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责任链模式:
底层原理:
代码案例:
下面是面试中可能遇到的问题:
责任链模式:
责任链模式是一种行为型设计模式,它允许多个对象在一个请求序列中依次处理该请求,直到其中一个对象能够处理它为止。这些对象被组织成一条链,并且每个对象都有一个指向下一个对象的引用。
底层原理:
- 客户端将请求发送到责任链中的第一个对象。
- 如果该对象能够处理请求,则处理请求并返回结果。
- 如果该对象不能处理请求,则将请求传递给下一个对象。
- 重复此过程,直到找到能够处理请求的对象或责任链末尾。
代码案例:
下面是一个简单的 C++ 代码案例,以说明责任链模式的实现方式。假设我们正在处理一个简单的文本编辑器,需要实现一系列文本处理器来处理不同的文本格式。我们可以使用责任链模式来处理这些请求,以便让每个处理器能够处理它们自己能够处理的请求。
在上面的代码中,我们定义了一个 TextProcessor
接口,其中包含了一个 process
方法,它接受一个字符串作为输入,并将其处理。然后,我们定义了三个具体的文本处理器:PlainTextProcessor
,HtmlTextProcessor
和 MarkdownProcessor
。这些处理器都实现了 TextProcessor
接口,并且能够处理不同类型的文本格式。
HtmlTextProcessor
和 MarkdownProcessor
都有一个指向下一个处理器的指针,这样它们就可以将请求传递给下一个处理器。在每个处理器的 process
方法中,它会检查输入的文本是否符合该处理器所能处理的格式。如果是,它就处理该文本;否则,它就将该文本传递给下一个处理器,直到找到能够处理该文本的处理器为止。
在 main
函数中,我们定义了一个责任链,将 PlainTextProcessor
、HtmlTextProcessor
和 MarkdownProcessor
链接在一起。然后,我们向该链中的第一个处理器发送三个不同的文本请求。第一个请求是普通文本,第二个请求是 HTML 格式的文本,第三个请求是 Markdown 格式的文本。我们可以看到,在每个请求中,只有能够处理该请求的处理器才会处理该请求,而其他处理器则将其传递给下一个处理器。
该代码的输出如下所示:
PlainTextProcessor: This is some plain text.
HtmlTextProcessor: <html><body><h1>This is an HTML document.</h1></body></html>
MarkdownProcessor: This is some **markdown** text.
可以看到,在第一个请求中,只有 PlainTextProcessor
能够处理该请求,因此它处理了该请求。在第二个请求中,只有 HtmlTextProcessor
能够处理该请求,因此它处理了该请求。在第三个请求中,只有 MarkdownProcessor
能够处理该请求,因此它处理了该请求。
这个例子展示了责任链模式的基本实现方式。责任链模式可以帮助我们实现解耦和灵活性,因为它允许我们在运行时动态地组合和分离对象。
下面是面试中可能遇到的问题:
-
什么是责任链模式?它有什么作用?
-
在责任链模式中,处理器之间的连接是怎样的?怎样才能保证处理器按照正确的顺序被调用?
-
责任链模式中的处理器都有哪些角色?它们是如何协同工作的?
-
责任链模式有哪些优点和缺点?你能够举例说明吗?
可以先自己思考一下,看参考答案是不是和你想的一样哦=v=~
可能的答案如下:
缺点:
-
责任链模式是一种行为型模式,它允许我们将多个处理器链接在一起,形成一个处理器链。当一个请求从链的一端进入时,处理器链会依次尝试处理该请求,直到找到能够处理该请求的处理器为止。责任链模式的作用是解耦请求发送者和接收者之间的关系,使系统更加灵活。
-
在责任链模式中,处理器之间的连接是一条链式结构。每个处理器都有一个指向下一个处理器的指针。为了保证处理器按照正确的顺序被调用,需要将处理器按照一定的顺序链接在一起。一般来说,这个顺序应该是从最具体的处理器开始,依次向上层抽象处理器链接。当请求进入责任链时,它会从链的第一个处理器开始,依次向下传递,直到找到能够处理该请求的处理器为止。
-
在责任链模式中,处理器一般分为两种角色:具体处理器和抽象处理器。具体处理器是责任链中最底层的处理器,它们负责处理请求,并决定是否将请求传递给下一个处理器。抽象处理器是一个接口或抽象类,它定义了处理器的共同接口,并保存了下一个处理器的指针。在链中的任何一个处理器都可以通过它的接口来发送请求,并将请求传递给下一个处理器。
-
责任链模式的优点包括:可以动态地组合和分离对象;可以使系统更加灵活;可以避免将请求发送者和接收者之间的关系硬编码在一起。其缺点包括:由于每个请求都要在责任链中传递,因此可能会对性能产生一定的影响;在处理器链过长或者没有正确设置链中处理器的顺序时,可能会导致请求不能被正确处理。例如,一个简单的应用场景是文本处理,不同的文本处理器可以根据文本
的类型和需求被组合成一个处理器链,实现文本处理的功能。
一个可能的C++代码案例如下:
#include <iostream> #include <string> // 抽象处理器 class Handler { public: Handler(Handler* successor) : successor_(successor) {} virtual ~Handler() {} // 处理请求的虚函数 virtual void handleRequest(const std::string& request) { if (successor_) { successor_->handleRequest(request); } } protected: Handler* successor_; }; // 具体处理器 A class ConcreteHandlerA : public Handler { public: ConcreteHandlerA(Handler* successor) : Handler(successor) {} virtual void handleRequest(const std::string& request) override { if (request == "A") { std::cout << "ConcreteHandlerA handles the request." << std::endl; } else { Handler::handleRequest(request); } } }; // 具体处理器 B class ConcreteHandlerB : public Handler { public: ConcreteHandlerB(Handler* successor) : Handler(successor) {} virtual void handleRequest(const std::string& request) override { if (request == "B") { std::cout << "ConcreteHandlerB handles the request." << std::endl; } else { Handler::handleRequest(request); } } }; // 具体处理器 C class ConcreteHandlerC : public Handler { public: ConcreteHandlerC(Handler* successor) : Handler(successor) {} virtual void handleRequest(const std::string& request) override { if (request == "C") { std::cout << "ConcreteHandlerC handles the request." << std::endl; } else { Handler::handleRequest(request); } } }; // 客户端代码 int main() { ConcreteHandlerA handlerA(nullptr); ConcreteHandlerB handlerB(&handlerA); ConcreteHandlerC handlerC(&handlerB); // 将请求依次发送给责任链的第一个处理器 handlerC.handleRequest("A"); handlerC.handleRequest("B"); handlerC.handleRequest("C"); handlerC.handleRequest("D"); return 0; }
在这个代码案例中,
Handler
是抽象处理器,定义了所有处理器都应该有的接口。具体处理器ConcreteHandlerA
、ConcreteHandlerB
和ConcreteHandlerC
继承了Handler
接口,并实现了各自的处理逻辑。在客户端代码中,首先创建了三个具体处理器,并将它们依次链接在一起,形成一个处理器链。然后将请求依次发送给责任链的第一个处理器,让处理器链依次尝试处理该请求。
当请求为 A 时,
ConcreteHandlerA
可以处理该请求,因此它会输出相应的处理信息。当请求为 B 时,ConcreteHandlerB
可以处理该请求,因此它会输出相应的处理信息。当请求为 C 时,ConcreteHandlerC
可以处理该请求,因此它会输出相应的处理信息。当请求为 D 时,处理器链上的任何一个处理器都不能处理该请求,因此它不会输出任何处理信息5责任链模式的优缺点如下:
优点:
-
将请求的发送者和接收者解耦。请求发送者无需知道哪个接收者能够处理该请求,接收者也无需知道请求的发送者是谁,以及该请求是从哪个接收者发出的。
-
可以动态的添加或删除处理器,因此责任链模式具有很好的灵活性和可扩展性。
-
由于请求可能需要经过多个处理器才能被处理,因此责任链模式的处理过程可能会比较缓慢。
-
对于长的责任链,请求可能会遍历整个责任链才能被处理,这可能会带来一些性能问题。
-
对于一些请求,如果没有任何一个处理器能够处理该请求,那么该请求就会被“吞掉”,导致该请求无法得到处理。
-
责任链模式可以使得系统更加符合单一职责原则。每个具体处理器只负责处理与自己相关的请求,从而将复杂的业务逻辑拆分成多个小的处理器,让每个处理器聚焦于自己的领域,更加清晰明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