改指定地址内存值的,使用mm修改内存值的时候地址会自增,而使用nm命令的话地址不会自增。比如以.l格式修改从地址0XC0100000开始的连续3个内存块 (3*4=12个字节)的数据为0X05050505,操作如下图所示:
mm命令
从上图可以看出,修改了地址0XC0100000、0XC0100004和0XC0100008的内容为0x05050505。

mw命令

命令mw用于使用一个指定的数据填充一段内存,命令格式如下:

mw [.b, .w, .l] address value [count]

mw命令同样以.b、.w和.l来指定操作格式,address表示要填充的内存起始地址,value为
要填充的数据,count是填充的长度
。比如使用.l格式将以0XC0100000为起始地址的0x10个内存块 (0x10 * 4=64字节)填充为0X0A0A0A0A,命令如下:

mw .l C01000000 0A0A0A0A 10

然后使用命令md来查看,如下图所示:
查看修改后的内存数据

cp命令

cp是数据拷贝命令,用于将DRAM中的数据从一段内存拷贝到另一段内存中,或者把NorFlash中的数据拷贝到DRAM中。命令格式如下:

cp [.b, .w, .l] source target count

cp命令同样以.b、.w和.l来指定操作格式,source为源地址,target为目的地址,count为
拷贝的长度
。使用.l格式将0xC0100000处的地址拷贝到0xC0100100处,长度为0x10个内存块 (0x10 * 4=64个字节),命令如下所示:

cp.l c0100000 c0100100 10

结果如下图所示:
cp命令操作结果

cmp命令

cmp是比较命令,用于比较两段内存的数据是否相等,命令格式如下:

cmp [.b, .w, .l] addr1 addr2 count

cmp命令同样以.b、.w和.l来指定操作格式,addr1为第一段内存首地址,addr2为第二段
内存首地址,count为要比较的长度

网络操作命令

uboot是支持网络的,在移植uboot的时候一般都要调通网络功能,因为在移植linux kernel的时候需要使用到uboot的网络功能做调试。uboot支持大量的网络相关命令,比如dhcp、ping、nfs和 tftpboot

建议开发板和主机PC都连接到同一个路由器上!最后设置下图所示的几个环境变量:
网络相关环境变量
上图的环境变量设置命令如下:

setenv ipaddr 192.168.1.250
setenv ethaddr b8:ae:1d:01:01:00
setenv gatewayip 192.168.1.1
setenv netmask 255.255.255.0
setenv serverip 192.168.1.249
saveenv

注意,网络地址环境变量的设置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确保Ubuntu主机和开发板的IP地址在同一个网段内,比如教程中的开发板和电脑都在 192.168.1.0这个网段内,所以设置开发板的IP地址为192.168.1.250,Ubuntu主机的地址为192.168.1.249,因此serverip就是192.168.1.249。ethaddr为网络MAC地址,是一个48bit的地址,如果在同一个网段内有多个开发板的话一定要保证每个开发板的ethaddr是不同的,否则通信会有问题!设置好网络相关的环境变量以后就可以使用网络相关命令了

ping命令

开发板的网络能否使用,是否可以和服务器
(Ubuntu主机)进行通信,通过ping命令就可以
验证,直接ping服务器的IP地址即可
,比如教程中服务器IP地址为192.168.1.249,命令如下:

ping 192.168.1.249

结果如下图所示:
ping命令
从上图可以看出,192.168.1.249这个主机存在,说明ping成功,uboot的网络工作正常。

注意!只能在uboot中ping其他的机器,其他机器不能ping uboot,因为uboot没有对ping命令做处理,如果用其他的机器ping uboot的话会失败!

dhcp命令

dhcp用于从路由器获取IP地址,前提是开发板得连接到路由器上的,如果开发板是和电脑直连的,那么dhcp命令就会失效直接输入dhcp命令即可通过路由器获取到IP地址,如下图所示:
dhcp命令
从上图可以看出,开发板通过dhcp获取到的IP地址为192.168.1.7。 DHCP不单单是获取IP地址,其还会通过TFTP来启动 linux内核,输入“? dhcp”即可查看dhcp命令详细的信息,如下图所示:
dhcp命令使用查询

nfs命令

nfs(Network File System)网络文件系统,通过nfs可以在计算机之间通过网络来分享资源,比如我们将linux镜像和设备树文件放到Ubuntu中,然后在uboot中使用nfs命令将Ubuntu中的linux镜像和设备树下载到开发板的DRAM中。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方便调试linux镜像和设备树,也就是网络调试,网络调试是Linux开发中最常用的调试方法。原因是嵌入式linux开发不像单片机开发,可以直接通过JLINK或STLink等仿真器将代码直接烧写到单片机内部的flash中,嵌入式Linux通常是烧写到EMMC、NAND Flash、SPI Flash等外置flash中,但是嵌入式Linux开发也没有MDK,IAR这样的IDE,更没有烧写算法,因此不可能通过点击一个“download”按钮就将固件烧写到外部flash中。虽然半导体厂商一般都会提供一个烧写固件的软件,但是这个软件使用起来比较复杂(一般用于量产),其远没有MDK、IAR的一键下载方便,在Linux内核调试阶段,如果用这个烧写软件的话将会非常浪费时间,而这个时候网络调试的优势就显现出来了,可以通过网络将编译好的linux镜像和设备树文件下载到DRAM中,然后就可以直接运行

一般使用uboot中的nfs命令将Ubuntu中的文件下载到开发板的DRAM中,在使用之前需要开启Ubuntu主机的NFS服务,并且要新建一个NFS使用的目录,以后所有要通过NFS访问的文件都需要放到这个NFS目录中。Ubuntu的NFS服务开启在之前的笔记中已经详细讲解过了,包括NFS文件目录的创建。教程中设置的NFS文件目录为:/home/zuozhongkai/linux/nfs,uboot中的nfs命令格式如下所示:

nfs [loadAddress] [[hostIPaddr:]bootfilename]

loadAddress是要保存的DRAM地址,[[hostIPaddr:]bootfilename]是要下载的文件地址。这里将正点原子官方编译出来的Linux镜像文件uImage下载到开发板DRAM的0xC2000000这个地址处 (ST官方指定的Linux内核加载地址)。正点原子编译出来的uImage文件已经放到了开发板光盘中,就是uImage。将整个文件通过FileZilla发送到Ubuntu中的NFS目录下:/home/zuozhongkai/linux/nfs,完成以后的 NFS目录如下图所示:
nfs目录
准备好以后就可以使用nfs命令来将uImage下载到开发板DRAM的0XC2000000地址处,命令如下:

nfs C2000000 192.168.1.249:/home/zuozhongkai/linux/nfs/uImage

命令中的“C2000000”表示uImage在DDR中的首地址,“192.168.1.249:/home/zuozhongkai/linux/nfs/uImage”表示uImage在192.168.1.249这个主机中,路径为/home/zuozhongkai/linux/nfs/uImage。下载过程如下图所示:
nfs命令下载uImage过程
上图中通过网络下载uImage的时候会打印出‘#’表示正在下载,如果网络环境不好,下载有干扰的话就会打印出一个‘T’,但是不干扰整体下载过程,只要最后能打印出“done”即可

下载完成以后查看0xC2000000地址处的数据,使用命令md.b来查看前0x100(256)个字节的数据,如下图所示:
下载的数据
再使用winhex软件来查看刚刚下载的uImage,检查一下前面的数据是否和上图中的一致,结果如下图所示:
winhex查看uImage
可以看出前0x100字节数据一致,nfs命令下载的uImage是正确的。

tftp命令

tftp命令的作用和nfs命令一样,都是用于通过网络下载东西到DRAM中,只是tftp命令使用的是 TFTP协议,Ubuntu主机作为TFTP服务器。因此需要在Ubuntu上搭建TFTP服务器,需要安装tftp-hpa和tftpd-hpa,命令如下:

sudo apt-get install tftp-hpa tftpd-hpa
sudo apt-get install xinetd

和NFS一样,TFTP也需要一个文件夹来存放文件,在用户目录下新建一个目录,命令如下:

mkdir /home/zuozhongkai/linux/tftpboot
chmod 777 /home/zuozhongkai/linux/tftpboot

教程创建了一个名为tftpboot的目录 (文件夹),路径为/home/zuozhongkai/linux/tftpboot。注意!我们要给tftpboot文件夹权限,否则的话uboot不能从tftpboot文件夹里面下载文件。

最后配置tftp,新建文件/etc/xinetd.d/tftp,如果没有/etc/xinetd.d目录的话自行创建,然后在里面输入如下内容:

server tftp
{
	socket_type = dgram
	protocol = udp
	wait = yes
	user = root
	server = /usr/sbin/in.tftpd
	server_args = -s /home/zuozhongkai/linux/tftpboot/
	disable = no
	per_source = 11
	cps = 100 2
	flags = IPv4
}

完了以后启动tftp服务,命令如下:

sudo service tftpd-hpa start

打开/etc/default/tftpd-hpa文件,将其修改为如下所示内容:

# /etc/default/tftpd-hpa

TFTP_USERNAME="tftp"
TFTP_DIRECTORY="/home/liangwencong/linux/tftpboot"
TFTP_ADDRESS=":69"
TFTP_OPTIONS="-l -c -s"

TFTP_DIRECTORY就是我们上面创建的tftp文件夹目录,以后我们就将所有需要通过TFTP传输的文件都放到这个文件夹里面,并且要给予这些文件相应的权限。最后输入如下命令, 重启tftp服务器

sudo service tftpd-hpa restart

tftp服务器已经搭建好了,接下来就是使用了。将uImage镜像文件拷贝到 tftpboot文件夹中,并且给予uImage相应的权限,命令如下:

cp uImage /home/zuozhongkai/linux/tftpboot/
cd /home/zuozhongkai/linux/tftpboot/
chmod 777 uImage

最后还要验证一下,uboot中的tftp命令格式如下:

tftpboot [loadAddress] [[hostIPaddr:]bootfilename]

看起来和nfs命令格式很相似,loadAddress是文件在DRAM中的存放地址,[[hostIPaddr:]bootfilename]是要从Ubuntu中下载的文件。但是和nfs命令的区别在于tftp命令不需要输入文件在Ubuntu中的完整路径,只需要输入文件名即可。比如我们现在将tftpboot文件夹里面的uImage文件下载到开发板DRAM的0XC2000000地址处,命令如下:

tftp C2000000 uImage

下载过程如下图所示:
tftp命令下载过程
从上图可以看出,uImage下载成功了,网速为2.3MibB/s,文件大小为7312880字节。同样的,可以使用md.b命令来查看前0x100个字节的数据是否和nfs中的相等。有时候使用tftp命令从Ubuntu中下载文件的时候会出现如下图所示的错误提示
tftp下载错误
在上图中可以看到“TFTP error: ‘Permission denied’(0)”这样的错误提示,提示没有权限,出现这个错误一般有两个原因:

  1. 在Ubuntu中创建tftpboot目录的时候没有给予tftboot相应的权限;
  2. tftpboot目录中要下载的文件没有给予相应的权限。

针对上述两个问题,使用命令“chmod 777 xxx”来给予权限,其中“xxx”就是要给予权限的文件或文件夹。

uboot中关于网络的命令就大概是这些,最常用的就是ping、nfs和tftp这三个命令使用ping命令来查看网络的连接状态,使用nfs和tftp命令来从Ubuntu主机中下载文件

EMMC和SD卡操作命令

uboot支持EMMC和SD卡,因此也要提供EMMC和SD卡的操作命令。一般认为EMMC和SD卡是同一个东西,所以没有特殊说明,本教程统一使用MMC来代指EMMC和SD卡。uboot中常用于操作MMC设备的命令为“mmc”。

mmc是一系列的命令,其后可以跟不同的参数,输入“? mmc”即可查看mmc有关的命令,如下图所示:
mmc命令
从上图可以看出,mmc后面跟不同的参数可以实现不同的功能,如下图所示:
mmc命令详解

mmc info命令

mmc info命令用于输出当前选中的mmc info设备的信息,输入命令“mmc info”即可,如下图所示:
mmc info命令
从上图可以看出,当前选中的MMC设备是EMMC,EMMC芯片版本为5.1,容量为7.3GiB(EMMC为8GB),速度为52000000Hz=52MHz,8位宽的总线。还有一个与 mmc info命令相同功能的命令:mmcinfo,“mmc”和“info”之间没有空格。

mmc rescan命令

mmc rescan命令用于扫描当前开发板上所有的MMC设备,包括EMMC和SD卡,输入“mmc rescan”即可。

mmc list命令

mmc list命令用于来查看当前开发板一共有几个MMC设备,输入“mmc list”,结果如下图所示:
mmc list扫描
可以看出当前开发板有两个MMC设备:STM32 SD/MMC:0和STM32 SD/MMC:1(eMMC),这是因为教程中的开发板用的是EMMC版本的核心板,加上SD卡一共有两个MMC设备,STM32 SD/MMC:0是SD卡, STM32 SD/MMC:1(eMMC)是EMMC默认会将 EMMC设置为当前MMC设备,这就是为什么输入“mmc info”查询到的是EMMC设备信息,而不是SD卡。要想查看SD卡信息,就要使用命令“mmc dev”来将SD卡设置为当前的MMC设备。

mmc dev命令

mmc dev命令用于切换当前MMC设备,命令格式如下:

mmc dev [dev] [part]

[dev]用来设置要切换的MMC设备号,[part]是分区号,如果不写分区号的话默认为分区0。使用如下命令切换到SD卡:

mmc dev 0 //切换到SD卡,0为 SD卡,1为 eMMC

结果如下图所示:
切换到SD卡
从上图可以看出,切换到SD卡成功,mmc0为当前的MMC设备,输入命令“mmc info”即可查看SD卡的信息 (要插入SD卡 ),结果如下图所示:
SD卡信息
从上图可以看出当前SD卡版本号为3.0,容量为14.8GiB(16GB的SD卡),4位宽的总线。

mmc part命令

有时候SD卡或者EMMC会有多个分区,可以使用命令“mmc part”来查看其分区,比如查看EMMC的分区情况,输入如下命令:

mmc dev 1 //切换到 EMMC
mmc part //查看 EMMC分区

结果如下图所示:
mmc part查看EMMC分区
从上图中可以看出,此时EMMC是EFI类型并且有1个分区,如果核心板EMMC烧写过系统的话会有 3个分区,正点原子出厂开发板都烧写系统,所以一般是3个分区,如下图所示:
烧写过程中分区
从上图中可以看出,有3个分区,第一个分区为名字为“ssbl”,用来存放uboot镜像,范围为:扇区0x400-0x13ff;第二个分区名字为“boot”,用来存放linux内核镜像,范围为:扇区0x1400-0x213ff;第三个分区名字为“rootfs”,这个是根文件系统分区,占用了剩余的所有扇区,也就是扇区0x21400-0xe8fbff。

如果要将EMMC的分区2设置为当前MMC设置分区,可以使用如下命令:

mmc dev 1 2

结果如下图所示:
设置EMMC分区2为当前设备

mmc read命令

mmc read命令用于读取mmc设备的数据,命令格式如下:

mmc read addr blk# cnt

addr是数据读取到DRAM中的地址,blk是要读取的块起始地址(十六进制 ),一个块是512字节,这里的块和扇区是一个意思,在MMC设备中我们通常说扇区,cnt是要读取的块数量 (十六进制)。比如从EMMC的第1024(0x400)个块开始,读取16(0x10)个块的数据到 DRAM的0XC0000000地址处,命令如下:

mmc dev 1 //切换到EMMC
mmc read c0000000 400 10 //读取数据

结果如下图所示:
mmc read命令
这里我们还看不出来读取是否正确,通过md.b命令查看0xc0000000处的数据就行了,查看16*512=8192(0x2000)个字节的数据,命令如下:

md.b c0000000 2000

结果如下图所示:
读取到的数据(部分)
从上图可看出,前面的265个字节就是STM32MP1的头部信息。

EXT格式文件系统操作命令

uboot有ext2和ext4这两种格式的文件系统的操作命令,STM32MP1的系统镜像都是ext4格式的,所以我们重点讲解一下和ext4有关的三个命令:ext4ls、ext4load和ext4write。注意,由于只有linux内核、设备树和根文件系统是以ext4格式存放在EMMC中的,因此在测试ext4相关命令的时候要先确保EMMC里面烧写了完整的出厂系统!

ext4ls

ext4ls命令用于查询EXT4格式设备的目录和文件信息,命令格式如下:

ext4ls <interface> [<dev[:part]>] [directory]

interface是要查询的接口,比如mmc dev是要查询的设备号,part是要查询的分区, directory是要查询的目录。比如查询EMMC分区2中的所有的目录和文件,输入命令:

ext4ls mmc 1:2

结果如下图所示:
EMMC分区2文件查询
从上图可以看出,emmc的分区2中存放了10个文件,其中比较重要的就是三个.dtb设备树文件和Linux内核的uImage镜像文件。

ext4load命令

extload命令用于将指定的文件读取到DRAM中,命令格式如下:

extload <interface> [<dev[:part]> [<addr> [<filename> [bytes [pos]]]]]

interface为接口,比如mmc dev是设备号,part是分区,addr是保存在DRAM中的起始地址,filename是要读取的文件名字bytes表示读取多少字节的数据,如果bytes为0或者省略的话表示读取整个文件。pos是要读的文件相对于文件首地址的偏移,如果为0或者省略的话表示从文件首地址开始读取。将上图中EMMC分区2中的uImage文件读取到DRAM中的0XC2000000地址处,命令如下:

ext4load mmc 1:2 C2000000 uImage

操作过程如下图所示:
读取过程
从上图可以看出在207ms内读取了8125872个字节的数据,速度为37.4MiB/s,速度是非常快的,因为这是从EMMC里面读取的,而EMMC是8位的,速度肯定会很快

ext4write命令

ext4wirte命令用于将DRAM中的数据写入到MMC设备中,命令格式如下:

ext4write <interface> <dev[:part]> <addr> <absolute filename path> [sizebytes] [file offset]

interface为接口,比如mmc dev是设备号;part是分区;addr是要写入的数据在DRAM中的起始地址; absolute filename path是写入的数据文件名字,注意是要带有绝对路径,以’/开始;sizebytes表示要写入多少字节的数据;file offset为文件偏移。可以通过fatwrite命令在uboot中更新linux镜像文件和设备树。以更新linux镜像文件uImage为例,首先将正点原子STM32MP157开发板提供的uImage镜像文件拷贝到Ubuntu中的tftpboot目录下,使用命令tftp将uImage下载到DRAM的0XC0000000地址处,命令如下:

tftp C0000000 uImage

下载过程如下图所示:
uImage下载过程
uImage大小为7313888(0X6F99E0)个字节,接下来使用命令ext4write将其写入到EMMC的分区2中。为了和原有的uImage文件区分,我们将要写入的文件命名为test_uImage,命令如下:

ext4write mmc 1:2 c0000000 /test_uImage 0x6f99e0

结果如下图所示:
将uImage烧写到EMMC扇区2中
完成以后使用“ext4ls”命令查看一下EMMC分区2里面的文件,结果如下图所示:
写入的test_uImage文件

BOOT操作命令

uboot的本质工作是引导Linux,所以uboot肯定有相关的boot(引导 )命令来启动Linux。常用的跟 boot有关的命令有:bootm、bootz和boot

bootm命令

要启动Linux,需要先将Linux镜像文件拷贝到DRAM中,如果使用到设备树的话也需要将设备树拷贝到DRAM中。可以从EMMC或者NAND等存储设备中将Linux镜像和设备树文件拷贝到DRAM,也可以通过nfs或者tftp将Linux镜像文件和设备树文件下载到DRAM中。不管用那种方法,只要能将Linux镜像和设备树文件存到 DRAM中就行,然后使用bootm命令来启动, bootm命令用于启动uImage镜像文件,bootm命令格式如下:

bootm [addr [arg ...]]

命令bootm主要有三个参数,addr是Linux镜像文件在DRAM中的位置,后面的“arg…”表示其他可选的参数,比如要指定initrd的话,第二个参数就是initrd在 DRAM中的地址。如果Linux内核使用设备树的话还需要第三个参数,用来指定设备树在DRAM中的地址,如果不需要initrd的话第二个参数就用‘-’来代替。

现在使用网络和EMMC两种方法来启动Linux系统,首先将STM32MP157开发板的Linux镜像和设备树发送到Ubuntu主机中的tftpboot文件夹下。Linux镜像文件前面已经放到了tftpboot文件夹中,现在把设备树文件放到 tftpboot文件夹里面。以EMMC核心板为例,将开发板光盘中stm32mp157d-atk.dtb发送到Ubuntu主机中的tftpboot文件夹里面,完成以后 tftpboot文件夹如下图所示:
tftpboor文件夹
现在Linux镜像文件和设备树都准备好了,先学习如何通过网络启动Linux使用tftp命令将uImage下载到DRAM的0XC2000000地址处,然后将设备树stm32mp157d-atk.dtb下载到DRAM中的0XC400000地址处,最后使用命令bootm启动,命令如下:

tftp c2000000 uImage
tftp c4000000 stm32mp157d-atk.dtb
bootm c2000000 - c4000000

命令运行结果如下图所示:
通过网络启动Linux
从上图可以看出,此时Linux内核已经启动成功,相关的 log信息已经打印出来了。

注意!只要打印出Linux内核启动信息就说明Linux系统启动成功,由于没有给 bootargs参数,所以Linux系统启动最终会失败,因为找不到根文件系统!

如果要从EMMC中启动Linux系统的话只需要使用命令 ext4load将uImage和stm32mp157d-atk.dtb从EMMC的分区2中拷贝到DRAM中,然后使用命令bootm启动即可。先使用命令ext4ls查看要下EMMC的分区2中有没有uImage和stm32mp157d-atk.dtb,如果没有的话需要先使用STM32CubeProgrammer将正点原子出厂系统烧写到开发板中。

使用命令ext4load将uImage和stm32mp157d-atk.dtb文件拷贝到DRAM中,地址分别为0XC2000000和0XC4000000,最后使用bootm启动,命令如下:

ext4load mmc 1:2 c2000000 uImage
ext4load mmc 1:2 c4000000 stm32mp157d-atk.dtb
bootm c2000000 - c4000000

命令运行结果如下图所示:
从EMMC中启动Linux

bootz命令

bootz和bootm功能类似,但是bootz用于启动zImage镜像文件,bootz命令格式如下:

bootz [addr [initrd[:size]] [fdt]]

命令bootz有三个参数,addr是 Linux镜像文件在DRAM中的位置,initrd是initrd文件在DRAM中的地址,如果不使用initrd的话使用‘-’代替即可,fdt就是设备树文件在DRAM中的地址,使用方法和bootm一模一样,只是所引导的Linux镜像格式不同,NXP的I.MX6ULL就是使用bootz命令来引导Linux内核的

boot和bootd命令

注意!ST官方uboot并没有使能boot和bootd这两个命令,需要自行配置uboot来启动这两个命令,正点原子出厂系统已经使能了这两个命令,后面uboot移植章节会给大家讲解如何使能这两个命令。

boot和bootd其实是一个命令,它们最终执行的是同一个函数。为了方便起见,后面就统一使用boot命令,此命令也是用来启动Linux系统的,只是boot会读取环境变量bootcmd来启动Linux系统,bootcmd是一个很重要的环境变量!其名字分为“boot”和“cmd”,也就是“引导”和“命令”,说明这个环境变量保存着引导命令,其实就是多条启动命令的集合,具体的引导命令内容是可以修改的。比如我们要想使用tftp命令从网络启动Linux那么就可以设置bootcmd为“tftp c2000000 uImage;tftp c4000000 stm32mp157d-atk.dtb;bootm c2000000 - c4000000”然后使用saveenv将bootcmd保存起来。然后直接输入boot命令即可从网络启动Linux系统,命令如下:

setenv bootcmd 'tftp c2000000 uImage;tftp c4000000 stm32mp157d-atk.dtb;bootm c2000000 -c4000000'
saveenv
boot

运行结果如下图所示:
设置bootcmd从网络启动Linux
前面说过uboot倒计时结束 以后就会启动Linux系统,其实就是执行的bootcmd中的启动命令。只要不修改 bootcmd中的内容,以后每次开机uboot倒计时结束以后都会使用tftp命令从网络下载uImage和stm32mp157d-atk.dtb,然后启动Linux内核。

如果想从EMMC启动系统,那就设置bootcmd环境变量为“ext4load mmc 1:2 c2000000 uImage;ext4load mmc 1:2 c4000000 stm32mp157d-atk.dtb;bootm c2000000 - c4000000”,然后使用boot命令启动即可,命令如下:

setenv bootcmd 'ext4load mmc 1:2 c2000000 uImage;ext4load mmc 1:2 c4000000 stm32mp157d-atk.dtb;bootm c2000000 - c4000000' saveenv
boot

运行结果如下:
设置bootcmd从EMMC启动Linux
如果不修改bootcmd的话,每次开机uboot倒计时结束以后都会自动从EMMC里面读取uImage和stm32mp157d-atk.dtb,然后启动Linux。

在启动Linux内核的时候可能会遇到如下错误:

“---[ end Kernel panic - not syncing: VFS: Unable to mount root fs on unknown-block(0,0)”

如下图所示:
Linux内核启动失败
这个错误的原因是linux内核没有找到根文件系统,这个很正常,因为没有在bootargs环境变量中指定根文件系统路径,关于bootargs环境变量后面会讲解!此处重点是验证boot命令,linux内核已经成功启动了,说明boot命令工作正常。

UMS命令

在uboot下可以将开发板虚拟成一个U盘,可以选择使用哪个Flash作为这个U盘的存储器,比如将正点原子STM32MP157开发板上的EMMC或者SD卡虚拟成U盘。当将EMMC虚拟成U盘以后就可以直接在电脑上向开发板拷贝文件了,比如在产品开发阶段, 就可以直接在uboot下将某个文件拷贝到开发板的根文件系统中,这样就不需要进入系统或者通过网络来替换文件。

uboot提供的ums命令就是来完成此功能的,ums命令格式如下:

ums <USB_controller> [<devtype>] <dev[:part]>

其中USB_controller是usb接口索引,有的开发板有多个USB SLAVE接口,具体要使用哪个就可以通过USB_controller参数指定。正点原子STM32MP157开发板只有一个USB_OTG口可以作为USB SLAVE,对应的索引为 0。Devtype是要挂载的设备,默认为mmc dev[:part]是要挂载的Flash设备,part是要挂载的分区

这里我们将开发板的EMMC挂载到电脑上,首先使用USB Type-C线将开发板的USB_OTG口与电脑连接起来,然后用以下命令启动:

ums 0 mmc 1

运行结果如下图所示:
ums命令运行结果
挂载成功以后就会在电脑上显示有几个U盘,U盘数量取决于你当前开发板EMMC分区数量,如果烧写过出厂系统的话默认是3个 U盘,如下图所示:
U盘
注意,在 Windows下这三个 U盘是无法操作的,因为这三个U盘是ext4格式的,而Windows是不支持ext4格式!所以在操作的时候发现Windows报出U盘识别有问题,让格式化的,千万不要格式化!否则开发板整个Linux系统都会被格式化掉!

既然Windows识别不了ext4格式,那么可以将其挂载到Ubuntu下,这样就可以正常操作这三个U盘了。如果要结束挂载,在终端下运行先按住CTRL+C键就能结束这个挂载。

其他常用命令

uboot中还有其他一些常用的命令,比如reset、go、run和mtest等

reset命令

reset命令顾名思义就是复位的,输入“reset”即可复位重启,如下图所示:
reset命令运行结果

go命令

go命令用于跳到指定的地址处执行应用,命令格式如下:

go addr [arg ...]

addr是应用在DRAM中的首地址。

run命令

run命令用于运行环境变量中定义的命令,比如可以通过“run bootcmd”来运行bootcmd中的启动命令,但是run命令最大的作用在于运行我们自定义的环境变量。在后面调试Linux系统的时候常常要在网络启动和EMMC启动之间来回切换,而bootcmd只能保存一种启动方式,如果要换另外一种启动方式的话就得重写bootcmd,会很麻烦。这里我们就可以通过自定义环境变量来实现不同的启动方式,比如定义环境变量mybootemmc表示从emmc启动,定义mybootnet表示从网络启动。如果要切换启动方式的话只需要运行“run mybootxxx(xxx为 emmc或 net)”即可。

以上可以如此实现,创建环境变量mybootemmc和mybootnet,命令如下:

setenv mybootemmc 'ext4load mmc 1:2 c2000000 uImage;ext4load mmc 1:2 c4000000(有空格) stm32mp157d-atk.dtb;bootm c2000000 - c4000000'
setenv mybootnet 'tftp c2000000 uImage;tftp c4000000 stm32mp157d-atk.dtb;bootm c2000000 - (有空格) c4000000'
saveenv

创建环境变量成功以后就可以使用run命令来运行mybootemmc、mybootnet或mybootnand来实现不同的启动

run mybootemmc
run mybootnet

mtest命令

mtest命令是一个简单的内存读写测试命令,可以用来测试自己开发板上的DDR,命令格式如下:

mtest [start [end [pattern [iterations]]]]

start是要测试的DRAM开始地址,end是结束地址,比如测试0XC0000000-0XC0001000这段内存,输入“mtest C0000000 C0001000”,结果如下图所示:
mtest命令运行结果
从上图可以看出,测试范围为0XC0000000-0XC0001000,已经测试了527次,如果要结束测试就按下键盘上的“Ctrl+C”键。

至此,uboot常用的命令就讲解完了,如果要使用uboot的其他命令,可以查看uboot中的帮助信息,或者上网查询一下相应的资料。

MII命令

MII命令是网络相关命令,主要用于读取网络 PHY芯片寄存器,在uboot中调试网络PHY芯片的时候非常有用!另外,MDIO命令也是与网络PHY芯片有关的。一般来说,uboot启动以后,如果网络PHY芯片工作正常,那么我们可以直接使用MII命令来读取核心板上PHY芯片的内部寄存器。但是在STM32MP157上是不能读取的,原因是ST官方提供的uboot中,每次网络通信完成以后会关闭ETHMAC时钟,所以MII命令就会无法工作。解决这个方法很简单,每次使用MII或者MDIO命令来操作PHY芯片的时候,先使能ETHMAC时钟。将0X50000218这个寄存器的 bit8~10置1即可。具体步骤如下:

1.先ping一下其他网络设备

先在uboot中ping一下其他设备,注意,此时uboot网络工作一定要正常!如果uboot网络工作不正常就不用ping了。ping一下的目的是让PHY芯片与远端设备进行协商,设置好网络状态,方便使用mii命令读取判断

2.使能ETHMAC时钟

修改寄存器0X50000218的bit8-10为1,使用mm命令即可,修改过程如下图所示:
使能ETHMAC时钟
3.使用MII命令获取PHY芯片寄存器值

接下来就可以使用MII命令读取PHY芯片寄存器值,MII是一系列命令,如下图所示:
MII系列命令
使用“mii info”命令,“mii info”命令格式如下:

mii info <addr>

其中addr就是PHY芯片地址,正点原子V1.2版本核心板上的PHY芯片为 RTL8211,地址为0X01。 V1.3版本核心板上的PHY芯片为YT8511,地址为0X00。最新的板子都是V1.4核心板,所以命令如下:

mii info 0x0

结果如下图所示:
mii info命令
也可以使用“mii read”命令读取PHY芯片的其他寄存器。或者使用“mii write”命令向指定的寄存器写入一个数据。

总结

这一章节主要是对U-Boot有了基础的了解,完成了uboot的初次编译和烧写工作,并且在本章中花费大量章节学习了uboot的许多常用命令,可以作为后续的参考手册来进一步的巩固学习。

本文来自互联网用户投稿,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coloradmin.cn/o/1060868.html

如若内容造成侵权/违法违规/事实不符,请联系多彩编程网进行投诉反馈,一经查实,立即删除!

相关文章

华为云云耀云服务器L实例评测|部署在线影音媒体系统 Jellyfin

华为云云耀云服务器L实例评测&#xff5c;部署在线影音媒体系统 Jellyfin 一、云耀云服务器L实例介绍1.1 云服务器介绍1.2 产品规格1.3 应用场景1.4 支持镜像 二、云耀云服务器L实例配置2.1 重置密码2.2 服务器连接2.3 安全组配置 三、部署 Jellyfin3.1 Jellyfin 介绍3.2 Docke…

VD6283TX环境光传感器驱动开发(4)----移植闪烁频率代码

VD6283TX环境光传感器驱动开发----4.移植闪烁频率代码 闪烁定义视频教学样品申请源码下载开发板设置开发板选择IIC配置串口配置开启X-CUBE-ALS软件包时钟树配置ADC使用定时器触发采样KEIL配置FFT代码配置app_x-cube-als.c需要添加函数 闪烁定义 光学闪烁被定义为人造光源的脉动…

全志ARM926 Melis2.0系统的开发指引③

全志ARM926 Melis2.0系统的开发指引③ 编写目的6. 存储系统简介6.1.概要描述6.2.文件系统接口6.2.1. 文件系统支持6.2.2. 文件系统接口函数 6.3. Flash 分区6.3.1.如何配置可配分区的大小 6.4.存储介质开发6.4.1. NOR Flash6.4.1.1.添加新 Nor Flash6.4.1.2.Nor Flash 保存用户…

Llama2-Chinese项目:6-模型评测

测试问题筛选自AtomBulb[1]&#xff0c;共95个测试问题&#xff0c;包含&#xff1a;通用知识、语言理解、创作能力、逻辑推理、代码编程、工作技能、使用工具、人格特征八个大的类别。 1.测试中的Prompt   例如对于问题"列出5种可以改善睡眠质量的方法"&#xff…

DP读书:《openEuler操作系统》(四)鲲鹏处理器

鲲鹏处理器 一、处理器概述1.Soc2.Chip3.DIE4.Cluster5.Core 二、体系架构1.计算子系统2.存储子系统3.其他子系统 三、CPU编程模型1.中断与异常2.异常级别a.基本概念b.异常级别切换 下面为整理的内容&#xff1a;鲲鹏处理器 架构与编程&#xff08;一&#xff09;处理器与服务器…

全志ARM926 Melis2.0系统的开发指引④

全志ARM926 Melis2.0系统的开发指引④ 编写目的7. 固件打包脚本7.1.概要描述7.2.术语定义7.2.1. makefile7.2.2. image.bat 7.3.工具介绍7.4.打包步骤7.4.1. makefile 部分7.4.2. image.bat 部分 7.5.问题与解决方案7.5.1. 固件由那些文件构成7.5.2. melis100.fex 文件包含什么…

(二)正点原子STM32MP135移植——TF-A移植

目录 一、TF-A概述 二、编译官方代码 2.1 解压源码 2.2 打补丁 2.3 编译准备 &#xff08;1&#xff09;修改Makfile.sdk &#xff08;2&#xff09;设置环境变量 &#xff08;3&#xff09;编译 三、移植 3.1 复制官方文件 3.2 修改电源 3.3 修改TF卡和emmc 3.4 添…

Monkey基本使用及介绍

1 简介.. 1 1.1 Monkey是干什么的.. 1 1.2 我们为什么要用monkey. 1 1.3 试行monkey的计划.. 2 2 monkey使用.. 4 2.1 基本常识.. 4 2.2 基本使用.. 6 2.2.1 通过adb 来启动monkey. 6 2.2.2 一些命令选项.. 7 2.2.3 一些测试例子.. 7 2.2.4 执行注意事项.. 9 2.2.5侦…

pandas read_json时ValueError: Expected object or value的解决方案

大家好,我是爱编程的喵喵。双985硕士毕业,现担任全栈工程师一职,热衷于将数据思维应用到工作与生活中。从事机器学习以及相关的前后端开发工作。曾在阿里云、科大讯飞、CCF等比赛获得多次Top名次。现为CSDN博客专家、人工智能领域优质创作者。喜欢通过博客创作的方式对所学的…

数据结构 1.2 算法

算法的基本概念 算法的定义 算法是对特定问题求解步骤的一种描述&#xff0c;它是指定的有限序列&#xff0c;其中的每条指令表示一个或多个操作。 例、 算法的特性 &#xff08;5个&#xff09; 1.有穷性 一个算法总在执行有穷步之后结束&#xff0c;且每一步都可以在有穷…

Redis作为缓存,mysql的数据如何与redis进行同步?

Redis作为缓存&#xff0c;mysql的数据如何与redis进行同步&#xff1f; 一定要设置前提&#xff0c;先介绍业务背景 延时双删 双写一致性:当修改了数据库的数据也要同时更新缓存的数据&#xff0c;缓存和数据库的数据要保持一致 读操作:缓存命中&#xff0c;直接返回;缓存未…

位移贴图和法线贴图的区别

位移贴图和法线贴图都是用于增强模型表面细节和真实感的纹理贴图技术&#xff0c;但是它们之间也存在着差异。 1、什么是位移贴图 位移贴图&#xff1a;位移贴图通过在模型顶点上定义位移值来改变模型表面的形状。该贴图包含了每个像素的高度值信息&#xff0c;使得模型的细节…

Nginx与Spring Boot的错误模拟实践:探索502和504错误的原因

文章目录 前言502和504区别---都是Nginx返回的access.log和error.log介绍SpringBoot结合Nginx实战502 and 504准备工作Nginx配置host配置SpringBoot 502模拟access.logerror.log 504模拟access.logerror.log 500模拟access.logerror.log 总结 前言 刚工作那会&#xff0c;最常…

基于Java Web 的购物网站

本系统采用基于JAVA语言实现、架构模式选择B/S架构&#xff0c;Tomcat7.0及以上作为运行服务器支持&#xff0c;基于JAVA等主要技术和框架设计&#xff0c;idea作为开发环境&#xff0c;数据库采用MYSQL5.7以上。 开发环境&#xff1a; JDK版本&#xff1a;JDK1.8 服务器&…

【前后缀技巧】2022牛客多校3 A

登录—专业IT笔试面试备考平台_牛客网 题意&#xff1a; 思路&#xff1a; 这种是典中典中典&#xff0c;对于gcd&#xff0c;背包问题都是一样的处理方式 预处理出前缀lca和后缀lca&#xff0c;枚举哪个消失即可&#xff0c;可以统计方案数 Code&#xff1a; #include &l…

karmada v1.7.0安装指导

前言 安装心得 经过多种方式操作&#xff0c;发现二进制方法安装太复杂&#xff0c;证书生成及其手工操作太多了&#xff0c;没有安装成功&#xff1b;helm方式的安装&#xff0c;v1.7.0的chart包执行安装会报错&#xff0c;手工修复了报错并修改了镜像地址&#xff0c;还是各…

在Ubuntu 20.04搭建最小实验环境

sudo apt-get -y install --no-install-recommends wget gnupg ca-certificates安装导入GPG公钥所需的依赖包。 sudo wget -O - https://openresty.org/package/pubkey.gpg | sudo apt-key add -导入GPG密钥。 sudo apt-get -y install --no-install-recommends software-p…

【APUE】文件系统 — 类 du 命令功能实现

一、du命令解析 Summarize disk usage of the set of FILEs, recursively for directories. du 命令用于输出文件所占用的磁盘空间 默认情况下&#xff0c;它会输出当前目录下&#xff08;包括该目录的所有子目录下&#xff09;的所有文件的大小总和&#xff0c;以 1024B 为单…

包装机(栈和队列的应用)

一种自动包装机的结构如图 1 所示。首先机器中有 N 条轨道&#xff0c;放置了一些物品。轨道下面有一个筐。当某条轨道的按钮被按下时&#xff0c;活塞向左推动&#xff0c;将轨道尽头的一件物品推落筐中。当 0 号按钮被按下时&#xff0c;机械手将抓取筐顶部的一件物品&#x…

论文阅读——Pyramid Grafting Network for One-Stage High Resolution Saliency Detection

目录 基本信息标题目前存在的问题改进网络结构CMGM模块解答为什么要用这两个编码器进行编码 另一个写的好的参考 基本信息 期刊CVPR年份2022论文地址https://arxiv.org/pdf/2204.05041.pdf代码地址https://github.com/iCVTEAM/PGNet 标题 金字塔嫁接网络的一级高分辨率显著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