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实时提取SIM卡打电话的信令声音
--社会价值(一、方案解决了什么问题)
- 一、前言
这段时间,我们在技术范围之外陷入了一个自证或者说下定义的怪圈,即要怎么样去介绍或者描述:我们是一个什么样的产品。它在当前这个世界上,处于什么样的生态位?它解决了什么样的问题,能够适用在什么样的场景,都有哪些人可能会用它?在预期的领域里面,它的商业机会会有多大,即“假设所有条件都满足,你这个业务最多能做到多少个亿的规模?”。进而定义出“它有什么样的社会价值”。
这个思考方向,确实属于一个全新的探索领域。它使得我们需要对当前我们做的这个事情,进行深入的、根本性的挖掘:在社会层面上,我们最核心的东西到底是什么?
我们通过往手机中安装普通app,通过巧妙的方式实时的提取到了SIM卡打电话的信令和声音数据。当前的方案中,我们采用蓝牙电话的方式来实现这样的业务功能。
这样,移动通信运营商主营的电话、短信、数据流量这三大业务,我们都能通过正常的使用方式,将其提取出来,共享给手机周边的设备,使它们也能随时随地享受“互联网+”带来的便利生活。
- 二、细分领域现状
近来受了雷军哥哥的毒,觉得他说的确实很对:是用户需要什么样的产品,我们就造什么样的产品。而不是我造什么产品,然后花很大力气推广,告诉用户或潜在客户:这玩意怎么用?它能解决我哪些需求?
问题来了,第一个问题:用户是谁?它为什么能称为用户?
从蓝牙电话方案的源头来看,产品的用户,一定是使用SIM卡或潜在有意向使用SIM卡进行通信的人或群体。
在行业的早期,由于法律法规和通讯行业设备的国家/地方标准的要求,终端设备是不允许将通话能力暴露到设备之外的(短信和数据流量的限制就小很多)。我们常见的“三方通话”策略就是基于这个模式来设计的结果:它实现两个通话之间数据隔离,不允许在终端设备上对两路通话进行直接或间接的数据桥接。
我们方案及后续的应用扩展,也应遵循这个理念来进行通信规划,消息和事件可能分发成多份,但数据内容永远只会有一个物理终端来进行消费和通信。
当然,这些年下来,也有不少方案游走于规则的边缘,如某些厂家插SIM卡的IP话机,它在话机中插入1至2张SIM卡,但呼叫链路却是先从话机转到SIP-UA的PBX,然后再转回来到话机,通过4G/5G的SIM卡拨出。通过这样的方式实现IVR和语音数据加工的能力。
我们方案提供的能力与上述的用法基本一致,即通过能力复用的方式,使手机周边的其它不内置SIM模块的智能/非智能设备,也能拥有SIM卡提供的通话、短信、数据流量的操作能力。
- 三、SIM手机卡的业务现状
早些年的时候,家庭电话座机、企业办公电话、小灵通等固话线路的呼叫方式已经全部淡出了日常用户的视野。绝大部分的人群,使用移动运营商基站的业务都是通过光纤入户的宽带+手机卡和数据流量来进行。
截止到目前,一个可移动的设备,最常用的无线通讯方式仍然是Wifi和4G/5G移动基站。受功率、衰减、无线电管理部门的空口管理的约束规范等要求,自组网、高频数据透传等常见的应用如无人机影像传输、对讲机群呼等方式,在成本、入网、互联互通等方面仍然处于比较小众的范畴。(对讲机现在也有做公网对讲的趋势,成本优势)。
SIM模块和SIM手机卡,就是利用4G/5G通信基站的最为普遍性的一种用法的体现。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世界范围内逐步从模拟通信到数字通信、从1G到GSM/GPRS,再到3G、4G、5G,数据通信标准在不断演进。同样的,作为数据收发终端的SIM模块的标准也在不停地升级。对于中国大陆而言,“全网通”这个概念是跟随移动通信标准而不断扩充模块的覆盖范围的,依托于SIM模块的SIM卡和通信终端(手机)也在不停地演进和调整。
早些年的时候,特别是移动互联网还没开始之前的2G/GSM/GPRS的时代,由于通信的数据量不大、以及基站覆盖范围大,建设投入小,资费套餐相对低廉很多。当时各运营商对外出售的“流量卡”基本可以做到极少月租甚至是0月租,哪怕是电话短信这样的运营商基础业务,月租或捆绑套餐的最低价格的选择项也相对较多(相对应的漫游费、省内/省外长途等等莫名其妙的其它费用就很多)。
后来某一年,突然开始要办电话卡实名制,达没达到效果的暂且不论,反正“不限流量”和各种低价套餐就开始逐步减少甚至取消了。然后世界就到了我们现在这个SIM卡和eSIM卡设备并存的时代:一个人要办多个SIM卡和设备,生活手机和工作手机的卡号分离、电话手表/智能手环需要eSIM卡、智能家居天猫精灵需要插SIM卡、买台新能源汽车都会给你内置一个SIM卡来使用流量。这些都不是重点,重点是每一个能接入运营商基站的SIM,都要你玩一遍“套餐和最低消费”的模式。
运营商对多SIM卡这一块的方式主要是提供“副卡”这个概念,通过【副卡+套餐捆绑+低消】的方式,来实现多SIM卡的融合与业务的盈利。部分运营商输出的“个人小号”理论上也属于副卡的范畴。
我们抛开网络覆盖面大小、传输实时性等技术层面细节不谈,从迭代演进和业务特征等角度,讨论一下SIM模块都有哪些业务特点:
- 通话功能是实时业务,通话优先次序高。
- 用户随时在线,手机号跟人捆绑,一呼叫就能找得到人。
- 数据流量比通话费用更加便宜。
- 短信目前除了收发验证码之外,基本没人实际在用。
- 可以根据基站定位等方式获知SIM模块所在区域。
从这一堆的业务和使用层面上来看,SIM模块及配套的SIM卡和手机号代表的体系,主要体现为:
- 门牌号一样的性质,即如果想找某个人,拨打ta某个手机号码,就一定能找得到ta。就好比常住地址一样,你去到某个地址的门牌号去敲门,总能找得到人。
- 数据流量的复用和应用范围比电话短信要广泛得多。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电话卡的三大用途:接电话、流量上网、偶尔的打电话。
- 四、SIM手机卡的用户现状
正常情况下,普通手机卡用户外呼出去的需求其实是不大的。除非是诸如快递业务员、销售商务人员这种,工作性质天生就需要对外部的目标对象进行主动式介入的行业或岗位(当然,不排除某些时候和场景需要长时间沟通的情况)。
大部分时间,作为普通的手机用户,办理手机卡最主要用途就是随时接听重要的来电、在网速不佳的区域进行流量上网、以及接收比较重要的短信。
因此,我们看到很多手机厂商和3C配件厂商,在针对“人”这个角色规划配套即生态链时,常常依托于手机的流量上网的特性、以及手机终端设备的处理性能。不管是“1+8+N”,还是“人-机-车互联”都遵循这样的模式。
事实上,在“互联网+”和“物联网”的时代,设备与设备之间的寻址和互联,是用不到【打电话】这样的能力的,电话的能力仅限于“人”这个群体角色本身。而涉及“人”这个定位有关的能力,一般只有两个考评和判断办法:是否能随身携带?是否能脱离手机独立工作?
毕竟,你很难想象说我给一个车机的号码拨打电话,它告诉你它主人不在车上,有啥事可以跟它说或者进行留言,等它主人来坐车时它会通知他。那不扯犊子吗?这种场景肯定是伪需求。
但是,也不是什么场景和设备都扯到“物联网”,人类社会中某一些行业或场景可能会弱化手机卡的数据流量上网功能,比如老人手机、小朋友的相关配套电子设备(如儿童手表、学习机、平板、学生手机等),平时一般不会用到手机卡的功能,但需要用到的时候能够实时沟通、找得到人,也能算达到了SIM手机卡设计的初始目的。
因此蓝牙电话方案更多的时候应该要在“人”这个概念上做文章,技术和业务上要更加靠拢到诸如【陌生人社交】、【紧急事件传达】、【网络流量复用】等刚需性的领域,并在一定程度上对它们进行组合与级联优化,看看哪些场景下产品的受众面更宽、使用频率更高。
- 五、我们解决了什么问题
我们解决了什么问题?这个问题本身就非常值得我们深入思考。
方案的初始目的是为了解放双手,不要局限手机设备本身做接听操作。而是可以把手机当作一个移动的带SIM卡功能的模块,将呼叫和来电的能力转发给周边的设备。使周边的设备不用加装SIM模块,就能拥有集成SIM模块所具有的电话和短信的能力。而且不需要进行任何硬件层面的改动。
你想新做一个带SIM卡功能的设备,从研发到BOM物料到量产到库存,隐性成本多大?现在容易了,随便弄个百把块钱的老人机、学生手机放旁边,就能实现这个效果。甚至这个成本都不用自己出,引导用户做自发性的行为也可以。
从这个角度来看,场景规划的产品人员可以只专注于上层设计和软件设计,把手机与电话拨号方案当作底层能力的基础设施来看待就行。这样看这个方式与“云计算-边缘计算”的基础架构也有异曲同工之妙。
我们最终的用户是什么人群?所有正在使用和潜在使用手机卡,有需要通过电话与外界沟通的人群,都有可能是我们的潜在用户。最终用户依照下述章节的场景,不同应用场景将会有不同的潜在用户和付费用户,可能是toC的民用设备、也有可能是toB的商用环境。
- 六、产品的适用场景与小结
从以上的内容和场景现状描述可知,蓝牙电话方案依照适用场景,可以分为如下4个不同的使用方向:
- 拨打电话给某些特定号码人群的用法(竞争产品很多,国家限制得也很严)。
- 挂载SIM模块专门用来接听来电并将话务分发给周边设备的用法(智能家居或行车不能接打手机的场景)。
- 使用手机做无线CPE进行流量共享复用。(受限于功率和信号强度)
- 部分场景需要搭配短信接收和发送的功能进行业务使用。
以上的内容是受限在使用手机设备+SIM手机卡的情况下,那么,有没有可能在非智能手机甚至非手机的场景下使用呢?毕竟近年来的可穿戴设备以及无人机自组网等方向也一直在寻求脱离手机设备而独立使用。与我们本篇分析的,想要进行能力解绑的目标趋势也是一致的,如何去规划和探索?
估计后续我们需要启用一些技术专题对这些方向进行深入挖掘和细致的分析和探讨。
上一篇:手机实时提取SIM卡打电话的信令声音-蓝牙电话如何适配eSIM卡的手机
下一篇:手机实时提取SIM卡打电话的信令声音--社会价值(二、方案特点和主要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