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协同进化:人类与机器融合的未来
作者:[美]爱德华·阿什福德·李
译者:李杨
出版时间:2022-06-01
ISBN:9787521741476
中信出版集团制作发行
爱德华・阿什福德・李(Edward Ashford Lee)是一位在计算机科学与工程领域颇具影响力的学者,他的研究成果和著作对该领域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以下是其详细的个人经历:
教育背景
- 爱德华・阿什福德・李在麻省理工学院(MIT)获得了学士、硕士和博士学位,为其在学术研究领域的深入探索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职业经历
- 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任教:他长期在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UC Berkeley)任教,在该校的电气工程与计算机科学系担任教授职位,在教学岗位上,他致力于培养计算机科学领域的专业人才,传授专业知识并指导学生进行科研工作。
- 科研团队领导:他领导着伯克利分校的实时与嵌入式系统实验室(the Real - Time and Embedded Systems Laboratory),专注于嵌入式系统、实时计算、网络物理系统等方面的研究,在该实验室中,他带领团队开展了一系列前沿性的科研项目,取得了丰硕的科研成果。
研究领域与成果
- 网络物理系统(Cyber - Physical Systems):他在网络物理系统领域进行了深入研究,该领域涉及计算机系统与物理世界的交互与融合,他的研究成果为智能交通、智能电网、智能制造等众多领域的发展提供了理论支持和技术指导,推动了这些领域中相关技术的进步与应用。
- 实时计算(Real - Time Computing):在实时计算方面,他的工作致力于确保计算机系统能够在严格的时间限制内完成任务,满足各种对时间敏感的应用需求,例如在工业自动化、航空航天等领域,他的研究成果有助于提高系统的可靠性和性能,确保关键任务能够及时、准确地执行。
- 编程语言和系统设计(Programming Languages and System Design):他在编程语言和系统设计方面也有着卓越的贡献,他的研究工作有助于开发出更高效、更安全、更易于使用的编程语言和系统,提高软件开发的效率和质量,为计算机科学领域的软件开发生态系统带来了积极影响。
著作与影响力
- 学术著作:爱德华・阿什福德・李著有《柏拉图与技术呆子》(Plato and the Nerd)、《协同进化》(Coevolution)等书籍,这些著作深入探讨了计算机科学、技术哲学等多方面的重要议题,为读者提供了独特的见解和深入的分析,在学术界和相关领域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 学术论文发表:他在国际知名学术期刊和会议上发表了大量的研究论文,这些论文涵盖了他在网络物理系统、实时计算、编程语言等多个研究领域的成果,其研究成果得到了同行的广泛认可,推动了相关领域的学术交流与发展,为计算机科学与工程领域的知识体系不断添砖加瓦。
爱德华・阿什福德・李凭借其深厚的学术背景、丰富的职业经历、卓越的研究成果以及广泛的著作影响力,在计算机科学与工程领域占据着重要的地位,为该领域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协同进化:人类与机器融合的未来
在科技飞速发展的时代,人类与机器的关系日益紧密,引发了诸多关于未来的思考。本书作者爱德华・阿什福德・李从哲学、神经科学、心理学、遗传学、社会学等多学科角度,深入探讨了人类与机器的协同进化,认为科技与人类正经历达尔文式的协同进化,最终将走向融合共生,而非一方被另一方取代。
机器的发展与影响
- 数字人工物的类生命特征
- 繁殖与变异:软件可通过复制、更新实现类似生物的繁殖与变异,如应用商店中的 App 更新,新的 App 可看作是原有 App 的变异体,且软件工程师常通过拼凑代码创造新程序,类似生物的有性繁殖,未来软件繁殖甚至可能完全摆脱人类参与。
- 细胞结构类比:以维基百科为例,其服务器可类比为多细胞生物中的细胞,单个服务器坏死不影响整体运行,且服务器可更新换代,类似细胞凋亡,同时其数据中心的通风和空调系统等可维持内部环境稳定,类似生物的内稳态调节。
- 新陈代谢类似性:计算机从电力获取能量,电厂可视为其消化系统,将有机分子转化为电能,维基百科等系统在地理上分布式布局,可在部分服务器下线时通过重路由保持运行,类似生物的自我修复,且其成长依赖人类,与生物成长依赖其他生命体类似。
- 学习能力:机器学习算法广泛应用,如垃圾邮件识别、图像分类等,维基百科也具有学习能力,其通过页面浏览和编辑等外部刺激,在认知层面上学习人类概念的完整性和关联性,尽管其运作机制与人类不同,但在不断发展中逐渐向人类学习。
- 机器智能的发展与局限
- 人工智能的突破与应用:近年来人工智能取得显著进展,如图像分析技术使谷歌浏览器能通过关键词搜索出特定图片,人脸识别技术成熟,语音识别技术催生智能音箱,机器翻译技术也取得进步,这些应用在日常生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 机器智能的独特性与人类的差异:机器智能形态与人类不同,如谷歌的 DeepDream 项目展示了机器合成图片的独特能力,其生成的图片与人类认知中的真实图像有很大差异。同时,机器在某些方面虽超越人类,如计算速度和信息处理能力,但在感知、认知和意识等方面仍与人类存在较大差距。
人类与机器的关系
- 科技对人类智能的影响
- 个体与集体智能的变化:互联网和数字技术使人类获取信息更便捷,如谷歌学术和维基百科方便人们获取知识,从整体上提升了人类的集体智能,但同时也导致个体智能可能受到影响,如社交媒体的个性化算法使人们陷入信息孤岛,限制了个体思维的拓展,且个体过度依赖技术,自身思考能力可能下降。
- 认知方式的改变:人们在使用科技产品时,如智能手机,注意力容易被分散,阅读和思考变得碎片化,难以进行深度阅读和思考。然而,科技也为人类提供了新的认知方式,如虚拟现实技术可创造沉浸式体验,拓展了人类的感知边界,但目前仍存在诸多技术限制,无法完全实现真实的具身感知。
- 人机共生与责任归属
- 共生关系的形成:人类与机器已形成紧密的共生关系,机器成为人类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如人们依赖手机、电脑等设备进行工作、学习和娱乐,而人类也为机器的发展提供了需求和支持,双方相互依存、相互影响。
- 责任界定的困境:在人机关系中,责任界定面临诸多难题。如自动驾驶汽车发生事故时,难以确定是汽车制造商、软件开发者还是驾驶员(如果有部分责任)应承担责任;对于人工智能创作的艺术品,难以明确创作者是程序员、人工智能本身还是其他相关方,且随着机器自我进化,责任归属将更加复杂。
对未来的思考与展望
- 科技发展的不确定性
- 技术进步的不可预测性:科技发展迅速且复杂,如人工智能领域的突破往往难以提前预见,其发展受到多种因素影响,包括技术创新、数据量、计算能力等,这使得未来科技的具体形态和影响难以准确预测。
- 社会文化变革的复杂性:科技发展将引发社会文化的深刻变革,如就业结构的变化,一些传统工作岗位可能被机器取代,同时也会催生新的职业。人们的价值观和生活方式也将受到影响,如对隐私、自由意志等概念的认知可能发生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