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迷思:
当「技术内卷」背离用户真实需求
“三摄猫眼”、“0.3秒人脸解锁”、“DeepSeek大模型”……智能锁行业的营销话术日益浮夸,但用户体验却陷入“功能冗余”与“操作复杂”的泥潭。
一位用户在社交平台直言:“我的智能锁有六个摄像头,但下雨天快递被淋湿时,系统只会推送『有人经过』。我需要的是『快递已送达,请及时取件』,而不是一堆无效警报。”这恰恰揭露了行业痛点:厂商沉迷参数竞赛,却忽视了用户对「真实价值」的渴求。

3月27日,乐橙主办了一场在线发布会,发布了乐橙AI智能锁磐石R10系列新品。乐橙产品经理在发布会上犀利指出:“摄像头从1个卷到3个,指纹从半导体升级到AI生物识别,但用户的核心诉求从未改变——他们需要的是安全感、便利性,以及科技带来的温度。”
2研发破局:
砍掉伪需求,聚焦三大刚需场景
关键词:场景化AI、无感交互、98%一次性通过率

乐橙R10的研发逻辑如同一场「外科手术」——剔除冗余功能,直击用户真实痛点:
包裹检测:从「有人逗留」到「精准定位」
技术突破:双通道图像输入适配复杂楼道环境,边缘包裹检出率提升66.6%(数据来源:乐橙实验室测试);
用户价值:一位上海X10用户反馈:“加班时收到『门口有包裹送达』的推送,并直接显示快递位置,省去翻看录像的麻烦。”
儿童守护:实现出门即记录
行业痛点:传统一般智能锁感应设备仅支持开门进门识别,孩子偷溜出门家长无从知晓;
乐橙方案:通过身高等分析,即便孩子出门轨迹多变仍能触发推送;
访客管理:从「陌生人报警」到「身份识别」
技术细节:访客标记系统支持对家人、快递员分类管理,无效报警减少75%;
真实案例:用户可通过App标记物业保洁人员,系统再次检测到该人员时推送「物业上门打扫」,而非「陌生人徘徊」。

技术革新:第四代3D结构光实现「1秒录入、1.2秒开门」,一次性通过率≥98%,且可抵御硅胶、砂岩等3D假面攻击。
3工业设计:
让智能锁成为「家居美学载体」
关键词:IML模内注塑、激光透光、自然美学

传统智能锁常因「黑疙瘩」外观破坏家居风格,而乐橙R10的设计给出了颠覆性答案:
材质革命:汽车级工艺跨界赋能IML模内注塑工艺:将木纹装饰膜与电子功能区一体成型,解决传统拼接工艺的「塑料廉价感」;
激光透光技术:键盘灯亮起时数字清晰可见,熄灭后木纹回归原生质感,攻克透光均匀性难题。
家居适配性:三种配色匹配主流风格
深空灰(冷调金属木纹)、琉璃金(暖调金色木纹)、岩板黑(颗粒岩石纹),覆盖90%家装需求;
设计师透露:深空灰的直角切割体现科技感,琉璃金的曲线设计呼应温馨氛围。
交互温度:屏幕不止于「看」
5.0英寸超窄边框智慧屏支持实时猫眼、本地录像回放及天气提醒、备忘录;
用户反馈:“出门时,门锁自动播报『今日PM2.5较高,记得戴口罩』——这种主动关怀比参数更有价值。”
4瓴洞视觉系统1.1:
重新定义「安全」边界
关键词:双通道检测、离线分析、第三块屏联动

当同行还在比拼「超清画质」,乐橙已让智能锁实现从「记录」到「理解」的跨越:
包裹检测的精准进化微小及边缘包裹识别:杂乱摆放包裹、小件检出率提升66.6%,解决传统算法漏检问题;
存储方案:本地存储支持60天历史回放,云存储可查看24小时紧急事件(每段视频存储8s,保存24小时)。
儿童安全的双重保障多帧轨迹算法:覆盖多种出门轨迹及行为模式,识别率提升40%;
孩子偷溜出门:即使孩子偷溜出门,家长仍能通过系统行为分析触发推送。
陌生人预警的效率跃升内存优化:减少算法运行内存,抓拍速度提升至0.8秒;
适老化设计:「超级闪联电话」支持非智能手机接听门铃,解决老年用户使用障碍。
5可靠性革命:
用消费电子标准「颠覆」传统五金
关键词:-10℃~80℃带电温变、15千伏静电防护、20万次寿命测试
乐橙以3C电子产品的严苛标准,重新定义智能锁可靠性:
极端环境挑战温差测试:100次-10℃至80℃快速温变循环(带电运行,模拟南北极端气候);
冷凝水防护:全封闭硅胶垫+三防漆电路板,通过72小时蒸汽喷淋测试。
电子可靠性防静电设计:空气放电15千伏、接触放电8千伏;
死机恢复:最短5秒自动重启机制,根治「冻屏」顽疾。
机械强度暴力抗压:主锁舌侧向承受6000牛压力(约1224斤),可抵御专业工具破坏;
寿命承诺:20万次开锁测试,日均使用30次可稳定工作18年。
6用户价值:
科技不应制造「使用鸿沟」

乐橙R10的突破不仅在于技术,更在于对「用户体验」的极致打磨:
网络兼容性:适配华为、小米等99%存量路由器;
电池自由:支持普通干电池与快充锂电池,破除「专用电池」捆绑销售;
一键服务:数字键盘直呼400客服,解决老年用户使用焦虑。
7行业启示:
智能家居需要一场「价值回归」
乐橙R10的发布揭示了一个本质问题:当技术沦为营销话术时,行业注定陷入内卷;唯有回归用户真实场景,才能创造长期价值。
「参数竞赛没有赢家,用户感知才是终局。」这场关于「技术温度」的实验,或将成为智能家居行业转型的关键转折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