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全国防灾减灾日,距离2008年汶川大地震也已经过去15年了。但时至今日,看到那些图像视频资料,那种触及灵魂的疼痛仍是存在的,2008年的大地震在每个中国人身上都留下了无法抚平的伤疤。
2008年是所有中国人都无法忘记的一年,在那一年发生了太多太多的事情,5月12日四川汶川发生里氏8级特大地震,造成69227人遇难,17923人失踪,受灾群众1510万人。在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的领导下,我国迅速组织了历史上救援速度最快、动员范围最广、投入力量最大的抗震救灾活动,夺取了抗震救灾斗争的重大胜利。
这场灾难之后,咱算是铆足了劲去发展经济,所以一直也说2008年是我们的转折起点。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国家强省的根本和动力。特别是对于高速发展的中国来说,更是如此,只有大力发展科学技术,努力吸引科技人才,在全国全社会形成崇尚科技,尊崇科技,才能成为世界主要科学中心和创新高地。
“科技利器”
在这场“地震预警信息早发出一秒钟、多传播一公里,都对挽救生命有无法估量的重要意义。”回望15年来我国地震预警事业的发展,四川大学教授、地震预警与多灾种预警应用信息技术四川省重点实验室主任、成都高新减灾研究所所长王暾说,自2010年起,该所已与应急部门、地震部门联合建成覆盖我国240万平方公里的大陆地震预警网,并成功预警76次破坏性地震,包括2013年四川芦山7级地震、2017年九寨沟7级地震等。
目前小米、华为等多款国产手机都已接入地震预警功能,可使手机用户无须安装地震预警App就能享用地震预警功能。
技术发展
从投入来看,据权威机构统计,全社会研发经费从2012年的1万亿元增加到2022年的3.09万亿元,基础研究投入从2012年的499亿元提高到2022年约1951亿元,研发人员总量多年保持世界首位,高被引论文占全球总量的27.3%……我国不仅是国际前沿创新的重要参与者,也成了解决全球问题的重要贡献者。
在发展方向上,致力实现科技全面赋能。量子信息、脑科学等基础研究领域取得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原创成果,高性能装备、智能机器人等重点产业关键核心技术实现突破,新兴技术加快场景应用,为保障粮食安全、疾病防治提供支撑……科技全面融入经济社会、走进百姓生活。
包括今年风头正猛的人工智能技术,我国人工智能产业在技术创新、产业生态、融合应用等方面取得积极进展,已进入全球第一梯队。中国信通院测算,2022年我国人工智能核心产业规模达5080亿元,同比增长18%。
包括在关键核心技术局部突破,部分关键应用技术居世界先进水平。我国企业在应用算法、智能芯片、开源框架等关键核心技术上已取得重要突破,图像识别、语音识别等应用技术进入国际先进行列,智能传感器、智能网联汽车等标志性产品有效落地应用。
而在大规模语言模型在文本内容生产与编程方面应用的商业模式或将早于搜索与推荐成熟。大规模语言模型在概念的精准与模糊映射、概念间的逻辑关系、概念的推理等方面已具备在多领域进行应用的功能基础,但大规模语言模型在未来3到5年的商业化方向仍需持续探索。
说到大规模语言模型的技术发展,ChatGPT是我们今年不可回避的一个话题,在ChatGPT爆火的时候,我们后续推出的文心一言与通义千问也显示了我们在该领域的技术虽算不上行业顶尖水平,但也没有落后太多,是有追赶超越的空间的。
当前,全球正处在科技高速发展时期,新一轮的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正在来临。在这中华民族最接近复兴的伟大时期,我们要始终坚持以科技推动发展,以科技创造未来。
同志们,加油共勉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