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Cer必备基础】MOS电容——电容电压特性详解
- 1相关定义
- 2MOS电容描述
- 3MOS电容能带分析
- 4可变电容实际应用
1相关定义
MOS电容是集成电路中非常重要的应用,器件电容的定义为:
阈值反型点: 当达到最大耗尽宽度且反型层电荷密度为零时的情形。此时得到最小电容
C
m
i
n
′
C_{min}^{\prime}
Cmin′(下面将对该结果进行说明)
2MOS电容描述
总的过程:
当NMOS栅极加上一个很负的电压,衬底中空穴电荷被大量的吸引到氧化层界面,空穴堆积在氧化层表面,电容器的 “两极板” 被
t
o
x
t_{ox}
tox 分离,此时MOS电容可以看作单位面积电容为
C
o
x
C_{ox}
Cox 的栅氧化层电容;随着
V
G
S
V_{GS}
VGS 上升,界面空穴密度下降,在氧化层下开始形成耗尽层,器件进入若反型区,此时电容为
C
o
x
C_{ox}
Cox 与
C
d
e
p
C_{dep}
Cdep 的串联。最后当
V
G
S
V_{GS}
VGS超过
V
T
H
V_{TH}
VTH 时,氧化层与衬底之间形成沟道,此时单位面积电容仍为
C
o
x
C_{ox}
Cox,特性如图1(b)
3MOS电容能带分析
下面对MOS电容,进行更细致的讨论:
MOS电容有三种工作状态:即堆积、耗尽和反型。以
N
M
O
S
NMOS
NMOS 为例,如下图所示,在金属端加负偏压后形成的能带图,在栅氧化层-半导体界面产生可空穴堆积层,一个小的
d
V
dV
dV 将导致金属栅极和空穴堆积电荷
d
Q
dQ
dQ产生变化,如图10.23(b)所示,这种电荷密度的变化发生在栅氧化层的边缘,就像平板电容器一样。
堆积模式时
M
O
S
MOS
MOS 电容器的单位面积电容
C
′
C_{}^{\prime}
C′ 就是栅氧化层电容,即堆积模式下MOS主要表现为栅氧化层电容(栅电容)
在栅极加正偏置电压,产生的能带图,如图下所示,从图中可以看出,栅极氧化层与P型半导体之间形成了耗尽区,此时栅氧化层与耗尽层电容等效成串联。栅极电压的微变dV将会导致空间电荷区宽度微分改变
t
d
t_d
td,以及电荷密度微分改变,如图10.24(b)所示
耗尽模式时MOS电容器的单位面积电容
C
′
C_{}^{\prime}
C′ 等效为栅氧化层电容与耗尽区电容的串联,总的电容随着耗尽区的增大而减小,即耗尽模式下MOS主要表现为栅氧化层电容(栅电容)串耗尽电容
将
C
o
x
=
ε
o
x
/
t
o
x
C_{ox}=\varepsilon_{ox}/t_{ox}
Cox=εox/tox和
C
S
D
′
=
ε
s
/
t
d
C_{SD}^{\prime}=\varepsilon_s/t_d
CSD′=εs/td带入上式,可以化简为
随着正偏置电压的增大,能带图越过阈值反型点,反型时的MOS器件能带图如下所示。在理想情况下,MOS电压的一个微分变化
d
V
dV
dV 将导致反型层电荷密度的微分变化。而空间电荷区宽度不变如图10.25(b)所示,若反型层电荷能跟得上电容电压的变化,则总的电容就是栅氧化层电容,即反型模式下MOS主要表现为栅氧化层电容
将三种模式进行汇总,图中虚线分别对对栅氧化层电容
C
o
x
C_{ox}
Cox 、扩散电容
C
S
D
C_{SD}
CSD和达到阈值反型点的最小扩散电容
C
m
i
n
′
C_{min}^{\prime}
Cmin′进行标识。
随着
V
G
S
V_{GS}
VGS 的上升,界面空穴密度下降,考虑
V
G
=
0
V_G=0
VG=0,此时在源漏两端的n型半导体与衬底之间也会形成耗尽区域,因此在强积累区域与
V
G
=
0
V_G=0
VG=0偏置电压之间,会存在总电容
C
C
C 的下降趋势;
再次考虑阈值反型点与强反型区域之间的区域,到达阈值反型点时,耗尽层电容达到最小,反型层电荷为0
栅极偏置电压继续增大,理想情况耗尽层宽度几乎不变,此时栅极正电压开始从衬底中吸引少子电子,开始沟道的形成过程,反型层的电子密度开始上升,进入中等反型区,此过程电子电荷密度对电压微分量dV的响应越来越少,直到最后,沟道形成,耗尽层内电荷对dV不响应,MOS进入强反型状态,此时MOS电容等效为栅电容,电容器的上级板为栅极,下极板为沟道连通的源极和漏极,中间有氧化层隔开,因此在到达阈值反型点与强反型区域,电容存在上升趋势;(可以这样理解,但是实际器件状态,可能略有偏差)
同理可以得到n型衬底 MOS的电压-电容特性
4可变电容实际应用
在可变电容应用中,一般需要电容值随着控制电压单调变化,因此可以将
N
M
O
S
NMOS
NMOS 做在
N
−
w
e
l
l
N-well
N−well 里面,这样,器件将不会有反型区域,电容电压特性为单调变化,如图2所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