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一、索引失效场景
1.1、全值匹配
1.2、最佳左前缀规则
1.3、主键插入顺序
1.4、计算、函数、类型转换(自动或手动)导致索引失效
1.5、类型转换导致索引失效
1.6、范围条件右边的列索引失效
1.7、不等于(!= 或者<>)索引失效
1.8、is null可以使用索引,is not null无法使用索引
1.9、like以通配符%开头索引失效
2.10、OR 前后存在非索引的列,索引失效
2.11、数据库和表的字符集统一使用utf8mb4
二、关联查询优化
2.1、左外连接
2.2、内连接
编辑2.3、join语句原理
2.3.1、驱动表与被驱动表
2.4、子查询优化
2.5、排序优化
2.6、filesort算法
2.6.1、双路排序(慢)
2.6.2、单路排序(快)
2.6.3、单路排序的优缺点
2.6.4、优化策略
2.7、GROUP BY优化
2.8、优化分页查询
三、覆盖索引
3.1、什么是覆盖索引
3.2、覆盖索引的优缺点
3.2.1、优点
3.2.2、缺点
四、索引下推
4.1、ICP的开启与关闭
4.2、ICP使用条件
五、其它查询优化策略
5.1、exists和in的区别
5.2、COUNT(*)与COUNT(具体字段)效率
5.3、select(*)的使用
5.4、limit 1的优化影响
5.5、多使用commit
六、数据库主键如何设计
6.1、自增ID的问题
6.2、主键设计
物理查询优化:通过索引和表连接方式等技术来进行优化。
逻辑查询优化:通过SQL等价变换提升查询效率。
数据准备:
创建表
CREATE TABLE `class`(
`id`INT(11)NOT NULL AUTO_INCREMENT,
`className` VARCHAR(30) DEFAULT NULL,
`address` VARCHAR(40) DEFAULT NULL,
`monitor` INT NULL ,
PRIMARY KEY (`id`)
)ENGINE=INNODB AUTO_INCREMENT=1 DEFAULT CHARSET=utf8;
CREATE TABLE `student` (
`id` INT(11) NOT NULL AUTO_INCREMENT,
`stuno` INT NOT NULL ,
`name` VARCHAR(20) DEFAULT NULL,
`age` INT(3) DEFAULT NULL,
`classId` INT(11) DEFAULT NULL,
PRIMARY KEY (`id`)
#CONSTRAINT `fk_class_id` FOREIGN KEY (`classId`) REFERENCES `t_class` (`id`)
)ENGINE=INNODB AUTO_INCREMENT=1 DEFAULT CHARSET=utf8;
#确保创建函数创建成功
SET GLOBAL log_bin_trust_function_creators=1; # 不加global只是当前窗口有效。
创建函数
#随机产生字符串
DELIMITER //
CREATE FUNCTION rand_string(n INT) RETURNS VARCHAR(255)
BEGIN
DECLARE chars_str VARCHAR(100) DEFAULT 'abcdefghijklmnopqrstuvwxyzABCDEFJHIJKLMNOPQRSTUVWXYZ';
DECLARE return_str VARCHAR(255) DEFAULT '';
DECLARE i INT DEFAULT 0;
WHILE i < n DO
SET return_str =CONCAT(return_str,SUBSTRING(chars_str,FLOOR(1+RAND()*52),1));
SET i = i + 1;
END WHILE;
RETURN return_str;
END //
DELIMITER;
#用于随机产生多少到多少的编号
DELIMITER //
CREATE FUNCTION rand_num (from_num INT ,to_num INT) RETURNS INT(11)
BEGIN
DECLARE i INT DEFAULT 0;
SET i = FLOOR(from_num +RAND()*(to_num - from_num+1));
RETURN i;
END //
DELIMITER
创建存储过程
#创建往stu表中插入数据的存储过程
DELIMITER //
CREATE PROCEDURE insert_stu(START INT , max_num INT )
BEGIN
DECLARE i INT DEFAULT 0;
SET autocommit = 0;#设置手动提交事务
REPEAT#循环
SET i = i + 1;#赋值
INSERT INTO student (stuno, NAME ,age ,classId ) VALUES ((START+i),rand_string(6),rand_num(1,50),rand_num(1,1000));
UNTIL i = max_num
END REPEAT;
COMMIT;#提交事务
END //
DELIMITER ;
#执行存储过程,往class表添加随机数据
DELIMITER //
CREATE PROCEDURE `insert_class`( max_num INT )
BEGIN
DECLARE i INT DEFAULT 0;
SET autocommit = 0;
REPEAT
SET i = i + 1;
INSERT INTO class ( classname,address,monitor ) VALUES (rand_string(8),rand_string(10),rand_num(1,100000));
UNTIL i = max_num
END REPEAT;
COMMIT;
END //
DELIMITER ;
删除某表上的索引
DELIMITER //
CREATE PROCEDURE `proc_drop_index`(dbname VARCHAR(200),tablename VARCHAR(200))
BEGIN
DECLARE done INT DEFAULT 0;
DECLARE ct INT DEFAULT 0;
DECLARE _index VARCHAR(200) DEFAULT '';
DECLARE _cur CURSOR FOR SELECT index_name FROM information_schema.STATISTICS WHERE table_schema=dbname AND TABLE_NAME=tablename AND
seq_in_index=1 AND index_name <>'PRIMARY';#每个游标必须使用不同的declare continue handler for not found set done=1来控制游标的结束
DECLARE CONTINUE HANDLER FOR NOT FOUND SET done=2;#若没有数据返回,程序继续,并将变量done设为2
OPEN _cur;
FETCH _cur INTO _index;
WHILE _index<>'' DO
SET @str = CONCAT("drop index " , _index , " on " , tablename );
PREPARE sql_str FROM @str ;
EXECUTE sql_str;
DEALLOCATE PREPARE sql_str;
SET _index='';
FETCH _cur INTO _index;
END WHILE;
CLOSE _cur;
END //
DELIMITER ;
#执行存储过程,往class表添加1万条数据
CALL insert_class(10000);
#执行存储过程,往stu表添加50万条数据
CALL insert_stu(100000,500000);
一、索引失效场景
SQL语句是否使用索引、根数据库版本、数据量、数据选择度都有关系。
1.1、全值匹配
建立索引前:
SELECT SQL_NO_CACHE * FROM student WHERE age = 30 AND classId = 5 AND NAME = 'IFbpwl';#0.2s
使用索引后查询时间:
CREATE INDEX idx_age ON student(age);#该索引使用查询后:0.03s
CREATE INDEX idx_age_classid ON student(age,classId);#该索引使用查询后 0.005s
CREATE INDEX idx_age_classid_name ON student(age,classId,NAME);#该索引使用查询后 0.002s
1.2、最佳左前缀规则
EXPLAIN SELECT SQL_NO_CACHE * FROM student WHERE student.age = 30 AND student.name = 'IFbpwl';
总结:MySQL可以为多个字段创建索引,一个索引可以包括16个字段。对于多列索引,过滤条件要使用索引必须按照索引建立时的顺序,依次满足,一旦跳过某个字段,索引后面的字段都无法被使用。如果查询条件中没有使用这些字段中第一个字段时,多列索引不会被使用。
1.3、主键插入顺序
实际开发中,主键值采用依次递增,这样可以减少性能损耗。
1.4、计算、函数、类型转换(自动或手动)导致索引失效
EXPLAIN SELECT SQL_NO_CACHE * FROM student WHERE student.name LIKE 'abc%';
EXPLAIN SELECT SQL_NO_CACHE * FROM student WHERE LEFT(student.name,3) = 'abc';
1.5、类型转换导致索引失效
#未使用到索引
EXPLAIN SELECT SQL_NO_CACHE * FROM student WHERE NAME = 123;
#使用到索引
EXPLAIN SELECT SQL_NO_CACHE * FROM student WHERE NAME = '123';
1.6、范围条件右边的列索引失效
CREATE INDEX idx_age_classid_name ON student(age,classId,NAME);
EXPLAIN SELECT SQL_NO_CACHE * FROM student WHERE student.age=30 AND student.classId>20 AND student.name = 'abc';
name没有使用上索引,因为像< ,> betwwen,>=,<=等右边的列的字段都不能使用索引,在实际开发中,如范围查询的字段建立联合索引时应放在末尾。
1.7、不等于(!= 或者<>)索引失效
CREATE INDEX idx_name ON student(NAME);
EXPLAIN SELECT SQL_NO_CACHE * FROM student WHERE student.name <> 'adc';
EXPLAIN SELECT SQL_NO_CACHE * FROM student WHERE student.name != 'adc';
1.8、is null可以使用索引,is not null无法使用索引
#使用索引
EXPLAIN SELECT SQL_NO_CACHE * FROM student WHERE age IS NULL;
#未使用索引
EXPLAIN SELECT SQL_NO_CACHE * FROM student WHERE age IS NOT NULL;
总结:设计数据表的时候就将字段设置为not null约束,同样not like也无法使用索引。
1.9、like以通配符%开头索引失效
#使用索引
EXPLAIN SELECT SQL_NO_CACHE * FROM student WHERE student.name LIKE 'abc%';
#未使用索引
EXPLAIN SELECT SQL_NO_CACHE * FROM student WHERE student.name LIKE '%abc';
2.10、OR 前后存在非索引的列,索引失效
CREATE INDEX idx_age ON student(age);
#因为classid字段没有索引会全表扫描,所有索引失效
EXPLAIN SELECT SQL_NO_CACHE * FROM student WHERE age = 10 OR classid = 100;
#加上一个索引字段就可以解决
CREATE INDEX idx_cid ON student(classid);
2.11、数据库和表的字符集统一使用utf8mb4
统一字符集可以避免由于字符集转换产生的乱码。不同的字符集进行比较前需要进行转换会造成索引失效
总结:
1、对于单列索引,尽量选择针对当前query过滤性更好的索引
2、在选择联合索引的时候,当前query中过滤性最好的字段在索引字段顺序中,位置越靠前越好。
3、在选择联合索引的时候,尽量选择能够包含当前query中的where子句中更多字段的索引。
4、在选择联合索引的时候,如果某个字段可能出现范围查询时,尽量把这个字段放在索引次序的最后面。
5、书写SQL语句,尽量避免造成索引失效的情况。
二、关联查询优化
CREATE TABLE IF NOT EXISTS `type`(
`id` INT(10) UNSIGNED NOT NULL AUTO_INCREMENT,
`card` INT(10) UNSIGNED NOT NULL,
PRIMARY KEY (`id`)
);
CREATE TABLE IF NOT EXISTS `book`(
`bookid` INT(10) UNSIGNED NOT NULL PRIMARY KEY AUTO_INCREMENT,
`card` INT(10) UNSIGNED NOT NULL
);
INSERT INTO `type`(card) VALUES(FLOOR(1 + (RAND() * 20)));
INSERT INTO `type`(card) VALUES(FLOOR(1 + (RAND() * 20)));
INSERT INTO `type`(card) VALUES(FLOOR(1 + (RAND() * 20)));
INSERT INTO `type`(card) VALUES(FLOOR(1 + (RAND() * 20)));
INSERT INTO `type`(card) VALUES(FLOOR(1 + (RAND() * 20)));
INSERT INTO `book`(card) VALUES(FLOOR(1 + (RAND() * 20)));
INSERT INTO `book`(card) VALUES(FLOOR(1 + (RAND() * 20)));
INSERT INTO `book`(card) VALUES(FLOOR(1 + (RAND() * 20)));
INSERT INTO `book`(card) VALUES(FLOOR(1 + (RAND() * 20)));
INSERT INTO `book`(card) VALUES(FLOOR(1 + (RAND() * 20)));
INSERT INTO `book`(card) VALUES(FLOOR(1 + (RAND() * 20)));
2.1、左外连接
EXPLAIN SELECT SQL_NO_CACHE * FROM `type` LEFT JOIN book ON type.card = book.card;
#添加索引
CREATE INDEX idx_bcard ON book(card);
2.2、内连接
CREATE INDEX idx_bcard ON book(card);
CREATE INDEX idx_tcard ON TYPE(card);
DROP INDEX idx_bcard ON book;
EXPLAIN SELECT SQL_NO_CACHE * FROM `type` INNER JOIN book ON type.card = book.card;
查询优化器在内连接中可以选择那个作为驱动表与被驱动表
DROP INDEX idx_tcard ON `type`;
EXPLAIN SELECT SQL_NO_CACHE * FROM `type` INNER JOIN book ON type.card = book.card;
INSERT INTO `type`(card) VALUES(FLOOR(1 + (RAND() * 20)));
INSERT INTO `type`(card) VALUES(FLOOR(1 + (RAND() * 20)));
INSERT INTO `type`(card) VALUES(FLOOR(1 + (RAND() * 20)));
INSERT INTO `type`(card) VALUES(FLOOR(1 + (RAND() * 20)));
INSERT INTO `type`(card) VALUES(FLOOR(1 + (RAND() * 20)));
EXPLAIN SELECT SQL_NO_CACHE * FROM `type` INNER JOIN book ON type.card = book.card;
2.3、join语句原理
2.3.1、驱动表与被驱动表
内连接:
查询优化器会根据情况去调整驱动表与被驱动表
外连接:
在某些情况下查询优化器会优化为内连接来查询
总结:
1、整体效率比较:Index Nested-Loop Join > Block Nested-Loop Join > Simple Nested-Loop Join 。
2、永远用小结果集驱动大结果集(其本质就是减少外层循环的数据数量)(小的度量单位指的是表行数 * 每行大小)。
3、为被驱动表匹配的条件增加索引(减少内层表的循环匹配次数)。
4、增大join buffer size的大小(一次缓存的数据越多,那么内层包扫描次数就越少)。
5、减少驱动表不必要的字段查询(字段越少,join bufferr所缓存的数据就越多)。
2.4、子查询优化
MySQL从4.1版本开始支持子查询,使用子查询可以进行SELECT语句的嵌套查询,即一个SELECT查询的结 果作为另一个SELECT语句的条件。 子查询可以一次性完成很多逻辑上需要多个步骤才能完成的SQL操作 。
子查询是 MySQL 的一项重要的功能,可以帮助我们通过一个 SQL 语句实现比较复杂的查询。但是,子 查询的执行效率不高。原因:
① 执行子查询时,MySQL需要为内层查询语句的查询结果 建立一个临时表 ,然后外层查询语句从临时表 中查询记录。查询完毕后,再 撤销这些临时表 。这样会消耗过多的CPU和IO资源,产生大量的慢查询。
② 子查询的结果集存储的临时表,不论是内存临时表还是磁盘临时表都 不会存在索引 ,所以查询性能会 受到一定的影响。
③ 对于返回结果集比较大的子查询,其对查询性能的影响也就越大。
在MySQL中,可以使用连接(JOIN)查询来替代子查询。连接查询 不需要建立临时表 ,其 速度比子查询 要快 ,如果查询中使用索引的话,性能就会更好。
2.5、排序优化
问题:
在 WHERE 条件字段上加索引,但是为什么在 ORDER BY 字段上还要加索引呢?
回答:
在MySQL中,支持两种排序方式,分别为FileSort和index排序
①、index排序:索引可以保证数据的有序性,不需要再进行排序,效率更高。
②、FileSort排序一般在内存中进行排序,占用CPU较多,如待排序结果较大,会产生临时 文件I/O到磁盘进行排序的情况,效率较低。
优化:
1. SQL 中,可以在 WHERE 子句和 ORDER BY 子句中使用索引,目的是在 WHERE 子句中 避免全表扫 描 ,在 ORDER BY 子句 避免使用 FileSort 排序 。当然,某些情况下全表扫描,或者 FileSort 排 序不一定比索引慢。但总的来说,我们还是要避免,以提高查询效率。
2. 尽量使用 Index 完成 ORDER BY 排序。如果 WHERE 和 ORDER BY 后面是相同的列就使用单索引列; 如果不同就使用联合索引。
3. 无法使用 Index 时,需要对 FileSort 方式进行调优。
#没有索引
EXPLAIN SELECT SQL_NO_CACHE * FROM student ORDER BY age,classid;
EXPLAIN SELECT SQL_NO_CACHE * FROM student ORDER BY age,classid LIMIT 10;
#创建索引
CREATE INDEX idx_age_classid_name ON student(age,classid,NAME);
#索引失效
EXPLAIN SELECT SQL_NO_CACHE * FROM student ORDER BY age,classid;
#增加limit过滤条件,使用上索引
EXPLAIN SELECT SQL_NO_CACHE * FROM student ORDER BY age,classid LIMIT 10;
结论:
1. 两个索引同时存在,mysql自动选择最优的方案。(对于这个例子,mysql选择
idx_age_stuno_name)。但是, 随着数据量的变化,选择的索引也会随之变化的 。
2. 当【范围条件】和【group by 或者 order by】的字段出现二选一时,优先观察条件字段的过 滤数量,如果过滤的数据足够多,而需要排序的数据并不多时,优先把索引放在范围字段 上。反之,亦然。
2.6、filesort算法
排序的字段如果不在索引列上,则filesort有两种算法:双路排序和单路排序。
2.6.1、双路排序(慢)
1、MySQL 4.1之前是使用双路排序 ,字面意思就是两次扫描磁盘,最终得到数据, 读取行指针和order by列 ,对他们进行排序,然后扫描已经排序好的列表,按照列表中的值重新从列表中读取 对应的数据输出。
2、从磁盘取排序字段,在buffer进行排序,再从 磁盘取其他字段 。
2.6.2、单路排序(快)
从磁盘读取查询需要的 所有列 ,按照order by列在buffer对它们进行排序,然后扫描排序后的列表进行输 出, 它的效率更快一些,避免了第二次读取数据。并且把随机IO变成了顺序IO,但是它会使用更多的空 间, 因为它把每一行都保存在内存中了。
2.6.3、单路排序的优缺点
1、由于单路是后出的,总体而言好过双路。
2、单路的问题:①、在sort_buffer中,单路比多路要多占用很多空间,因为单路是把所有字段都取出, 所以有可能取出的数据的总大小超出了sort_buffer的容量,导致每次只能取sort_buffer容量大小的数据,进行排序(创建tmp文件,多路合并),排完再取sort_buffer容量大小,再排……从而多次I/O。②、单路本来想省一次I/O操作,反而导致了大量的I/O操作,反而得不偿失。
2.6.4、优化策略
1、尝试提高 sort_buffer_size
2、尝试提高 max_length_for_sort_data
3、Order by 时select * 是一个大忌。最好只Query需要的字段。
2.7、GROUP BY优化
1、group by 使用索引的原则几乎跟order by一致 ,group by 即使没有过滤条件用到索引,也可以直接 使用索引。
2、group by 先排序再分组,遵照索引建的最佳左前缀法则。
3、当无法使用索引列,增大 max_length_for_sort_data 和 sort_buffer_size 参数的设置 。
4、where效率高于having,能写在where限定的条件就不要写在having中了。
5、减少使用order by,和业务沟通能不排序就不排序,或将排序放到程序端去做。Order by、group by、distinct这些语句较为耗费CPU,数据库的CPU资源是极其宝贵的。
6、包含了order by、group by、distinct这些查询的语句,where条件过滤出来的结果集请保持在1000行 以内,否则SQL会很慢。
2.8、优化分页查询
优化方式1:在索引上完成排序分页操作,最后根据主键关联回原表查询所需要的其他列内容。
优化方式2:该方案适用于主键自增的表,可以把Limit 查询转换成某个位置的查询 。
三、覆盖索引
3.1、什么是覆盖索引
理解方式一:索引是高效找到行的一个方法,但是一般数据库也能使用索引找到一个列的数据,因此它 不必读取整个行。毕竟索引叶子节点存储了它们索引的数据;当能通过读取索引就可以得到想要的数 据,那就不需要读取行了。一个索引包含了满足查询结果的数据就叫做覆盖索引。
理解方式二:非聚簇复合索引的一种形式,它包括在查询里的SELECT、JOIN和WHERE子句用到的所有列 (即建索引的字段正好是覆盖查询条件中所涉及的字段)。 简单说就是, 索引列+主键 包含 SELECT 到 FROM之间查询的列 。
示例1:
#创建索引
CREATE INDEX idx_age_name ON student(age,NAME);
EXPLAIN SELECT * FROM student WHERE age != 20;
EXPLAIN SELECT age,NAME FROM student WHERE age != 20;
示例2:
EXPLAIN SELECT * FROM student WHERE NAME LIKE '%adc';
EXPLAIN SELECT age,NAME FROM student WHERE NAME LIKE '%adc';
3.2、覆盖索引的优缺点
3.2.1、优点
1、避免Innodb表进行索引的二次查询(回表)
Innodb以聚簇索引的顺序来存储,二级索引在叶子节点中保存行的主键信息,使用二级索引查询数据,找到对应主键,再通过主键查询获取到想要的信息。而覆盖索引,可以通过二级索引键值获取到想要的信息,避免了二次查询,减少io操作,提升查询效率。
2、可以把随机IO变成顺序IO加快查询效率
覆盖索引是按键值顺序存储的,对于IO密集型范围查找,可以利用覆盖索引在访问时将磁盘中的随机IO转变为索引查找的顺序IO。
覆盖索引可以减少树的搜索次数,提升查询性能,所以使用覆盖索引是性能优化常用手段。
3.2.2、缺点
索引字段的维护 总是有代价的。因此,在建立冗余索引来支持覆盖索引时就需要权衡考虑了。这是业务DBA,或者称为业务数据架构师的工作。
四、索引下推
Index Condition Pushdown(ICP)是MySQL 5.6中新特性,是一种在存储引擎层使用索引过滤数据的一种优 化方式。ICP可以减少存储引擎访问基表的次数以及MySQL服务器访问存储引擎的次数。
EXPLAIN SELECT * FROM s1 WHERE key1 > 'z' AND key1 LIKE '%a';
4.1、ICP的开启与关闭
#关闭索引下推,默认开启状态
SET optimizer_switch = 'index_condition_pushdown=off';
#开启索引下推
SET optimizer_switch = 'index_condition_pushdown=on';
4.2、ICP使用条件
① 只能用于二级索引(secondary index)
②explain显示的执行计划中type值(join 类型)为 range 、 ref 、 eq_ref 或者 ref_or_null 。
③ 并非全部where条件都可以用ICP筛选,如果where条件的字段不在索引列中,还是要读取整表的记录 到server端做where过滤。
④ ICP可以用于MyISAM和InnnoDB存储引擎
⑤ MySQL 5.6版本的不支持分区表的ICP功能,5.7版本的开始支持。
⑥ 当SQL使用覆盖索引时,不支持ICP优化方法。
五、其它查询优化策略
5.1、exists和in的区别
那种情况下应该使用exists,那种情况下应该使用in,选择情况应该看使用表的索引吗?
索引是前提,选择是否要看表的大小,标准如小表驱动大表,这种效率最高。
5.2、COUNT(*)与COUNT(具体字段)效率
前提都是统计非空字段行数
环节1:COUNT(*)和COUNT(1)都是对所有结果进行count,两者本质上没有区别。如果有where子句,则对所有符合筛选条件的数据进行统计,如果没有where子句,则对数据行数进行统计。
环节2:如果是myisam存储引擎,统计数据表的行数只需要o(1)的复杂度,是因为每张myisam的数据表都有一个meta信息存储了row_count的值,而一致性则由表级锁来保证。
如果是innoDB存储引擎,支持事务,采用行级锁和MVCC机制,所以无法像myisam一样,维护一个row_count变量,因此需要采用扫描全表,是O(n)的复杂度,进行循环+计数的方式来完成统计。
环节3:在InnoDB引擎中,如果采用count(具体字段)来统计数据行数,要尽量采用二级索引。因为主键采用的索引是联合索引,联合索引包含的信息多,明显会大于二级索引。对于count(*)和count(1)不需要查找具体的行,只统计行数,系统会自动采用占用空间更小的二级索引来进行统计。
5.3、select(*)的使用
在查询语句中不要使用*作为查询的字段列表,原因:
①、MySQL在解析的过程中,会通过查询数据字典将*按序转换为所有列名,会大量消耗资源和时间。
②、无法使用覆盖索引。
5.4、limit 1的优化影响
针对的是扫描全表的SQL语句,当确定结果集只有一条的时候,加上limit 1找到一条结果的时候就不会继续扫描了,会加快查询速度。
当数据表建立了唯一索引,可以通过索引进行查询,不会全表扫描,加上limit 1意义不大。
5.5、多使用commit
尽可能在程序中多使用commit,程序性能得到提高,需求也会因为commit所释放的资源而减少。
commit所释放的资源:
①、回滚段上用于恢复的数据的信息。
②、被程序语句获得的锁。
③、redo/undo log buffer中的空间
六、数据库主键如何设计
6.1、自增ID的问题
1、可靠性不高
存在自增ID回溯的问题,到MySQL8.0后被修复
2、安全性不高
对外暴露的接口可以非常容易猜测对应的信息。
3、性能差
自增ID的性能较差,需要在数据库服务器断生成
4、交互多
业务还需要额外执行一次类似last_insert_id()的函数才能知道刚才插入的自增值,这需要多一次的网络交互。在海量并发的系统中,多1条上SQL,就多一次开销。
5、局部唯一性
自增id是局部唯一,只在当前数据库实现唯一,而不是全局唯一
6.2、主键设计
非核心业务:可以使用主键自增,如告警、日志、监控等信息
核心业务:主键设计至少应该是全局唯一性且是单调自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