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如今,上大学已经不再是当年的天之骄子,现在的大学升学率极高,而毕业就业率却与之相反。
只有少数人能成为优秀的人,而竞争激烈的结果只有更少的人获得胜利。
想象一下,在大城市里打拼,就像千军万马争夺过独木桥,竞争程度激烈无比。
这时,如果换个角度思考,选择就会变得完全不同:与其在大城市中盲目奋斗,不如选择在县城寻找真正适合自己的出路。
这是在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下最合理的选择。
大城市的高生活成本对于大多数刚毕业的大学生来说是一道难以跨越的坎。例如,房价和日常生活开销都是他们需要考虑的问题。
然而,相对于大城市来说,县城的房价更加“友好”,对于想要安家立业的大学生来说,这是一个具有明显优势的选择。
同样,其他各种生活成本也是如此。
这样,县城的生存压力就小了很多。
如果我们深入理解了大城市的竞争和生存压力,那么就会发现,“卷”的现象在优秀人才聚集的大城市中尤为突出。
“卷”包括主动和被动两种形式。对于大学生的就业和工作来说,被动“卷”是不可避免的。
然而,如果有一种不那么“卷”的环境可以选择,例如在县城就业,这无疑是一个非常吸引人的方向。
其实并非大城市对毕业生失去了吸引力,而是如今的就业环境给年轻人带来了无奈的选择。
过去,年轻人争先恐后地希望在大城市谋求发展,而现在,如果有选择的话,他们更倾向于回到县城寻求发展机会。
那么,这其中的原因是什么呢?
整体来看,这与就业环境的稳定性息息相关。暂且不提大城市的生活压力,工作不稳定已成为毕业生们面临的最大问题,或者说,靠谱的工作岗位稀缺。因此,当年轻人有其他选择时,他们自然会选择离开。
大学生就业面临的最大难题是难以找到满足预期的工作。这并不能说明是年轻人过于追求安逸,只能说明当前的就业环境给他们的印象不佳。
否则,我们何以看到“全职儿女”、“保留应届生身份选择延毕”、“各种卷考公考研”等现象呢?
互联网大厂的裁员降薪让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感受到了就业压力的无穷大。
正是由于这种种不稳定性,以及失业的常态化和就业歧视的频繁出现,年轻人宁可选择县城体制内的工作也不愿在大城市中继续奋斗。毕竟,谁都希望有稳定的发展。
以前的大厂高薪曾是香饽饽,而现在的大厂未必能获得年轻人的认可。毕竟,小县城的体制内公务员也可以是普通人的理想选择。
一些人曾经和你在一起工作或生活,当他们不得不离开并返回家乡的小城市时,有时会让你感到羡慕,因为他们有可以选择的退路。
如果你是土生土长的一线城市居民,没有太多的家庭财产,唯一的一套房子还离市区越来越远,那么你必须坚守这个城市,因为没有其他的退路可走。
他们会为过去的选择感到后悔。如果他们能提前预见今天的困境,他们可能会选择一个好的专业,利用本地人的优势,毕业后直接进入公务员或事业单位工作。
然而,他们以前并没有这样的觉悟,所以现在只能承受着压力。他们在大中小型企业以及创业公司中努力奋斗了几年,错过了买房的好时机。最后,外地的同事们都陆续离开了这个城市回到二三四线城市,他们手握一百多万的存款,住在租来的房子里,偶尔回家看看父母,不知道未来的方向在哪里。
实际上,很多人并不喜欢大城市的生活,但是他们无法离开这里提供的就业机会。
他们的日常生活非常单调,工作日不是去上班就是去上班的路上,休息日大部分时间都宅在家里。很多人几年都没有去过除了家和公司之外的第三个地方。
他们需要的只是一个工作机会。如果有更具性价比的城市也能提供稳定的工作机会,他们很可能会考虑离开这个城市。
现在有些大学生选择离开大城市回到县城,但这只是少数人的选择。因为县城无法提供足够的就业岗位。
那些选择回到县城的人通常都能找到稳定的工作。他们可以参加公务员考试或进入中学或医院工作。
然而,对于那些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县城来说,提供稳定的体制外工作机会是困难的。
就业难,学历越来越不值钱,考公和考研变得越来越激烈,这些都是当前毕业生就业形势的真实写照。
由于供大于求,本科毕业生越来越多,但受疫情影响,经济状况不佳,企业倒闭也越来越多,这就导致了就业岗位的减少。
在竞争中失败或者不想参与竞争的毕业生会去哪里呢?
他们中的一部分会选择考公或考研,甚至有些人会选择主动挂科来申请延期毕业。虽然这种做法并不被提倡,但是他们也是为了找到更好的出路而做出的无奈之举。
另外,现在的年轻人相对于我们那个时代来说,经济条件更好一些,所以考研也是他们的一个选择。
有些条件较好的学生甚至可以在家里做“全职儿女”,拿着工资备考。
考公也是一部分毕业生的选择,但一线城市和区县的考公存在着区别。
对于考公是否公正,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但是也有一部分人认为考公需要关系,才能在达到分数后有机会进入下一环节。
最后,相对于大城市的人脉关系和县城的人脉关系,大学毕业生本身并没有什么人脉关系。所以这也是为什么会有这么多人选择回到县城考公的原因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