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每个人的基本情况不同。比如我有一个类别跟「设计」相关,这是自己的个人爱好,但不一定适合其他人。再比如我还有一个类别跟「广告文案」相关,因为里面很多表达可以借用到演讲或写作中,这也不适合所有人。
第二,每个人当下的处境不同。比如有段时间我在准备撰写《高效学习》,所以大部分的积累都围绕这个领域展开。而其他人当下的痛点不同,那自然也不适用。
那怎么办呢?
我本科学的是统计学,它有个方法论,叫「归纳法」。比如要做一个分析,我就先收集 1000 条数据,然后按照不同的类别进行归类:有的是「 30 岁以上」「 30 岁以下」,有的是「学生」「员工」「管理层」,有的是「本科生」「研究生」「博士」。
简单来说就是:先有,再分。
这个方法也可以应用到知识体系的建立中:
1.建立一个「收件箱」:有什么信息就都放进去。
2.定期转移:定期对收件箱进行清理,觉得有用的就根据它的特点,建立文件夹,放进去。
比如:
1.我在桌面有个文件夹叫「临时」,每天将收到的各种文件都放进去。
2.每周对「临时」文件夹进行清理,有用的就放入到电脑里其他的文件夹里,如果没有合适的文件夹,就新建一个。
这样,体系就在不断积累中建立起来。
02
知识体系的结果,是网络。
什么是网络?当你看到「渠道」时,能马上联想到「电商」「线下」「社群」等;继而延展出「小红书」「抖音」「淘宝」等的优劣势,同时判断什么商品适合哪类渠道。
既然是网络,那就意味着要深,也要广。
1.深的意思是,看到细节。比如活动策划,能看到一个活动中如果核心人员突然来不了时,主办方该怎么办(录视频、请他人、改流程)。
2.广的意思是,看到可能。比如今年又要策划年会,那肯定不能是去年的复制,而是有更多的创意安排。
要做深,核心方法是实践。因为问题大多出现在现场,真的经历,才能对每个细节有真的体会。
要做广,简单方法是交流,别人的实践可以成为自己的参考;系统方法是看书和听课,作者和老师会梳理出一整套解决方案。
03
知识体系的落地,是简化。
比如之前组织一些朋友做分享,要给他们提内容上的建议。如果给出的是 10 多页的操作指南,对方接受起来肯定有难度。所以,最后就给了四条:
1.每个观点前有一个故事。
2.结尾有总结。
3.加一句金句。
4. PPT 上多放点图片。
这是这么多年学习和实践后,总结的四个最有用的方法。
这是简化的第一个方法:划重点。
类似的,我做了一份《面试一页纸指南》,他人拿到后问完对应的问题,基本可以了解候选人的大致情况。
也做了一份《课程开发必选动作和推荐动作》,方便他人快速地制作课件。
简化的第二个方法是:做清单。
比如一场活动,涉及方方面面的内容,拿到一份清单,核对每一项是否完成(达标),这样后续工作便能保证达到「良好」以上的水平。
↑ 《一页纸接待准备表》,来自课程《商务接待之精细化准备》
04
知识体系的目标,是直觉。
对于一位资深投资人员,当看到一个项目时,他能快速地通过经验数据测算出收益率。
对于一位资深研究人员,当要写一个报告时,他能快速地搭建起框架。
对于一位资深写作人员,当拿到一个选题时,能马上地联想起自己的素材,并进行信息搜索,快速完成稿件。
直觉是当 XX 出现的时候,我就 XX 。
当然,直觉的形成,是持久训练的结果。
05
好了,我们做个小结:如何打造个人的知识体系?
1.知识体系的一个误区,是完备。我们可以尝试使用「归纳法」,先有知识,再做归类。心态上更放松,做起来更容易。
2.知识体系的结果,是网络。这既要做深、也要做广。 要做深,核心方法是实践。因为问题大多出现在现场,真的经历,才能对每个细节有真的体会。要做广,简单方法是交流,别人的实践可以成为自己的参考;系统方法是看书和听课,作者和老师会梳理出一整套解决方案。
3.知识体系的落地,是简化。有两个方法:划重点、列清单。
4.知识体系的目标,是直觉。当 XX 出现的时候,我就 XX 。
这是我对打造个人知识体系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