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原文《11万字智慧环卫管理平台综合解决方案word2023》word(获取来源见文尾),本文精选其中精华及架构部分,逻辑清晰、内容完整,为快速形成售前方案提供参考。
目 录
第1章 项目概述
1.1 项目名称
1.2 项目单位
1.3 项目建设背景
1.3.1 环卫业务发展背景
1.3.2 环卫信息化发展背景
1.3.3 智慧环卫管理平台建设背景
1.4 项目建设概况
1.4.1 建设目标
1.4.2 建设内容
1.4.3 建设周期
1.5 编制依据
1.5.1 政策依据
1.5.2 行业技术依据
1.5.3 概算编制依据
1.6 建设原则
1.6.1 统筹兼顾
1.6.2 稳定性
1.6.3 安全性
1.6.4 可维护性
1.6.5 易操作性
1.6.6 可扩展性
1.6.7 开放性
第2章 项目建设单位与职能
2.1 项目建设单位
2.2 职能
第3章 项目建设必要性和可行性
3.1 项目建设必要性
3.1.1 政策层面加强清扫保洁的需要
3.1.2 市场化运营凸显科学监管的需要
3.1.3 城市精细化管理的需要
3.1.4 管理手段提升的需要
3.1.5 管理层次深入,提升数据价值的需要
3.1.6 精细化的监管平台,节约办公经费
3.1.7 提升政府管理能力
3.1.8 提高人民幸福指数
3.2 项目建设可行性
3.2.1 符合国家环卫信息化系统建设的总体规划和要求
3.2.2 可借鉴的其它城市的先进经验
3.2.3 信息化项目建设有良好的基础
第4章 项目需求分析
4.1 总体需求分析
4.2 环卫业务管理难点
4.2.1 作业人员难以精细化管理
4.2.2 作业车辆难以监管
4.2.3 难以对垃圾收运效率、收运作业规范性监管以及垃圾中转站实时监管
4.2.4 公厕缺乏精细化管理
4.3 体制机制需求分析
4.3.1 业务流程需求分析
4.3.2 评价体系的建立
4.4 基础数据需求分析
4.4.1 环卫专题部件数据
4.4.2 数据总体要求
4.5 垃圾分类需求分析
4.5.1 垃圾分类综合数据库建设需求
4.5.2 垃圾分类综合展示平台需求
4.5.3 垃圾分类收运车辆管理需求
4.5.4 垃圾分类人员管理需求
4.5.5 垃圾分类中转站(分拣中心)需求
4.5.6 垃圾分类终端处置管理需求
4.5.7 垃圾分类填报系统需求
4.5.8 垃圾分类案件协同处置平台需求
4.5.9 垃圾分类综合考核平台需求
4.6 应用系统需求分析
4.6.1 系统功能要求
4.6.2 系统性能需求
4.6.3 系统培训需求
4.6.4 系统试运行
4.6.5 其他需求
4.7 运行环境需求分析
4.7.1 网络平台建设需求
4.7.2 主机和储存平台需求
4.7.3 基础软件建设需求
4.7.4 系统安全平台需求
4.7.5 智能终端建设需求
4.7.6 大屏幕设备需求
4.7.7 电脑终端需求
4.7.8 环卫调度指挥中心需求
第5章 项目总体设计方案
5.1 系统设计原则
5.1.1 技术设计原则
5.1.2 安全性原则
5.1.3 先进性原则
5.2 采用关键技术
5.2.1 移动互联技术
5.2.2 物联网技术
5.2.3 云计算技术
5.2.4 虚拟化技术
5.3 技术路线
5.3.1 基于技术领先的J2EE框架
5.3.2 基于强大灵活的Spring框架
5.3.3 采用开源的Eclipse集成开发环境
5.3.4 采用面向服务的应用程序开发方法
5.3.5 采用门户技术集成系统
5.3.6 GIS技术、空间数据库技术与Internet技术结合,实现信息服务Web化
5.4 标准规范建设内容
5.4.1 信息采集、更新、共享标准
5.4.2 平台信息安全保障体系
5.4.3 平台运维管理体系
5.4.4 硬件标准规范体系
5.4.5 应用平台标准规范体系
5.4.6 应用支撑平台标准规范
5.4.7 考核评价体系
第6章 项目详细建设内容
6.1 体制机制建设
6.1.1 坐席人员建设
6.1.2 环卫清扫保洁评价考核体系
6.2 环卫综合数据库建设
6.2.1 数据建设内容
6.2.2 外部数据接入
6.2.3 数据库设计规范
6.2.4 数据库维护管理
6.3 应用系统建设方案
6.3.1 智慧环卫一体化综合监管平台
6.3.2 生活垃圾分类综合监管平台
6.3.3 应用维护及系统对接管理
6.4 数据处理和存储系统建设方案
6.4.1 采用MySQL Cluster开源数据库集群方案
6.4.2 采用双缓存技术提高并发性能
6.5 主要软硬件选型原则
6.5.1 主要软件选型原则
6.5.2 主要硬件选型原则
6.6 系统软件物理部署方案
6.6.1 云资源申请
6.6.2 虚机部署
6.6.3 软件应用部署
6.6.4 应用测试及试运行
6.6.5 正式上线
6.7 终端硬件建设
6.7.1 电脑终端设备建设
6.7.2 大屏幕系统建设
6.7.3 环卫调度指挥中心建设
6.7.4 智能终端设备建设
6.8 网络系统建设
6.8.1 网络系统建设概述
6.8.2 网络系统建设要求
6.9 安全系统建设
6.9.1 安全概述
6.9.2 安全风险分析
6.9.3 网络安全建设目标
6.9.4 设计原则
6.9.5 安全系统解决方案
6.10 备份系统建设方案
6.11 运行维护建设
6.11.1 运维概述
6.11.2 总体运维要求
6.11.3 运维服务模式
6.12 环保、消防、职业安全卫生和节能措施的设计
6.12.1 环境影响分析
6.12.2 环保措施及方案
6.12.3 消防措施
6.12.4 职业安全和卫生措施
6.12.5 节能措施设计
第7章 项目实施保障
7.1 项目组织机构
7.2 项目实施步骤计划
7.3 项目进度管理
7.4 影响项目进度的因素和对策
7.5 实施进度的控制
第8章 培训方案
8.1 培训目的
8.2 培训对象
8.3 培训方式
8.3.1 按培训场合分
8.3.2 按培训组织方式分
8.4 培训教材
8.5 培训考核
8.5.1 基本原则
8.5.2 考核内容、标准及评定方法
8.5.3 考核结果
8.6 意见反馈
8.7 效果跟踪
第9章 建设效益
9.1 环境效益
9.2 经济效益
9.3 社会效益
9.4 管理效益
第10章 风险分析、管理及风险规避
10.1 风险分析
10.2 风险管理
10.3 监督机构
10.4 长期的合作关系
10.5 项目全过程的监督
10.6 风险规避
第1章 项目总体设计方案
1.1 系统设计原则
1.1.1 技术设计原则
1.1.1.1 分层设计
MVC模式,就是用控制器来管理用户输入、输出和图形界面。数据来自模型部分。模型Model实际上集中管理了业务数据。这使对同一种业务数据展现多种图形界面成为了可能。MVC模式,分离了显示逻辑和业务逻辑。
1.1.1.2 松散耦合
面向对象的软件开发和设计的目标之一就是高聚合性和低耦合性。用简单直白的说法,最大聚合就是指类(模块)的封装性要好,功能紧凑而独立;最小耦合就是指类(模块)之间的关联和牵扯越少越好。
1.1.1.3 可扩展性强
可扩展性是软件设计的原则之一,它以添加新功能或修改完善现有功能来考虑软件的未来成长。可扩展性是软件拓展系统的能力。简单地说,可扩展性就是关于如何处理更大规模的业务。
1.1.1.4 可维护性高
可维护性是所有软件都应该具备的基本特点。在软件设计的每个阶段都应该努力提高系统的可维护性,在每个阶段结束前的审查和复审中.应着重对可维护性进行复审。
在需求分析阶段的复审中,应对将来要扩充和修改的部分加以说明。在讨论软件可移植性问题时.要考虑可能影响软件维护的系统界面。
在软件设计的复审中.应从便于修改、模块化和功能独立的目标出发.评价软件的结构和过程.从软件质量的角度全面评审数据没计、总体结构设汁、过程设计和界面设计。还应对将来可能修改的部分预先做准备。
在软件代码复审中,应强调编码风格和内部说明文档这两个影响可维护性的因素。最后.每一阶段性测试部应指出软件正式交付之前.应陔进行的预防性维护。在完成每项维护工作后,都应陔对软件维护本身进行仔细认真的复审。为了从根本上提高软件系统的可维护性。人们正试图通过直接维护软件规格说明来维护软件.同时也在大力发展软件重用技术。
1.1.2 安全性原则
本系统建设必须在统一标准和统一规划的指导下开展,相关技术、标准、协议和接口必须遵循国家以及省市的有关规定,保证系统的标准性、规范性、开放性和实用性。要正确处理发展与安全的关系,综合平衡安全成本和效益。建立和完善标准化体系和安全保障体系。
1.1.3 先进性原则
系统建设将达到国内领先水平。在满足实用的基础上,系统建设应从规划、设计到实施和运行管理,采用先进、稳定、能满足需求的主流产品,并能随着计算机技术和云计算技术等技术的发展不断升级,保持平台的先进性、实用性和前瞻性。
1.2 采用关键技术
1.2.1 移动互联技术
移动互联正逐渐渗透到人们生活的各个领域,作为最便捷、最时尚、最值得信赖的技术和业务,正在深刻地改变着信息时代的生活、也给城市的发展带来全新的活力和动力。移动互联技术侧重基于移动互联的智能终端应用,是智慧环卫管理的主要展现手段。
1.2.2 物联网技术
物联网是指通过各种信息传感设备,如传感器、射频识别(RFID)技术、全球定位系统、红外感应器、激光扫描器、气体感应器等各种装置与技术,实时采集任何需要监控、连接、互动的物体或过程,采集其声、光、热、电、力学、化学、生物、位置等各种需要的信息,与互联网结合形成的一个巨大网络。其目的是实现物与物、物与人,所有的物品与网络的连接,方便识别、管理和控制。
物联网是一个基于互联网、传统电信网等信息承载体,让所有能够被独立寻址的普通物理对象实现互联互通的网络。它具有普通对象设备化、终端互联化和服务智能化三个重要特征。物联网为智慧城市提供了坚实的技术基础。物联网为智慧城市提供了城市的感知能力,并使得这种感知更加深入、智能。通过环境感知、水位感知、照明感知、城市管网感知、移动支付感知、个人健康感知、无线城市门户感知、智能交通的交互感知等,智慧城市才能实现市政、民生、产业等方面的智能化管理。
物联网的主要目标之一是实现智慧城市,许多基于物联网的产业和应用都是服务于智慧城市的主流应用的。换句话说,智慧城市是物联网的靶心。
1.2.3 云计算技术
云计算是一种基于网络的支持异构设施和资源流转的服务供给模型,侧重于信息的处理与存储,通过平台进行数据整合,实现协同工作。云计算可以实现资源的按需分配、按量计费,达到按需索取的目标,最终促进资源规模化,促使分工的专业化,有利于降低单位资源成本,促进网络业务创新。
智慧城市是以多应用、多行业、复杂系统组成的综合体。多个应用系统之间存在信息共享、交互的需求。各不同的应用系统需要共同抽取数据综合计算和呈现综合结果。如此众多繁复的系统需要多个强大的信息处理中心进行各种信息的处理。
云计算数据中心具备传统数据中心、单应用系统建设无法比拟的优势、随需应变的动态伸缩能力以及极高的性能投资比。
1.2.4 虚拟化技术
在计算机中,虚拟化(英语:Virtualization)是一种资源管理技术,是将计算机的各种实体资源,如服务器、网络、内存及存储等,予以抽象、转换后呈现出来,打破实体结构间的不可切割的障碍,使用户可以比原本的组态更好的方式来应用这些资源。这些资源的新虚拟部份是不受现有资源的架设方式,地域或物理组态所限制。一般所指的虚拟化资源包括计算能力和资料存储。
在实际的生产环境中,虚拟化技术主要用来解决高性能的物理硬件产能过剩和老的旧的硬件产能过低的重组重用,透明化底层物理硬件,从而最大化的利用物理硬件。
本次信息管理系统建设会将采购的硬件设备通过虚拟化技术的方式进行性能融合,以实现服务器的最大应用价值。
1.3 技术路线
1.3.1 基于技术领先的J2EE框架
Java 2平台企业版(Java 2 Platform Enterprise Edition,J2EE)是一种利用Java 2平台来简化诸多与多级企业解决方案的开发、部署和管理相关的复杂问题的体系结构。J2EE技术的基础就是核心Java平台或Java 2平台的标准版,J2EE不仅巩固了标准版中的许多优点,例如“编写一次、到处运行”的特性、方便存取数据库的JDBC API、CORBA技术以及能够在Internet应用中保护数据的安全模式等等,同时还提供了对 EJB(Enterprise JavaBeans)、Java Servlets API、JSP(Java Server Pages)以及XML技术的全面支持。
1.3.2 基于强大灵活的Spring框架
Spring 框架是一个分层架构,由 7 个定义良好的模块组成。Spring 模块构建在核心容器之上,核心容器定义了创建、配置和管理 bean 的方式。
组成 Spring 框架的每个模块(或组件)都可以单独存在,或者与其他一个或多个模块联合实现。
Spring 框架的功能可以用在任何 J2EE 服务器中,大多数功能也适用于不受管理的环境。Spring 的核心要点是:支持不绑定到特定 J2EE 服务的可重用业务和数据访问对象。毫无疑问,这样的对象可以在不同 J2EE 环境 (Web 或 EJB)、独立应用程序、测试环境之间重用。
1.3.3 采用开源的Eclipse集成开发环境
Eclipse一个可扩展的IDE框架,使用它可以很方便基于J2EE框架进行应用程序开发,并可以通过安装JUnit、FindBugs、CheckStyle等插件,进行代码质量检查和单元测试,保证产品质量。
1.3.4 采用面向服务的应用程序开发方法
面向服务的应用程序开发(Services-oriented development of application,SODA)是一种重要的开发模型,它使得系统建设能够在转换到面向服务架构(service-oriented architecture,SOA)的过程中调整业务流程。
SODA首先以创建和组装服务和服务合同为中心,而把设计和实现用于实现服务的对象和组件推迟到解决粗粒度服务合同之后。对SODA而言,所有的资源都被认为是服务(从前端的UI组件到与后端外部业务合作伙伴的交互)。SODA开发人员更多地注重应用程序内部及其相互之间的数据流和流程流。
1.3.5 采用门户技术集成系统
门户技术(PORTAL)就是将各种应用系统、数据等资源集成到一个信息管理平台之上,并以统一的用户界面提供给用户的技术。本项目采用门户技术集成各业务应用子系统,实现单点登陆,并具备新增子系统入户功能。
1.3.6 GIS技术、空间数据库技术与Internet技术结合,实现信息服务Web化
海量地图数据的共享应用,对系统运行的网络环境提出非常高的要求,地图用户的不断增长,也对服务器和网络环境提出更高要求。
GIS技术与Web技术的结合形成的WebGIS技术,使地图数据在网上发布成为可能,用户可以通过浏览器进行地理信息的各种操作。与C/S结构的GIS应用系统不同,WebGIS服务器向客户端发送的一般是最终生成的地图影像的图片,用户无法直接存取地图资源库,从而真正保证了原始地图数据的应用安全。
系统采用空间数据库技术,对空间数据进行有效组织,并通过负载均衡技术,在多服务器环境中实现最佳的系统运行效率。通过WebGIS技术大大降低了对网络带宽的运行要求,从而满足政府部门在政务专网上对地图数据应用的要求。
1.4 标准规范建设内容
1.4.1 信息采集、更新、共享标准
Ø 信息采集原则
政府部门应当明确本部门数据采集、发布、维护的规范和程序,确保数据的正确性、完整性、时效性。
Ø 信息采集方式
应当以数字化的方式采集、记录和存储部门的业务信息资源,非数字化信息应当按照相关技术标准,开展数字化改造。
Ø 信息更新
智慧环卫管理平台对所有相关信息资源实行动态管理,对所形成的信息在规定时间内按要求进行更新,比如地理信息数据等。
Ø 信息共享
部门应当明确界定信息资源共享的种类、范围和条件,明确共享信息的名称、数据格式、提供方式、共享类别、提供部门和更新时限要求等内容。
1.4.2 平台信息安全保障体系
在智慧环卫管理平台的建设过程中,平台的信息安全是项目建设必不可少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需要引起足够重视的。网络与信息安全不仅关系到信息系统的健康发展,而且已经成为国家安全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Ø 强化安全保密意识,高度重视信息安全,是确保智慧环卫管理平台信系统安全运行的前提条件
目前的信息系统大部分采用开放式的操作系统和网络协议,存在着先天的安全隐患。网络攻击、黑客入侵、病毒传播、自然灾害、系统故障和内部人员违规操作等都对信息系统的安全构成极大威胁。因此信息安全保障工作是一项关系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全局的长期任务。
Ø 建立完善的管理制度,是做好信息安全保障工作的重要基础
确保智慧环卫管理平台网络的信息安全,必须加强信息安全法治建设和标准化建设,严格按照规章制度和工作规范进行操作。如果我们能够不懈的坚持实行和规范制度规范,就能把不安全因素降到最低。
Ø 建立信息安全组织体系,落实安全管理责任制,是做好信息安全保障工作的关键
在实际的网络安全问题中,绝大部分都是由于管理问题造成的。因此建立信息安全管理机构,加强组织协调,发挥其统筹规划、科学管理、宏观调控和决策的作用,强化信息安全管理,形成全方位的信息安全管理组织体系。
Ø 结合实际注重实效,正确处理信息安全“五大关系”是确保信息安全投资效益的最佳选择
在项目建设中,信息安全方面的投资往往是很大金额的,结合项目实际,正确处理和把握与信息安全相关的“五大关系”,使有限的资金发挥出最大的社会效益。
1) 正确处理好发展与安全的关系。
2) 正确处理安全成本与效益的关系。
3) 正确处理信息安全与共享(信息公开和保密)的关系
4) 正确处理安全管理与技术的关系。
5) 正确处理信息安全工作中应急事件处理与建立长效机制的关系。
1.4.3 平台运维管理体系
项目运维服务的目标是:结合智慧环卫管理平台的实际情况,满足日常运行服务需求、快速恢复用户使用,将无序的突发事件有序化,将纸制的配置管理信息化,问题管理科学化,实施管理风险可控制化,以及变更记录化,提高信息化设备的运行维护效率,确保信息系统正常运行,信息化基础设备日常运行维护包括服务器运维管理、网络和信息安全设备维护、网络通信及设备间环境维护等内容,巩固信息化建设成果,高效的发挥信息系统的作用,进而保障智慧环卫管理平台使用工作顺利开展。
1.4.4 硬件标准规范体系
Ø 主机系统
服务器平台是应用软件及相关系统软件的承载、运行的硬件平台,根据应用功能及所承载的系统软件的不同,可分为数据库服务器、应用服务器、GIS服务器、防病毒服务器等。
主机系统的设计应充分考虑一下原则:
先进性、实用性:设备选型时考虑先进性与实用性相结合,从实用的角度出发,选择目前国内的主流机型。
事务处理能力:在服务器选型时主要考虑其事务处理能力,不片面追求其CPU的速度和内存的空间。
I/O处理能力:××市智慧环卫管理平台项目日常系统运行过程中访问用户多,数据流量大,数据交换频繁,且随着日后平台的拓展建设,将会有更大的数据流量产生,这就决定了未来信息系统运行中主要的瓶颈在于系统的I/O处理能力,选择I/O处理能力强的服务器和高效的存储解决方案是选型中的要点。
安全可靠性:智慧环卫管理平台系统需要7*24小时不间断的运行,对系统的可靠性要求很高,在选型时不仅要求选择单机可靠性高(如采用多路CPU、内存CHIPKILL技术、冗余电源等),而且要选择能够提供好的集群解决方案的品牌。
可扩充、升级能力:在系统选型时,要考虑到系统今后的发展情况,在设备选型时留有一定的余地,原厂商的可持续发展能力也是衡量设备可扩充、升级能力的重要标准。
厂家的售后服务:厂家的售后服务质量如何,是选择产品时的一个重要因素。衡量厂家售后服务水平的标准主要包括:产品的质量、响应时间、备品备件的储备、故障诊断手段、故障排除时间和售后服务的体系。
最高性价比:用户方希望以最低的价格获得最优的性能是永远不变的道理。
Ø 智能终端设备
考虑到智能终端标准化发展进程以及智能终端未来的发展方向,将智能终端标准化体系分为基础、公共、基础通信和其他四个部分。其中基础类标准涵盖了延续终端所遵循的基础标准。因为智能终端具备有开放式的操作系统和互联网接入能力,智能终端的交互性体现在不仅仅和网络前端的交互,也可通过智能终端设备之间的交互。本期项目建设中所涉及到的智能终端设备均符合国家有关部门制定的产品标准。
1.4.5 应用平台标准规范体系
应用平台系统标准规范体系是针对具体应用系统开发的专用标准,其目的是规范系统的开发与建设工作,以便于不同系统在信息、流程、交换接口等多方面进行整合与集成,开展系统验收、标准符合性检测和认证等。该类标准通常涉及应用系统的基本构架、软硬件要求、基本功能要求、基本数据要求、基本的数据交换格式要求、基本的业务流程要求等。
1.4.6 应用支撑平台标准规范
应用支撑是基于可信消息管控的应用支撑架构,以安全支撑为基础、承载业务系统协同工作的软硬件综合平台,能提供统一的接入认证与授权服务以及可信的应用传输与信息交换服务。
应用支撑标准分体系通过制定统一接入认证、安全浏览门户、可靠信息交换、可信应用传输以及系统间的接口规范,为本项目各应用系统提供安全服务和可信应用环境,实现安全互联互通和安全信息共享。
1.4.7 考核评价体系
科学合理的综合评价体系是保障智慧环卫管理平台长效运行的基础,同时评价结果如何运用是决定综合评价体系是否有效的关键。
Ø 考核评价体系的目的
1) 客观真实地反映各区域环卫管理的现状和水平;
2) 对环卫作业进行过程监控和评价,及时发现环卫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以便于及时进行调整和改进;
3) 对环卫管理各部门的工作业绩进行客观科学的评价,及时了解各部门的工作状况,促进各部门工作效率、管理水平的提高;
4) 对智慧环卫管理平台工作流程的各个环节及相应工作岗位进行监督和评价,促使新工作流程顺利实现完整“闭环”和环卫问题及时解决。
Ø 考核评价体系的建设
通过对各评价对象(环卫管理部门、管理人员、管理岗位以及工作质量等)设计的各项评价指标,利用加权综合评分法,对每个评价对象由系统自动生成评价结果。
1.1.1 数据建设内容
1.1.1.1 基础数据
1.1.1.1.1 智慧环卫综合监管基础数据
1.1.1.1.1.1 道路路段
1.1.1.1.1.1.1 路段属性
路段图层:道路名称、道路编号、起点、终点、道路走向、道路等级、道路类型、道路长度、总面积、主路面积、辅路面积、人行道面积、绿化带面积、隔离带面积、是否有护栏、道路坐标;
属性数据:所属区域编号、所属区域、所属标段、所属标段名称、作业单位;
路段作业数据:作业车速、最大速度、作业时段、路段长度、车辆类型、作业车速、最大速度、有效覆盖次数、有效作业次数、有效作业里程、作业完成率、违规次数、作业开始时间、作业结束时间、采集时间。
1.1.1.1.1.1.2 数据来源
路段图层及属性通常来源于数据普查及内业处理。结合现有路段数据现状,路段图层数据可基于现有的CAD数据经过分层等预处理,结合数据检查和属性整理转SHP图层;路段作业数据通过作业车辆的实时作业数据采集和定时统计计算。
1.1.1.1.1.2 作业标段
1.1.1.1.1.2.1 标段属性
基础属性:系统标识、标段编号、标段名称、有效期开始时间、有效期结束时间、主干道个数、街巷个数、公厕个数、中转站个数;
管理属性:所属合同、所属区域、所属部门、责任单位、责任人、联系电话;
作业要求:应作业里程、关联路段、有效作业里程、作业完成率、综合作业完成率。
1.1.1.1.1.2.2 数据来源
标段数据通过对接现有环卫平台获取标段数据,同时系统提供的维护工具完成补录和编辑。
1.1.1.1.1.3 作业网格
1.1.1.1.1.3.1 网格属性
基础属性:网格编码、网格名称、网格类型、区域名称、坐标串、更新时间、启用标识、最小X、最小Y、最大X、最大Y。
管理属性:责任公司、联系电话、作业人数、作业报警、报警地点、报警时间、报警类型。
1.1.1.1.1.3.2 数据来源
依据业务管理现状和现运行环卫系统制作作业网格图层。系统提供配置维护工具,可实现对作业网格图层数据的检查、导入。同时完成管理属性的相关配置。管理属性依据实时作业轨迹等数据进行实时采集和计算。
1.1.1.1.1.4 环卫车辆
1.1.1.1.1.4.1 数据属性
基础属性:车辆标识、车牌号码、设备编码、车辆类型、车辆品牌、车辆型号、车辆颜色、车辆吨位、制造厂家、车辆用途、采购日期、服役日期、备注、图片。
作业属性:所属部门、所属单位、责任部门、停车场所、作业场所、作业人员等。
1.1.1.1.1.4.2 数据来源
车辆数据需对接现有环卫系统,支持接口接入和表格批量导入。同时,系统提供配置维护工具对环卫车辆进行配置维护,包括属性字段编辑、所属部门配置、关联GPS设备等。环卫车辆作业的GPS轨迹通过系统对接采集。
1.1.1.1.1.5 环卫人员
1.1.1.1.1.5.1 数据属性
基础属性:人员标识、姓名、编号、性别、联系电话、出生日期、年龄、户籍、家庭情况、家庭地址、家庭电话、办公地址、办公电话、人员属性、手环设备号、备注、图片。
作业属性:所属部门、是否在编、管理公司、作业区域、工作时段、所属岗位。
1.1.1.1.1.5.2 数据来源
人员数据需对接现有环卫系统,支持接口接入和表格批量导入。同时,系统提供配置维护工具对环卫人员进行配置维护,包括属性字段编辑、所属部门维护等。
1.1.1.1.1.6 环卫工人作息场所
1.1.1.1.1.6.1 数据属性
基础属性:场所编码、场所名称、设施类别、地址、坐标X、坐标Y、启用日期、造价、空地面积、建筑面积。
管理属性:所属区域、所属街道、运营单位、权属单位、使用单位、使用总人数。
1.1.1.1.1.6.2 数据来源
通过外业数据普查和内业成果整理。同时,系统提供对休息场所数据的编辑和导入等进行维护。
1.1.1.1.1.7 环卫责任主体
1.1.1.1.1.7.1 数据属性
基础属性:部门标识、部门名称、部门描述、上级标识、区域标识、注册地址、法定代表人、联系方式、负责人、负责人联系方式、办公电话、邮政编码、考核标识。
1.1.1.1.1.7.2 数据来源
环卫部门数据需对接现有环卫系统,支持接口接入和表格批量导入。同时系统提供配置维护工具对环卫部门进行配置维护。
1.1.1.1.2 垃圾分类基础数据
1.1.1.1.2.1 分类作业网格
1.1.1.1.2.1.1 数据属性
基础数据:网格编码、网格名称、区域名称、坐标、更新时间、启用标识、最小X、最小Y、最大X、最大Y。
监测数据:网格作业人数、报警次数、报警地点、报警时间、报警类型。
1.1.1.1.2.1.2 数据来源
基础数据来源于系统录入或Excel导入网格数据;监测数据来源于系统定时监测作业网格的报警情况。
本次项目重新制作作业网格图层,在配置维护系统中导入,完成相关配置。监测数据来源于系统定时监测作业网格的报警情况。
1.1.1.1.2.2 分类基础数据
1.1.1.1.2.2.1 数据属性
基础数据:小区名称、覆盖居民户数、垃圾分类投放点数量、垃圾设备智能设备名称、数量、垃圾分类工作开始实施时间、分类企事业单位、管理居民信息、姓名、所属户、绑定手机号、分类账户卡号、居民类型、实现收集车辆基础信息管、车辆作业类型、车牌号、车辆服务范围、运往终端、负责人、联系方式、智能设备设备名称、设备用途、设备编号、设备所在位置、垃圾分类相关工作人员信息。
属性数据:所属区域、所属街道、所属社区、运营单位、工作人员数。
1.1.1.1.2.2.2 数据来源
基础数据、属性数据来源于系统录入或导入部件普查结果。
1.1.1.1.2.3 分类人员作息场所
1.1.1.1.2.3.1 数据属性
基础数据:场所编码、场所名称、设施类别、地址、坐标X、坐标Y、启用日期、造价、空地面积、建筑面积。
属性数据:所属区域、所属街道、所属社区、运营单位、所属权归属分类、使用单位、使用总人数。
1.1.1.1.2.3.2 数据来源
基础数据、属性数据来源于系统录入或导入部件普查结果。
1.1.1.1.2.4 垃圾分类车辆
1.1.1.1.2.4.1 数据属性
基础数据:车辆标识、车牌号码、设备编码、车辆类型、车辆品牌、车辆型号、车辆颜色、车辆吨位、制造厂家、车辆用途、采购日期、服役日期、备注、图片。
属性数据:所属区域、所属部门、所属单位、责任部门、停车场所、作业场所、作业人员。
1.1.1.1.2.4.2 数据来源
基础数据和属性数据来源于系统录入或导入车载厂家提供的Excel表格数据。
1.1.1.1.2.5 垃圾分类人员
1.1.1.1.2.5.1 数据属性
基础数据:人员标识、姓名、编号、性别、联系电话、出生日期、年龄、户籍、家庭情况、家庭地址、家庭电话、办公地址、办公电话、人员属性、手环设备号、备注、图片。
属性数据:所属区域、所属部门、在编、管理公司、作业区域、工作时段。
1.1.1.1.2.5.2 数据来源
基础数据和属性数据来源于系统录入或导入人员模板Excel表格数据。
1.1.1.1.3 环卫终端设施基础数据
1.1.1.1.3.1 公厕
1.1.1.1.3.1.1 数据属性
基础属性:公厕名称、公厕编码、启用日期、公共厕所类型、公共厕所类别、造价、建筑面积、占地面积、男蹲(座)位数、女蹲(座)位数、男站位数、公共厕所服务时间、公共厕所管理形式、污物冲洗形式、保洁形式、无障碍蹲位、是否有第三卫生间、导向标识、收费情况、坐标X、坐标Y、多媒体资料数据。
管理属性:所属区域、所属街道、所属社区、非环卫部门厕所分类、所有权归属分类、规划许可、运营单位、责任人。
作业数据:保洁时间、开发时间、保洁考勤次数。
1.1.1.1.3.1.2 数据来源
公厕数据通过对接现有环卫系统获取,基于现有成果进行更新维护。系统提供配置维护工具,可实现对公厕图层数据的导入和编辑。作业数据主要用于针对公厕的日常考核。
1.1.1.1.3.2 垃圾中转站
1.1.1.1.3.2.1 数据属性
基础属性:中转站名称、中转站编码、启用日期、造价、设备投资、垃圾类型、建筑面积、占地面积、日均设计转运量、日均转运量、工作人员数、垃圾运向分类、中转垃圾运距、机械数量、坐标X、坐标Y、多媒体资料数据。
管理属性:所属区域、所属街道、所属社区、所有权归属分类、运营单位。
1.1.1.1.3.2.2 数据来源
基于现有环卫系统的设施数据进行普查、整理和补录。同时,系统提供对中转站数据的编辑和导入等进行维护。
1.1.1.1.3.3 垃圾焚烧厂
1.1.1.1.3.3.1 数据属性
基础属性:焚烧厂编码、焚烧厂名称、设施类别、地址、坐标X、坐标Y、启用日期、所属情况、造价、占地面积、处置方式、设计处理能力、实际处理能力、年处理量、年运行成本、年发电量、多媒体资料等。
管理属性:所属区域、运营单位、工作人员数、垃圾计量、运行数据。
1.1.1.1.3.3.2 数据来源
基于现有环卫系统的设施数据进行普查、整理和补录。同时,系统提供对焚烧厂数据的编辑和导入等维护功能。
1.1.1.1.3.4 垃圾填埋场
1.1.1.1.3.4.1 数据属性
基础属性:填埋场编码、填埋场名称、设施类别、地址、坐标X、坐标Y、启用日期、所属情况、造价、占地面积、处置方式、设计处理能力、实际处理能力、年处理量、年运行成本、生化装置、多媒体资料数据。
管理属性:所属区域、运营单位、工作人员数、垃圾计量、运行数据。
1.1.1.1.3.4.2 数据来源
通过外业数据普查和内业成果整理。同时,系统提供对填埋场数据的编辑和导入等维护功能。
1.1.1.1.3.5 餐厨垃圾处理厂数据
1.1.1.1.3.5.1 数据属性
基础数据:处理厂编码、处理厂名称、设施类别、地址、坐标X、坐标Y、启用日期、所属情况、造价、占地面积、处置方式、设计处理能力、实际处理能力、年处理量、年运行成本、生化装置、运营单位、多媒体资料数据。
属性数据:所属区域、所属街道、所属社区、运营单位、工作人员数。
1.1.1.1.3.5.2 数据来源
基础数据、属性数据来源于系统录入或导入部件普查结果。
1.1.1.1.3.6 大件垃圾处置厂数据
1.1.1.1.3.6.1 数据属性
基础数据:处理厂编码、处理厂名称、设施类别、地址、坐标X、坐标Y、启用日期、所属情况、造价、占地面积、处置方式、设计处理能力、实际处理能力、年处理量、年运行成本、运营单位、多媒体资料数据。
属性数据:所属区域、所属街道、所属社区、运营单位、工作人员数。
1.1.1.1.3.6.2 数据来源
基础数据、属性数据来源于系统录入或导入部件普查结果。
1.1.1.1.3.7 粪便处理厂数据
1.1.1.1.3.7.1 数据属性
基础属性:粪便处理厂编码、粪便处理厂名称、设施类别、地址、坐标X、坐标Y、启用日期、所属情况、造价、占地面积、处置方式、设计处理能力、实际处理能力、年处理量、年运行成本、生化装置、运营单位、多媒体资料数据。
管理属性:所属区域、运营单位、工作人员数、垃圾计量、运行数据。
1.1.1.1.3.7.2 数据来源
通过外业数据普查和内业成果整理。同时,系统提供对粪便处理厂数据的编辑和导入等进行维护。
1.1.1.1.3.8 视频监控
1.1.1.1.3.8.1 数据属性
基础属性:地址、X坐标、Y坐标、是否可用、分组标识、服务标识、排序标识、Sim卡号、视频类型、是否在线、设备名称、视频来源、视频播放链接、区域标识等。
1.1.1.1.3.8.2 数据来源
基于现有环卫系统的视频监控数据进行普查、整理和补录。同时,系统提供对视频点位的编辑和导入等进行维护。
1.1.1.2 业务数据
1.1.1.2.1 作业人员轨迹数据
1.1.1.2.1.1 数据属性
实时轨迹数据:设备序号、人员标识、记录时间、经度坐标、纬度坐标、平面坐标X、平面坐标Y、地点、更新时间、处理标识。
历史轨迹数据:设备序号、人员标识、记录时间、经度坐标、纬度坐标、平面坐标X、平面坐标Y、地点、更新时间、处理标识。
1.1.1.2.1.2 数据来源
通过对接现有环卫系统或使用移动端获取的轨迹数据。数据对接后按管理需求进行索引、压缩和存储等处理。。
1.1.1.2.2 作业车辆轨迹数据
1.1.1.2.2.1 数据属性
实时轨迹数据:设备编码、平面坐标X、平面坐标Y、经度、纬度、速度、角度、记录时间、更新时间、状态、地点、道路标识、道路名称、今日里程、总里程、处理标识。
历史轨迹数据:设备编码、平面坐标X、平面坐标Y、经度、纬度、速度、角度、记录时间、更新时间、状态、地点、道路标识、道路名称、今日里程、总里程、处理标识。
1.1.1.2.2.2 数据来源
实时轨迹数据和历史轨迹数据通过对接现有环卫系统或对接车载GPS厂家,数据对接后按管理需求进行索引、压缩和存储等处理。
1.1.1.2.3 垃圾点收运数据
1.1.1.2.3.1 数据属性
业务数据:清运单位、清运点类型、清运点地址、X坐标、Y坐标、收集类型、清运量、清运时间。
1.1.1.2.3.2 数据来源
业务数据来源:来源于RFID标签数据对接或第三方系统对接。
1.1.1.2.4 垃圾分类运行数据
1.1.1.2.4.1 数据属性
垃圾计量数据:按垃圾四分类的各类垃圾的收运时间、收集重量、收运区域、收运企业名称、收运企业负责人、申报量。
1.1.1.2.4.2 数据来源
业务数据来源:垃圾分类数据系统填报或第三方系统对接。
1.1.1.2.5 餐厨垃圾运行数据
1.1.1.2.5.1 数据属性
垃圾计量数据:进场车辆、进场时间、毛重、净重、运输单位、司磅员、处置单位。
餐厨专题数据:餐饮企业数、运输公司数、收运车辆数、处置厂数、垃圾收运数据、餐厨垃圾产生数、已收运企业数、未收运企业数、收运完成进度。
1.1.1.2.5.2 数据来源
业务数据来源:餐厨垃圾监管系统业务数据对接、地磅数据对接。
1.1.1.2.6 大件垃圾运行数据
1.1.1.2.6.1 大件垃圾收运数据
1.1.1.2.6.1.1 数据属性
业务数据:收运车辆、收运时间、收集重量、收集企业数量、收运区域、收运企业名称、收运企业负责人、申报量。
1.1.1.2.6.1.2 数据来源
业务数据来源:平台收运登记记录或第三方系统对接。
1.1.1.2.6.2 大件垃圾处置数据
1.1.1.2.6.2.1 数据属性
业务数据:进场车辆、进场时间、毛重、净重、处置企业名称、处置企业负责人、申报量、回收量。
运行数据:预警数据、报警数据、地磅称重数据等。
1.1.1.2.6.2.2 数据来源
业务数据来源:大件垃圾处置场地磅数据对接。
1.1.1.2.7 中转站称重数据
1.1.1.2.7.1 数据属性
业务数据:运输车辆、车牌号、司机、运输单位、来源、区域、毛重、皮重、进场时间、出场时间、司磅员、中转站编号、中转站名称、称重日期。
1.1.1.2.7.2 数据来源
业务数据来源:来源于中转站地磅对接数据。
1.1.1.2.8 垃圾填埋运行数据
1.1.1.2.8.1 数据属性
垃圾计量数据:进场车辆、进场时间、毛重、净重、运输单位、司磅员、处置企业负责人。
运行数据指标:排放水质的氨氮、pH值、化学需氧量等。
1.1.1.2.8.2 数据来源
业务数据来源:垃圾填埋厂地磅数据对接、运行数据对接通过场区信息化系统。
1.1.1.2.9 垃圾焚烧运行数据
1.1.1.2.9.1 数据属性
垃圾计量数据:进场车辆、进场时间、毛重、净重、运输单位、司磅员、处置单位。
运行数据指标:炉温、风机风量、布袋压强、锅炉负荷、渗滤液水质、烟气排放(颗粒物、一氧化碳、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等。
1.1.1.2.9.2 数据来源
垃圾焚烧厂地磅数据对接及厂区信息化系统的对接。
1.1.1.2.10 粪便厂运行数据
1.1.1.2.10.1 数据属性
垃圾计量数据:进场车辆、进场时间、毛重、净重、运输单位、司磅员、处置单位。
视频监控数据:实时视频。
1.1.1.2.10.2 数据来源
业务数据来源:粪便厂地磅数据对接、实时视频对接。
1.1.1.2.11 机械化作业考核数据
1.1.1.2.11.1 路段作业采集数据
1.1.1.2.11.1.1 数据属性
实时作业数据:路段标识、路段名称、标段标识、标段名称、作业规则标识、作业类型标识、作业类型名称、作业车速、最大速度、作业时段、路段长度、作业车辆、车辆类型、作业车速、最大速度、有效覆盖次数、有效作业次数、有效作业里程、作业完成率、违规次数、作业开始时间、作业结束时间、作业年、作业月、作业日、采集时间。
1.1.1.2.11.1.2 数据来源
业务数据来源:来源于系统对接路段考核定时任务自动采集计算的结果。
1.1.1.2.11.2 车辆作业采集数据
1.1.1.2.11.2.1 数据属性
作业数据:作业公司、车辆编号、车辆类型、作业车速、最大速度、有效覆盖次数、有效作业次数、有效作业里程、作业完成率、违规次数、作业开始时间、作业结束时间、作业年、作业月、作业日、采集时间、作业时间、加水次数、油耗、作业路段。
1.1.1.2.11.2.2 数据来源
业务数据来源:来源于系统车辆运行情况定时任务自动采集结果或第三方系统对接。
1.1.1.2.12 环卫专项考核数据
1.1.1.2.12.1 考核登记数据
1.1.1.2.12.1.1 数据属性
业务数据:系统标识、考核月份、考核项目名称、考核单位名称、考核类型名称、评分类型、评分分类、评分子项、评分细则、扣分、扣款、位置、登记人名称、登记时间、备注、坐标X、坐标Y、样本点、关联案件类型、关联案件、考核标准基础分值、道路名称、道路类型、考核加分、登记日期、小类ID。
1.1.1.2.12.1.2 数据来源
业务数据来源:来源于系统平台端登记和移动端考核插件上报。
1.1.1.2.12.2 考核评价统计数据
1.1.1.2.12.2.1 数据属性
业务数据:时间、大类名称、小类名称、详情、得分、基础分值、人员名称、单位名称、道路名称、系统标识。
1.1.1.2.12.2.2 数据来源
业务数据来源:来源于考核案件流程及处置结果的采集计算结果。
1.1.1.2.13 报警监控数据
1.1.1.2.13.1 数据属性
报警数据:设备标识、报警用途(车辆、人员、公厕)、报警类型、报警内容、报警发生时间、报警次数、报警标识、报警值、坐标x、坐标y、经度、纬度、操作者标识、解除内容、报警解除时间。
1.1.1.2.13.2 数据来源
报警业务数据来源:系统内部定时任务判断以及对接第三方运行数据判断报警状态。
完整版领取方式
完整版领取方式:
如需获取完整的电子版内容参考学习
您可以关注+评论+转发本文
私信我: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