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模式简介
设计模式是软件开发中经过验证的最佳实践解决方案,它是针对特定问题的通用解决方案,能够帮助开发者提升代码的可维护性、可扩展性和复用性。设计模式并非具体的代码实现,而是一种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论,它源于大量的实践经验总结,旨在解决软件开发过程中反复出现的设计问题。通过运用设计模式,开发者可以更加高效地构建结构清晰、易于理解和维护的软件系统,同时也能促进团队成员之间的沟通和协作,因为设计模式提供了一套共同的术语和解决方案框架。
面向对象设计原则
面向对象设计原则是指导开发者进行面向对象软件开发的核心准则,遵循这些原则能够设计出更加灵活、健壮和可维护的面向对象系统。以下介绍几个重要的面向对象设计原则,其中包含你提到的核心要点。
理解隔离变化
在面向对象设计中,理解隔离变化是一个关键的思维方式。其核心思想是识别系统中可能发生变化的部分,并将这些变化部分与相对稳定的部分进行隔离,使得系统在面对变化时能够更加灵活地应对,减少变化对整个系统的影响。
如何实现隔离变化
找出变化点:通过对需求的分析和对业务场景的理解,识别出系统中可能会发生变化的功能或模块。例如,在一个电商系统中,不同的促销策略(如打折、满减、赠品等)可能会随着业务的发展而不断变化,这些促销策略就是系统中的变化点。
封装变化:将识别出的变化点封装在独立的模块或类中,使这些模块或类专注于处理特定的变化。通过定义清晰的接口,将变化的部分与其他稳定的部分隔离开来。这样,当变化发生时,只需修改相应的封装模块,而不会影响到其他未发生变化的部分。例如,将不同的促销策略封装成不同的策略类,这些策略类实现相同的促销接口,在需要使用促销功能的地方,通过接口来调用具体的促销策略,从而实现了促销策略的变化与其他业务逻辑的隔离。
各司其职(单一职责原则)
“各司其职” 对应着面向对象设计原则中的单一职责原则(Single Responsibility Principle, SRP)。该原则指出,一个类或模块应该仅有一个引起它变化的原因,即每个类或模块只负责一项职责,并且该职责被完整地封装在类或模块中。
为什么要遵循单一职责原则
提高代码可维护性:当一个类只负责一项职责时,其功能更加明确,代码结构更加清晰。在维护过程中,开发者能够更容易地理解类的作用和逻辑,从而降低维护成本。如果一个类承担了多个职责,当其中一个职责发生变化时,可能会影响到其他职责的功能,导致代码的修改变得复杂且容易引入 bug。
增强代码复用性:单一职责的类或模块具有更高的内聚性,它们可以更容易地被其他系统或模块复用。例如,一个负责数据存储的类和一个负责业务逻辑处理的类,各自专注于自己的职责,当其他项目需要数据存储功能时,可以直接复用数据存储类,而无需考虑业务逻辑的相关内容。
示例说明
假设存在一个类 OrderService,它既负责处理订单的业务逻辑(如创建订单、计算订单金额等),又负责与数据库进行交互来存储和查询订单数据。此时,OrderService 类就违反了单一职责原则,因为它承担了业务逻辑和数据访问两项职责。当数据库的存储方式发生变化时,需要修改 OrderService 类中与数据访问相关的代码,这可能会影响到订单业务逻辑的正确性;同样,当订单的业务逻辑发生变化时,也可能会不小心修改到数据访问的代码。为了遵循单一职责原则,可以将 OrderService 类拆分为两个类:OrderBusinessLogic 类负责处理订单的业务逻辑,OrderDataAccess 类负责与数据库进行交互。这样,每个类只负责一项职责,提高了代码的可维护性和复用性。
对象是什么
在面向对象编程中,对象是系统中用来描述客观事物的一个实体,它是类的实例化。对象具有以下几个重要的特征:
状态(State)
对象的状态是指对象所包含的属性或数据,用于描述对象的特征和当前状况。例如,一个 “学生” 对象可能具有姓名、年龄、性别、成绩等属性,这些属性的值就构成了该学生对象的状态。对象的状态可以在程序运行过程中发生改变,通过对象的方法可以对其状态进行访问和修改。
行为(Behavior)
对象的行为是指对象能够执行的操作或方法,用于描述对象的功能和职责。方法是对象行为的具体实现,它定义了对象在接收到消息时应该如何响应。例如,学生对象可以有 “学习”“考试”“获取成绩” 等方法,这些方法实现了学生对象的相应行为。对象之间通过发送消息来相互协作,一个对象调用另一个对象的方法,就是向该对象发送了一个消息,请求其执行相应的行为。
标识(Identity)
每个对象都有一个唯一的标识,用于区分不同的对象。即使两个对象具有相同的状态和行为,它们仍然是不同的对象,因为它们具有不同的标识。在大多数编程语言中,对象的标识通常是通过内存地址来实现的,但在实际编程中,开发者通常不需要直接操作对象的标识,而是通过对象的引用或变量来访问对象。
对象是面向对象编程的核心概念,它将数据和操作数据的方法封装在一起,形成了一个独立的单元。通过对象之间的交互和协作,实现了复杂系统的功能。理解对象的概念和特征,是掌握面向对象设计原则和设计模式的基础。
八大设计原则
依赖倒置原则(DIP,Dependency Inversion Principle)
核心思想
高层模块不应该依赖低层模块,两者都应该依赖抽象
抽象不应该依赖细节,细节应该依赖抽象本质:通过抽象(接口 / 抽象类)解耦高层与低层模块,使系统架构更灵活。
反例:高层模块OrderService直接依赖低层模块MysqlOrderDao(具体数据库实现)
public class OrderService {
private MysqlOrderDao dao = new MysqlOrderDao(); // 高层依赖具体实现
public void saveOrder() {
dao.save(); }
}
正例:定义抽象接口OrderDao,高层与低层模块均依赖接口
public interface OrderDao {
void save(); } // 抽象接口
public class OrderService {
private OrderDao dao; // 依赖抽象
public OrderService(OrderDao dao) {
this.dao = dao;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