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推送规则改了,星标一下公众号,否则可能收不到推送
收拾完东西,终于忙完一天了,坐在桌子前,梳理一下我的北漂经历。
中午刚下飞机,到了住的地方,直接开始下雨,瞬间感受到一股闷热的气息,果然深圳的潮湿不是盖的,下午拆物流快速,折腾了老半天。
给你们看下深圳南山的夜景,很漂亮。
2017-2020 读研 2.5 年
2020-2023.8 工作3.5 年
2017-20223 不知不觉北漂六年了
谨以此文,记录一个普通程序员的北漂 6 年时光和复盘
出入茅庐,海纳百川
13 年高考发挥失常,只考了一个普通的双非学校。那个时候开学,我的内心是非常拒绝的,那个曾经的自信的少年,被高考挥头棒喝了一下,所以大学第一年我是浑浑噩噩的,根本不想读书。
那会我突然想着,以前那些看不惯的人,现在可以有机会好好嘲讽我一番了,在我一生中最风华正茂,对世界充满幻想和渴望的时候,现实毫不犹豫的给了我一耳光。
王小波在《黄金时代》里写道:那一天我二十一岁,在我一生的黄金时代,我有好多奢望。我想爱,想吃,还想在一瞬间变成天上半明半暗的云。后来我才知道,生活就是个缓慢受槌的过程。
大二那年,命运的齿轮开始转动,我非常幸运遇遇见了赵老师,遇到了 ACM 实验室团队,在那里我好像发现了我自己感兴趣的一些东西,我好像对计算机开始感兴趣了。
然后老师给了很多机会,和同学出去参加了一些比赛,见识了很多名校的学生,那些 985/211 的学生,他们每天到底在干什么,他们每天到底在思考着什么?那个时候井底之蛙开始知道外面的世界是如此的精彩。
因为从小心里有个名校梦,然后顺其自然被激励着,大三下学期开始准备考研。当时对自己能不能考上,是完全是没底的。
虽然实验室之前有好几波师兄考的不错的学校,但我知道我的自制力,可能没有人家那么好。当时对于完全考上还是没有特别大的把握。
然后我的队友小李同学,当时也非常努力,我们就一起互相支持,互相鼓励,一起并肩考研。
这其中有一个转折点,如果说没有这个机会,以我最后考研的分数,我是完全进不去我报考的学校。就是当年交大有一个夏令营活动。
然后呢,我当时就不知道哪里来的意识,这件事回头看来,充分提现了主观能动性力量有多么强大,我觉得我无论如何也要抓住这个机会,不然我可能考不上。
然后呢,我就找遍了这个学校计算机学院夏令营老师的报名,疯狂打电话,然后准备各种东西,就是我在学校的一些证书材料这类的,我给老师寄过去东西之后我但是压根也想到我会选上。
因为当时成绩也好,学校名声也好都非常的普通,但是最后,命运的齿轮再次转动,居然阴差阳错接到了老师通过申请的电话,说我审核通过了。
我非常兴奋,当天晚上买了火车票,第二天立马去交大参加夏令营,非常努力的准备和表现,最终三天下来回学校的路上,我接到通知拿到了一个优秀学生的名额,当我看那个最终的名单,我自己也吓了一跳。
我是在所有的这些学校名单里面,我是唯一一个双非普本的学生,其他都是 211/或者 985 的,这个事情给我很大的信心,只要自己不放弃自己,一切皆有可能。
后来就因为这个优秀证书,我在最终复试的时候可能有一点加成的原因。当然我复试的准备也没有拉下,后来就进了分数线,最终如愿以偿从进入交大读研。
读研两年半。跟着老师做了很多项目,学会了用理性思维理解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拿到结果。
象牙塔里的时光总是短暂而又美好的,认识了很多优秀的师兄师姐,明白并体会到了天外有天人外有人。
在研究生阶段,你会认识一些更多优秀的,有能力的“天才”,他们不仅会在学习上帮助你,也会在生活上给你很多的帮助。
并且因为他们的存在,也会让你认识到自己还有很多的能力的欠缺,还需要努力开阔自己眼界,提高自己的知识水平。
遇到了很多恩师和贵人,学会并懂得了感恩,感谢各位老师,各位师兄师姐,感谢你们。
记得有一年实验室分享会,有个导师给我们分享过几段话,我工作到现在,依然记得非常深刻。
一个好的老师,可以改变你的一生。
“科研这碗饭,不是谁都能吃的。有的人随随便便可以写三篇顶会论文,不费力气,但是一个学期写不出两篇的,真的不适合搞科研。”
“搞科研是需要天赋的。说难也不难,就是一种研究思路的问题,先找问题,再搜数据,利用一两个验证方法而已。但是这个思路你现在要是没有,以后也很难有。有句话我觉得说的挺对,有些人为了逃避思考,愿意做任何事。”
“我不讨厌我带的学生没有科研能力,我手底下还这么多硕士生,不要求一个个很优秀。再不行,我还有博士生可以用。
但是我很讨厌那种明知道自己没有科研能力,还不抓紧时间给自己找后路的学生。你要是觉得自己不想读博,就尽快做项目,去实习。那些不发论文,还不去实习给自己找出路的学生,我是最讨厌。”
“如果你追求的是钱,那就多学习多看书去面BAT互联网大厂,拿个高薪;如果你追求的是稳定,那就早早去找个央企国企实习,争取转正;
如果你追求的是学术,那就多跟我做项目写论文;如果这些你都不追求,就喜欢躺着,那你来读研干什么?三年时间干什么不好?”
送给还在读书的你。
兴趣使然,纵横交贯
毕业很快,就要进入职场,不同的工龄阶段,工作态度和策略是不一样的。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来认真思考自己的工作态度和策略,这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
如果你在刚毕业阶段,就整天想着工作摸鱼、划水啊,而不是积极主动的去承担一些事情做起来,那对于你的成长是没有一点点好处的,这就好比职场跟学习编程一样,基础牢固了,往后的路是越走越宽,越走越快。
在职场中,摸鱼和划水,每个人都有过,但这通常是在工作了几年之后才会出现的行为(至少 3 年吧),因为此时你已经相对熟悉了业务和技术栈,并且职级也达到了一定的层次。
在这个阶段,可以利用休息时间摸鱼或做其他事情,这并没有什么问题。
然而,你需要清楚自己所处的阶段啊。不同的阶段,工作方法是完全不同的。如果你才刚毕业,什么都不会,却想着怎么划水、摸鱼、怎么轻松,那就是在往火坑里跳啊。
相反,你应该想着如何快速成长,如何利用时间多学习技术。这就是每个人认知的思维差异。
能进入互联网大厂,你身边的人都不是傻子。你的工作表现如何?日常表现如何?不仅是你的领导,周围的同事也看在眼里,心里肯定有底。如果给你好的绩效或晋升名额,你是否能服众?
你只是完成了工作,还是额外做了更多的事情?自己好好想想,想要什么,就要付出什么代价。这些都是需要自己去争取的。这里又提现了主观能动性的重要性。
持续学习:技术人要保持一颗不断学习的心,技术/业务每天都要去学习,没有对技术的好奇心,往往就会忽视很多细节,只有具备了好奇心,你才有动力、真正的去深挖,而不是下班就完全不知道学啥?
好奇心驱动:作为纯粹的技术人,如果你没有好奇心,其实很难在这条路上走下去,好奇心指的是什么?专研 + 探究 的品质,选择自己真正感兴趣的方向,然后做的比别人更好一点。
主人翁意识:想要比别人做的更好,想要拿到好产出,就要比别人做的更多,主人翁的意思是不仅仅只对你自己的模块负责,而是要熟悉这个项目从前端、后台、算法策略所有流程都要清楚,这样你才有可能当上项目的负责人,多当几次,那你的个人能力肯定大幅度提升。
追求极致,不设边界:极致精神,说得直白点,就是工作中追求高标准做事情、要做的快,准狠,对于负责的模块,要做到性能、效率,成本无止境的去优化,抽象、简化、规范、代码持续重构等;
工作前 3 年,主要是尽快熟悉,尽快 handle 起来自己负责的方向,3 年之后,要深入业务思考,进而反馈、影响到业务,而不是业务说啥就是啥,要站在你的角度看问题,要有和业务共同决策的能力,将被动转换为主动,这样才能获得有利评价。
个人技术能力的成长,离不开持续的学习,不仅要学习一些理论的知识,还需要在工作实践中学以致用,真正的用于工业界业务,其实很好理解,就是平时学的多,工作未必用到,但是技术实力还是需要积累的。
优秀的公司工作时刻保持居安思危,保持危险性的嗅觉,越优秀的团队竞争越是激烈。
刚毕业没有主动学习、去深究底层技术细节的好奇心以及耐心,等工作几年后就更加没有了,这就是为啥刚毕业 1-3 年是个人发展、技术能力提升最快的阶段了。
互联网江湖有句俗语,入职即巅峰,形容新人入职的时候薪资是最高的,后面涨不上去,其实,我还想补一句,毕业技术即巅峰。
我说的真的不夸张,大学/硕士毕业时期的技术水平简直是是整个职业生涯的巅峰了,大部分技术人工作之后只是做业务需求,有问题直接百度/or Google,写一些业务代码。
对于 coding 没有热情与追求极致,更别说持久性的学习技术了,源码 + 追根刨底 + 新技术,只停留在调用层面,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那 35 岁确实是一道坎了。现在加上 ChatGPT 的横空出世,更多的技术人成为了 GPT prompt 训练师了。
像业界百度的凤巢,腾讯的微信,阿里的淘宝、字节的抖音,像这些大厂的核心部门,听起来技术很牛逼吧,但其实呢也就那样,不管在哪工作,技术水平菜的也大有人在,技术牛逼的也有,主要在个人能力,不同部门。
这其中的原因,很大一部分是毕业后的诱惑、琐事太多,很难有技术人真正的沉下心来搞,并不是真正的热爱,所以行业内牛逼的技术人并不多,之所以牛逼,就是毕业并不是技术巅峰,而是在不断、一直的学习新的技术。
互联网公司最大的不变就是永远再变,就像朋友安酱 如何当一名出色的螺丝钉的文章里写的那样:
“公司都希望我们都是螺丝钉,但又希望我们不只是螺丝钉。前者要求我们做好本职工作,完成好交付的任务;后者又要求我们不设边界,积极拓展自身的可能性。打工人夹在中央,躺也躺不平,卷又卷不动。
但如果想成为一颗更出色的螺丝钉,这一层是绕不过的一道坎。上一层的要求让我们能够站在一定高度,同时具备了一定的技术视野。那么这一层则要求我们具备更全面的技术规划能力。
从业务出发,发掘研发流程中的痛点,分析工程底层的漏洞,规划并落地可行的解决方案,未雨绸缪地保障短期、中长期的业务迭代、团队发展。
从需求交付到技术优化再到技术规划,从帮别人干活到给自己找活干再到找活给一批人人看。这是格局的变化,是做事角度的改变。
但其中不变的,还是螺丝钉的本质。始终考虑的还是公司利益,团队价值。”
锋芒毕露,放手一博
北京压力那么大,你凭什么有能力留得下来?北京,是一个弱肉强食的城市,藏龙卧虎的人大有人在,凭什么是你踩到了狗屎运。
在北漂无数个下班的深夜路上,这个问题,我和朋友聊过无数次,我质问着自己无数次。
说起来,确实很难,家里也不是大富之家。奋斗会很难。比如户口没有,如果以后结婚有小孩,小孩会上不了学;
房子很难买,要掏空钱包付首付;车牌也没有;还有大城市虽然工作机会好,但压力大、淘汰快,所以那些能力好、赛道好的人会过得很好,但能力不好、赛道可能也没那么好的人,可能到了年纪会过得比较难、没有所谓的“兜底”。
而到时候,老家、体制内可能都回不去了,我相信这个问题困扰着无数大城市的打工人。
所以其实核心就是,到底是要安稳还是要打拼?如果要打拼,你怎么保证自己真的能打拼成功?可能只有极少数顶尖的人才能成功,你属于顶尖的那拨人吗?二八定律永远存在。
在一次次自己和自己的质问和探索中,我最终想明白了,显而易见,我喜欢大城市,喜欢这里的机会,喜欢这里的视野,这是我毕业后选择北京的原因。同时,我也喜欢自由自在,不受约束的生活,这是我离开家乡的原因。
所以,从这个角度看,答案是非常清晰的——来大城市,是我毫不犹豫的选择,但为什么离开北京呢?主要就是在北京这个大城市的生活成本,和由此而来的精神压力,家乡人的劝导。
小城市是一个熟人社会,人情世故在生活中占比很高。同时,更大的影响就是「视野」问题,其实一个人对于世界的认知很大程度上被他每天所接触的那些人所定义。
换言之,不是我们自己选择了自己的认知与视野,而是我们通过选择自己所处的环境,决定了我们的认知和视野。
其实人生不是纯然客观的存在,是一系列真实情况和自己内心想象融合的产物,所以,确保自己内心的开心,也是重要的人生选择。
其次从发展规律看,城市一定是胜过乡村的,乡村的式微是必然的。大城市是胜过小城市的,高铁的开通其实会让更多的年轻人流向大城市。
最后,从社会的发展规律来看,在人类社会的发展中,其实类似马太效应的因素也存在,即强者愈强,弱者愈弱,几乎没有转折的可能。
如果你追求个人发展机会的最大化,追求遇到更多有趣的年轻人,大城市是必然的选择。
对比了无数个城市,权衡了利弊,来深圳是我最好的选择,这里熟悉的朋友多,离家近,更有搞钱的氛围,离香港也近,来这边工作和生活我应该会很开心,哈哈,人生海海,多体验,趁年轻,干就完了!
相信看到这篇文章的朋友,你肯定有过城市的选择,希望我的经历能给你带来一些思考和启发,关于担心和纠结的大城市的机会和压力问题,我觉得都是相对次要的问题,因为只要你能坚定待在大城市,自然会找到办法。
学以致用,宁静致远
在北京那些年,我一直在观察着身边优秀的个体,为什么有的人能力那么强,为什么有的泯然众人矣。
一个人的核心能力到底是什么? 基于大量的观察和体会,在我有限的经历里,遇到有限的优秀的个体,我觉得,人和人之间的区别主要是下面四种能力的差异:
是否能收集到比别人多的信息;
在占有信息差不多的情况下,能否作出比别人更为精准和深远的判断;
在占有信息和局面判断差不多的情况下,能否在有限时间内想象、设计和计算出更优的策略;
能否把策略高效、持续地执行下去。
第一种能力可以叫“信息能力”;
第二种能力可以叫“判断能力”;
第三种能力可以叫“谋划能力”;
第四种能力可以叫“执行能力”。
在基本面相近的情况下,人和人的差距,基本上都是这四种能力拉开的。每一项能力的显著差距都足以至少拉开一个小的社会阶层。
能力1的短板会使人在社会中变成睁眼瞎”,很容易撞上死胡同或选择了错误的方向。
能力2的短板会决定一个人各种关键时刻的命运沉浮。
能力3的短板会让人过于按部就班、循规蹈矩,抓不住机遇,但相对来说损失最小。
能力4的短板会让人眼高手低、志大才疏,最终或许一事无成。在不存在明显短板的情况下,只要有一两个长板,基本上就能干出一番天地。
那么回到最开始,如何获取大量的优质信息源,这里给出我的答案:付费是一个最简单有效的好方法。
作为一个普通人,每个想法,做过的每件事情,几乎都有人做过,只是自己不知道而已。
由于输入量不够导致不知道,进而视野狭隘,产生盲目的决策。不知道自己做过的事情别人做过但是没做好,也不知道还有其他更好的机会和方式。
教员很早就说过,离开实际调查,不是机会主义,就是盲动主义。这里所说的调查,应该也是输入的一种形式,想调查清楚,离不开大量输入。
查理芒格经常说,他所看到每个成功人,无不大量阅读。这也是一种输入形式。
大量输入—引起思维系统优化—输入效率提高—思维系统迭代—执行效率提高—进化
对于想要持续进化的人来说,当输入量足够大时,就会带来输入质量的提升。因为通过大量的输入后,自然个体可以判断,什么样的信息对自己有效,什么样的信息无效,如何选择质量高的输入源,也大有学问。
有的放矢,十年磨剑!
第一次看到释迦摩尼的“六菠罗密“修行法则,我就觉得特别深刻,感觉可以放到任何行业,大道至简。
要为他人尽力——布施
要有利他思维,帮助别人就是在成就自己!不要一味的去追逐利益,而是一味的想如何去帮助别人,有利别人,从产品的思维来讲就是用户需求,帮助值得帮助的人。
要知足,要遵守戒律——持戒
我们不管在任何时候,从事任何行业,不做什么比做什么重要太多了,尤其在现在这个浮躁,到处贩卖焦虑的年代,利益诱惑太多,知道自己不做什么显的异常重要
要忍耐,有韧性——忍辱
我们在做事的时候要有毅力,认准了就要坚持下去,机会对大家都一样,能不能忍住,能不能熬住,让1%和99%的人拉开了差距
要努力工作——精进
知道自己能做什么,知道自己在做什么,选对方向不断的精进自己,让自己成为某个方面非常专业的人,在任何行业中,分析数据、写文案、写代码等都可以作为具象的精进方向!让自己在某个细分赛道成为非常牛的人,自然会有非常牛的人来找你合作
要把心沉住,保持平和——禅定
生活就像一首波澜起伏的交响乐,我们要有一颗平和的心置身事外静静地去欣赏,遇到任何挫折要平和,遇到任何巨大的成功要平和,静下来去聆听世界,去感受生命的意义
进入悟境——智慧
当我们做到了以上几点,我们就开悟了,抓住问题的本质,对很多事不会有过多的波澜,像有智慧的佛一样,站在塔尖看世界!一切尽收眼底
成长之路,路漫漫,终其一生,我们都在寻找更好的自己。希望未来的自己能把这六套修行法则坚持下来,十年,二十年,一辈子。
结尾
六年的北漂生涯暂告段落,回归南方。今天已经到深圳。
在北京的每一天,我内心的潜意识都在不断告诉自己,我是一个异乡人,城市不是港湾,我们都是过客,那种感觉说不上来
人类的悲欢离合并不相通。
但同时,这里的每一段起起伏伏的经历都带给了我成长
怀念在交大科技大厦,三人小组疯狂给系统部做项目,写论文,找工作的日子
怀念在朱辛庄合租的时候,每个周末和小李,佳臣一起逛豪华楼盘,吹牛皮要买房的日子。
怀念在搜狗清华园,在中航,在方恒,在抖音奋战加班的日子
再次感谢北京的各位小伙伴对我的支持和照顾,在这里留下了太多美好的回忆。我会回来看大家的
鲜衣怒马少年时,不负韶华行且知
日拱一卒,来日方长
比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