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商送礼 关押收审
从10多岁就开始闯荡社会的周兴和,可以说是社会大熔炉锻炼出来的奇人。他仅有小学文化程度,但是他的社会经验和社会知识却相当丰富,可以称得上是一个“社会学专家”。他口才超常,其处事能力、应变能力和综合能力都是相当强的,一般人很难与他相比。
1983年,30岁的他组建了三台县东风建筑工程队,并担任队长。文化大革命期间原来的“三元公社”曾经改名为“东风公社”。当时周兴和经公社主要领导同意,以“东风公社”的名义去申请办理工程队营业执照,公社领导认为周兴和根本没有能力拿到营业执照。因为当时办营业执照手续很复杂,但完全出乎公社领导的预料,周兴和顺利地办好了营业执照。
1987年初,周兴和与3个朋友一起做木材生意。刚做了两笔生意,周兴和就看到了商机:当时估生意好收款,只要对驾驶员舍得花钱,就有利可图那时候汽车是公家的,汽车装木材的空隙处,可以多装几十个菜板,一个菜板可赚5块钱,这笔钱就够查驶员的生活费、辛苦费了。另外,还可以在汽车的梁下面多装10副“床方”,每副床方可赚30多元,这300多元就是赚的纯利润。
周兴和做木材生意时特别勒奋、诚信,很快赢得了盐亭、三台、绵阳很多木材用户的信任,仅几个月时间,他就赢利5万多元。他的3个朋友木材经营状况不好、都来投靠他。他们共同经营5个月,每个人分利润10多万元。
在做生意的过程中,请客送礼是常事,周兴和认为这是人之常情,并不是啥错误。有个合伙人告发周兴和给某人送礼。1987年9月,周兴和为此被盐亭县检察院收审长达11个月。在被关押的这段时间里,周兴和开始反思:为啥在不知不觉中自己就违反法律了?说明自己没有法律意识,要自己不违法,就必须自己懂得法律,于是他开始学法,学会用法律来保护自己。
这时周兴和才明白,由于自己不懂法,犯了法也不知道。检察院办案人员询问他:“你是不是给别人行贿了?”他根本不懂什么叫做行贿。检察官看他确实不懂,才问他是不是给别人送礼、送钱了。周兴和反问检察官:“送礼送钱怎么叫行贿?我经常给亲戚长辈送礼送钱,也是行贿吗?”弄得检查官哭笑不得。
在被收审的11个月里,周兴和认真学习法律知识,懂得了法律这个东西,就跟用电样,如果你不懂电,一旦触电,它可能烧死你;如果你懂电,电可以为你服务。他懂得了如何利用法律来保护自己,如何利用法律与腐败分子作斗争。
承包企业 遭人暗算
1988年,周兴和从收审所出来后,准备承包成都和平建材加工厂。3个人竞争,另外两个竞争对手能说会道,竞争激烈。其中一个姓贾的他一点都不担心,而另外一个姓王的对手,周兴和却动了一点智慧。姓王的手下有一个保镖身高1.8米,四肢发达,头脑简单。竞争会的前一天,周兴和找到那个保镖对他说:“你的老板这次中标已成定局,但是还需要你助他一臂之力。”保镖问他该怎样帮助老板时,周兴和说:“在竞争会上,只要你把在三台县第二建筑公司收款时,把某科长打得躲到办公桌下面不敢出来的经过,讲给在场的企业负责人听,这些人肯定就会支持王老板了。”在竞争会上,王某的保镖果然中计。结果会议还没结束,就宣布由周兴和承包成都和平建材加工厂了。
周兴和仅用4个月时间,扭亏90多万元、盈利60余万元,按照承包合同规定,盈利部分周兴和分得40%。
1989年,三台县修电站需要一批木材,周兴和拿着建材加工厂的介绍信去找小金县林业局,成都犀浦储木场负责人赵某对周兴和说:“我信任你,你前几年经常给我先销木材后付款,付款从来没有延过期。”周兴和说:“这个厂我在承包,你放心好了。”随即从铁二局调了13辆汽车将总货款53501元的木材送到三台电站后,卖了87000多元,除去运费,纯赚12000余元。由于周兴和得了急性结膜炎,需要回盐亭治病,临走时他给赵某打电话,请他到三台电站收款。
15天后,赵某给周兴和打电话,问他为啥还没有把木材款汇过去。查询后得知,早在12天前,成都和平建材加工厂副厂长王某把钱转到了邛崃一家公司,把钱已经分掉了。
后来得知,王某是企业安插在周兴和身边制约他的人。赵某非常着急地说:“我是相信你才把这木材赊给你的,你要负责还款。”周兴和说:“15天前,培我给你打电话叫你收款,那是你自己渎职,与我无关。”赵某说:“我那么信任你,你总不能为此把我的饭碗砸了吧?”周兴和出于诚信,在两小时之内,从三台县朋友处借到53501元,为他垫支了这笔款。赵某承诺,将用法律手段讨回这笔钱。
赵某在郫县F 院起诉了成都和平建材加工厂,郫县F 院两次判决赵某胜诉,而成都中院两次裁定驳回重审,周兴和第 一 次体会到了民事官司的复杂性。
1991年,小金县林业局、犀浦公司、成都和平建材加工厂、邛崃那家公司等联合起来吃掉了周兴和53501元的货款,而周兴和又是“成都和平建材加工厂”的承包人,就认为周兴和应该支付这笔款项。结果,周兴和不仅赔了这笔钱,而且连承包获利应得的几十万元也没拿到,承包企业以失败而告终,他决心另寻发展之路。
创办企业 攻克难关
经过反思,周兴和决定自己独资创办建材生产厂。1990年6月,他在中国专利报上看到一则消息,北京将举办专利技术博览会。周兴和毅然去北京参加专利博览会,他用借来的8万元买了几项专利,当时中国专利报和北京的一些报刊报道了四川农民周兴和贷款买专利的新闻,在北京引起轰动。可这些专利买回来后,由于技术不成熟,生产的产品卖不掉,创业又再一次失败。
1991年,在专利技术启发之下、在实践中,周兴和意识到应该自己发明专利,办企业应该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精、人精我优、人优我廉、人廉我转”。他就是按照这20个字的思路创办自己的独资企业的。
后来,周兴和选择用秸秆做原料生产建材这个项目。当他投资研究开发时,才知道这个项目使用两种化工原料作为粘合剂。其产品有四大技术难题:返卤、结露、变形、裂纹。我国用了30多年时间,先后投入资金25亿都未能攻克这四个技术难关。他知道自己要攻克这四大难题,难度是巨大的。
当周兴和得知其技术难度后,他也曾犹豫过。周兴和在研究过程中发现其原材料有价格优势,当时的氯化镁每吨50元的产地价,轻烧镁每吨120元的出厂价,而这些材料的强度,比架桥用的300号专用混泥土的强度还要高一倍。而且农作物秸秆成本低廉,如果解决了“四大技术难题”,它的经济价值将是巨大的。
经过思考,周兴和决定继续搞下去,他亲自做试验,每天在实验室里工作10个小时,每天试验5个小件,每个小件用5种不同的配方进行对比试验,然后对这些试验品进行破坏性试验。这个试验阶段花了3年多时间,试验的纪录资料累积起来有2米多高。这些资料至今还保存着。试验中,遇到单项技术难题,他就花钱请科研所研究解决。功夫不负有心人,到1995年,周兴和已基本攻克了这“四大技术难题”,关键技术问题基本解决。
虽然他攻克了这些技术难题,但是却得不到相关部门的认可,当产品拿到市场上去销售时,没有检测报告,没有认证书,没有新产品推广许可证书,大工程大项目根本就不接受,产品使用范围很有限。
产品直销 亚太广场
1996年,成都亚太广场投资近2个亿,修建32层的框架结构大楼,因为亚太广场是台湾、香港两家大公司合资修建的,在使用材料方面有特殊的标准。周兴和研制的“五防轻体隔墙板”,如果能够进入这个大工地,将对以后的市场销售,有很大的引导作用。
周兴和经过周密计划,在亚太广场跑了10多次都没有见到主要负责人,接待人员对这种新产品更是拒之门外。在做好了充分思想准备后,周兴和不顾工作人员阻拦,直接冲到了老板马某办公室,第 一 句话就说:“马总,我不请自来很不理智,也不礼貌,只耽误你1分钟时间,你投资目的是为了赚更多的钱,我有一种新产品,可以让你工程节约总造价15%,折合人民币约3000万元。如果你感兴趣,欢迎与我联系。”说完留下自己的名片转身就走。
然而,马总却让他留下来继续介绍这个新产品。周兴和抓住机会介绍自己的产品:“我到西南设计院了解过,你们现在设计的框架结构,所需用的轻质墙材,每平方米重量为100公斤以上,而我发明的轻质墙材,每平方米只有33公斤,如果采用我的新产品,完全可以改小肥梁、胖柱,改善深基础、湿作业的施工状况,这样可以节省工程总造价约15%。另外,你们目前所订的隔墙板,安装价为平方米约70元,我的产品质量好,每平方米安装价48元。”
马总好奇了,他马上去厂里考察,并立即将6种不同的隔墙板运到工地上的安装样品间作对比试验,安装后两个月,工地上搞了很多破坏试验,唯独周兴和的新产品完好无损。
经过研究后,亚太广场全部采用周兴和的新产品。周兴和对马总说:“我的产品价格低,目前新创业,没有本钱垫支,你支付30%的预付款好吗?”马总同意了。
可是产品没有检测报告和各种相关证书,这是一大难题。他们请示了台湾总公司后,将3米长的秸秆墙材,用飞机运到台湾进行检测,两个星期后,台湾的检测报告传真过来了:各种性能优良,同意使用。“五防轻体隔墙板”进入了亚太广场工地,总用量3万多平方米。五防新型墙材旗开得胜,一举进人亚太广场项目工程。
周兴和研究生产的隔墙板、建材、饰材,有上千个品种,包括线条、天花板、角花、罗马柱、仿真石、窗套、墙裙板、灯池、复丽板、艺术像、家具、滚龙抱柱、外墙线、壁画、门狮、床、镜框等系列产品。
民心工程 一举中标
周兴和在研究新型产品时,根本没有想到成都农民焚烧秸秆造成的环境污染、交通堵塞、市民受害、甚至连飞机都不能正常起降落等危害,会成为四川省Z 府急需解决的“民心工程”。
1998年5月4日,《成都晚报》以题为“市郊浓烟又起,两航班转降重庆,农民万勿再烧秸秆”,报道了成都农民焚烧秸秆造成的危害。报道说:“到晚上9点过,因为烟雾,机场的能见度已低于800米,不仅飞机无法降落,还给航路指挥、飞机加油以及旅客、飞行员的住宿都带来很大的麻烦。”
1998年5月16日,《成都商报》的一则报道中说:“截至昨日下午两点,农民焚烧秸秆产生的浓烟,已将成都国际机场37个出港航班、20个进港航班延误或取消,加上前晚被迫取消,昨天补班的4个航班,导致了一天之内61个航班,无法 正常飞行的严重后果。”
还有一则报道:“市委办公厅、市政办公厅昨日联合发出《关于禁止焚烧农作物秸秆的紧急通知》,要求各相关区县立即采取有力措施,坚决禁止焚烧农作物秸秆,确保机场航空安全和大气环境的净化。”
农作物秸秆焚烧引起的危害如此之大,Z 府也采取措施禁止焚烧秸秆,把处理好农作物秸秆当作一项“民心工程"来抓。秸秆用来生产建材,其产品不仅本身有五防的优点,而且能使农民增收,既减少环境污染,又保护了耕地,完全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同时具有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环保效益、生态效益。所以,周兴和坚信,这样的好产品,Z终Z 府、市场肯定会接受的。
1998年8月22日,《四川日报》刊登了“四川省科学技术委员会科技项目招标公告”。同日,题为“我省对科研项目实行公开招标,时任省委副书记杨崇汇等出席招标新闻发布会并讲话”,报道了招标情况。
省Z 府把治理成都焚烧秸秆危害问题,在全国范围公开招标,周兴和参与了竞标活动。至1998年8月25日,共收到标书129份,经过招标工作小组筛选后,留下了56家企业和科研院校继续竞标。经过竞标预选4家,竞选Z后一家。
1998年9月18日,在成都市Z 府第 一 会议室举行竞标大会,有关领导和专家400多人参加大会。筛选出的4家企业参加了会议。参会企业代表发言限制在20分钟内,会议安排星河公司Z 后一位发言。
周兴和的演讲口才是出了名的,当他发言时快到12点了。他只用了6分钟就发言完毕。
第 一句:“我非常高兴能参加今天这次由省、市、县召开的秸秆研讨大会。”
第二句:“我敢讲真话, 因为厂长、经理是自己任命的,不怕被撤掉。”
第三句:“我以一个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的身份,向各级领导、各级能职部门领导提出能够真正解决秸秆焚烧问题以及根治后患的建议,供大家参考。”
这第三句话是大家关心的问题,也是会议的主题。在有限的时间内,周兴和却故意停顿了近40秒钟,参会人员开始交头按耳:这个人是谁呢?
周兴和接着说:“5月15、16号,Z 府的禁烟令,电台、报刊铺天盖地的宣传,禁止农民焚烧秸秆。可以告诉大家,5月16日晚上,《华西都市报》和《成都商报》的记者,是坐我的车去采访的。那几天,有上万人的执法队伍,分布在农村的田间地角。我送记者采访,走到了双流县金花村,看见数十堆秸秆正在燃烧,20多个执法人员已到了现场,农民看见记者和执法队来了,都在积极地扑灭燃烧着的秸秆堆,执法队当然无话可说。我把车开出不到5公里,未征求记者的意见,又将汽车调头开回到现场,看到农民正在点火。记者拍下了焚烧秸杆的镜头,记下了真实的场面。”
停顿片刻,周兴和继续讲:第二采访地点在飞机场附近。位老农民点燃7堆秸秆。
记者:“Z 府的禁烟令你知道吗?焚烧秸秆的危害你知道吗?”
农民:“知道,我也不想烧,但种植季节性很强,15天之内不把秧苗插下去,就会影响我一家人来年的吃饭问题。如果我把秸秆堆在房前屋后,还可能引起火灾。你们来了这么多人,我把秸秆送给你们,你们搬走我就不用烧了。”
周兴和说,我们公司研究的就是利用秸秆做原料生产建材,就是把秸秆收购起来粉碎后加工成产品,把秸秆变成墙材和装饰材料,不但能美化城市,还能保护耕地,完全可以从根本上治理燃烧秸秆问题。
这时周兴和看了看表,对大家说:“很不好意思,还有很多话没说完,但时间快到了。”说完就收拾资料起身要走。
会议主持人却说: 今天会议延长,请星河公司周先生继续发言。这样周兴和发言总共用了53分钟。
在1998年8月16日的答标会议上,周兴和又是Z 后一个答标者。前面答标的人,要靠翻书、看资料来回答专家的提问。周兴和答标时,不看任何资料,一口气将专家所提出的问题,清楚明白地回答完毕,弄得专家找不到提问话题。
这时参加评标的23位专家一起鼓掌:星河公司中标了。
1998年8月20日,四川省科技厅召开新闻发布会。
记者:“请问周厂长,你的奋斗目标是什么?”
周兴和:“奋斗目标是给社会、给人们留下记忆。”
记者:“能不能解释一下,是什么样的记忆?”
周兴和:“如果我的奋斗目标是1个亿、10个亿、100个亿,这些只是数据而已,而且是容易被人们遗忘的数据。这些数据比起比尔盖茨的财富来,不够他的零头。中国的四大发明所创造的财富,又有谁能说得清楚是多少呢?却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记忆。孔孟文化已几千年了,人们还记得清清楚楚。两千多年前的秦砖汉瓦,人们同样记得。我发明的专利技术,将来可以代替更多的墙体材料,若干年以后,人们也许仍记得是周兴和发明的产品。”
1998年8月27日,《四川日报》以题为“农民周兴和发明墙体板材新技术,秸秆变成绿色建材”报道了新型建材。
1998年9月9日,《中国专利报》以题为“周兴和圆了一个中国绿色建材梦”整版报道了绿色建材。
1998年10月29日,《四川日报》以题为“农民发明家周兴和科技攻关挑大梁,一举中标承担省级重大科技攻关项目”报道了星河公司中标情况。随即全国报刊、电台的报道铺天盖地。“周兴和”这个名字,也在成都家喻户晓。
年近六旬的周兴和,从三元镇中山村3组大山里走向绵阳、走向成都、走向世界。他一步一个脚印,凭着诚实、守信,凭着顽强拼搏,他获得了成功。他是中国农民的典范,他为中国人民争光添彩。
回报故乡 建桥修路
2011年9月25日,周兴和语重心长地对记者说:“我23岁时就离开家乡三台县三元镇中山村,转眼35年过去了。家乡的山、家乡的水、家乡的人,让我几十年来魂牵梦想,每当我回到家乡时,都会感到家乡是那么的亲切,纯朴的家乡人民可亲可爱;每当看到家乡人民还比较贫穷时,心理就有一种歉疚感,就想为家乡人民做点好事,这些年来我已经给家乡人民捐资185万元修桥修路。我还给中山村的乡亲们承诺:要把全村户与户之间的路,全部修成水泥路面,让村民们走在连户路共同致富。”
纯朴忠厚的周兴和是这么说的,他也是这么做的。2011年5月31日,周兴和再次回到家乡三台县三元镇中山村,捐资20万元把中山村4社和5社之间的村道公路修建成水泥路面。此前,周兴和已经为家乡捐资165万元,修建了3座桥梁和一条公路、一所敬老院。至此他共捐资185万为家乡人民办实事好事。周兴和表示,还要把水泥路延伸到中山村的家家户户。
事业有成的周兴和,没有忘记家乡人民。三元镇是三台县东边很偏远的乡镇之一,这里属于深丘地带,山高坡陡,土质主要是黏性黄土,一下雨道路就成泥泞,特别难走,特别是魏河两岸的中山村,遇到下雨、涨水,群众过路过河都十分困难。
2009年8月回家乡时,周兴和看到一位老人拄着拐杖艰难地行走在坑洼不平的黄泥路上,他心里感到很难过,暗自下决心要改变村里的交通条件。他对随行人员说:“我要把村里的路修成水泥路,让老人和小孩走得安稳;我还要给村里修桥,让乡亲们过河更安全。”朴实话语饱含着周兴和对家乡的深厚情意。
1999年12月,周兴和捐资10万元,在家乡的魏河上修建了第 一座水泥桥,2001年3月竣工投入使用,乡亲们把这座桥命名为“兴和桥”.2003年5月,周兴和再次捐资10万元,在家乡修建了第二座桥。2007年3月,周兴和第三次捐资20万元,修建了第三座桥。2008年汶川地震发生后,周兴和捐资5万元,维修了家乡的敬老院.8年时间内周兴和为家乡人民修建了3座桥,解决了魏河两岸数千人雨天、洪涝期间安全过河问题。
2009年初,周兴和决定捐资100万元,为中山村修建一条2.5公里长的水泥路,他表示,“要把水泥路修通到中山村的每家每户”。至2009年4月1日,周兴和分3次将100万现金打到了三元镇的账上。经过勘查设计,2009年8月16日,中山村长2.5公里的“兴和路”正式开工修建,父老乡亲们燃放鞭炮,敲锣打鼓地庆祝“兴和路”开工建设。当天,三元镇党委书记、镇长到场为兴和路开工剪彩,并表示,不辜负周兴和对家乡人民的厚爱,一定把这条路修成优质路,让家乡人民踏着这条路走向富裕小康。中山村党支部书记陈伟表示:感谢周兴和对家乡的厚爱,一定严格把质量监督关.修好“兴和路”,造福村民,早日脱贫致富。至2010年5月,中山村“兴和路”已经竣工投入使用。
周兴和在家乡绵阳市三台县三元镇中山村捐资修建的“兴和路”
周兴和对记者说:“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我还要联络三元镇在外面事业成功人士,回来一起建设好家乡公路,要把水泥路修到每户村民的家门口,为家乡人民铺好致富路。”
2021年9月5日,《廉政内参》第4期第38页“人民心声”栏目刊登标题“我国建筑和建材领域一场颠覆性的革命”,其中第三节(第42页)小标题“愿星河新型材料的伟大发明得到国家大力推广,造福人类”的第七行摘要:“在当今中国,利用自己研发的高新科技成果走向世界的有两个人和两个项目:一个是袁隆平先生和他的杂交水稻,正在解决人们的吃饭问题;一个是周兴和先生和他的秸秆建材,正在解决人们的住房问题”。合乎科技兴国的伟大战略。
《当今奇人周兴和》一书,目前已被收藏于中国当代作家图书珍藏馆、北京中国作家图书收藏馆、北京图书馆、北京外国语大学图书馆、湖南大学图书馆、重庆图书馆、江津图书馆、江津聂帅陈列馆、重庆渝州大学图书馆、重庆理工大学图书馆、重庆大学图书馆、重庆文理学院、北京师范大学图书馆、中国科学院成都分院图书馆、重庆三峡博物馆、重庆巴渝文化会馆、中国三线建设历史陈列馆、成都大邑三线建设陈列馆、江津文创中心、江津陈独秀旧居、江津中学图书馆、江津尚融学校图书馆、四川作家图书收藏馆、巴蜀文化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