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孩子的天性,我们会想到什么?
首先是好奇心。
如果没有好奇心和求知欲作为动力,人类不可能产生那些给社会带来巨大价值的发明创造。对于个人来说,带着对万物的好奇,了解大千世界的丰富多彩,以后无论遇到怎样的人生境遇,都有能力活得兴致勃勃、有滋有味。
我听过一句话,知识之岛越大,好奇的海洋线越长。
不知道你有没有注意过,偏远山区的小朋友,可能没什么机会去博物馆、海洋公园,他们只能从书本上、电视里获得有限的、单一维度的知识,去想象一个个动物的样貌形态、一片片大陆的自然风光。
有限的教育资源和师资力量,是无法回答面对孩子们脑袋里千奇百怪的问题的:人为什么会从海里走到岸上?鱼怎么进化成人的?娃娃鱼是人吗?
孩子的好奇心得不到回应、求知欲无法被满足,眼里探索世界的光芒就会逐渐黯淡下去。
如何将知识的岛屿,和孩子们的好奇心,连接在一起?数字技术可能就是那座彩虹桥。
5 月 14 日中国科学院公众科学日,在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以下简称“中科院古脊椎所”)举办的“科学传播在数字时代的探索与思考”沙龙活动中,我们看到了数字化时代,科学传播应该有的样子。
百度百科与中科院古脊椎所合作,基于生物演化框架和逻辑,追溯生命起源与联系,从权威词条、硬核视频、三维模型动画等打造全方位古生物数字科普内容,构建了从演化链条到终端百科词条的全方位百科知识图谱。
学术力量和数字百科的结合,让古生物科普展现出不一样的样子,从这次活动中,我们来看看数字化时代,科学传播如何通过百科的知识之岛,让孩子好奇心的海岸线延伸至未来。
(5月14日中科院公众科学日沙龙百科作报告图)
生命之树
生长在知识之岛
首先有必要回答一个问题:了解古生物生命演化的过程,方式有很多种,看书、听讲座、逛博物馆、刷科普短视频……为什么需要一个古生物的全面百科知识平台?
这就要说到百科的古生物知识平台的三个特点:
1.结构化
我们知道,人类所有的信息都是碎片化的,亿万级的知识一股脑塞给孩子,是很难被记住和理解的。通过逻辑化、结构化的沉淀,才能让知识更好地传承。知识图谱,就是一种结构化的知识表示形式,能够表达更加丰富的语义和知识。
以百度百科与中科院古脊椎所的合作为例,科学家们和百科一起追根溯源,构建和落地一套知识脉络,形成了树状的系统知识数据。
整个古生物数字科普,以生命演化为脉络,基于中科院古脊椎所Deepbone(深骨)平台全球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领域的标本及相关数据,经由百科星图,抽取知识的事理逻辑关系,让实体之间形成关系链,以结构化脉络的形式,展现生物演化进程。
比如,一期已上线“古鱼崛起”知识专题,“古鱼演化树”就可以让观众快速提纲挈领,通过结构化、系统性的物种知识体系,掌握生物演化的脉络,理解“由鱼到人的演化过程”,感受到生物进化的魅力。
(百度百科“古鱼崛起”知识专题演化树部分)
有了知识图谱作为认知基础,当孩子们看到大鲵,就不单单停留在“娃娃鱼”“保护动物”等碎片化的信息,脑海里会出现生命树的结构,知道这是属于由水生脊椎动物向陆生脊椎动物过度的类群,对生物和世界有更具纵深感的认识。
2.数字化
百科平台作为数字化的科学传播平台,具有实时在线、无限扩容、及时更新等特点,这就很好地弥补了传统文献典籍、图书视频等知识承载量有限、知识更新存在滞后性等传播短板。
通过百科词条作为窗口,孩子们可以不受资源限制,点击词条详尽地展开、了解自己感兴趣的全部内容,不必担心家长或老师回答不上来而留有遗憾了。
同时,数字化平台也提供了更多呈现方式。比如在“古鱼崛起”专题中,百度百科与中科院古脊椎所独家合作打造了古鱼 3D 模型动画,同时策划了首期生命演化数字展,让古鱼在百科“游”起来,观众们如同置身远古海底,科普也变得活灵活现、生动有趣。
(孔鳐3D动态模型展示视频)
(百度百科×中科院古脊椎所首期生命演化数字展展示)
3.权威性
互联网信息的爆发式增长,使得各种良莠不齐的科普信息,充斥着网络。百度百科与中科院古脊椎所的合作,就与专业的学术力量联手,中科院古脊椎所行业领军专家入驻百科学术委员会,建设科普国家队,保证词条内容准确性。
同时,基于百度百科的知识积累,权威编审古鱼、恐龙等古生物词条 100+个。如词条【霸王龙】,全文总计字数 1.5W,国外参考文献 45 篇,从而确保词条内容的完整、专业、前沿,再以知识专题的形式,全面呈现出来。
古生物的“生命之树”,生长在数字化百科的“知识之岛”上,科学传播也就有了更多生命力。
(百度百科×中科院古脊椎所霸王龙词条权威模块展示)
科学和大众的两座孤岛
逛博物馆是我的一大爱好。某一年在山东旅行,搜到一个县级的山旺古生物化石博物馆,打卡过后,心里既高兴又遗憾,高兴的是现场只有我们这一组观众,“包场”参观的体验极佳;遗憾的是观众太少,知名度低,馆内大量的古生物化石藏品和用心的策展,乏人鉴赏的情况非常普遍。
中科院院士、中科院古脊椎所研究员、百科学术委员会主任朱敏,在百科学术委员会研讨中也强调:作为科研人员,应该承担起社会责任,做好科研知识库,落地知识普惠,能者为师,有教无类。好的科普内容,是让权威的声音及时触达和影响更多人,不只是提高“科学流言”的免疫力,更是提升科学素养的关键。
科学和受众,不能将彼此站成两座孤岛,怎样才能提供易获取、专业可靠、又富有创造力和趣味性的科学内容呢?
这个问题面前,百度这样的科技巨头似乎应该承担更多社会责任,造一座将科学与大众衔接起来的“彩虹桥”,百度百科的平台和技术,就提供了这样一种可能。
相逢于百科的彩虹桥
两地烟波隔,一天风月同,百度百科携“虹桥”而来,古生物知识和公众之间,便有了一朝相逢的可能。
我们知道,全面且权威的知识科普内容不是单一技术,而是系统工程。想要实现建设人类大知识库的宏伟愿景,对于平台建设者的技术能力,提出了很多挑战。
比如说,传统知识平台的构建方法,大多依赖人工和机器挖掘,在规模和质量方面很难兼顾,怎样以更细粒度地实现知识溯源,怎样保障知识可信,深度学习、多模态等新技术与知识的结合等,都是亟待解决的难题。
技术优势,让百度百科有能力实现对领域知识的深度理解、挖掘和呈现,这是此次中科院古脊椎所合作的前提,也是科学和公众之间彩虹桥的真正底座。
在接下来的合作中,百度百科也将运用多种创新技术为知识领域带来更多可能性:
一是知识增强大语言模型。
知识广泛存在于文本、结构化、视觉和时序等多种数据中,要充分挖掘信息中的显知识与隐知识,就需要大模型的强大计算和分析理解能力。比如说,百度知识增强大语言模型可以从海量数据和大规模知识中融合学习,利用模态数据补全知识图谱并增强推理能力,让知识图谱更加前沿、可信。
二是AI技术。
百度在AI领域的积累十多年,可以为生成式AI、智能互动提供支撑,打造高效、生动的数字人、文本等形象。数字人与 3D 建模技术相结合,为观众们进行实时生动的讲解,让知识点更加生动有趣、富有吸引力。
三是交互技术。
百度在VR、元宇宙等领域也有相应的产品和积累,可以营造高仿真虚拟现实环境,带来沉浸感的视觉体验,比如在古生物的词条里,和元宇宙结合,看到远古世界的场景,帮助科学构造出虚拟现实的画面,通过身临其境的互动体验,助推古鱼数字内容便捷传播。
你可能会问:了解恐龙和鱼,有什么用呢?但在孩子的眼中,知识并非一定要“有用”。
爱因斯坦就曾说过,我没有特别的才能,只有强烈的好奇心,永远保持好奇心的人是永远进步的人。点亮孩子眼中的好奇心,激活大众对科学探索的兴趣,这样的科学传播,已经弥足珍贵。百科的“彩虹桥”落地,让科学知识不再困守孤岛,好奇心的海岸线也将不断延申,向万物、向宇宙、向天地。
百度百科和中科院古脊椎所的合作,迈出了“学术+科技”多元化探索的步伐。接下来,百度大量AI技术持续赋能古生物数字科普内容,让古生物不仅看得见,更看得清,让几亿年前的远古海洋走进现实,呈现给大众,善莫大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