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人机交互的关键一环,传统汽车机械仪表也在经历数字化、智能化的升级。尤其是整车智能化的升级、电动化的转型,传统仪表存在反应慢、精度低和显示方式单一的缺点,已经不能满足市场要求。
比如,相比于传统机械式仪表,液晶仪表可以通过软件来定义显示,可以说,后者的最大优势是能够以灵活和清晰的方式显示更多的信息。这其中,包括多媒体、导航(AR)、辅助驾驶可视化等更多信息。
此外,液晶仪表还可以根据当前驾驶情况优先显示特定类型的信息。例如,如果车辆开启了辅助驾驶系统,则可以显示带有车道标识的驾驶可视化图像,以及相邻车道上的车辆。
同时,在形状方面,由于液晶面板和玻璃可以切割成多种不同的大小和形状,甚至是曲面屏等异型设计,液晶仪表也可以配合其他显示屏,给整车内饰设计室更多的想象空间来进行布置。
这意味着,液晶仪表对不同车型的适配更加便捷,传统仪表的指针、面板、指示灯则需要根据仪表台来定制化设计,不论是设计难度还是适配成本都相对高昂。同时,基于车内多ECU的数据融合,传统机械仪表更是无法胜任。
此外,基于整车数字和网络信号,液晶仪表可实现实车运行状态的数字化显示,并通过与导航主机系统与智能驾驶系统的交互,可以实现导航地图、多媒体娱乐、蓝牙电话、智能驾驶辅助、多屏互动等功能。
目前,液晶仪表主要分为组合式和全液晶屏两种,根据高工智能汽车研究院监测数据显示,2022年中国市场(不含进出口)乘用车前装标配搭载数字组合仪表(7英寸及以上)交付1152.92万辆,同比增长14.97%;其中,全液晶屏仪表交付885.46万辆,同比增长40.47%。
这背后,在供应商格局方面,以德赛西威、伯泰克、华阳等为代表的数家中国本土供应商开始在不同细分市场实现突围;比如,德赛西威的信息娱乐系统、显示系统和液晶仪表业务在近几年均保持快速成长,并在海外市场获得突破性进展。
此外,华阳的液晶仪表在2022年的产销量也实现了同比大幅增加,包括多个重大项目交付(含国产化平台)并陆续获取新定点项目。
而在自主品牌车型搭载数字座舱(7英寸及以上液晶仪表)的供应商方面,马瑞利、德赛西威、伯泰克排名2021-2022年乘用车前装标配市场份额前三位。
此外,近几年,液晶仪表也处于技术迭代、舱内交互融合和存量替代、增量升级的新周期。
比如,不少供应商也在推动3D裸眼仪表的落地,这是一种不需要佩戴特殊眼镜就能够看到3D效果的显示器。同时,使用3D图像显示的信息,对驾驶员而言,警醒作用更好,也更好保障行车安全。
今年的上海车展,捷尼赛思品牌亮相的纯电车型GV70,就搭载了12.3英寸裸眼3D液晶仪表,基于视差屏障技术分割图像,形成两个不同的、稍微偏移的视角,从而形成3D图像。并且仪表上方的内置摄像头可以检测驾驶员的视线,并调整3D视图位置。
而智能化部分,则主要表现在基于高算力座舱域控制器升级,为液晶仪表提供过去仅仅依靠MCU(低性能分布式ECU架构)无法实现的功能,比如,带有更多图形渲染的3D处理能力,智驾系统的可视化,AR导航等等新应用。
背后的驱动力,在于液晶仪表,不仅提供车辆基础信息,还是舱内整体视觉体验的一部分,以及自行定义显示模式和壁纸,成为个性化的交互界面。
比如,以AR导航为例,考虑到AR HUD的可靠性、成本、技术成熟度还处于早期阶段,将导航界面投射在汽车数字仪表或中控屏幕上,同时结合车道线识别和导航数据,成为一种低成本替代解决方案。
“唯一增加的硬件就是摄像头。其余的是软件,结合GPS和地图数据。”此外,对于配备ADAS功能的车型,AR导航还能在显示屏上提供包括车道偏离预警、前车碰撞预警等在内辅助驾驶预警提示功能。
高工智能汽车研究院监测数据显示,2022年中国市场乘用车前装标配AR导航功能交付36.56万辆,同比增长119.05%,连续第二年保持100%以上的增速。
在高工智能汽车研究院看来,目前,在液晶仪表前装市场,外资供应商份额占比仍接近60%。一方面,对于本土供应商来说,还有巨大的可替代存量空间;另一方面,舱内交互体验的升级,也给液晶仪表带来新的增量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