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目录
- 📖 前言
- 1. 线程的引入
- 1.1 执行流:
- 1.2 线程的创建:
- 1.3 线程的等待:
- 2. 查看线程
- 2.1 链接线程库:
- 2.2 ps -aL:
- 3. 页表的认识
- 3.1 二级页表:
- 3.2 页表的实际大小:
- 4. 再看线程
- 4.1 线程总结:
- 4.2 线程的优点:
- 4.3 线程的缺点:
📖 前言
从本章开始,我们进入Linux系统编程最后一节多线程的学习,本章我们先来简单的认识一下线程。
1. 线程的引入
在我们之前的Linux学习中,学习了进程
的相关概念,操作系统内核中的task_struct
描述进程,CPU在运行时,会根据时间片轮询调度进程,让每个进程得以推进。
在之前进程地址空间
的学习中,我们知道,每个进程的PCB都可以看到一整个进程地址空间,我们以前学的进程是一个PCB对应一个进程地址空间。
而线程我们可以理解为轻量级进程
,每一个进程都可以创建多个线程,并行执行不同的代码。
线程 : 进程 = n : 1
创建的这三个PCB有了属于它们自己的一小份代码和数据。那么我们把这里的其中一个task_ struct
对应的占有这个的进程的一小份代码,一小份数据,使用它局部的一部分页表的,这样的执行流task_struct
在Linux中叫做线程
。
- 不再独立分配独立的地址空间。
- 不再分配独立页表,而是所有PCB指向同一个地址空间,甚至将来访问同一张页表。
CPU看待进程和线程是一样的,调度的时候都是以task_struct为单位来调度的。
- TCB(Thread Control Block)
- PCB(Process Control Block)
Windows中:
- 真线程的操作系统当中,pcb和tcb非常复杂。
- 在真正的线程操作系统中,TCB (Thread Control Block)和PCB(Process Control Block)是分开实现的。
Linux中:
- 进程和线程在概念上没有区分,只有一个叫做执行流!
- 进程有优先级,线程也有优先级,都要切换,都要上下文保护, 也要找到对应的代码和数据。
- 无非是,进程的代码和数据多一些,线程的代码和数据少一些,进程做的工作更多,线程少。
Linux的线程是用进程模拟的PCB模拟的,Linux下也有tcb只不过没有为线程单独设计,用的照样是task_struct
。
Linux没有提供纯纯的创建线程接口,因为底层没有用真线程,用的是进程作为载体去模拟线程。
进程具有独立性是,有自己的资源,地址空间,页表还有该进程加载到内存中的代码和数据。
以前创建进程是创建独立进程,PCB、地址空间和页表
是私有的。
创建线程只创建PCB,CPU调度时,只看PCB。
小结:
- 在进程内部运行的执行流。
- 线程比进程粒度更细,调度成本更低。
- 线程是CPU调度的基本单位。
1.1 执行流:
进程和线程在执行流层面是不一样的。
在Linux中,执行流(Execution Flow)是指程序的执行过程中的控制流动。它描述了程序中指令的顺序执行路径,决定了程序的执行顺序。
- 单执行流进程:单执行流进程是指在计算机系统中,每个进程只有一个执行线程,即同一时间只能执行一个指令或一个操作。
- 多执行流进程:多执行流进程是指在计算机系统中,一个进程可以同时拥有多个执行线程,即能够同时执行多个指令或多个操作。
fork之后,父子是共享代码的可以通过
if else
判断,让父子进程执行不同的代码块不同的执行流,可以做到进行对特定资源的划分。
- 进程:向系统申请资源的基本单位(系统分配)
- 线程:系统调度的基本单位
进程(Process)和线程(Thread)在执行流层面上是不一样的:
- 进程(Process):
-
- 进程是操作系统中的一个独立执行单位,它具有独立的内存空间、程序代码和执行环境。
-
- 每个进程都有自己的执行流,包括程序计数器(Program Counter)和栈,用于存储指令的地址和局部变量等信息。
-
- 进程之间相互独立,并且可以通过进程间通信机制进行数据交换。
- 线程(Thread):
-
线程是进程内的一个执行单元,一个进程可以包含多个线程。
-
- 与进程不同,线程共享同一个进程的地址空间和资源,在同一个进程中的线程之间可以直接访问共享的内存区域和变量,而无需使用进程间通信的机制。
-
- 线程之间可以并发执行,共享进程的执行环境,包括打开的文件、信号处理函数、信号屏蔽字等。
本来串行执行的代码,现在在CPU上可以并发或者并行
去执行,让代码在一个时间段或者一个时间点同时得以推进
,这种解决方案就叫做线程。
再看进程:
- 进程 = 内核数据结构 + 进程对应的代码和数据。
- 进程 = 内核视角:承担分配系统资源的基本实体(进程的基座属性)
再说进程就是PCB就不准确了。包括地址空间,页表,包括构建的映射关系,包括在内存中申请的各种代码和数据对应的内存,包括对应的PCB合起来这一堆才叫进程。
进程的最大意义不是被执行而是:向系统申请资源的基本单位!
- 内部只有一个执行流的进程 —— 单执行流进程
- 内部有多个执行流的进程 —— 多执行流进程
以前学的都是单执行流,执行流PCB本身也属于进程内部的资源。
线程是调度的基本单位。
进程切换的成本非常的高,但是进程和线程在CPU中看到的是一样的。
进程切换,地址空间,页表,包括曾经的数据基本都要切换。
内部的执行流就可以称之为一个线程,也就是说一个进程内部可以有一个或者多个线程,CPU调度时, 看到的基本单位全部都叫做线程
。
1.2 线程的创建:
Linux中没有原生创建线程的接口,但是Linux有原生线程库,由应用级程序员帮我们开发出了一批接口, 叫做pthread_create
。
不是操作系统的接口,叫做原生线程库:
- 第一个参数: 是一个输出型参数,在成功创建线程后,这个变量会被用来保留新线程的ID,供后面的操作使用。
- 第二个参数: 用来设置线程属性的,可以传递一个nullptr指针,表示使用默认线程属性,也可以通过
pthread_attr_t
类型的变量来设置自定义的属性。 - 第三个参数: 是一个函数指针,是指向线程运行函数的指针,函数的返回值和参数必须符合线程函数的要求。
- 第四个参数: 就是第三个参数,函数指针指向的函数的参数。它是一个void类型的指针,可以传递任意类型的数据给线程函数。
注意:
- 在现在所有主流的Linux版本中,都默认带这个库,是原生的,在操作系统中就存在的。
- 不是所谓的系统调用接口,是库函数。
创建线程的时候,本质就是让线程执行进程代码的一部分,有一个进程里面有十几个函数,把某一个函数当做该线程的入口函数,让该线程去调度。
- CPU看到的所有的
task_struct
都是一个进程。 - CPU看到的所有的
task_struct
都是一个执行流(线程)
线程是属于某一个进程的,所以不需要创建新的mm_struct
和页表
映射,但是创建的效率高于创建子进程。创建新线程后(创建新的PCB)只要将task_struct
指向所属进程的mm_struct
即可。
在进程中,我们谈父子线程,在线程中,我们谈主新线程。
1.3 线程的等待:
pthread_ join
等待线程的理由:
- 释放线程资源,前提是线程退出了。
- 获取线程对应的退出码。
线程退出的时候,一般必须要进行join
,如果不进行join
:
- 就会造成类似于进程那样的内存泄漏的问题(没有僵尸线程这样的说法)
- 线程对应的退出结果暂时不获取
返回值:
pthread_join第二个参数的理解:
- 是一个输出型参数,获取新线程退出时的退出码。
- 进程退出的三种情况:
-
- 代码跑完,结果正确。
-
- 代码跑完,结果不正确。
-
- 异常。
- 线程也是一样,执行流的退出情况也是上述三种情况。
pthread_join
第二个参数为什么是二级指针:
- 因为是一个输出型参数,要改变指针,就要传指针的地址。
主线程为何没有获取新线程退出时的信号?
- 线程异常了的话,那么整个进程也就直接退出了。
- 线程异常 == 进程异常
- 所以也就是说,一个线程会影响其他线程的运行。
- 线程的健壮性不如进程。
线程出异常了,不再是线程的问题了,而是进程的问题了。所以pthread_join不需要退出信号。
所以以后考虑线程终止,只考虑正常终止。
2. 查看线程
我们来创建两个线程,来分别查看一下进程和线程:
#include <iostream>
#include <string>
#include <unistd.h>
// #include <pthread.h>
#include <thread> // C++11的线程库
using namespace std;
void* callback1(void* args)
{
string name = (char*)args;
while (true)
{
cout << name << ": " << ::getpid() << endl;
sleep(1);
}
}
void* callback2(void* args)
{
string name = (char*)args;
while (true)
{
cout << name << ": " << ::getpid() << endl;
sleep(1);
}
}
int main()
{
// std::thread t([](){
// while(true)
// {
// cout << "线程运行起来啦" << endl;
// sleep(1);
// }
// });
// 等待就可以了
// t.join();
pthread_t tid1;
pthread_t tid2;
pthread_create(&tid1, nullptr, callback1, (void*)"thread 1");
pthread_create(&tid2, nullptr, callback2, (void*)"thread 2");
while (true)
{
cout << "我是主线程...: " << ::getpid() << endl;
sleep(1);
}
pthread_join(tid1, nullptr);
pthread_join(tid2, nullptr);
return 0;
}
2.1 链接线程库:
创建线程后,像之前那样编译源文件是不行的,因为要链接线程库:
查看链接的库:
链接动态库不明白的小伙伴看过来:👉动静态库👈
pthread
库是和Linux强相关的库,原生线程库,在用户层实现的线程实现的一种线程实现接口。
2.2 ps -aL:
首先我们来查看一下进程:
只看到了一个进程,但是我们有三个执行流在跑,怎么只是看到了一个?
- 这是因为,三个执行流是三个线程(线程1,线程2,主线程),同属于一个进程。
ps axj
选项是查进程的所以只能查一个。
查看线程:
- 在Linux中,
LWP
的缩写代表Lightweight Process
,它意味着轻量级进程。 - 如果
LWP
和PID
是相等的,那么就是主线程,俗称进程。 - 三个执行流的
PID
是一样的,说明是在同一个进程内的三个执行流。
多个线程谁先运行也不确定,完全是调度器自己决定。
C++11里的多线程和操作系统底层的原生线程库是封装关系。
3. 页表的认识
字符常量不可被修改曾经是怎么加载到内存中的呢?
- 字符常量不可被修改,修改的话,编译不会报错,但是运行时报错了。
- 是因为当尝试着去修改时候,页表里有对应的条目,会限制进行读写。
如果不可被修改,那么曾经是怎样加载到内存里的呢?
- 内存在任何时候都可以被读取的,只不过是能不能读取的问题。
- 所以在语言上,经过虚拟地址到物理地址转化的时候,会有个读取权限,如果是正常数据是
RW
,如果是字符串是R
(只读的)。 - 所以在尝试写入时,直接在页表那一层拦截这个进程。
- 那么
MMU
也叫做内存管理单元,这个硬件结合页表中读取的数据,就会发生异常。 - 操作系统发现并识别这个异常,解释称信号,发送给目标进程,直接终止掉进程了。
语言层有些字符串是常量的,代码是只读属性是如何保证的,根本原因是因为在转化过程中拦截了。
从用户空间到内核空间的映射是由页表来完成的:
- 页表分为用户级页表和内核级页表。
- 页表结构都是一样的,所有进程用的都是一套内存管理机制。
- 用
UK
来确认当前指向的内容是内核代码还是用户代码。 UK
用来区分进程用的是内核级页表还是用户级页表。- 每一个虚拟地址都要对应一个物理地址。
页表有多大:
- 假设页表只有一张,请问有多少条目?
-
- 一共有
2^32
个条目。
- 一共有
- 保守计算一个条目8Byte,那么整个页表有多大?
-
2 ^ 32 * 8 Byte
=32 GB
。
- 要是真的这样的话,内存早就被页表占满了。
3.1 二级页表:
操作系统通常使用多级页表(Multilevel Page Table)以实现虚拟内存管理:
- 32位系统中用的是两级页表。
- CPU根据指令内部的地址,进行寻址再访问物理内存的时候,CPU里出来的地址是虚拟地址。
- 虚拟地址在被转化的过程中,不是直接转化的,而是被划分成了
10+10+12
。
文件系统和物理内存进行IO
的时候,IO
的基本单位默认是4KB
。
- 物理内存通常被划分成大小相等的页框(Page Frame)。
- 页框是物理内存中的最小单位,用于存储数据和指令。
- 每个页框的大小由系统设计决定,常见的大小包括 4KB、8KB、16KB 等。
以4G
B物理内存为例,每个页框4KB
,那么一共有,4GB / 4KB = 1024 * 1024 = 2^20
个页框。
操作系统要将页框管理起来:
- 一定是先描述,再组织。
- 在
struct page
的结构体中描述页框。 - 在
struct page mem[1024 * 1024]
中管理。
虚拟地址编译,也划分好了4KB:
- 数据加载到内存,实际上是程序按照
4KB
为单位可以整体加载。 - 当然也可以把程序的一部分以
4KB
为单位加载到内存当中。
页表中的page起始地址,只记录了某个page,不关心页内细节:
- 是否命中是以页为单位的
- 在用虚拟地址找一级页表和二级页表的时候
- 其中先找的是page,说明在计算机中找内存是以页为单位找的
- 找到后根据最后12位,找到在页内的偏移量是什么位置
物理内存一般4GB
,一个页框是4KB
,那么内存一共被划分成了2^20
个页框。
虚拟地址后12位:
- 虚拟地址的后12位,一共有
2^12
次方个地址。 - 而一个页框是
4KB = 2^12B
,所以虚拟地址后12位
将一整个页框所有地址全部覆盖了。
页表中的Page帧地址是用于标识物理内存中每个Page框的编号的。
页表只需要映射到page就不需要映射了,拿虚拟地址后12位做偏移量的:
- 之前讲的映射是有问题的,我们将虚拟地址到物理地址转化是按照字节为单位映射的。
- 其实只需要找到page这一目就不要再映射了。
- 最后再拿虚拟地址后12位找偏移量就好了。
用虚拟地址找page,再根据虚拟地址找页内偏移量来找到的。
page命中:
- 有没有命中,即要访间的空间是否在物理内存里面。
- 如果没有命中,那么进程就暂时不被调度了。
- MMU会报错,会触发缺页中断的东西。
所以CPU就找到了对应的数据,然后就读取里面的数据,此时这里的数据就会被CPU再次拿到,CPU做计算等操作,如果还有寻址指令,那就再回过头,再重复刚刚的过程。
这样做的优点:
- 进程虚拟地址管理和内存管理,通过页表 + page进行解耦
- 分页机制 + 按需创建页表 = 节省空间
- 此时页表就被分离了,就可以实现按需创建
3.2 页表的实际大小:
- 假设一个条目有20Byte,页表最大也就:
20B * (2 ^ 32 / 2 ^ 12) = 20B * 2 ^ 20 = 20B * 1M = 20MB
表映射是通过MMU(内存管理单元)来实现的,软(表)硬件(MMU)结合的方式。
4. 再看线程
4.1 线程总结:
- 使用计算机的时候,所有的行为都会成为进程,人和计算机交互的时候,全都是以进程为载体完成所有的任务的。
- 进程是承担分配资源的基本实体。
- 以前讲的进程是:内核数据结构 + 进程的代码和数据。
- 内核数据结构,包括把代码和数据加载到内存里,本质是申请内存空间。是在做资源准备,真正去执行的是内部的线程。
- 线程是在进程的地址空间内去运行的,地址空间是进程看待它自己资源的一个统一的视角,进程看待内存等资源是以统一地址空间的方式去看待的。
- 线程的执行力度比进程更细,调度成本更低,执行的是进程的一部分,访问的是进程的一部分资源,使用的是进程一部分的数据。
- 调度成本更低,因为在线程切换时,不需要切换页表地址空间,还有CPU中不可显示的寄存器值,只需要将线程需要切换的上下文数据切换就可以,其他的切换成本就很低了。
- 线程是CPU调度的基本单位。
4.2 线程的优点:
- 创建一个新线程的代价要比创建一个新进程小得多。
- 与进程之间的切换相比,线程之间的切换需要操作系统做的工作要少很多。
- 线程占用的资源要比进程少很多。
- 能充分利用多处理器的可并行数量。
- 在等待慢速
I/O
操作结束的同时,程序可执行其他的计算任务。 - 计算密集型应用,为了能在多处理器系统上运行,将计算分解到多个线程中实现。
I/O
密集型应用,为了提高性能,将I/O
操作重叠。线程可以同时等待不同的I/O
操作。
4.3 线程的缺点:
性能损失、健壮性降低、缺乏访问控制、编程难度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