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生物学作为一门研究微生物及其与环境、宿主和其他生物相互作用的科学,涵盖了广泛的学科领域和专业术语。然而,由于微生物学的快速发展和跨学科融合,许多术语的定义和使用在不同领域中可能存在差异甚至混淆。
随着新冠疫情的全球蔓延,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微生物知识,但专业的微生物学术语往往让普通大众感到困惑和难以理解。因此一个通俗易懂的微生物学词汇表可以搭建一座连接专业知识与公众理解的桥梁。
本文借助前人的整理增编和归纳整理和科普微生物学术语与定义,合理解释微生物学词汇,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与微生物相关的知识,让每个人都能够在这个充满微生物的世界中做出更明智的生活选择。
微生物既是我们的朋友也是敌人,需要我们正确认识和对待。
本文列举的术语总览如下:
肠道微生物领域词汇
1、肠道微生物群
(gut microbiota)
肠道微生物群是指生活在人体肠道内的庞大微生物群体,包括细菌、古菌、真菌、病毒等多种微生物。它们与宿主(人体)之间形成了一个复杂的共生生态系统。
2、肠道微生物组
(gut microbiome)
肠道微生物组是指生活在人体肠道内的微生物群体及其基因组的总称。这些微生物包括细菌、真菌、病毒等,它们的遗传物质和代谢产物共同构成了一个复杂的生态系统。
3、益生菌
(Probiotics)
活的微生物,当摄入足够量时,对宿主健康有益。
4、益生元
(Prebiotics)
一种不可消化的食物成分,能够选择性地刺激肠道有益菌的生长。
5、共生菌
(Symbiotic Bacteria)
与宿主互利共生的肠道微生物。它们为宿主提供营养物质或保护作用,同时从宿主获取生存所需物质,在维持生态平衡中发挥重要作用。
6、致病菌
(pathogenic bacteria)
致病菌是引起疾病的细菌,也称为病原菌。当它进入身体时,就会破坏细胞或干扰身体的正常活动,人可能会患上轻微疾病或致命疾病。
7、肠道屏障
(Intestinal Barrier)
肠道屏障是由肠道上皮细胞及其紧密连接、黏液层、免疫系统等组成的复合防御系统,具有选择性通透功能,可阻止有害物质进入机体,同时允许营养物质吸收,是维持肠道健康的重要屏障。
8、菌群失调
(dysbacteriosis)
菌群失调是指肠道微生物群落的平衡被打破,导致微生物群落组成、多样性和功能发生显著改变的状态。
9、肠道微生物代谢产物
(Microbial Metabolites)
肠道微生物代谢产物是肠道菌群在代谢过程中产生的活性物质,主要包括短链脂肪酸、次级胆汁酸、色氨酸代谢物等。这些物质参与宿主能量代谢、免疫调节和生理功能维持,是肠道菌群影响宿主健康的重要媒介。
10、短链脂肪酸 (SCFA)
(Short-Chain Fatty Acids)
肠道菌群发酵产生的重要代谢产物,包括乙酸盐、丙酸盐、丁酸盐,具有免疫调节功能。
11、紧密连接蛋白
(Tight Junction Protein)
紧密连接蛋白是上皮和内皮细胞之间形成紧密连接的关键蛋白质复合物,是细胞屏障功能的重要组成部分。
12、大肠杆菌
(Bacterium Coli (E. coli))
大肠杆菌是人和动物肠道中最常见的革兰氏阴性菌,多数株系与宿主和谐共生,参与维生素合成和免疫调节,但某些致病性菌株(如肠出血性大肠杆菌O157:H7)可引起严重疾病,包括腹泻等。它也是重要的模式生物,广泛应用于科学研究。
13、拟杆菌门
(Bacteroidetes)
一种常见于人类肠道细菌,革兰氏染色阴性、无芽孢、专性厌氧的小杆菌。具有强大的多糖降解能力,可分解复杂碳水化合物,参与宿主营养代谢和免疫系统调节,与多种疾病的发生发展相关。
14、厚壁菌门
(Firmicutes)
细菌界中一个重要的门类,其特征是细胞壁含有大量肽聚糖,形成厚实的细胞壁结构。部分是重要的益生菌,对宿主健康有益;也包含一些致病菌,如产气荚膜梭菌。
15、脆弱拟杆菌
(Bacteroides Fragilis)
一种常见于人类肠道的细菌,具有降解复杂多糖、维持免疫系统平衡的功能。它是人体肠道微生物组的优势菌种之一,但在特定条件下也可能致病,引起腹腔感染等疾病。
16、金黄色葡萄球菌
(Staphylococcus aureus)
指的是金黄色葡萄球菌,一种致病性细菌,以引起各种感染而闻名。包括皮肤感染、食物中毒、肺炎等,且易产生耐药性,是临床上重要的致病菌。
17、变形菌门
(Proteobacteria)
细菌界最大的细菌门类之一,主要为革兰氏阴性菌。包括大肠杆菌、沙门氏菌等重要菌属,在自然界分布广泛,在生态系统和人类健康中发挥重要作用。其成员在营养循环、共生关系和致病性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18、炭疽杆菌
(Bacillus Anthracis)
引起炭疽的细菌。炭疽杆菌是革兰氏阳性、非运动、兼性厌氧、孢子形成和杆状细菌。是一种人畜共患病的病原体,是一种专性病原体,因为细菌的繁殖周期只发生在合适的宿主中。
19、鼠疫耶尔森菌
(Yersinia pestis)
鼠疫耶尔森菌是一种小型、非运动的革兰氏阴性细菌,属于肠杆菌科。鼠疫耶尔森氏菌是鼠疫的病原体,鼠疫是一种罕见但高度致命的人畜共患病。
20、芽孢杆菌
(Bacillus)
一类革兰氏阳性、能形成芽胞的细菌。包括枯草芽胞杆菌、蜡样芽胞杆菌等重要种类,广泛应用于工业发酵、生物制品生产和益生菌制备。多数种类对人体无害。
21、蜡样芽孢杆菌
(Bacillus Cereus)
一种可引起食物中毒并与胃肠道疾病有关的细菌。
22、枯草芽孢杆菌
(Bacillus Subtilis)
一种常见的土壤细菌,常用作实验室研究的模式生物。
23、多粘芽孢杆菌
(Bacillus Polymyxa)
一种以其在固氮和土壤健康中的作用而闻名的细菌。
24、嗜热脂肪芽孢杆菌
(Bacillus Stearothermophilus)
一种用作指示生物的嗜热细菌,用于测试灭菌过程的有效性。
25、类霉菌芽孢杆菌
(Bacillus Mycoides)
一种以其在土壤健康中的作用及其独特的菌落形态而闻名的细菌。
26、不动杆菌
(Acinetobacter)
一类革兰氏阴性菌,广泛分布于自然界,具有强大的环境适应能力。其中最著名的是鲍曼不动杆菌。
27、鲍曼不动杆菌
(Acinetobacter baumannii)
一种革兰氏阴性菌,以其在医院获得性感染和多重耐药性中的作用而闻名。
28、16S rRNA
16S rRNA 代表16S核糖体核糖核酸 (rRNA),其中S(Svedberg) 是测量单位(沉降率)。该rRNA是原核核糖体小亚基(SSU)以及线粒体和叶绿体的重要组成部分。
29、宏基因组
(Metagenome)
宏基因组是指特定环境中全部微生物基因组的总和,包括可培养和未可培养微生物的全部遗传信息。它是环境微生物群落的基因总库,反映了特定环境中微生物的整体遗传特征。
微生物领域基础名词
30、琼脂
(Agar)
从红藻类中提取的多糖类物质,具有独特的凝胶特性:在热水中溶解,冷却后形成凝胶。它是细菌培养的重要基质,在微生物学研究中不可或缺,其稳定性和不被多数微生物降解的特点使其成为理想的培养基材料。
31、琼脂糖
(Agarose)
从琼脂中提取的多糖,用于凝胶电泳分离核酸。
32、氨基酸
(Amino Acid)
氨基酸是含有氨基(-NH2)和羧基(-COOH)的有机化合物,是蛋白质的基本组成单位。根据人体是否能合成可分为必需和非必需氨基酸。它们不仅是构建蛋白质的基石,还参与多种生理过程,如神经递质合成、能量代谢等。
33、厌氧
(Anaerobic)
指在没有氧气存在的情况下发生的环境或过程。
34、厌氧菌
(Anaerobes)
在缺氧环境中生长的微生物。
35、抗生素
(Antibiotic)
一类能够抑制或杀死微生物的药物,包括天然和人工合成的化合物。它们通过多种机制发挥作用,如抑制细胞壁合成、干扰蛋白质合成等。在治疗细菌感染方面发挥重要作用,但滥用会导致细菌耐药性。
36、需氧
(Aerobic)
指需要氧气才能生存或生长的过程或生物体。
37、需氧菌
(Aerobes)
需要氧气才能生长的微生物。
38、耐酸
(Acid-Fast)
耐酸性是微生物在酸性环境中生存的能力,通过细胞膜适应、质子泵系统等机制维持细胞内pH平衡。这一特性在食品安全和发酵工业中具有重要意义,也是筛选胃肠道益生菌的关键指标。
39、嗜酸菌
(Acidophiles)
在酸性环境中生长的微生物。
40、抗菌剂
(Antiseptic)
抑制微生物在活组织上生长的物质。
41、无菌技术
(Aseptic Technique)
用于防止实验室工作中微生物污染的程序。
42、减毒
(Attenuation)
降低病原体毒力的过程,常用于疫苗开发。
43、高压灭菌器
(Autoclave)
一种使用高压蒸汽对设备和介质进行灭菌的装置。
44、琼脂平板
(Agar Plate)
装满琼脂培养基的培养皿,用于培养和分离微生物。
45、琼脂斜面
(Agar Slant)
一种琼脂培养基,以一定角度在试管中固化,用于培养细菌。
46、变形虫
(Amoeba)
一种形状灵活的原生动物,以其用于运动和进食的伪足而闻名。
47、无性生殖
(Asexual Reproduction)
没有配子融合的生殖,常见于细菌和某些真菌。
48、抗菌剂
(Antimicrobial)
杀死或抑制微生物生长的物质。
49、抗菌素耐药性
(Antimicrobial Resistance)
微生物抵抗药物作用的能力,一旦杀死或抑制它们。
50、α溶血
(Alpha Hemolysis)
是细菌在血琼脂平板上形成的部分溶血现象,表现为菌落周围出现绿色环。这是由于细菌将红细胞中的血红蛋白氧化成高铁血红蛋白所致。草绿色链球菌和肺炎链球菌是典型的α溶血菌,这一特征在细菌鉴定和临床诊断中具有重要意义。
51、粘附
(Adhesion)
微生物附着于宿主细胞或表面的能力。
52、非典型细菌
(Atypical Bacteria)
不符合标准分类系统的细菌,如支原体或衣原体。
53、乙酸杆菌属
(Acetobacter)
一个已知的将乙醇转化为乙酸(醋生产)的细菌属。
54、抗菌肽
(Antimicrobial Peptides)
由生物体产生的短蛋白质,可杀死或抑制微生物的生长。
55、阿米巴病
(Amebiasis)
一种由溶组织内阿米巴(一种原生寄生虫)引起的感染。
56、节肢动物媒介
(Arthropod Vector)
能够传播病原体的节肢动物,包括蚊虫、蜱类、跳蚤等。它们在多种传染病的传播中起关键作用,如蚊虫传播疟疾和登革热,蜱传播莱姆病。在公共卫生领域,对节肢动物媒介的监测和控制是预防相关传染病的重要手段。
57、藻类
(Algae)
水中的简单光合生物,其中一些可产生影响人类健康的毒素。
58、抗原转换
(Antigenic Shift)
一种剧烈的病毒抗原变异,主要发生在流感病毒中。它通过不同病毒亚型之间的基因重排,产生全新的抗原类型。这种变异可导致人群普遍缺乏免疫力,具有引发流感大流行的潜在风险。
59、抗原漂移
(Antigenic Drift)
病毒基因发生点突变导致的渐进性抗原变异,主要见于流感病毒。这种变异通过RNA复制过程中的错误逐步积累,造成病毒表面蛋白的微小改变。它是季节性流感发生的主要原因,也是每年需要更新流感疫苗的原因。与抗原转换相比,抗原漂移的变化较小但更为频繁。
60、琼脂糖凝胶电泳
(Agarose Gel Electrophoresis)
用于基于大小和电荷分离核酸的技术。
61、过敏原
(Allergen)
能引起机体产生过敏反应的物质,通常是蛋白质。主要包括食物过敏原(如花生、海鲜)、吸入性过敏原(如花粉、尘螨)和接触性过敏原(如某些金属)等。它们通过刺激机体产生IgE抗体,引发肥大细胞脱颗粒等一系列免疫反应。
62、脓肿
(Abscess)
一种局限性化脓性炎症,特征是组织液化坏死形成充满脓液的腔隙。主要由细菌感染引起,最常见的致病菌是金黄色葡萄球菌。临床表现为局部红肿热痛,可触及波动感,严重时可出现发热等全身症状。治疗原则是及时切开引流,配合适当的抗生素治疗和局部护理。
63、放线菌
(Actinomycetes)
一组革兰氏阳性的丝状细菌,在土壤生态学和抗生素生产中很重要。
64、抗微生物治疗
(Antimicrobial Therapy)
使用针对微生物的药物治疗感染。
65、营养菌
(Auxotroph)
需要其野生型对应物不需要的额外营养的微生物。
66、两性霉素B
(Amphotericin B)
一种用于治疗全身真菌感染的抗真菌药物。通过与真菌细胞膜中的甾醇结合,破坏膜的通透性来发挥杀菌作用。
67、曲霉菌属
(Aspergillus)
曲霉是一类常见的丝状真菌,广泛分布于自然环境中。某些种类可引起人体感染,造成曲霉病;另一些种类在食品发酵、酶制剂生产等工业领域具有重要应用价值,如黄曲霉、黑曲霉等。
68、无形体
(Anaplasma)
革兰氏阴性、专性细胞内细菌,主要通过蜱叮咬传播给人类,引起人粒细胞无形体病(HGA)。感染后常见症状包括发热、寒战、头痛、肌肉酸痛等。
69、杀螨剂
(Acaricide)
一种用来杀死螨和蜱的化学药剂。
70、防腐技术
(Antiseptic Technique)
用于防止无菌环境污染的方法。
71、气生菌丝
(Aerial Hyphae)
真菌的丝状结构,长出培养基表面。
72、乙酰化
(Acetylation)
蛋白质或核酸的化学修饰,可影响其功能和相互作用。
73、黄曲霉毒素
(Aflatoxin)
由某些真菌产生的一种真菌毒素,可污染食品和饲料。
74、变形虫运动
(Amoeboid Movement)
细胞通过伪足的伸展而运动。
75、虫媒病毒
(Arbovirus)
一种由节肢动物传播的病毒,如蚊子或蜱。
76、抗菌剂
(Antiseptic)
通过抑制活组织上微生物的生长来防止感染的物质。
77、抗菌谱
(Antimicrobial Spectrum)
受抗菌剂影响的微生物范围。
78、抗菌肽
(Antimicrobial Peptides)
通过破坏微生物膜在先天免疫中发挥作用的小蛋白质。
79、抗生素敏感性测试
(Antibiotic Susceptibility Testing)
用于确定抗生素对特定细菌的有效性的程序。
80、酸性染料
(Acidic Dye)
是一类带负电荷的染料,分子中含有酸性基团(如-SO3H, -COOH)。它们通过静电相互作用与组织中的碱性物质结合,主要用于染色碱性细胞结构。常见的酸性染料包括伊红、酸性品红等,在组织学和细胞学染色中广泛应用。
81、抗病毒药物
(Antiviral Drug)
通过抑制病毒复制来治疗病毒感染的药物。
82、阿米巴痢疾
(Amoebic Dysentery)
一种由溶组织内阿米巴引起的疾病,导致严重腹泻。
83、抗真菌药
(Antifungal)
用于治疗真菌感染的药物或物质。
84、抗病毒药
(Antiviral)
抑制病毒生长或复制的物质。
85、节肢动物
(Arthropod)
昆虫和蜘蛛等无脊椎动物,可作为疾病的传播媒介。
86、固氮菌
(Azotobacter)
革兰氏阴性、专性好氧的固氮细菌,能在无机氮源缺乏的条件下固定大气中的分子氮,同时产生植物生长激素、维生素和抗菌物质。
87、抗毒素
(Antitoxin)
能特异性结合和中和毒素的抗体或抗体制剂,主要来源于免疫动物血清,用于治疗细菌毒素、蛇毒等引起的中毒,具有快速中和毒素的作用。
88、吸收营养
(Absorptive Nutrition)
指机体通过消化道将营养物质从肠腔转运到血液或淋巴液的过程。主要发生在小肠,通过不同的转运机制(如主动运输、被动扩散、促进扩散等)吸收各类营养物质,包括糖类、氨基酸、脂肪酸、维生素和矿物质等。
89、琼脂扩散试验
(Agar Diffusion Test)
一种测定抗菌药物敏感性的经典方法,原理是利用抗菌药物在琼脂培养基中的扩散形成浓度梯度,通过测量抑菌圈大小来判定微生物对药物的敏感程度。
90、自养生物
(Autotroph)
能利用无机物(如CO2)作为碳源,通过光能(光合自养)或无机物氧化(化能自养)获取能量来合成有机物的生物。主要包括绿色植物、藻类、光合细菌(光合自养)和某些细菌如硫细菌、铁细菌(化能自养)等。
91、生长素
(Auxin)
Auxin(生长素)是一类重要的植物激素,以吲哚乙酸(IAA)为代表,具有促进细胞伸长、维管组织分化、顶端优势维持、向性反应调节等多种生理功能。
92、抗原呈递细胞(APC)
(Antigen-Presenting Cell)
处理抗原并将抗原呈递给T细胞以启动免疫应答的细胞。
93、自养细菌
(Autotrophic Bacteria)
能利用CO2作为唯一或主要碳源的原核生物,分为两大类:光合自养细菌(如紫色细菌、绿色细菌)利用光能合成有机物;化能自养细菌(如硫细菌、铁细菌、硝化细菌)通过氧化无机物获取能量。
94、非典型肺炎
(Atypical Pneumonia)
由不常见病原体引起的肺炎,如肺炎支原体或肺炎衣原体。
95、厌氧消化
(Anaerobic Digestion)
在无氧条件下,各类微生物协同作用将有机物降解转化为生物气(主要是甲烷和二氧化碳)的生物化学过程。该过程包括四个主要阶段:水解、酸化、产乙酸、产甲烷。广泛应用于有机废物处理、沼气生产、污水处理等领域。
96、节孢子
(Arthrospores)
一种无性繁殖孢子,由菌丝细胞分裂后断裂形成。它们通常呈圆柱形或矩形,具有厚壁结构,能够在不利环境下存活。
97、抗原决定簇
(Antigenic Determinant)
是抗原分子上能够被抗体或T细胞受体特异性识别的特定区域。可分为线性表位(由连续氨基酸序列构成)和构象表位(由空间折叠形成的非连续氨基酸序列)。它决定了抗原的特异性,是免疫系统识别外来物质的关键结构。在疫苗设计、免疫诊断、单克隆抗体制备等领域具有重要应用价值。
98、抗菌药物敏感性
(Antimicrobial Susceptibility)
微生物对抗菌药物的敏感性,通过测试指导治疗选择。
99、消毒冲洗液
(Antiseptic Rinse)
一类用于杀灭或抑制微生物生长的消毒液体,常见成分包括氯己定、碘伏、过氧化氢、季铵盐等。它们通过破坏微生物细胞壁、干扰代谢或抑制蛋白质合成等机制发挥杀菌作用。
100、阿米巴肝脓肿
(Amoebic Liver Abscess)
一种由溶组织内阿米巴感染引起的肝脓肿。
101、抗体滴度
(Antibody Titer)
是血清中特定抗体的浓度量度,通常表示为能够产生特定免疫反应的血清最大稀释倍数。它通过系列稀释和免疫测定方法(如ELISA、中和试验等)来确定。抗体滴度可用于评估疫苗接种效果、诊断感染性疾病、监测免疫应答状态,以及确定治疗方案。
102、琼脂糖电泳
(Agarose Electrophoresis)
一种使用琼脂糖凝胶根据大小分离核酸的技术。
103、抗菌剂
(Antimicrobial Agents)
杀死或抑制微生物生长的化学品。
104、营养性衰弱
(Abiotrophy)
指生物体或细胞、组织因退化或功能丧失而导致的活力下降或功能障碍,这种退化并非由明显的外伤或感染引起。
105、酸性环境
(Acidic Environment)
pH值较低的环境,会影响微生物的生长和存活。
106、无氧呼吸
(Anaerobic Respiration)
生物在无氧条件下,通过分解有机物产生能量的过程。与有氧呼吸相比,能量产生效率较低,最终产物可能是乳酸、乙醇等,是微生物和某些组织细胞重要的能量获取方式。
107、抗微生物化疗
(Antimicrobial Chemotherapy)
使用药物治疗由微生物引起的感染。
108、气生菌丝体
(Aerial Mycelium)
真菌从基质表面向空中生长的特化菌丝结构。它们主要用于形成和传播孢子,是真菌进行无性繁殖的重要结构,同时也是真菌分类鉴定的重要特征之一。
109、酰基载体蛋白(ACP)
(Acyl Carrier Protein)
一种小分子蛋白质,在脂肪酸合成过程中起关键作用。它含有硫泛醇基团,能够共价结合并转运酰基中间体,在脂肪酸合成酶复合体的各个催化位点之间传递底物。这种蛋白质结构高度保守,是细胞脂肪酸代谢和生长的必需因子。
110、两性霉素B耐药性
(Amphotericin B Resistance)
某些真菌抵抗抗真菌药物两性霉素B作用的能力。
111、曲霉菌病
(Aspergillosis)
由曲霉菌属引起的感染,通常影响肺部。
112、厌氧培养箱
(Anaerobic Chamber)
一种专门用于培养厌氧微生物和进行无氧实验的密闭设备。它具有良好的气密性,配备气体置换和净化系统,可维持稳定的无氧环境。广泛应用于微生物学、临床诊断和生物技术研究中。
113、根癌农杆菌
(Agrobacterium tumefaciens)
一种革兰氏阴性土壤细菌,携带Ti质粒,能够将T-DNA片段转移并整合到植物基因组中,导致植物产生冠瘿病,用于基因工程。
114、α-内酰胺酶
(Alpha-Lactamase)
细菌产生的一种酶,可分解β-内酰胺抗生素,导致耐药性。
115、青蒿素
(Artemisinin)
一种从植物青蒿中提取的抗疟疾化合物,用于治疗疟疾。
116、黄曲霉毒素中毒
(Aflatoxicosis)
一种由暴露于黄曲霉毒素引起的疾病,可导致肝损伤和癌症。
117、变形虫类原生动物
(Amoeboid Protozoa)
利用伪足移动和捕获食物的原生动物,如变形虫。
118、噬菌体
(Bacteriophage)
一种感染细菌并在细菌内复制的病毒,由蛋白质外壳和核酸组成,能特异性识别和裂解细菌。在分子生物学研究中发挥重要作用。
119、细菌培养
(Bacterial Culture)
细菌在受控环境中生长,通常在营养培养基中。
120、细菌内生孢子
(Bacterial Endospore)
由某些细菌产生的休眠、坚韧和非繁殖结构(例如,芽孢杆菌属和梭菌属)在恶劣条件下生存,高度抗逆休眠结构,具有耐高温、耐干燥、耐辐射、耐化学物质等特点。
121、菌血症
(Bacteremia)
指细菌从局部感染灶或侵入部位进入血液循环,是严重感染性疾病的重要表现之一。
122、细菌接合
(Bacterial Conjugation)
通过直接接触在细菌细胞之间转移遗传物质。这是细菌获得新基因的重要途径,对抗生素耐药性传播具有重要影响。
123、杀菌剂
(Bactericidal)
杀菌剂是一类能直接杀死微生物的化学制剂,其作用不可逆。通过破坏微生物细胞结构或代谢功能达到杀灭效果。
124、抑菌剂
(Bacteriostatic)
抑菌剂是一类能够抑制微生物生长繁殖但不直接杀死微生物的化学物质,其作用可逆。
125、生物膜
(Biofilm)
微生物粘附在表面的复杂聚集体,嵌入在自生的细胞外基质中。
126、细菌
(Bacterium)
细菌是一类原核单细胞微生物,具有细胞壁但无细胞核和细胞器,通过二分裂方式进行无性繁殖。它们广泛分布于自然界,可与人类形成共生或致病关系,在生态系统和人类健康中发挥重要作用。
127、β-内酰胺酶
(Beta-Lactamase)
一种由细菌产生的酶,可使β-内酰胺抗生素(如青霉素)失活。
128、细菌毒素
(Bacterial Toxin)
细菌产生的具有生物毒性的物质,主要分为内毒素和外毒素两大类。外毒素是细菌分泌的蛋白质毒素,具有高度特异性和强烈毒性,如破伤风毒素、白喉毒素等。内毒素是革兰氏阴性菌细胞壁脂多糖(LPS)成分,可引起发热、休克等症状。
129、细菌性阴道病
(Bacterial Vaginosis)
一种常见的阴道微生态失衡性疾病,特征是阴道内正常乳酸杆菌减少,厌氧菌过度生长。主要表现为阴道分泌物增多,呈灰白色,有特征性气味。
130、细菌质粒
(Bacterial Plasmid)
一种小的环状DNA分子,存在于细菌中,与染色体DNA分离,通常携带抗生素抗性基因。
131、β-溶血
(Beta-Hemolysis)
某些细菌在血液琼脂平板上生长时,通过分泌溶血素完全破坏红细胞而形成的透明溶血环。这种现象表现为菌落周围出现完全透明的溶血区,是细菌致病性的重要标志之一。
132、细菌鞭毛
(Bacterial Flagellum)
细菌重要的运动器官,由基体、钩子和丝体三个主要部分组成。基体含有复杂的蛋白质运动马达系统,能将质子动力转化为机械能,驱动鞭毛旋转。
133、细菌荚膜
(Bacterial Capsule)
某些细菌细胞壁外层的保护性结构,主要由多糖或多肽组成。荚膜具有多种重要功能:保护细菌免受不利环境影响、抵抗宿主免疫系统的吞噬作用、增强细菌的粘附能力。
134、生化试验
(Biochemical Test)
检测生物体代谢活动和化学特性的实验方法。在微生物学中,它是细菌鉴定的重要手段,包括IMViC试验(吲哚试验、甲基红试验、VP试验和枸橼酸盐试验)、糖发酵试验、氧化还原试验等。
135、细菌-宿主相互作用
(Bacteria-Host Interaction)
细菌细胞与其宿主生物体之间的复杂相互作用。
136、杀菌抗生素
(Bactericidal Antibiotic)
杀死细菌而不仅仅是抑制细菌生长的抗生素。
137、细菌病原体
(Bacterial Pathogen)
能够引起宿主疾病的致病细菌。这些病原体通过多种毒力因子(如内毒素、外毒素、侵袭酶等)损害宿主,可通过不同途径(如呼吸道、消化道、伤口等)感染宿主。
138、细菌培养基
(Bacteriological Media)
用于在实验室中培养细菌的营养丰富的物质。
139、苏云金芽孢杆菌
(Bacillus Thuringiensis)
一种产生杀虫毒素的细菌,用于害虫控制。
140、细菌学技术
(Bacteriological Techniques)
研究和操作细菌的一系列标准方法和程序。主要包括细菌培养(使用各种培养基和培养条件)、分离(获得纯培养物)、鉴定(形态学观察、生化试验、血清学试验等)和检测技术(显微镜检查、染色技术、分子生物学方法等)。
141、噬菌体疗法
(Bacteriophage Therapy)
使用噬菌体治疗细菌感染,特别是那些对抗生素有抗药性的细菌。
142、细菌基因组
(Bacterial Genome)
是细菌所有遗传信息的总和,主要由环状染色体DNA和质粒DNA组成。细菌基因组通常比较紧凑,大小一般在0.5-10Mb之间,具有高度的基因密度和少量非编码区。
143、细菌转化
(Bacterial Transformation)
细菌接收并整合外源DNA的过程,这是细菌获得新遗传特性的重要方式之一。转化可以自然发生,也可以通过人工方法(如化学法、电击法)诱导。
144、细菌性脑膜炎
(Bacterial Meningitis)
由细菌感染引起的脑膜炎症,主要病原体包括肺炎球菌、脑膜炎奈瑟菌和流感嗜血杆菌等。临床表现包括发热、剧烈头痛、颈项强直和意识改变等。
145、细菌菌毛
(Bacterial Pili)
细菌表面的毛状突起,由多个蛋白亚基组装而成。有助于粘附于表面和宿主组织;参与细菌间DNA转移(结合配偶过程);促进生物被膜形成。
146、生物反应器
(Bioreactor)
一种用于进行生物化学过程的装置,通过控制温度、pH值、溶氧、搅拌等参数,为微生物、细胞或酶的生长和代谢提供最适环境,主要类型包括搅拌式发酵罐、气升式反应器、固定床反应器和膜生物反应器等。用于工业或研究目的。
147、细菌性痢疾
(Bacillary Dysentery)
一种由细菌引起的肠道感染,以严重腹泻和腹痛为特征。
148、β-内酰胺抗生素
(Beta-Lactam Antibiotics)
一类抗生素,包括青霉素和头孢菌素,其特征在于它们的β-内酰胺环结构。
149、生物危害
(Biohazard)
对人类健康或环境构成威胁的生物物质。它包括病原微生物(如细菌、病毒)、生物毒素、感染性物质等。根据危害程度,生物危害通常分为四个安全等级(BSL-1到BSL-4)。
150、细菌内毒素
(Bacterial Endotoxin)
革兰氏阴性细菌细胞壁中脂多糖(LPS)的主要成分,由脂质A、核心多糖、O特异性多糖三部分构成,可引起全身炎症和发热。
151、细菌生长曲线
(Bacterial Growth Curve)
细菌种群随时间生长的图形表示,包括滞后期、对数期、稳定期和死亡期。
152、细菌内毒素血症
(Bacterial Endotoxemia)
血液中存在内毒素,可导致败血性休克。
153、生物信息学
(Bioinformatics)
生物信息学是结合生物学、计算机科学、数学和统计学的交叉学科,主要研究生物数据的收集、存储、分析和解释。其核心任务包括生物序列分析、蛋白质结构预测、基因组学数据处理、进化分析等。该学科运用各种计算工具和算法,构建生物数据库,开发分析软件,为现代生命科学研究提供重要支持。
154、细菌学研究
(Bacteriological Research)
科学研究的重点是细菌及其在健康,疾病和环境中的作用。
155、细菌质粒载体
(Bacterial Plasmid Vector)
用作将外源DNA引入细菌细胞的载体的质粒。
156、卡介苗(BCG)
(Bacillus Calmette-Guérin)
是由卡尔梅特和盖兰通过连续传代培养减毒牛型分枝杆菌制成的活疫苗。它是目前唯一在临床使用的预防结核病疫苗,主要通过诱导细胞免疫产生保护作用。
157、细菌致病性
(Bacterial Pathogenicity)
细菌引起疾病的能力,通常涉及毒素和粘附机制等因素。
158、细菌DNA重排
(Bacterial Recombination)
细菌DNA重排或交换的过程,导致遗传变异。
159、生物测定
(Bioassay)
抗生素浓度测定法通过测量一种物质(如抗生素)对活的有机体的影响来确定其浓度或效力的实验方法。
160、细菌DNA测序
(Bacterial DNA Sequencing)
通过现代分子生物学技术测定细菌基因组DNA序列的方法,用于物种鉴定、进化分析、致病机制研究和耐药性检测等,是细菌研究的重要手段。
161、杀菌浓度
(Bactericidal Concentration)
杀死细菌种群所需的抗菌剂的最低浓度。
162、细菌形态学
(Bacterial Morphology)
研究细菌的形状、大小和排列的学科。
163、细菌学分类
(Bacteriological Classification)
细菌分类法根据细菌的特征,如形态、生化特性和遗传成分,将细菌分类。
164、细菌内吞作用
(Bacterial Endocytosis)
细菌通过细胞膜内陷将外界物质转运入细胞内的过程,对细菌获取营养物质和应对环境变化具有重要作用,在细菌生长代谢中发挥关键作用。
165、细菌裂解
(Bacterial Lysis)
细菌细胞的分解或破坏,通常由抗菌剂或宿主免疫反应引起。
166、细菌学分析
(Bacteriological Analysis)
对样品中的细菌进行检查和研究,以确定其存在和特性。
167、生物控制
(Biological Control)
生物控制是一种利用自然天敌来减少或缓解害虫及其危害的环保且有效的方法。它广泛应用于农业、林业、水生生态系统、城市环境等领域,涉及病毒、微生物、线虫、昆虫、杂草和脊椎动物等害虫的管理
168、细菌二重感染
(Bacterial Superinfection)
在初次感染期间或之后发生的由不同菌株或细菌种类引起的继发感染。
169、细菌粘多糖
(Bacterial Mucopolysaccharides)
由细菌产生的复杂碳水化合物,常作为荚膜或生物被膜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保护细菌、增强致病性和提高抗药性等作用。
170、细菌外毒素
(Bacterial Exotoxin)
细菌外毒素是细菌分泌到细胞外的蛋白质性毒素,具有高度特异性和强烈毒性,能够直接损伤宿主细胞或干扰细胞功能。
171、细菌学
(Bacteriology)
细菌学是研究细菌形态结构、生理生化特性、分类鉴定、致病机制及其与环境关系的微生物学分支学科,是微生物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172、细菌分离株
(Bacterial Isolate)
细菌分离株是从自然界或临床样本中分离并经纯培养获得的单一菌株,具有独特的遗传特性和表型特征,是微生物研究、临床诊断和菌种保藏的基本单位。
173、生化需氧量(BOD)
(Biochemical Oxygen Demand)
指在特定条件下,微生物分解水中有机物过程中所消耗的溶解氧量,通常以mg/L表示,是反映水体有机污染程度的重要指标,广泛应用于环境监测和污水处理。
174、细菌突变
(Bacterial Mutagenesis)
细菌突变是指细菌基因组DNA序列发生改变的过程,包括自发突变和人工诱导突变两种方式,是研究基因功能、获得新菌株和进行分子进化研究的重要手段。
175、细菌趋化性
(Bacterial Chemotaxis)
细菌趋化性是细菌对环境中化学物质浓度梯度做出的定向运动反应,包括趋向有利物质(正趋化性)和远离有害物质(负趋化性),这种行为通过特定的信号转导系统调控,对细菌的生存和适应环境具有重要意义。
176、细菌转导
(Bacterial Transduction)
细菌转导是指通过噬菌体将供体细菌的遗传物质传递到受体细菌的过程。根据转导机制,分为普遍性转导和局限性转导。
177、细菌吞噬作用
(Bacterial Phagocytosis)
细菌吞噬作用是机体免疫细胞(如巨噬细胞、中性粒细胞)将细菌包围、吞入并在胞内消化降解的防御过程,是机体抵抗细菌感染的重要先天免疫机制。
178、细菌细胞壁
(Bacterial Cell Wall)
细菌细胞壁是细菌细胞最外层的刚性结构,主要由肽聚糖等物质组成,维持细胞形态、防止渗透压破裂、参与物质运输。
179、细菌内源性毒素
(Bacterial Endogenous Toxin)
是革兰氏阴性细菌细胞壁中脂多糖(LPS)的毒性成分,在细菌死亡或裂解时释放,可引起发热、休克等症状,是重要的致病因子。
180、细菌基因工程
(Bacterial Genetic Engineering)
利用分子生物学技术对细菌基因进行修饰、重组和表达的技术,包括基因克隆、DNA重组和基因表达等,在医药、农业和工业生产中具有广泛应用。
181、枯草芽孢杆菌孢子
(Bacillus Subtilis Spores)
该菌在不利环境条件下形成的休眠结构,具有耐热、耐干燥、耐化学药品等特点,能在恶劣环境中长期存活,在发酵工业、生物防治和益生菌制剂中有重要应用价值。
182、细菌毒力因子
(Bacterial Virulence Factor)
细菌致病的重要物质基础,包括内毒素、外毒素、侵袭酶等多种成分,通过不同机制损害宿主或帮助细菌定植、侵袭和逃避免疫。
183、蜡状芽孢杆菌毒素
(Bacillus Cereus Toxin)
由蜡状芽孢杆菌产生的一类致病性毒素,主要包括呕吐毒素(耐热性)和腹泻毒素(易热不稳定),可引起食物中毒,主要症状为恶心呕吐或腹泻。
184、细菌转座子
(Bacterial Transposon)
一种可在细菌基因组内移动的遗传元件,通常携带抗生素抗性基因。
185、细菌质粒复制
(Bacterial Plasmid Replication)
质粒在细菌细胞内复制的过程,是细菌遗传和基因工程的重要基础。
186、细菌抗原
(Bacterial Antigen)
被免疫系统识别为外来物的物质,引起免疫应答。
187、细菌细胞质膜
(Bacterial Cytoplasmic Membrane)
包围细菌细胞并调节物质进出运动的脂质双层。
188、细菌噬菌体展示
(Bacterial Phage Display)
一种通过在噬菌体表面展示肽或蛋白质来研究蛋白质相互作用的技术。
189、细菌孢子形成
(Bacterial Sporulation)
某些细菌(如芽孢杆菌)在不利环境条件下的一种分化过程,经过前孢子、原孢子、成熟孢子等阶段,形成具有多层保护结构的休眠体,具有耐热、耐干燥、耐化学药品等特性,能在恶劣环境中长期存活。
190、细菌基因表达
(Bacterial Gene Expression)
DNA信息转录成RNA并翻译成蛋白质的过程,具有原核生物特有的操纵子结构和调控机制,包括转录起始、延伸和终止,以及翻译的起始、延伸和终止,受到多层次调控,如启动子强度、阻遏物、激活物等。
191、炎症
(inflammation)
炎症是指具有血管系统的活体组织对各种损伤因子刺激所发生的一种以防御反应为主的基本病理过程。炎症的主要表现包括红、肿、热、痛和功能障碍,这些特征是由于局部血管扩张、血流加快、白细胞浸润以及炎症介质的作用。
192、抗原
(Antigen)
能够刺激机体免疫系统产生特异性免疫应答,并能与免疫应答产物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结合的物质。抗原通常具有两个基本特性:一是免疫原性,即能诱导免疫应答;二是反应原性,即能与免疫应答产物发生特异性结合。抗原多为蛋白质、多糖等大分子物质,广泛应用于疫苗研发、疾病诊断和免疫治疗等领域。
193、抗体
(antibody,Ab)
抗体是一类能与抗原特异性结合的免疫球蛋白,是由B细胞在抗原刺激下增殖分化为浆细胞后产生的一类能与相应抗原特异性结合的糖蛋白。抗体的主要功能是介导体液免疫反应,帮助机体识别和清除病原体。
194、先天性免疫
(adaptive immunity)
机体与生俱来的非特异性防御系统,是抵抗病原体入侵的第一道防线。它包括以下几个层面的防御机制:
物理和化学屏障:皮肤、黏膜、酸性环境等;
细胞成分:巨噬细胞、中性粒细胞、NK细胞、树突状细胞等;
分子成分:补体系统、炎症因子、干扰素等。
195、适应性免疫
(adaptive immunity)
也可以称为获得性抗感染,是一种抗原特异性免疫类型,是宿主免疫系统识别和破坏特定微生物、其产物和其他侵入体内的异物的获得性能力。它是基于宿主先前暴露于特定病原微生物或抗原而引发的特定类型的免疫应答。
196、抗原变异
(Antigenic Variation)
抗原变异是病原体表面抗原结构发生改变的现象,包括点突变导致的抗原漂移和基因重排导致的抗原转换,使病原体能够逃避机体免疫识别。
197、自身免疫性疾病
(Autoimmune Disease)
免疫系统错误地攻击人体自身组织的一种疾病。可分为器官特异性(如I型糖尿病、重症肌无力)和系统性(如系统性红斑狼疮、类风湿关节炎)两大类。
198、细菌感染
(Bacterial Infection)
细菌感染是致病菌侵入并在机体内定植、繁殖,引起组织器官损伤和机体防御反应的病理过程,可引起发热、炎症等症状,是常见的感染性疾病类型。
199、急性感染
(Acute Infection)
指病原微生物侵入机体后快速发展的感染过程,特征是起病急骤、症状明显、病程较短(通常在2周以内)。主要表现包括发热、寒战、疲劳等全身症状,以及感染部位的特异性表现。
200、细菌耐药性
(Bacterial Resistance)
细菌对抗菌药物产生的抵抗能力。这种现象可通过多种机制实现,包括产生降解药物的酶、改变药物作用靶点、增强细菌外排系统、降低细胞膜通透性等。耐药性可分为自然耐药和获得性耐药。
微生物学作为一门深邃而广博的学科,在其不断发展演进的过程中,衍生出了丰富的专业术语体系。由于学科内容的庞大性和复杂性,本文难以对所有相关术语进行全面阐述。我们计划在后续内容中,特别针对肠道菌群领域的专业术语进行系统性的梳理和解读,为大家提供更加完整和参考知识。
主要参考文献:
World of Microbiology and Immunology K. Lee Lerner and Brenda Wilmoth Lerner, Editors. Volumes 1 and 2. 2003. The Gale Group, Inc. 27500 Drake Road Farmington Hills, MI, 48331-3535.
Prescott’s Microbiology, 12th Ed. 2019. Joanne Willey, Kathleen Sandman and Dorothy Wood. McGraw Hill Publication.
Textbook of Microbiology by Surinder Kumar. 2012. Jaypee Brothers Medical Publishers § Ltd. ISBN : 978-93-5025-510-0
Jawetz, Melnick and Adelberg’s Medical Microbiology. 25th Eds. International Edition. 2001. McGraw Hill Publication
Textbook of Microbiology and Immunology. 2nd Eds. By Subash Chandra Parija. Elsevier publication.
Essentials of Medical Microbiology. 4th Eds. By Rajesh Bhatia and Rattan Lal Ichhpujani. 2008. Jaypee Brothers Medical Publishers § Ltd
Leber, Amy L., editor in chief. (2016). Clinical microbiology procedures handbook (Fourth edition). Washington, DC : ASM Press 1752 N St., N.W., [2016]
Tille, P. M., & Forbes, B. A. (2014). Bailey & Scott’s diagnostic microbiology (Thirteenth edition.). St. Louis, Missouri: Elsevier.
Microbiology from A to Z explained– biologynotesonlin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