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多元智能理论是对认知方式的分类,但它也可以为游戏设计提供丰富的思路和策略,帮助设计师创建更具吸引力、包容性和多样性的游戏。通过理解不同玩家的认知方式和优势,我们可以更精准地设计游戏的元素和玩法,使其能够吸引广泛的玩家群体。以下是如何具体运用这一原理来优化游戏设计的几个方向:
1. 针对不同认知方式设计游戏玩法
每种智能类型都有其特定的认知模式,了解这些差异后,我们可以设计出能够激发不同智能类型玩家兴趣的游戏元素。
- 数理逻辑智能:这些玩家喜欢通过批判性思维、推理和分析来解决问题。游戏中可以设计复杂的谜题、战略决策和资源管理系统。例如,设计带有数学逻辑和统计成分的游戏,像是**《星战前夜》(Eve Online)中的经济系统和战术规划,或者包含大量数学解谜的游戏,如《Portal》**。
- 空间智能:这些玩家擅长在头脑中构建和操作视觉化的图像。设计中可以加入需要空间感知、方向判断和物理运动的元素。像**《魔方》和《超级马里奥》**这样的游戏,就能吸引这些玩家。可以设计3D世界、迷宫、解谜关卡和需要高空间感知的玩法。
- 语言智能:这些玩家通过语言、文字学习最为高效。设计可以围绕丰富的文本叙事、对话和故事展开。例如,基于故事驱动的角色扮演游戏(RPG),像**《巫师3》**,通过深入的剧情和对话选项来吸引语言认知型玩家。
- 身体-运动智能:这些玩家通过身体的动作和反应来学习和体验。可以设计需要玩家进行肢体互动的游戏,像**《Just Dance》,《Wii Sports》**,或是任何形式的运动、舞蹈或动作控制类游戏。
- 音乐智能:这些玩家能通过音调、旋律、节奏等来认知世界。设计时可以融入音乐、节奏元素,让游戏成为一种“听觉体验”。例如,《音乐方块》(Lumines)或**《节奏天国》**,这些游戏通过与音乐同步的操作吸引音乐智能的玩家。
- 人际智能:这些玩家擅长与他人互动,通过合作和社交获得乐趣。可以设计多人合作或竞争的游戏,鼓励玩家在团队中发挥作用。像**《英雄联盟》、《堡垒之夜》**等游戏,都能吸引这些喜欢与他人互动的玩家。
- 内省智能:这些玩家更喜欢独立思考和自我反省。设计中可以提供更多自由探索和个人成长的机会。可以设计单人角色扮演游戏,或者需要玩家深入思考的心理解谜游戏。例如**《心灵杀手》和《纸牌》**等。
- 自然探索智能:这些玩家通过与自然世界的互动来认知和学习。游戏可以加入丰富的自然元素和探索环节,例如开放世界游戏中的自然景观或环保题材的游戏。像**《塞尔达传说:荒野之息》**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玩家在其中探索自然环境,解决基于自然规律的谜题。
2. 多元智能融合,打造多层次的游戏体验
虽然每个玩家可能擅长某一特定智能,但大多数玩家的认知方式往往是多样化的。所以,设计时可以结合多个智能类型,创建一个多层次的游戏体验,既能吸引特定智能的玩家,也能满足更广泛玩家的需求。
- 混合元素设计:将多个智能类型的元素结合在一个游戏中。例如,在一款角色扮演游戏中,结合策略性思考(数理逻辑智能)、剧情互动(语言智能)、解谜探索(空间智能)和团队合作(人际智能)等元素,让不同认知的玩家都能找到自己的兴趣点。
- 适应性游戏设计:通过为玩家提供不同的选择和路线,让他们可以根据自己的智能类型选择不同的游戏玩法。例如,一些谜题可以通过逻辑推理(数理逻辑智能)来解决,也可以通过空间感知(空间智能)或与NPC互动(语言智能)来解决,从而让每个玩家都能找到最适合自己的方式。
3. 个性化和自适应游戏设计
基于玩家的认知智能类型,游戏可以设计成能够动态适应玩家的方式。例如:
- 自适应难度系统:游戏根据玩家的表现调整难度,例如,如果玩家在数学推理类挑战中表现出色,可以通过增加数学难度来提高挑战性;如果玩家在解谜过程中更多依赖空间感知,游戏可以调整谜题的形式,让其更符合玩家的优势。
- 玩家偏好配置:设计时可以让玩家选择自己偏好的游戏风格或智能类型,游戏根据选择提供不同的内容或玩法模式,确保玩家能够最大化地发挥自己的优势。
4. 增强游戏的包容性和多样性
通过考虑多元智能理论,游戏设计可以变得更加包容,能够涵盖更多类型的玩家,提供更多元化的体验,避免某一智能类型的玩家被忽视。例如:
- 多模式选择:设计多个玩法模式,如合作模式、单人剧情模式、竞技模式、创意模式等,让不同类型的玩家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玩法。
- 互动与反馈:设计游戏时加入更多互动和即时反馈元素,帮助玩家在游戏过程中不断适应自己的智能特点,让他们感受到游戏的进步和成就感。
通过多元智能理论,游戏设计不仅能够更好地吸引不同认知方式的玩家,还能提升游戏的深度和互动性。设计师可以根据不同智能类型的特征,创造多元化的游戏内容和玩法,使游戏成为一个多层次的智力挑战平台,让玩家根据自己的优势和兴趣找到适合自己的游戏方式,从而提高玩家的参与度和游戏体验。
如何平衡硬核体验和多层次体验呢?
你提到的平衡问题确实是游戏设计中的一个重要考量,尤其是在面对目标玩家群体的多样性时。游戏既可以通过深度的、专注于某种认知方式的硬核玩法吸引特定玩家,也可以通过多层次、包容性强的综合体验来吸引更广泛的玩家群体。这个选择需要结合以下几个方面来考虑:
1. 目标定位和核心受众
首先,你需要明确游戏的核心目标和受众群体。具体而言,选择打造硬核游戏还是综合体验游戏,主要取决于你的目标玩家类型和你的游戏愿景:
- 硬核游戏:如果你的目标是吸引一群对某种特定玩法、深度体验或者某种认知方式(如数理逻辑、空间认知等)有高度兴趣和熟悉度的玩家,那么深度的、专注于某一认知方式的游戏可能更合适。硬核游戏通过高度挑战和专注的玩法设计,能够为这类玩家提供深度体验和满足他们对某种智能的需求。例如,《星际争霸》(Starcraft)吸引的是喜欢策略和计算的数理逻辑型玩家,《血源诅咒》(Bloodborne)吸引的是喜欢挑战和精准操作的玩家。
- 综合体验游戏:如果你的目标是吸引广泛的玩家群体,包括不同认知方式的玩家,那么可以通过多层次的设计来吸引不同类型的玩家。在这种游戏中,设计师往往会让玩家有多个选择,能根据个人的认知偏好来决定游戏的挑战内容。比如,《塞尔达传说:荒野之息》(The Legend of Zelda: Breath of the Wild)就同时满足了喜欢空间探索、策略思考、战斗操作和剧情探索的玩家。
2. 玩家的认知多样性与层次化设计
由于大多数玩家通常具有多重认知智能,而不是仅限于一种智能,因此,设计时应当考虑到不同玩家的多重需求,可以通过以下方式来平衡硬核体验和多层次的综合体验:
- 核心玩法与可选深度:在游戏的核心玩法上,集中精力打造硬核、深度的游戏体验,针对特定的智能(如数理逻辑或空间认知)设计高挑战性的元素。然而,在此基础上,可以提供一些多层次的辅助内容或“轻松模式”,让那些不擅长某一类型认知的玩家也能参与其中。例如,《怪物猎人:世界》(Monster Hunter: World)就是一款硬核游戏,核心是挑战和策略,但游戏也有各种辅助系统(如协作玩法、自动目标指引等),让更广泛的玩家可以进入这个世界。
- 多种玩法路径:提供不同的玩法路径或模式,让玩家能够根据自己的认知方式选择适合的游戏体验。例如,游戏可以提供“休闲模式”和“硬核模式”两种选择,前者适合那些偏向人际交往或内省认知的玩家,而后者则适合喜好挑战和高难度的玩家。此外,在游戏中设计一些可以跨认知智能的系统,比如解谜、探索、战斗等模块,确保不同认知智能的玩家都有空间去发挥和享受。
- 逐步引导与奖励:为了平衡多层次体验,可以设计一个引导系统,让玩家在初期轻松进入游戏,并在之后逐渐接触到更具挑战性的内容。这样不仅避免了新手玩家被复杂的游戏机制吓到,同时也能保持硬核玩家的兴趣。例如,**《黑暗之魂》**系列就通过逐步引导和隐秘的故事展开,满足了硬核玩家的探索欲望,同时也让新玩家能够逐渐适应游戏的难度。
3. 跨认知元素的整合
多元智能理论的另一个重要启示是,不同认知方式的玩家可能会在同一款游戏中找到各自的玩法乐趣。因此,设计时不仅要考虑硬核与综合体验的平衡,还需要融入跨认知智能的元素,使得游戏能够吸引不同类型的玩家。
- 深度与多样性的融合:例如,你可以设计一个既有策略决策和战斗挑战(适合数理逻辑智能和空间智能的玩家),又有丰富的故事情节和角色互动(适合语言智能和人际智能的玩家),还可以加入一定的自然探索和环境互动(适合自然探索智能的玩家)。这种设计既能让硬核玩家在战略和战斗中找到挑战,又能让那些喜欢探索、社交或剧情的玩家获得满足。
- 奖励与成就系统:设计多元化的奖励和成就系统,让不同认知类型的玩家可以根据自己的优势获得回报。例如,空间智能型玩家可以通过解锁复杂的环境谜题来获得奖励,而语言智能型玩家则可以通过发现并解锁游戏中的故事或对话分支来获得成就。
4. 灵活的设计与玩家反馈
在设计过程中,灵活的调整和快速的反馈机制非常重要,可以通过玩家的实时反馈来优化游戏的各个方面。
- 玩家选择的自由度:为玩家提供自由选择的空间,比如开放世界游戏或多路径选择的剧情游戏,让玩家在不同的游戏层次之间自由切换。让硬核玩家能够追求深度的挑战,而休闲玩家可以选择较轻松的体验。
- 多样的游戏时长和节奏:提供不同的游戏节奏,可以满足那些喜欢长时间投入、探索的玩家,也能照顾到那些时间有限、只想快速体验的玩家。
平衡硬核体验与多层次体验的关键在于 明确目标玩家群体 和 根据不同智能类型设计多样化的游戏内容。硬核游戏注重深度和挑战,而综合体验游戏则通过多层次的内容和灵活的设计来满足更广泛玩家的需求。最理想的方式是:围绕核心玩法进行深度设计,同时在此基础上加入适应不同认知方式的辅助系统和玩法路径,让更多类型的玩家都能在游戏中找到自己喜欢的体验。
原理7: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
1983年,哈佛大学发展心理学教授霍华德·加德纳(Howard Gardner)提出了多元智能理论。该理论认为,作为个体,我们每一个人在认知方式上都各有长处和短处。比如,对于有些人来说在学校学数学很容易,对有些人来说却很难。这并不意味着他们不能学好它,而是学校对于数学的传统教学方式可能不适合这些学生。加德纳在他的研究中发现人有8种不同的智能,或者说认知方式,以下分别解释了它们。
-
数理逻辑认知:通过批判性思维和逻辑来认知的过程。有时也被含糊地称为左脑学习。
-
空间认知:通过想象将物体在空间中的情形视觉化来认知的过程。专业的国际象棋选手们在脑海中想象他们和对手走的每一步棋的画面就是这样的一个过程。
-
语言认知:以听觉或书面的方式,通过文字来认知的过程。在这方面能力比较强的人擅长通过听演讲或者读书来学习。
-
身体-运动认知:通过身体或者周围的物理世界的移动来认知的过程。这些人如果能站起来,走动走动,或者与他们正在学习的东西有身体上的接触,就能学得更好。
-
音乐认知
通过各种和音乐有关的东西,包括音调、旋律、节奏和音色来认知的过程。这种类型的人能从童谣或任何以音乐形式呈现的东西中学习。 -
人际交往认知在与其他人的互动中来认知的过程这类人可能非常有爱心或者是一位交际花
-
内省认知:自我反省和认知的过程。这类人通赏都很安静,一直从自己的内心寻找答案。
-
自然探索认知:从周围相关的自然环境中认知的过程。
如果设计师在设计游戏时考虑到这些不同的智能,他们可以让游戏适应无限多的玩家。事实上这个理论在早年的游戏设计中有过体现。《星战前夜》(Eve Online)和《龙与地下城》(Dungeons and Dragons)就对擅长数理逻辑认知的人非常有吸引力因为有许多统计状态需要玩家记住。魔方和类似《音乐方块》(Lumines)这样的游戏则对擅长空间认知的人有吸引力。《龙与地下城》和大多数基于文本的角色扮演类游戏(roleplaying games,RPG)对那些擅长语言认知的人有吸引力。而“红灯绿灯停(Red Light,Green Light)和任何新兴的动作控制类游戏会吸引身体一运动认知类的玩家。抢椅子游戏和《塞尔达传说·时之笛》(Legend ofZelda : Ocarina of Time)利用音乐来吸引那些擅长这种认知方式的玩家。单人游戏如《纸牌》(Solitaire)和一些角色扮演游戏帮助那些自省认知类玩家更好地认识他们自己。寻宝类的游戏则让那些自然探索认知类的玩家从周围环境中去发挥他们的长处。
大多数游戏会利用这8种智能中的两到三个,而又有多少游戏会选择每一种都略有涉及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