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和朋友去看电影,票是各自买的,买了票才发现自己比朋友买的票贵。一问才知道,朋友是新注册的账号,价格比我的便宜不少。
这就让我想起来之前看到的一个词“大数据杀熟”。
说现在一些互联网平台和商家已经成佛了,不“杀生”都改“杀熟”了。
所谓“大数据杀熟”,是指同样的商品或服务,老客户看到的价格,要比新客户要贵。
平台会搜集很多的用户信息,然后根据这些用户信息,给出不同的价格和优惠。
这种策略的目的,其实是为了留着新客户——以“杀熟”的方式“惠新”。
用更有竞争力的价格,吸引新客户,至于吸引新客户的成本,就转移到老客户身上。
“大数据杀熟”,对于每个活在互联网世界里的人都不是个陌生词汇,据公开资料记载,“大数据杀熟”是在2018年被广泛关注和报道的。
杀熟”的形式多样,主要有三种表现:
一是根据用户使用的设备不同而差别定价,比如针对苹果用户与安卓用户制定的价格不同;
二是根据用户消费时所处的场所不同而差别定价,比如对距离商场远的用户制定的价格更高;
三是根据用户消费频率的不同而差别定价,一般来说,消费频率越高的用户对价格承受能力也越强。
那么大数据背后的杀熟原理究竟是怎样的呢?总结来看,简单的流程如下图所示。
那么我们可以怎么去对付“杀熟”呢?
1.多账号对比分析。通过备用手机,连上无线网络后不注册账号,在目标平台上进行商品价格监测,与正常的搜索价格进行对比。
2.注册多个账号。能在一定程度上避免平台采用信息拼接方式,获取用户的更多信息。
3.线上线下比对。去实体店,或在不同平台、不同 APP 之间进行价格比对。
总的来说,面对大数据“杀熟”的趋势,作为用户的我们,要守护好自己的权利,积极履行监督和举报的权利,帮助算法推荐服务重获新生;而作为商家,应该反思大数据的各种不同用法,在利用大数据为消费者提供个性化服务的同时,遵守合规合法的交易原则,让整个行业回到健康发展轨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