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一、IP协议的概念
二、IP协议的报头
1、四位首部长度
2、16位总长度(解包)
3、8位协议(分用)
4、16位首部校验和
5、8位生存时间
6、32位源IP和32位目的IP
7、4位版本/8位服务类型
8、16位标识
9、3位标志
10、13位片偏移
三、IP协议的网段划分
1、为什么要进行子网划分
2、网段划分规则
2.1老的网络号和主机号的划分方案(和新方案兼容)
2.2新的网络号和主机号的划分方案CIDR
四、特殊的IP地址
五、解决IP地址的数量限制
六、私有IP和公网IP
七、路由及路由表
1、路由
2、路由表
3、路由表生成算法
一、IP协议的概念
IP:目标网络中的一台目标主机的地址
主机:配有IP地址, 但是不进行路由控制的设备; 路由器: 即配有IP地址, 又能进行路由控制; 节点: 主机和路由器的统称;
IP地址的作用:定位主机并将数据报从A主机跨网络可靠的送到B主机(数据有很大的概率发送成功,如果发送未成功,TCP的多种策略再次让IP去执行数据传输,TCP和IP的组合保证网络通信的可靠)
二、IP协议的报头
1、四位首部长度
和TCP协议一样,IP协议的四位首部长度代表报文总长度=4位首部长度*4字节(4比特位的取值范围为0-15,报头长度至少20字节,所以报文总长度的范围为20-60字节)
看上图报文,右侧有个20字节的提示,这是标准IP,对于标准IP,四位首部长度的二进制数据是0101(5*4等于20)
2、16位总长度(解包)
IP协议的16位总长度包含报头和有效载荷,所以可以通过16位总长度-报头,即可得到有效载荷的长度(对于应用层来说,它的有效载荷是传输层给的报文)
3、8位协议(分用)
8位协议中写了传输层的协议编号,这样向上交付时IP协议就知道自己要将有效载荷交给上层的哪一个协议了。
4、16位首部校验和
校验不通过,直接将报文丢弃,TCP有超时重传机制会补发给IP。
5、8位生存时间
报文在网络传递的过程中,一旦报文从主机发出,便不再受主机控制了。报文会在一个个路由器之间进行传递,可能会出现环路转发等问题,如果不给路由器丢弃报文的权利,那么这条报文将会在环路中被循环转发,白白占用网络资源。
IP协议的8位生存时间规定了这条数据报到达目的地的最大跳数,一般是64。(每次经过一个路由, TTL减减 ,减到0直接将报文丢弃)
6、32位源IP和32位目的IP
应用层提供的端口号是给传输层的,提供的IP是给IP协议的。略。
7、4位版本/8位服务类型
4位版本填的是4,代表ipv4(ipv6和ipv4是不兼容的)
8位服务类型:3位优先权字段(已经弃用), 4位TOS字段,和1位保留字段(必须置为0)。 4位TOS分别表示: 最小延时, 最大吞吐量, 最高可靠性, 最小成本. 这四者相互冲突, 只能选择一个。 对于ssh/telnet这样的应用程序, 最小延时比较重要; 对于ftp这样的程序, 最大吞吐量比较重要。
8、16位标识
16位标识(id): 唯一的标识主机发送的报文. 如果IP报文大于数据链路层的最大传输单元,导致IP层进行分片, 那么每一个片里面的这个id都是相同的。
9、3位标志
3位标志字段: 第一位保留(保留的意思是暂未使用,备用)。第二位置为1表示禁止分片, 这时候如果报文长度超过MTU, IP模块就会丢弃报文. 第三位表示"更多分片", 如果分片了的话, 最后一个分片置为1, 其他是0. 类似于一个结束标记。
10、13位片偏移
13位分片偏移(framegament offffset): 是分片相对于原始IP报文开始处的偏移. 其实就是在表示当前分片在原报文中处在哪个位置. 实际偏移的字节数是这个值 * 8 得到的. 因此, 除了最后一个报文之外, 其他报文的长度必须是8的整数倍(否则报文就不连续了)。
数据链路层的MAC帧协议规定自己的有效载荷不能超过1500字节(MTU(最大传送单元,可以修改)),这1500个字节限制包括了IP报头+IP报文中的有效载荷。
数据包的大小只有传输层能控制,但有时仍会超过1500字节,只能由IP协议进行分片与组装来解决,发送端IP层进行分片,每一个分片都会有IP报头,对端IP层进行组装(字节超限导致IP层进行分片和组装并不好,因为分片会增加丢包概率)。TCP和MAC帧并不关心IP对数据包进行了分片和组装,这仅仅是IP层自己的行为。
分片:如果更多分片是1,就说明该报文被分片了。如果更多分片是0并且片偏移等于0说明没分片,反之分片。
组装:按照片偏移堆分片IP报文进行升序排序即可。
如何保证组装正确:IP协议有16位首部检验和,TCP协议也有检验和。
报文丢失补发:如果因为分片导致某一片报文丢失,就会造成拼接组装失败。那么就需要进行对端进行补发,补发机制只有TCP层有,IP是不具备补发功能的,但是对于TCP来说,TCP又不关心IP是如何进行分片的,到底是哪一片丢了并不关心,TCP只会重新为IP层补发一个完整的报文。
三、IP协议的网段划分
IP地址共32位,分为两个部分, 网络号和主机号
网络号: 保证相互连接的两个网段具有不同的标识; (就好像学校里不同的学院有不同的编号)
主机号: 同一网段内, 主机之间具有相同的网络号, 但是必须有不同的主机号;
1、为什么要进行子网划分
互联网中的每一台主机,都必须隶属于某一个子网,这是为了方便定位这台主机。主机A向主机B发送数据,数据报在经过路由器时,会选择正确的网络号,瞬间排除了大量的IP地址,大大提升了查找效率。
2、网段划分规则
1、不同的网段之间的数据转发依靠路由器,所以路由器这种设备隶属于多个网段。路由器也是一台主机,它在多个网段都有一个当前网段的IP地址。通常情况下,路由器的子网IP地址是网段标识.1(LAN口)
2、在一个子网中,管理子网中的IP设备通常是路由器。
3、有一种技术叫做DHCP, 能够自动的给子网内新增主机节点分配IP地址, 避免了手动管理IP的不便。一般的路由器都带有DHCP功能. 因此路由器也可以看做一个DHCP服务器。
2.1老的网络号和主机号的划分方案(和新方案兼容)
把所有IP地址分为五类:
A类 0.0.0.0到127.255.255.255
B类 128.0.0.0到191.255.255.255
C类 192.0.0.0到223.255.255.255
D类 224.0.0.0到239.255.255.255
E类 240.0.0.0到247.255.255.255
这种划分方式是不合理的,例如A类IP地址,网络号就只有7位,但是主机号有24位,一个子网下面有这么多主机的场景少之又少,造成了A类地址被大量浪费;而B类地址是比较合理的,这就造成了大多数的组织申请的是B类地址,使得B类地址早早地被分配完毕。
针对这种不合理的划分方案,人们又提出了一种新的划分方案CIDR(Classless Interdomain Routing)
2.2新的网络号和主机号的划分方案CIDR
引入一个额外的子网掩码(subnet mask)来区分网络号和主机号:
子网掩码也是一个32位的正整数. 通常用一串 "0" 来结尾;
将IP地址和子网掩码进行 "按位与" 操作, 得到的结果就是网络号;
网络号和主机号的划分与这个IP地址是A类、B类还是C类无关;
注:网络号是由子网掩码二进制最低位的1的位置决定的。子网掩码的二进制最低位的1后面的位数都属于主机号。
例子1:
IP地址和子网掩码的二进制进行按位与操作,得到网络号。主机号是0-255(0000 0000-1111 1111),不过0和255这两个主机号不会被使用,因为0代表网络号,255代表广播地址。
例子2:
四、特殊的IP地址
1、将IP地址中的主机地址全部设为0, 就成为了网络号, 代表这个局域网;
2、将IP地址中的主机地址全部设为1, 就成为了广播地址, 用于给同一个链路中相互连接的所有主机发送数据包;
3、127.*的IP地址用于本机环回(loop back)测试,通常是127.0.0.1
五、解决IP地址的数量限制
IP地址仅有32位,由于存在一些特殊用途的IP地址,所以可用的IP地址远不足42亿9千多万,但是TCP/IP协议规定,每一个主机都需要有一个IP地址(实际上每个网卡都需要配置一个或多个IP),所以IP地址是远远不够用的。虽然CIDR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老标准对IP利用率不高的问题,但是IP的总数并没有增加。
采用以下方式解决IP地址不够的问题:
1、动态分配IP地址: 只给接入网络的设备分配IP地址. 因此同一个MAC地址的设备, 每次接入互联网中, 得到的IP地址不一定是相同的;
2、NAT技术
3、IPv6: IPv6并不是IPv4的简单升级版. 这是互不相干的两个协议, 彼此并不兼容; IPv6用16字节128位来表示一个IP地址; 但是目前IPv6还没有普及;
六、私有IP和公网IP
如果一个组织内部组建局域网,IP地址只用于局域网内的通信,而不直接连到Internet上,理论上 使用任意的IP地址都可以,但是RFC 1918规定了用于组建局域网的私有IP地址。
1、10.*,前8位是网络号,共16,777,216个地址 (企业级路由器使用)
2、172.16.到172.31.,前12位是网络号,共1,048,576个地址 (企业级路由器使用)
3、192.168.*,前16位是网络号,共65,536个地址(家用路由器使用)
包含在这个范围中的, 都成为私有IP, 其余的则称为全局IP(或公网IP)
路由器的作用:
1、数据包转发
2、DHCP功能、组建子网(如配置无线网络。注:局域网是内网IP)
3、NAT功能
1、第二点说了路由器可以构建子网,对于家用路由器,构建的子网包含了多台主机,对于运营商路由器,构建的子网包含了多台家用路由器。当我们把数据从主机发送出去了,这个数据并不一定处于公网当中,也可能处于运营商的子网当中,数据包可能仍处于内网环境中。
2、路由器至少会配有两个IP,其中一个是子网IP,也叫LAN口IP,它对应的是该路由器所构建的子网;另一个IP就是WAN口IP,这个WAN口IP是对外的,连接的是上一级路由器。最外层的运营商路由器的WAN口连接的就是公网IP了
3、不同的路由器, 子网IP其实都是一样的(通常都是192.168.1.1)。同一个子网内的主机IP地址不能重复,但是不同子网之间的IP地址可以重复。
4、当内网IP192.168.1.201向公网IP122.77.241.3发送数据的时候,子网发现目的IP不属于当前网段,会将数据包交给路由器,让路由器一层一层的进行查找交付,最终递达目的IP。根据第三点,目的IP的服务器拿到了内网IP是没办法摸着网线回来的,因为这个内网IP可能存在于多个内网当中,所以就需要主机将数据包交给路由器的时候,将IP逐级替换为路由器的WAN口IP。这种WAN口替换的技术就被称为NAT(网络地址转换)。
七、路由及路由表
1、路由
路由的过程, 就是这样一跳一跳(Hop by Hop) "问路" 的过程。
所谓 "一跳" 就是数据链路层中的一个区间。具体在以太网中指从源MAC地址到目的MAC地址之间的帧传输区间。
IP数据包的传输过程也和问路一样:
1、当IP数据包, 到达路由器时, 路由器会先查看目的IP;
2、路由器决定这个数据包是能直接发送给目标主机, 还是需要发送给下一个路由器。依次反复, 一直到达目标IP地址;(一台主机如果找不到可用的网关,就把数据包发给默认指定的网关,由这个网关来处理数据包。现在主机使用的网关,一般指的是默认网关。)
3、通过路由表来判定这个数据包应该发送到哪里
2、路由表
时候用route命令查看Linux机器的路由表:
[jly@VM-4-11-centos linux-code]$ route
Kernel IP routing table
目标网络 下一跳(网关) 子网掩码 使用状态 哪个接口
Destination Gateway Genmask Flags Metric Ref Use Iface
default gateway 0.0.0.0 UG 0 0 0 eth0 //默认网关
10.0.4.0 0.0.0.0 255.255.252.0 U 0 0 0 eth0
link-local 0.0.0.0 255.255.0.0 U 1002 0 0 eth0
[jly@VM-4-11-centos linux-code]$ ifconfig
eth0: flags=4163<UP,BROADCAST,RUNNING,MULTICAST> mtu 1500
inet 10.0.4.11 netmask 255.255.252.0 broadcast 10.0.7.255
inet6 fe80::5054:ff:fe9c:67a2 prefixlen 64 scopeid 0x20<link>
ether 52:54:00:9c:67:a2 txqueuelen 1000 (Ethernet)
RX packets 171933080 bytes 33378182758 (31.0 GiB)
RX errors 0 dropped 0 overruns 0 frame 0
TX packets 165679727 bytes 28636998057 (26.6 GiB)
TX errors 0 dropped 0 overruns 0 carrier 0 collisions 0
lo: flags=73<UP,LOOPBACK,RUNNING> mtu 65536
inet 127.0.0.1 netmask 255.0.0.0
inet6 ::1 prefixlen 128 scopeid 0x10<host>
loop txqueuelen 1000 (Local Loopback)
RX packets 12503288 bytes 1870189412 (1.7 GiB)
RX errors 0 dropped 0 overruns 0 frame 0
TX packets 12503288 bytes 1870189412 (1.7 GiB)
TX errors 0 dropped 0 overruns 0 carrier 0 collisions 0
此时有一个目的IP10.0.4.0
1、遍历路由表
2、目的IP & 路由表配置的子网掩码,确定该数据包要去的目标网络
3、将&出来的结果和目标网络(Destination)进行比较
4、在路由器中找到这个目标网络,这个目标网络就是下一跳的目的地。
此时有另一个目的IP202.10.1.2
1、重复上述步骤发现路由表中并没有目标网络
2、那么路由器下一跳的目的地就是该路由器配置的默认网关
3、通过Iface接口发送报文
注:数据报位于不同的路由器中的网络号是不一样的。子网掩码越来越长,说明数据报去往的目标网络越来越具体。
3、路由表生成算法
路由表可以由网络管理员手动维护(静态路由), 也可以通过一些算法自动生成(动态路由),例如距离向量算法, LS算法, Dijkstra算法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