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嘉宾
王强 ZelinAI、考考创始人
王强,ZelinAI、考考创始人兼CEO。ZelinAI成立于2023年,零代码构建AI应用,大模型落地最后一公里,累计获得1万+开发者、4万+智能体、4000+AI应用,服务建发集团、京港地铁、58同城等知名公司。考考成立于2017年,是游戏化企业培训考试平台,服务1.2万家企业客户,累计用户超600万。王强曾任高德高级产品经理、百度产品经理。
主持人
赵九州 腾讯云轻量云产品中心总监
赵九州,腾讯云轻量云产品中心总监。负责腾讯云DNSPod产品,历任 58 到家平台总经理、360 集团同城帮业务副总裁,曾作为小程序SaaS - 火速移动的创始人,累计获得创新工场、DCM、合力资本等VC 1000 万美元风险投资。同时也是资深的实体企业数字化专家,牵头制订了《中国中小企业数字化标准等级认证》。
1
赵九州:你最开始是在百度地图,后来在高德地图工作,负责的都是商业化的工作,很多人会觉得在大厂呆着已经非常舒服,为什么后来会选择自己出来创业?大厂的工作经历对你的创业最大的帮助是什么?
王强:其实最开始让我有创业冲动的,就是刚入职百度那几天。我从华中科技大学毕业后就入职百度,属于一个非常草根的北漂。当时我刚去北京,房子还没找好,兜里又没有几个钱,于是只能在百度奎科大厦三楼的休息室窝了七天。
休息室里只有按摩椅,硌得难受,我几乎每天都失眠,睡不着就想未来,觉得一直打工在北京根本无法立足,于是就萌生了创业的想法。
既然要创业,我只是一个产品经理,如何找到技术、设计等合伙人?如何搞到钱?
于是,背靠着大厂,我开始给校友内推百度的岗位,并且租了一个三居室,让被百度录取的校友和我一起合租,最多的时候住了8个人。我们经常一起聊产品、聊创业,其中2个人成为了我后来创业的合伙人。
创业早期,王强与两位合伙人
钱是怎么来的?契机是我从百度跳槽到高德的时候,工作一年后正好赶上高德被收购,我们部门的员工要么选择离职拿N+1赔偿,要么选择转岗,我最终选择了离职,也因此攒到了启动资金。2014年10月,我正式开启了我的创业生涯。
2
赵九州:你在创业过程中做了几款产品,其中“考考”应该是知名度最高的,这是一款面向企业提供的数字化、游戏化企业培训SaaS,上架到了腾讯会议的应用市场。你之前的工作经验其实都是和地图商业化相关,为什么突然会做起了培训类的产品?
考考在腾讯会议应用市场
王强:一句话总结:被市场逼出来的。
在考考之前,我们的第一款产品叫快红包,属于娱乐型产品,赶上了当时大家对红包的强烈需求,两年用户量就达到800万。商业化的方式是按广告投放的CPD收费,每天能赚5万。
但后来流量被友商瓜分,加上这个产品本身是即用即走的,无法为用户提供太大的价值,而且对我们而言,用户基本都是羊毛党,价值也不高,于是我们只能转型。
在做快红包的期间,借着《中国诗词大会》的热度,我们做了一个答题小工具。虽然当时只是为了给快红包导流,但也积累了不少企业客户,最终我们转型的希望押在了这个工具上,这个工具后来成为了考考。
我们最开始做考考商业化时有非常多误判,包括刚开始我们主打校园,想让它成为一个K12的数字化工具,帮老师解决批改作业的问题。后来我们反思才知道,学校这里的水很深,不是靠搞定老师就能进入这个行业。
学校这块几乎没有带来任何收入,再加上疫情影响,我们的资金链断了。当时我把能借的钱都借光了,4个月发不出工资,最后实在走投无路联系了我们的投资人唐总,没想到他二话不说就给我们打来了100万,这个雪中送炭让我们有机会继续走下去。
我们重新复盘后,果断放弃了学校,而是选择了企业。由于我们不是销售主导的公司,于是我们就复制互联网的打法,通过找到一个流量池来导入流量。当时恰逢飞书刚刚发布,也非常需要我们这种新颖的产品加入,于是我们上架了飞书,陆续与蔚来、安克创新、绿城等合作,商业化开始步入正轨,后来也很荣幸加入到腾讯会议的应用市场。
考考挂牌新四板孵化版
3
赵九州:你最新的创业产品就是今年做出来的ZelinAI,是一款零代码连接大模型、开发AIGC应用的工具,这个名字听说是你儿子的名字“泽霖”。既然考考已经越做越好了,为什么没有选择继续深耕,而是今年又开始做一款新领域的产品?都说隔行如隔山,从培训赛道转入AI赛道,转变过程中有遇到非常困难的时刻吗?
王强:最开始做ZelinAI,其实是考考的一位客户跟我说,他们用考考来考试的频率很高,每次自己出题要被逼疯了,问我们能不能提供自动出题的功能。我当时非常震惊,虽然我是一个产品经理,但从来没有从这个角度考虑过问题。
为了满足这个客户的需求,我在国内做了很多调研,都找不到实现的方法,直到我的一个百度前同事推荐我去试一下ChatGPT,我被它的功能惊艳到了,于是我们公司的开发同学开始推进AI题库和试卷。
在开发过程中,我发现产品经理即使不懂代码,参与度也非常高。开发同学对接完接口后,更多时候是我在不断调参,因此我提出了一个假设:AI时代真的到来了,人人都可以成为AI开发者。
既然如此,我们就需要一个好用的AI开发工具。于是,我就让研发同学把我调参时的经验做成一个SaaS调参工具,开放出来后发现用户增长特别快,各种资源也找上了我们,于是我们就增加了新的产品线——ZelinAI。
做ZelinAI的过程都比较顺利,难点在于早期如何拿到合规的大模型资源。例如,在校友的介绍下,微软领导认为ZelinAI能够为他们的企业用户提供应用层能力,于是我们很早就拿到了GPT-3.5、GPT-4的资源。
4
赵九州:ZelinAI可以直接与原生大语言模型进行对话交流,相当于在国内就能用ChatGPT。其实ChatGPT本来打开浏览器就可以进行对话,还发布了APP,只是限制了使用区域,自从ChatGPT火了以来,国内很多企业都像你们这么做来盈利。但是,这里面只有接口,没有任何技术壁垒,很多观点认为这只能赚点快钱,没有任何价值创造,你对此是怎么看的?
王强:我们从最开始就没有纯粹面向to C,就像我刚刚说的,在没有行业know-how的情况下,我们做to C应用就只是“套壳”,就是没有懂行的人专业,顶多只能赚一个信息差——只有流量,没有沉淀,和我们之前的产品快红包一样。产品本身没有价值,就一定不会走得长远。
在人人都是AI开发者的时代,人们需要的不是喂给他们一个应用,而更需要一款能让他们开发出自己的小助手的工具。例如我是一名HR,我对我的工作内容和流程都非常清楚,那么我就能根据我的工作需求做出一个招聘小助手,帮我出面试题;我负责公众号内容产出,那么我就能用我的经验训练出一个文章小助手。
对用户来说,我们的产品给他们带来了便利。对我们来说,我们也积累了非常多优质、高价值的用户,大多数还是to B的企业用户。那么,我们这款AI工具产品就真正拥有产品价值。
5
赵九州:ZelinAI提供了GPT3.5、GPT4、文心一言、讯飞星火、Midjourney等大模型,用户还能将模型微调、训练成具有解决垂类问题的能力,更容易落地到企业的真实使用场景中。从头训练大模型对数据、算力等资源要求极高,对于大多数企业来说遥不可及,不过即使在现有大模型的基础上微调,也需要花费不少成本,尤其是显卡。那么ZelinAI提供的这个模型微调、训练能力是如何实现的?如何让用户低成本、快速地调整出客制化的小模型?
王强:其实我们的花费也不少,但由于我们的量比较大,拿到的价格比市场价更低一点。此外,我们还与一些云厂商合作,得到了一定的算力支持。
模型的训练方法之一是微调(fine-tune),微调后的结果有点像开盲盒,一般成功率在50%左右,很有可能调完后效果还不如原来的好。而我们的技术同学对这个能力做了优化,我们的微调成功率能达到60%+,体验相对来说比其他产品好。
6
赵九州:像ZelinAI这样的AIGC开发工具,其实大厂们也想到了,百度已经在5月正式发布文心千帆平台,不仅可以在上面训练和调优文心一言模型,还支持第三方模型,不需要了解代码,也不需要做命令行操作,只需要关注业务数据和业务应用。此外,大厂们有更多大客户资源,交付、运维和保障团队更优质。那么你们的优势在哪里?你会担心ZelinAI很快就会被大厂的工具所替代吗?
王强:我们的第一个优势就是不站队,什么优秀模型都能接。
虽然大家都叫大模型,但每个模型的核心能力还是不一样的。例如,我要讲个故事,需要用到基本的语言能力,那么我可以用一个免费的开源模型来解决,也可以用贵一点的文心一言。而我要做一些决策分析、语义理解的时候,用GPT-4会更好。在我们这个工具平台,用户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调用不同的模型。
另外,对于大厂来说,他们不太可能会真正接入友商的产品。即使支持第三方开源模型,他们自己的大模型一定会是整个平台的天花板,不太可能接入比自己能力更强的其他大模型。这么来看,我们小公司的开放性比大厂还更强。
我们的第二个优势在于组织,公司小,决策链路更短、执行效率更高。大厂要判断是否做这个需求,会考虑到很多方面,并且需要逐层上报,决策链路非常长。而我们能快速迭代、多次试错,产品体验更好,创新力相对来说也会更强。
7
赵九州:从ChatGPT引爆全球关注以来,其背后的“大模型”也站在风口上,“百模大战”打得热火朝天。但是每家公司都说有自己的大模型,不禁让人疑惑,在你有我也有、趋向同质化的情况下,大模型是否还会是Game Changer?大模型创业是否还具有意义?你作为大模型的创业者,你自己是怎么看待的?
王强:大模型还需要一段时间的发展,那么大模型创业还是具有意义的。
我们现在说的大模型大多数都是语言模型,使用场景也非常多,不仅能做交流,还能做逻辑分析等等。国内的大模型都集中在语言模型,大玩家基本入场完毕,创业机会其实不大。
但图像类的模型,例如比较出名的Stable Diffusion,也可以说是多模态的模型,国内相对来说还是比较欠缺。如果能训练出拥有中文知识的多模态大模型,应用在制作海报、视频等领域,这里的创业机会是非常多的。
8
赵九州:AIGC的这股创业浪潮里,很多人的第一反应都是去做AIGC的相关应用,海外非常多AIGC应用都趁着这次机会成为独角兽,那么你为什么没有自己直接上手做AIGC应用,而且去做开发者工具?独角兽Jasper的没落是否意味着AIGC创企其实在走绝路?
王强:没有做应用,主要是基于两个点。
第一,AIGC应用的主要作用是提升效率,那么要形成竞争力,就要求有很深的行业know-how,深入理解这个行业需要怎样的AI能力,这是我们所欠缺的。
例如同样是AI文案生成工具,很多都“能写”,但很少能做到“写好”。而像“小红书文案助手”这种应用,专门积累了对小红书的认知,开发者本身可能就是一个小红书的深度用户,深刻知道怎么写小红书会获得更多点赞、收藏、评论,那么这样的应用才不会很快被取代。
基于此,我们知道自己没有很深的行业know-how,那么做AI工具型产品,反而对我们来说机会更大。
第二,AIGC的信息差正在消退。比如像Jasper,它做得比较早,GPT-3刚出来的时候就借此做出了产品,吃到了信息差的红利,但本身的文案、策划能力还是太薄了,也就是我说的第一点没有行业know-how。
后来ChatGPT爆火,Claude、文心一言等横空出世,大家对大模型的应用越来越多,信息差被抹平,那么Jasper的优势就慢慢消退了。
Jasper,海外知名的AI文案生成应用,近期发出了裁员公告
9
赵九州:ZelinAI现在汇聚了1万多名AIGC开发者,开发了4000多款应用,其中1500款已经上架,那么根据你们的经验,现在AIGC应用的开发格局是怎样的?如果只能推荐一个方向,你认为现在做怎样的AIGC应用最有价值?从你或者从你接触客户的经验出发,开发AIGC应用有什么经验或者踩过的坑可以分享一下?
王强:让我推荐的话,我可能会推荐两个方向。
第一个方向是做图形方向。现在to C语言类应用已经比较饱和了,但是图形AI能力还比较欠缺。前几天有个非常火的应用叫“妙鸭相机”,就是赶上了这个机会。从我们的后台数据来看,用户也非常愿意为图形AI付费。因此,非常欢迎大家来ZelinAI,我们提供Midjourney、Stable Diffusion的入口,方便大家开发出图形类的应用。
妙鸭相机
第二个方向是做to B方向。从我们的经验来看,to B客户更关注降本增效,因此对大模型的需求非常大。企业里的各个岗位都可以结合AI去生成小助手,或者基于行业去形成解决方案,我们的一个园林行业客户就用ZelinAI沉淀了非常多种植相关的知识,然后赋能给他们行业的客户。
10
赵九州:现在非常火的GPT3.5、GPT4、文心一言等大模型,其实都属于通用大模型,最近垂直(行业)大模型的讨论热度非常高,很多观点认为通用大模型的商业能力做不深,开发成本也非常高昂,只有做to B的垂直大模型,适用于特定行业的使用场景,才能真正发挥出大模型的价值,企业用户才愿意买单,未来的战场一定是垂直大模型的胜利。你自己是如何看待通用大模型和垂直大模型之间的关系的?
王强:就当前来看,垂直大模型和通用大模型都会有市场。通用大模型扮演底座的角色,垂直大模型则去解决垂直的业务问题,例如华为的盘古。到后期,我认为垂直大模型会优于通用大模型,毕竟大模型是要用来解决各行各业的问题。
在未来,我觉得大模型不会区分通用和垂直,而有可能演变成个人级大模型或者企业级大模型。我们现在用垂直大模型,是因为企业还没办法低门槛、低成本地训练出企业自己的模型,因此只能选择所在行业的模型。
当我们训练模型的成本大幅下降、训练方法也变得非常简单的时候,个人或者企业只要有数据,一放进大模型里就能学习出来,满足他们的要求,那么人人都能训练出专属模型。
生ZelinAI企业版,可管理员工权限
11
赵九州:用户用ZelinAI训练出自己的垂直模型时,必定会投入各种各样的数据集、开发出不同的应用,其中你们作为工具平台,是怎么实现数据审核和内容风控,保证用户不会借助你们的工具做坏事,让你们变成递刀子的人?同时,企业在使用的时候不愿意泄露自己的数据,你们怎么解决数据隐私的问题?
王强:我觉得在国内,风控是重中之重。
除了某些企业是独立部署,完全在企业内部使用外,其他用户一律都要选择我们提供的基本风控能力。
我们的能力是“去头掐尾”,用户把内容输入进来的时候,我们就会对内容做排查,剔除涉政、涉黄、涉赌等内容;模型输出以后,我们不会马上给到用户,而是先风控审核过关,才在用户侧呈现出来。
针对企业数据隐私这块,我们现在不仅能支持SaaS模式,还支持前置机的混合部署模式,数据是可以存放在客户自己的服务器或者私有云上,由客户来做数据管控。
ZelinAI创始人王强
12
赵九州:ZelinAI未来的规划会是怎样的?你自己本来也是做商业化出身,现在大模型创业还处于开天辟地的状态,你认为未来更成熟的商业化模型应该会是什么?
王强:未来可能会往更加智能的方向发展。
我们可以看到现在的AI还是比较初始的工具。例如我是一个HR,我在招人的时候可能要做3个助手,一个JD助手、一个简历识别助手、一个面试助手,才能最终把人招进来。未来,AI Agent的能力会更强,我只要给一个指令让AI帮我招3个产品经理,AI就能自动执行,我不需要训练3个助手,直接就能拿到最终录用名单。
大模型本质上是一个效率工具,它的商业立足点在于:AI帮用户解决问题后,能给用户带来多少结余,用户省下的成本或者增加的收入,就是我们作为工具产品的收入上限。以这个逻辑来看,目前国内to B的市场空间比to C更大。
ZelinAI未来坚持的事情,就是给企业带来更多价值,最终自己才能收获更多的利润。
* 图片来源:ZelinAI、考考、Jasper、Github、妙鸭相机
END
栏目统筹 | 赵九州
责任编辑 | 黄绮婷 庄雅捷 张洁
栏目顾问 | 草禾言
你看好大模型的发展吗?如果你能开发一款AI应用,你会做什么AI应用?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的看法~点亮“在看”+评论区留言,阿D将在8月16日(周三)下午15:00随机抽取2位粉丝,送出 阿D定制咖啡杯~
《DNSPod十问》是由腾讯云轻量云产品中心推出的一档深度谈话栏目,通过每期向嘉宾提出十个问题,带着广大读者站在产业互联网、科技领域精英的肩膀上,俯瞰各大行业发展趋势和前沿技术革新。
栏目嘉宾的领域在逐渐扩大,从最初的域名圈、站长圈到程序员圈、创业者圈、投资圈。腾讯副总裁丁珂、CSDN董事长蒋涛、Discuz!创始人戴志康、知识星球吴鲁加、腾讯安全学院副院长杨卿等技术大咖和行业领军人物都在这个栏目留下了他们的真知灼见。
《DNSPod十问》在腾讯云生态圈也极具影响力和活跃度。我们在腾讯内部平台——DNSPod公众号、腾讯中小企业服务公众号、腾讯云公众号、腾讯云服务器公众号、腾讯云助手、腾讯乐问、腾讯码客圈、腾讯KM平台、腾讯云+社区、腾讯云+大学等平台累计关注度高达数十万,同时我们积极开拓与外部媒体的合作,如腾讯科技、腾讯新闻、新浪微博机构号、CSDN社区技术专栏、知乎机构号、企鹅号、搜狐号、头条号、开源中国技术社区、IT之家、InfoQ社区资讯站点、Twitter机构号、Facebook机构号等媒体阅读总量逾百万。
未来,我们希望这个栏目的影响力会覆盖更加多元的受众,把更多正确的理念对外传递出去。欢迎各位读者在评论区留下你想看到的嘉宾和想问的问题,我们邀请你共同成为《DNSPod十问》栏目的提问者与发声者。
合作联系:
qitinghuang@tencent.com
▼公众号后台获取二维码
加入DNSPod官方用户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