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字太白,是唐朝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杜甫,字子美,唐代现实主义诗人,李白和杜甫合称为“李杜”。高适,字达夫,唐代诗人。李白,杜甫,高适三人曾经关系极其要好。
纯真年代
许多、许多、许多年以前,李白、杜甫、高适在河南一带认识。李杜二人相识之时,李白已经小有名气,而杜甫当时的名气却远不如李白,杜甫可以称为李白的粉丝,他曾经仰慕李白很久,在李白赐金放还后俩人第一次见到面,曾多次一起旅游,可以称之为“驴友”。
天宝三年,梁宋之地,迎来三位诗人——李白、高适、杜甫。
这一年,李白四十四岁,高适四十一岁,杜甫三十三岁。
年景也是最好的年景,刚刚经历开元盛世,唐朝正处于繁荣昌盛的绝顶巅峰。
三剑客游吟于梁宋间,指点江山,诗酒纵横,快哉快哉。
最年长的李白,诗名动天下,钦点翰林,侧身于皇亲贵戚之间,位列于勋臣名士之际。
什么“饮中八仙”、“仙宗十友”,泰斗贺知章之“谪仙人”,内相高力士之脱靴主,唐玄宗杨贵妃之座上宾,收获了文人的最高礼遇。
当然诗仙太把自己当回事了,也太不把政治当回事了。诗虽然名满天下,但皇帝视之,也不过是文学侍从而已。
诗仙注定当不了政治家,太飘逸,太随性,眼高于顶,天下人不入法眼。
得罪人多了,到皇帝那告状的人也多了,就被皇帝“赐金放还”,李白在仙班已被谪下凡间,在凡间再被谪出朝廷。
杜甫是个家境不错的年轻人,三十岁之前基本上是网上传说中的“后浪”。考过一次科举结果落第,然后就不务正业,到处“壮游”。这时候杜甫还不是“诗圣”,诗名未著,无人知晓。
秋高气爽之际,二人相约而来,又迎头碰上了高适。
高适年龄位居李白、杜甫之间,也是蹭蹬半生,很不得志。
三个落魄诗人相见恨晚,然后“饮酒观妓,射猎论诗。”
三人一起寻仙人,采仙草,练仙丹。但是在第三次一起旅游后,李杜二人再不曾见面。
杜甫有大量赞美李白的诗篇,李白也称杜甫为兄弟,高适也曾经有过大量诗篇来写李白,三人曾经一起狩猎,夜晚睡在一张床上,盖着一床被子。
那时,他们都没学历,也没工作,贫贱之交弥足珍贵。10多年后再见,一个成了位高权重的领导,一个蹲班房,一个贫苦讨生活。三人志趣相投互加好友,开启纯真的岁月。兄弟三人结伴旅游,河南等地都留下三人洒脱的身影。
这一段美好时光,是三个中年人最后的狂欢。再见时,各有宿命!
李白
旅行结束后,李白北上打拼,寻找建功立业机会,也成功娶了当时宰相的孙女,迎娶白富美,不过他没想到的是最后什么都没捞到。
安史之乱爆发,李白无奈带着老婆一路南下,最后定居庐山,写出了“飞流直下三千尺”的名诗。这时候,他所在的大唐已经乱了。
当时,大唐的大领导直奔四川,太子要上位,而太子的兄弟也想当大领导,和哥哥过过招。
太子兄弟给李白发去求贤书,大概意思就是邀请李白一起共创大业,并且许诺了美好职场未来。当然,毕竟他不是太子,名不正言不顺,只能打着剿灭安禄山的名字,和太子争夺大领导位置。李白是一个有梦想的人,胸怀抱负,就兴冲冲答应下来。
结果,大家都知道,失败后,李白被捕。
高适
再看高适,走的是考公务员的路子,从小科员一步步走起。
安史之乱爆发后,49岁的高适开始被越级提拔,每步都能赶上,开启了极速的升迁路。
有一天,大领导把高适的分管领导调来守潼关,跟着分管领导,高适顺利升级为监察御史,还是辅佐着他的分管领导。
几经争战后,高适的分管领导战败了,投降安禄山。此刻的高适大概觉得分管领导走错了路,就选择悄悄离开他,开溜去追向成都进发的大领导。
此时,我们会以为高适是去告密分管领导,顺便投靠大领导。可事实上高适是这样做的……
见到大领导,说起前线发生的事,高适说:“我的分管忠于您,这点没任何问题,但他病得不轻,实在没精力继续指挥。”“搞后勤的每天喝酒听歌,根本不考虑后勤能不能跟得上。”“五六月天气很热,手下人不仅没有降温措施,饭都吃不饱,不中暑就算好的了,怎能有战斗力,干好工作?”
高适这话,现在听来也是相当有水平:工作出了问题和大领导没任何关系,和分管领导也没关系,和下属们更没关系,只是有几个奸人捣乱。
大事化小、小事化了,一番话就把重要人物的责任都撇清了,只留了几个小人物背锅。大领导听完非常高兴,马上给高适升官,不久再次升官,成了正五品的领导,这大概也相当于省部级了吧?
这就是高适的情商!当然高适的智商也是在线的!当时面对乱局,大领导想把他的儿子们都派出去,领导各地,反正都是自己人。
这种事,我们看过历史都知道,即便最后成功稳定乱局,也会造成儿子们各自为政的局面。高适就和大领导说:“这不行啊。”但大领导依旧坚持了自己的想法,没多久,他的一个儿子反了,就是邀请李白的那位,现实打击了大领导,想起高适当初说的话,大领导拍拍肩膀,“还是你说得对啊。”
“下一步我们怎么办呢?”高适一番分析后说:“放心,他必败。”这话说到大领导的心里,这样的人才没不提拔,天理不容啊。就这样,高适又提拔了!成了江南的节度使,这是一个集地方军政大权的官职。
还没到江南,邀请李白造反的那位就败了,作为亲信的的李白也被抓入大牢,此刻心如死灰,选错了领导,没法回头了。
不过,李白听说新来的领导是高适,想起过去的纯真友情,顿时精神焕发,赶紧写首诗,托人转到了高适手里,这首诗同样文采飞扬,不得不佩服李白的文采,我们一起来欣赏:“高公镇淮海,谈笑却妖氛。采尔幕中画,戡难光殊勋。我无燕霜感,玉石俱烧焚。但洒一行泪,临岐竟何云。”
这首诗大概意思就是五个字:“拉兄弟一把”。
不过,李白盼星星盼月亮,也没盼到高适伸出手救他,最后李白被流放。后来万幸赶上大赦,捡了条命。
高适收到李白求救的诗歌后,为何没帮他?仔细想想也是可以理解的。毕竟李白是谋反大领导,这种事儿,谁敢帮他?多年的职场经历,让高适理性地做出了选择!
杜甫
接下来,再看看他们三人的另一个好友杜甫。杜甫也是一个有志青年,他只身来到长安闯荡,走高适的考试之路。但是很不幸,因为当朝宰相李林甫导演的“野无遗贤”的闹剧,杜甫落榜了。
这事儿,我们可以聊一聊,据说李林甫是一个很爱惜官位的领导,他妒忌贤能,害怕这些能人们在大领导面前说他坏话,于是他跟大领导说:天下的贤士已经都聚集在长安了都为领导所用了,这次来参加考试的的都是粗野人士,不值一提。大领导信以为真,很高兴。这就是“野无遗贤”的笑话,杜甫很不幸,成为了被筛选下来人。
从这以后,杜甫就不走运了,租房子在长安,又不愿意去干守仓库的工作,多年受尽心酸,没钱的时候,连小儿子都被饿死。
后来,“安史之乱”,好不容易走运,找到了一个做拾遗工作,也就是监察官员,给人纠错的工作,但是耿直的杜甫,因为替别人说话,惹得大领导不高兴,从此失去大领导的信任。
仕途算是没了,再加上国破家亡,杜甫彻底心灰意冷,对自己职业发展没了想法,他带着家人来到了成都。
此时,高适的职场生涯一路走好,他也来到四川做彭州刺史。刺史,这在唐朝是一个州的最高行政长,正儿八经的一方大员了!
彭州和成都很近,高适做了刺史,知道曾经一起的好友杜甫成了贫困户,吃了上顿没下顿,所以就尽力帮他,经常买点米、油,再给点慰问金,让手下送给杜甫,表达自己的心意。杜甫当然很感激了,虽没见到人,但也写了信,表示感谢:“故人供禄米,邻舍与园蔬”。毕竟多年不见,高适已是一方大员了,能想起他这个当年的兄弟,也是让人很感动……
后记
这就是高适、李白、杜甫这三个当初就差“桃园结义”的兄弟各自的命运。那么,为什么高适对李白冷面无情,却对杜甫这么念旧呢?
我想原因大概是:李白落难时,职场老手高适知道自己不能为了好友、以身犯险,连累自己。而杜甫和高适两人再见面时,个人发展已经差距很大了,更没有利益冲突,只剩下一个大领导对一个落难好友的怜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