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盛衰的整个过程经历了六个时间节点:
一六六一年﹙顺治十八年﹚是第一个时间节点。
正月初六夜半时分,顺治帝预感生命垂危,急命太监传呼麻勒吉与王熙两人赶赴养心殿。帝对王熙说:“朕出痘,势将不起,尔可详听朕言,速撰诏书。”
王熙跪伏榻前,泣不成声,握着笔杆发抖,良久不能下笔。
帝劝道:“今事已至此,皆有定数,君臣遇合,缘尽即离,尔不必如此悲痛。此何时?尚可迁延从事,致误大事。”
王熙强抑悲痛,在御榻前先草拟就第一款,奉交顺治。帝阅毕,已瘫在床上,动弹不得。
麻勒吉与王熙即奔乾清宫,遵照顺治帝的意旨连夜起草遗诏,然后由侍卫迅即送到养心殿,交顺治帝过目。
遗诏经帝认可后,反复修改,“进呈者三,皆报可”。然后由麻勒吉收好遗诏,同贾卜嘉一起去奉知皇太后。
初七半夜,顺治帝病逝于养心殿。次日颁布遗诏,指定玄烨即皇帝位。遗诏云:“太宗创垂基业,所关至重。元良储嗣,不可久虚。朕子佟氏妃所生,年八岁,岐嶷颖聪,克承宗祧,兹立为皇太子,即遵典制,侍服二十七日,释服即皇帝位。”
正月初九,玄烨登太和殿即皇帝位,而后布告天下,颁诏大赦,以明年为康熙元年。
玄烨生母佟氏系太子太保佟图赖之女。佟氏十五岁时生下玄烨。玄烨即位后,被尊为皇太后。
按照清朝规矩,皇家子女不论嫡庶,一生下来就交给乳母抚养。一个皇家子女通常有四十余人服侍,包括八名乳母。康熙日后忆道:“朕幼年时,未经出痘,令保姆护视于紫禁城外。父母膝下,未得一日承欢,此朕六十年来抱歉之处。”
与玄烨相处最久的乳母是正白旗汉军包衣曹玺之妻孙氏。
清承明制。皇子一旦称帝,以前抚养他的乳母往往受封。玄烨即位后,即特授曹玺任江宁织造,封孙氏为一品诰命夫人。玺死后,又命其子寅接替乃父之职。
玄烨十一岁时,生母佟氏去世。祖母孝庄太皇太后将其收养在慈宁宫。据康熙帝回忆:“念朕甫八岁,世祖章皇帝即宾天,十一岁慈和皇太后又崩逝……仰赖圣祖母太皇太后鞠养教诲以至成立……设无祖母太皇太后断不能致有今日成立。”
玄烨即皇帝位,乃清朝由衰而盛的转折点。康熙帝一生勤于政务,每天清晨帝临乾清门听取各部院衙门官员分班启奏政事,并与诸大学士等集议处理奏折;帝虽乾纲独断,也能倾听臣下意见,鼓励其大胆陈言。帝亲理国政,遇事反复思索,务期考虑周详,故中年以前无大失误。帝注重实务,宽于御下,多次拒绝群臣疏请加增尊号。
康熙在位六十一年,乃是清朝从衰落走向兴盛的六十一年,奠定了康乾盛世的牢固基础。没有康熙,就没有康乾盛世。雍正、乾隆只是步康熙的后尘而已!
康熙帝
一七二二年﹙康熙六十一年﹚是第二个时间节点。
十月二十一日,康熙帝前往南苑打猎。十一月初七,因身体欠安,回到畅春园。初九,因病让胤禛代行冬至祭天大礼。初十至十二日,胤禛每天派遣侍卫、太监到畅春园问安。帝皆传谕:“朕体稍愈。”十三日病情沉重,急召胤禛至斋所。寅刻﹙三时至五时﹚,召皇三子、皇七子、皇八子、皇九子、皇十子、皇十二子、皇十三子,以及步军统领、理藩院尚书隆科多至御榻前,谕曰:“皇四子胤禛人品贵重,深肖朕躬,必能克承大统,著继朕登基,即皇帝位。”
此时,胤禛并不在场。待到赶至畅春园,已是巳刻﹙九时至十一时﹚。戌刻﹙十九时至二十一时﹚康熙帝病逝于畅春园。
十一月十六日颁布遗诏。十九日胤禛祭告天地、太庙、社稷。二十日登太和殿,接受百官朝贺,颁布即位诏书,改年号为雍正,以明年为雍正元年。
康熙帝是清代十二朝,也是中国历史上在位时间最久的一位皇帝。顺治一朝是满清入主中原之始,康熙一朝则是康乾盛世之始。文治武功,彪炳一时。其一生可谓福寿全归。美中不足的是,晚年为了太子废立之事,耗尽心血,烦恼无比。
康熙十四年 ﹙一六七五年﹚,康熙帝改变清朝不立储君的习俗,立嫡长子胤礽为皇太子。在他看来,立皇太子乃是“垂万年之统”,“系四海之心”的大事。“自古帝王继天立极,抚御寰区,必建立元储,懋隆国本,以绵宗室无疆之休。”
胤礽被册立后,在父皇的教诲和调教之下,日渐成熟,康熙十分欣慰,说他“骑射、言词、文学无不及人之处”。之后,随着胤礽的权势与日俱增,父子之间,从而皇储之间的矛盾日益尖锐。胤礽长期处于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地位,随着权力欲恶性发作,愈益不安于皇储的权位了。他曾说,“古今天下,岂有四十岁太子乎?”早日登基即位之心溢于言表。
康熙四十七年﹙一七0八年﹚八月,康熙帝率皇太子及诸皇子西巡行围。途中随行的皇十八子病亡,皇太子却“毫无友爱之意”,康熙深加指责,胤礽“忿然发怒”。九月初四,康熙在行宫前,令胤礽下跪,然后发布谕旨,指责胤礽犯有三宗罪状:一、穷奢极欲,生活放纵;二、专擅威权,肆恶暴戾;三、鸠聚党羽,觊觎皇位。
康熙特别指斥,此次西巡途中,胤礽“每夜逼近布城裂缝,向内窃视”,“起居动作,无不探听”,以致康熙帝生怕“今日被鸩,明日遇害,昼夜戒慎不宁”。
谕旨最后说,凡此种种,“必致败坏我国家,戕贼我万民而后已,若以此不孝不仁之人为君,其如祖业何?”
宣谕完毕,康熙痛哭仆地。又谕曰:太祖、太宗、世祖所缔造之天下,“断不可以付此人,俟回京昭告于天地宗庙时,将胤礽废斥”。
突如其来的打击,顿使胤礽“言行失常,时见鬼魅,不安寝处,屡迁其居”。
康熙更没有料到,废皇太子后,竟招致皇长子胤禔和皇八子胤禩同国舅佟国维等勾结连环,加紧谋夺皇太子之位的步伐,引起父子之间、兄弟之间更加激烈的争斗。
废皇太子也在朝廷內部引起轩然大波,一时人心惶惶,朝臣不知所措。
康熙四十八年﹙一七0九年﹚三月,为安定人心,稳定政局,康熙帝复立胤礽为皇太子。同时,为了牵制胤礽,将一些皇子分別封为亲王、郡王、贝子以行安抚。
胤礽复立之后,很快就故态复萌,再次成为众矢之的。为保住自己的既有定位,胤礽重新纠集党羽,力求早日即位。于是,皇储之间的矛盾愈益尖锐起来。
康熙五十一年﹙一七一二年﹚十月,胤礽再次被废黜。众皇子围绕储位的争斗达到了白热化的程度,一发不可收拾。
再废皇太子后,康熙帝决意生前不再预立皇太子。他对陈奏立皇太子的大臣说:“朕自幼读书,凡事留意,纤悉无遗,况建储大事,朕岂忘怀?但关系甚重,有未可轻立者。”
又说:“宋仁宗三十年未立太子,我太祖皇帝并未预立皇太子,太宗皇帝亦未预立皇太子。汉唐以来,太子幼冲,尚保无事。若太子年长,其左右群小结党营私,鲜有能无事者……众皇子学问见识不后于人,但年俱长成,已经分封,其所属人员,未有不各庇护其主者,即使立之,能保将来无事乎?”
虽不预立皇太子,但康熙帝仍在选择合乎自己心愿的皇位继承人。他说:“太子为国本,朕岂不知?立非其人,关系非轻。”又说:“今欲立皇太子,必以朕心为心者,方可立之,岂宜轻举?”
康熙一朝的太子废立问题,如果从二十七年﹙一六八八年﹚打击明珠反太子党人算起,到六十一年﹙一七二二年﹚康熙辞世,为时三十四年;如果从四十二年处理索额图太子党人算起,到康熙辞世也有二十年的历史。在此期间,诸皇子集团争斗不休,太子相寻废立,大故迭起,终康熙之世尚未解决。朝臣不得不在皇帝和太子之间作出选择。在这场旷日持久的争斗中,诸皇子集团各抒政见,干预朝政,涉及面甚广。一个又一个集团在争斗中垮台,一批又一批王公国戚、滿汉大臣遭到清洗,给康熙晚期的政局带来严重的恶果。
独裁乃皇权本性,不容他人染指,父兄也不例外。唐太宗的皇位就是从兄长手里夺取的。贞观之治的前夜便闪烁着刀光剑影。
皇位继承的实质乃是皇权再分配。在这个问题上,康熙帝与诸皇子,既是父子关系,又是君臣关系。皇子一旦被立为太子,成为皇位继承人,兄弟之间的关系迟早要转化为君臣之间的关系。
争夺储位的斗争也把皇四子胤禛卷了进去,给他的思想以深刻的影响,赋予他丰富的政治斗争经验,并在斗争中出人头地,最终获取最高统治权。不管是康熙指定的,还是胤禛篡夺的,皇冠终于落到了他的头上。
雍正即位之初,面临着康熙遗留的一系列棘手的问题,这些问题能否妥善解决,关系到清王朝能否长治久安。即位时年已四十五岁的雍正帝为人精明沉潜,处事严厉狠鸷,作风雷厉风行。他在位仅十三年,却解决了前朝遗留的一系列难题,从而扭转了康熙晚期弊端丛生的局面,为康乾盛世的延伸奠定了基础。
从努尔哈赤到玄烨长达一个世纪的过程中,清朝统治者始终未能合理地解决皇位继承问题。康熙晚年认真总结历史经验,着手拟定秘密建储计划,但这一创举最后以失败告终。雍正即位后,继承父皇的未竟之业,于雍正元年向朝臣宣布秘密建储的决定,将他暗中指定的储君名字“亲写密封,藏于匣内,置之乾清宫正中,世祖皇帝御书正大光明匾额之后,以备不虞”,并使“诸王大臣,咸宜知之”。此外,“又另书密封一匣,常以随身”。
雍正帝完善了乃父的秘密建储计划,并成功地付诸实施,收到了强化皇权、稳定政局的效果,但他并未将此确立为一项制度。秘密建储形成制度,还有待于乾隆帝的继续努力。
正大光明匾
一七三五年﹙雍正十三年﹚是第三个时间节点。
八月二十日,雍正帝在圆明园处理政务时,偶感不适,但未曾重视。次日生病,但没有休息。二十二日深夜病情突然加剧,遂紧急召见宝庆王弘历、和亲王弘昼、庄亲王允禄、礼亲王允礼,以及大学士鄂尔泰、张廷玉等人,宣布传位于弘历。
八月二十三日子时,雍正帝辞世,享年仅五十八岁。
张廷玉在自撰年谱里写道:“八月二十日,圣躬偶而违和,犹听政如常。廷玉每日进见,未尝有间。二十二日漏将二鼔,方就寝,忽闻宣诏甚急,疾起整衣,趋至圆明园,内侍三四辈待于园之西南门,引至寝宫,始知上疾大渐,惊骇欲绝,庄亲王、果亲王、大学士鄂尔泰、公丰盛额、纳亲、内大臣海望先后至,同至御榻前请安。出,候于阶下。太医进药罔效,至二十三日子时,龙驭上宾矣。”
雍正帝辞世后,弘历、允礼、鄂尔泰、张廷玉连夜将其遗体送回大内,安放在乾清宫。
鄂尔泰、张廷玉对允禄、允礼说:圣上“因传位大事,亲书密旨,曾示我二人,此外无有知者。此旨收藏宫中,应急请出,以正大统。”
总管太监捧出黄封一函,内藏朱笔亲书传位弘历诏。随后,张廷玉在灯下宣读传位诏书,弘历跪拜受命,宣布:“遵皇考遗旨,令庄亲王、果亲王、大学士鄂尔泰、张廷玉辅政。”
八月二十四日,弘历颁布数道谕旨。其中一道谕内外大臣曰:“朕受皇考付托,凡皇考办理未竟之事,皆朕今日所当敬谨继述”;又曰:“诸王大臣均深受重恩”,“各宜殚心竭力,辅朕不逮”。
还有一道谕总理事务王大臣、庄亲王等人,内容是鄂尔泰、张廷玉“二臣配享太庙”。对朝廷命官而言,此乃至高无上的荣耀。
八月二十五日,弘历颁谕说,国家政事,关系重大,不许妄行传说。皇太后仁慈,抚爱朕躬,凡有所知,岂有不告之理?但市井传说,多有舛误。今后凡外间传闻,无故向廷传说者,即为背法,查出定行正法。
九月初三黎明,弘历先著素服前往父皇梓宫行九拜礼,然后更换礼服,奉皇太后至永寿宫,亦行九拜礼。
接着,弘历到中和殿受內大臣和执事官行拜,再到太和殿即皇帝位,受诸亲王及文武百官朝拜,颁诏天下,以明年为乾隆元年。
弘历继承皇位,没有经历乃祖、乃父那样惊心动魄的争斗,也没有发生剧烈的政治动荡,究其原委,一是有雍正遗诏的合法根据,二是没有兄弟与其争夺皇位。兄弟十人大多己不在人世,继位时在世的仅两个弟弟,一为五弟弘昼,一为十弟弘瞻。前者与他同龄,后者年仅两岁。
乾隆统治期间,清朝国力鼎盛。在位六十余载,经济繁荣,国库充裕,社会安定,户口剧增。乾隆六年全国人口已达一亿四千万;乾隆六十年接近三亿。乾隆以前,中国最多能够生产养活一亿多人口的粮食。到乾隆末年,已经能够生产养活近三亿人口的粮食。
从政治方面看,清朝承袭传统君主专制制度。康熙、雍正、乾隆三朝都十分注意吸取前朝教训,采取一系列措施,力图把专制统治的弊端控制在最低限度之内。故有清一代,无外戚、宦官、宰相之专权。藩镇割据局面曾一度出现,旋即被纠正。母后擅权仅发生在慈禧太后身上,亦无汉、唐两朝严重。
唯有朋党之争在前期极其激烈。康雍时期,围绕皇位继承问题诸皇子各立门户,长期争斗不休,引起社会动荡。乾隆统治期间,朋党之争尘埃落地,皇子争储亦销声匿迹。
乾隆统治时期,大一统的局面得以巩固,大中国的版图就此奠定。清朝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都超越包括汉、唐在内的所有朝代,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可谓传统中国三个鼎盛期的顶峰。
乾隆时期的帝国版图
一七九六年﹙嘉庆元年﹚是第四个时间节点。
是年正月初一,乾隆帝御太和殿,将皇帝之宝授予颙琰,正式退位归政。鸿胪寺官员上天安门城楼,宣读太上皇传位诏书。
乾隆三十七年﹙一七七二年﹚,乾隆首次向诸皇子表示,定于八十六岁归政。次年冬,“手书应立皇子之名,密缄而藏之”。当年南郊大祀时,又宣布:“至乾隆六十年乙卯,予寿跻八十有五,即当传位皇子,归政退闲。”
乾隆六十年九月初三,乾隆帝御勤政殿,召集诸皇子、皇孙和王公大臣,宣布皇十五子永琰为太子,明年改元嘉庆,永琰改名为颙琰。十月,又宣布明年传位大典有关事宜,决定届时颁发传位诏,退位后乾隆称太上皇,谕旨称勅旨,自称仍用朕字。新皇帝称嗣皇帝。起居注两皇分別纂修。
乾隆后期,清朝走过了全盛阶段而逐渐衰微。退位当年,即爆发白莲教起义。白莲教支派混元教的传布,起了组织作用,故名。参加这次起义的农民多达数十万,坚持斗争达九年之久,遍及四川、湖北、甘肃、陜西、河南五省。
从此,清朝进入干戈扰攘、战乱频仍的年代。北方的秘密宗教组织多次发动武装斗争,南方的会党起义亦层出不穷。清朝统治者顾此失彼,疲于奔命。这种动荡的局面到一八五一年太平天国起义爆发,达到了顶点。
乾隆三十九年爆发的王伦起义,打破了近一个世纪中原无战事的局面。这次起义发生在清朝统治的心脏地区,乃是清朝由盛而衰的显著标志。以王伦起义为契机,揭开了清代中叶农民起义的序幕。康熙中期之后,清朝统治相对稳定,除台湾发生一次起义一度占领全台外,全国范围内没有发生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
乾隆在位六十年,从施政方面看,初期沿袭康熙宽政,中期以后趋向严峻,到了晚期,受年岁、精力所限,不免骄泰,怠于政事,把大权交给宠臣和珅。此人乾隆时由侍卫擢户部侍郎兼军机大臣,主持朝政二十余年。期间,植党营私,招权纳贿,而乾隆对他却信任不疑,倚任极专。弥漫政坛的颓风邪气由此而起,以至于政纪废弛,吏治败坏。从这个意义上说,乾隆一朝既是有清一代的鼎盛期,又是清朝统治由盛而衰的转折期。大清帝国昔日雄风,再也无法重现了。
一八四0年﹙道光二十年﹚是第五个时间节点。
这一年是中英鸦片战争开始之年。根据英国内阁向中国出兵的决议,懿律率领英舰16艘、士兵4000余人,于6月抵达中国广东海面,揭开了鸦片战争的序幕。
这次战争缘于鸦片贸易被中方取缔,故名。鸦片战争持续两年多,以中英签玎《南京条约》而告终。战后,清廷只字不提禁烟,听其自由贩卖。咸丰年间解除禁令。从此,中国闭关自守的门户被外国的兵舰所打破,中国的领土被割裂,主权完整遭破坏。
这次战争也打破了中国孤立于世界历史潮流之外的格局。预示不同的制度、不同的文明势必发生激烈的碰撞,乃至沖突。这次战争的结局表明,古老的中国已经大大落后于后起的西方诸国,必须急起直追,了解外国,变革图强。遗憾的是,这种趋势还没有被当时的中国人所认知。
鸦片战争后,中国陷入内忧外患的黑暗境地,中国人民经历了战乱频仍、山河破碎、民不聊生的深重苦难。为了民族复兴,无数仁人志士不屈不挠、前仆后继,进行了可歌可泣的斗争,进行了各式各样的尝试,但终究未能改变旧中国的社会性质和中国人民的悲惨命运。
鸦片战争
一九00年﹙光绪二十六年﹚是第六个时间节点。
这一年,英、俄、日、法、德、美、意、奥八国挑起大规模入侵中国的战争。七月二十日八国联军攻陷北京。次日慈禧太后挟光绪皇帝仓皇逃离,前往西安。八国联军分兵四出,占领山海关、张家口、保定、井陉等地,并在京津地区屠杀抢掠,焚烧民居商铺。户部存银洗刼一空。颐和园文物古玩被劫而去。京城又一次遭受外国侵略军的践踏与蹂躏。
次年,清政府全权代表与英、美、俄、德、日、奥、法、意、西、荷、比十一国代表,在北京签订《辛丑条约》。
这个条约集不平等条约之大成。条约规定的赔款之多、条件之苛刻,都是空前的。这个条约是对中国人民的一次大勒索。条约规定,中国向各国赔偿白银四亿五千万两,超过1840年以来中国全部对外赔款的总和。
这个条约规定,拆除大沽炮台,北京设使馆区,界内不准中国人居住;还规定,除使馆区驻兵外,北京到山海关沿线十二处驻扎外国军队。
这个条约要求清政府永远禁止国民加入排外团体,违者一律处死,改“总理各国事务衙门”为外务部,“班在各部之前”,从而使中国坠落为列强共管的半殖民地,也使清政府完全丧失了独立的地位,沦为帝国主义手中的工具。
《辛丑条约》现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