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目录
- 1.IP地址
- 1.1概念
- 1.2作用
- 1.3组成
- 1.4格式
- 1.5举例
- 1.6分类
- 1.7特殊的IP
- 2.子网掩码
- 2.1作用
- 2.2是否是同一网段
- 3.Mac地址
- 4.网络数据传输—一跳一跳的过程
- 4.1网络节点
- 4.2IP地址和Mac地址的区别
- 5.网络硬件设备及技术
- 5.1集线器
- 5.2交换机
- 5.3主机
- 5.4ARP缓存表:主机和路由器
- 5.5路由器(网关):路由+NAPT
- 6.冲突域和广播域
- 6.1冲突域
- 6.2广播域
- 7.域名
- 7.1定义
- 7.2ping
- 7.3DNS(域名系统)
- 7.4域名系统的查找过程
- 8.NAT(应用层协议)
1.IP地址
1.1概念
IP地址指的是互联网协议地址,也叫网络协议地址,网络中的IP地址必须是唯一的(不同局域网之间可能重复)
1.2作用
为每一个网络及网路中的主机分配一个唯一的逻辑地址,用于定位网络中的主机
1.3组成
(1)网络号:标识网络的(有个大型网络是由多个小型网络组建的,不同的网络就有不同的网络号)
(2)主机号:标识网络的某台主机(一个IP地址有网络号和主机号组成,整个用于标识主机,先通过网络号找到网络,再通过主机号找到网络中的主机)
1.4格式
(1)分为4个部分,每个部分使用.间隔,十进制(0-255),二进制(8位)
1.5举例
(1)对于公网来说可见的IP地址:路由器AB、主机xy
(2)对于路由器A来说可见的IP地址:主机123
(3)对于路由器B来说可见的IP地址:主机45
1.6分类
(1)从A-E分为5类
(2)A类(大型网络):0 网络号(7位) 主机号(24位)
网络号是7位说明可以组建7位二进制数大小数量的子网;主机号是24位说明一个子网就可以组建24位二进制数量大小的网络
(3)B类(中型网络):10 网络号(14位) 主机号(16位)
A类IP地址相对于B类来说,组建的子网数量少,每个子网组建的自己的网络节点数量就多
(4)C类(小型网络):110 网络号(21位) 主机号(8位)
1.7特殊的IP
(1)本机IP:127.0.0.1
(2)本机环回:本机到本机的网络数据传输,是系统为了性能不走网络,直接把数据交给对应的程序,本质是主机和主机之间的进程来传输数据
2.子网掩码
2.1作用
(1)划分子网:将A类到C类的地址划分成更小的网络,划分的方式是将主机号的一部分作为内部的一个网络号
(2)子网掩码可以基于IP地址计算得出网络号和主机号
(3)计算的方式:计算网络号(按位与)、计算主机号(取反再按位与)
2.2是否是同一网段
(1)网络通信是指源主机发送数据到目的主机,网段(网络号)是否相同,传输流程是不一样的
(2)子网掩码+源主机IP得到源网段;子网掩码+目的IP得到目的网段;源网段和目的网段相同才说明是同一网段
3.Mac地址
标识网络设备的物理地址
4.网络数据传输—一跳一跳的过程
4.1网络节点
网络节点有主机和路由器组成(主机和路由器有IP地址,交换机和集线器没有IP地址)
4.2IP地址和Mac地址的区别
(1)IP地址是给人用的逻辑地址,用来标识主机的;Mac是给硬件用的物理地址
(2)IP地址是整个路途的起点和终点;Mac地址是每一跳的起点和终点,每一跳源Mac和目的Mac都会变
5.网络硬件设备及技术
5.1集线器
将所有数据(目的IP是具体某个主机,或目的IP是广播IP)全部转发到其他主机
5.2交换机
内部维护了一个Mac地址转换表,用于记录Mac地址和端口的映射关系,发送的数据是使用该映射关系通过目的Mac找端口,往端口相连接的主机发送数据,如果找不到目的Mac就会发送广播数据报,由对应的主机返回Mac地址
5.3主机
(1)源主机和目的主机在同一网段下一跳设备就是目的主机,在不同网段下一跳设备就是网关设备(一般是路由器)
(2)封装数据到数据链路层必须要封装Mac地址,目的Mac就是下一跳设备的Mac,所以必须要先找哪个设备是下一跳设备
5.4ARP缓存表:主机和路由器
(1)ARP协议(数据链路层协议):用于通过IP地址找Mac地址
(2)ARP缓存表:主机或路由器内部维护的一组数据(类似hash表,通过IP找mac)
(3)ARP寻址:主要就是在数据链路层封装数据报时,需要设置mac地址(此时知道IP,可能不知道mac),搜索下一跳设备mac的过程,就是寻址,首先在本机ARP缓存表去找(通过IP找mac),如果找不到,通过广播数据报找
5.5路由器(网关):路由+NAPT
(1)路由器:划分公网和内网(局域网),路由器中有多个网卡,至少有一个公网网卡(有公网IP和公网Mac)和多个子网网卡(每个子网IP和子网Mac),路由器具有公网IP和子网IP
(2)NATP协议(应用层协议):将内网IP和端口号转换为公网IP和端口号
使用场景:局域网内主机发送数据到百度服务器,下一跳设备是网关(路由器),路由器接收到的数据报有协议号、源IP、目的IP、源端口、目的端口(源IP和源端口是主机局域网内的IP和端口,由于目的主机还需要返回响应数据,此时目的IP和port就需要设置为公网的才有用),路由器再次发送数据(上一跳是主机到路由器,现在这一跳就是路由器到下一跳设备)就会修改数据的内容,局域网内主机IP和端口修改为路由器公网IP和端口
(3)路由:路径规划,规划一个路径最近的路线
6.冲突域和广播域
6.1冲突域
(1)定义:在某个范围的网络中,如果发送数据时会产生冲突,该网络范围就是一个冲突域
(2)对于集线器:所有端口为一个冲突域(集线器接收到数据报后,是将数据报简单的复制、转发到其他所有端口,如果有两个数据报要同时转发,就会出现冲突)
(3)对于交换机:一个端口为一个冲突域(交换机接收到数据报后,是将数据报转发到对应的一个端口,两个数据报同时转发到不同端口不存在冲突,但同时转发到一个端口就出现冲突)
6.2广播域
(1)定义:发送一个广播数据报能够到达的网络范围
(2)对于集线器:所有端口为一个广播域
(3)对于交换机:接收到广播数据报,会转发到其他所有端口
(4)路由器:可以隔离广播域(广播的范围是同网段,不同网段不能收到)
7.域名
7.1定义
给人用的比较方便记忆的或者识别公司的一种字符串,也可以识别主机网络地址
7.2ping
(1)用于判断主机和目的主机是否能网络通信
(2)IP和域名都能ping
7.3DNS(域名系统)
(1)DNS协议提供全球域名服务器(根域名+子域名服务器)和各级DNS缓存
(2)DNS协议构成了一种通过域名找IP的方式(域名系统提供域名转IP的服务,发送的数据是DNS协议的数据,域名系统接收到就可以返回对应域名的IP)
7.4域名系统的查找过程
从浏览器DNS缓存到系统DNS缓存,再依次从低到高进行查询(DNS缓存或DNS服务器)
8.NAT(应用层协议)
局域网IP转路由器公网I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