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长文,4000 + 字,融合了众多企业的实践经验和行业观点,一文讲清制造业信息化建设的路径,心急的小伙伴可以先看目录:
- 关于定义 —— 制造业信息化建设是什么?
- 关于价值 —— 为什么制造业要进行信息化建设?
- 关于现状 —— 制造业信息化建设面临哪些挑战?
- 关于方法 —— 制造业如何实现信息化建设?
在当今数字化时代,制造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和机遇。信息化建设已成为制造业提升竞争力、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然而,许多制造业企业在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往往面临着不知从何入手、如何满足实际需求等问题。
这本《制造业信息化建设思路从0到1》白皮书,深入探讨制造业信息化建设的初期阶段,包括小处着眼的简单业务场景、需求调研的重要性以及相关案例参考,为制造业企业提供有益的借鉴。白皮书:https://s.fanruan.com/8bvwx
一、小处着眼,从简做起
(一)简单业务场景
1.生产报工(小微)
对于年产值 2 亿以下的小微企业,生产报工是一个重要的业务场景。通过对产品制造全过程的跟踪,实现无手写报工、实时产量数据统计、自动计件工资计算等功能,提高生产效率和管理水平。
2.设备管理(中小)
年产值 2 亿 - 10 亿的中小企业,可以关注设备管理。设备管理涵盖了基础设备信息、二维码点巡检、报修流程管理、设备维护保养、备件出入库管理和设备数据分析等方面,实现设备全生命周期管理。
3.合理化建议平台(中型)
年产值 10 亿左右的中型企业,可以考虑建立合理化建议平台。该平台旨在鼓励员工提出建议,促进企业持续改善,实现标准化和高效的建议管理系统与奖励机制。
(二)预计落地时间
这些简单业务场景的落地时间相对较短,具体取决于企业的规模、现有信息化基础以及员工的接受程度等因素。一般来说,生产报工和设备管理应用可以在几个月内完成部署和实施,合理化建议平台也可以在相对较短的时间内搭建起来。
例如,小微企业在使用生产跟踪应用时,如果企业规模较小,生产流程相对简单,可能在几周内就能完成系统的配置和员工的培训,实现系统的上线运行。对于中小企业来说,设备管理应用的落地时间可能会稍微长一些,需要对设备进行逐一编码和信息录入,同时培训员工使用新的系统,大约需要一到两个月的时间。而中型企业在建立合理化建议平台时,需要制定相关的制度和流程,进行系统对接和调试,同时对员工进行宣传和培训,让员工了解平台的使用方法和意义,这个过程可能需要两到三个月的时间。
(三)案例参考
1.生产跟踪应用(小微企业)
以某小微企业为例,通过一物对一码的方式,每个计划单对应一张二维码,员工扫码即可查看产品信息、计划生产数、安排工序等信息,并进行报工。报工、质检无需耗费纸张,手机扫码填报即可,数据实时统计,管理者可随时随地查看。同时,系统还具备自动计件工资和生产跟踪查询功能,计划、质量、工序可追溯,数据化展示班组排名、不良率分析等多维度信息。
2.设备管理应用(中小企业)
某中小企业采用了设备管理应用,实现了一物对一码,每个设备对应一张专属二维码,扫码即可管理设备。巡检全程无纸化,手机处理即可,实时通知报修,发现问题手机报修。通过日历化保养,在日历上安排保养计划,库存不足时自动提醒。出入库记录详细,备件的领用记录在案,设备信息汇总以多维报表形式展示。
3.维美德集团的合理化建议平台(中型企业)
维美德集团是全球领先的制浆、造纸和能源产业的开发者和供应商。该集团建立了合理化建议平台(CISS),系统理念包括持续改善、建议、系统和标准化高效的管理与奖励机制。从 2019 年至 2021 年,维美德集团总共提出建议数 7162 条,总共闭环建议数 6147 条,总闭环率达到 85.83%。
维美德中国总公司要求人均每年提出 4 条改善建议,西安、无锡、淄博、广州、天津等工厂都在向维美德上海看齐,落地合理化建议平台。该平台的实施,使得每一位维美德中国的员工都可以参与其中,为公司带来了成本节约、质量改进、生产效率提升等多方面的收益。
二、需求调研,从 0 到 1
(一)调研方向
1.现有信息化系统是否存在不足
包括高层领导数据需求是否充分满足、中层干部是否积极主动使用信息化系统作为管理工具、基层员工填报数据是否规范以及总体信息的质量情况等。
2.Excel 和纸质化流转的流程还有哪些
需要梳理已存在信息化系统但仍在用 Excel / 纸质 / 邮件流转的流程,以及没上信息化系统但属于企业核心业务和边缘性业务的需求。
3.从集团整体战略目标出发
考察各子工厂增长目标看板、集团总体增长目标看板、基层干部的绩效看板、创新型业务的增长目标以及职能、后勤部门的服务反馈等是否有信息化系统支持。
(二)调研过程
首先,需要明确调研的目的和范围,确定调研的对象,包括企业的高层领导、中层干部、基层员工以及相关的业务部门。然后,采用多种调研方法,如问卷调查、访谈、实地观察等,收集各方面的信息。在调研过程中,要与各部门的人员进行充分的沟通,了解他们的工作流程、存在的问题以及对信息化的期望和需求。
同时,还要对企业现有的信息化系统进行评估,分析其优势和不足,找出需要改进的地方。此外,还可以参考行业内的最佳实践,了解其他企业在信息化建设方面的经验和做法,为自己的信息化建设提供参考。
(三)调研结果
1.业务板块梳理
将企业的业务分为核心业务、次核心业务和边缘业务等。核心业务包括订单管理、计划管理、生产报工管理、财务管理、采购及供应商管理、仓库管理等;次核心业务包括设备管理、质量管理、模具管理、5S 巡检、合理化建议平台等;边缘业务包括 CRM、人事管理、合同管理、行政管理、售后管理等。通过对业务板块的梳理,明确了企业的业务架构,为信息化建设提供了基础。
2.业务看板规划
以项目制订单生产进度跟踪为例,规划设计了详细的业务看板。包括设计进度、试产进度、采购进度等看板,明确了试产流程规范、采购需求数量、设计工作划分、检验合格数量、试产物料齐套、零件设计数量、采购到货数量、试产节点进度、设计进度日报、图纸归档日期、物料齐套比率、试产报告归档等信息。
通过业务看板规划,能够直观地展示项目制订单的生产进度,及时发现问题并进行调整,确保项目按时完成。
3.现有业务流程与希望的业务流程
以某公司委外业务流程为例,现有流程存在邮件 + Excel + 纸质交流效率低、库存管理和信息沟通不透明等问题。希望的业务流程包括外部联系人参与审批流程、外部相关权限管理、流程审批结果抄送外部联系人、发起流程时的提交并打印支持外部联系人等功能。
4.需求清单明细
定义清楚场景、流程,参与的关键业务部门及人员,该流程过程中重点实现的功能以及关键数据。例如,人事管理中的招聘需求流程,包括需求申请、需求核对、需求审批、招聘流程、简历筛选、面试邀约、HR 面试、部门经理面试、招聘结果确认等环节,明确各环节的处理人员、业务描述、数据内容、系统功能描述和需求评估。
(四)落地案例参考
龙辉起重的信息化探索历史具有一定的代表性。该公司创建于 2005 年,是生产制造各类起重设备的专业企业,年产值逾 3 亿。公司在信息化建设过程中,经历了多个阶段。
2017 - 2018 年,处于探索期,尝试了多款信息化产品,但效果不理想。
2018 - 2019 年,开始构建核心业务框架,包括订单管理、生产管理(领料、质检、关键工序报工)和原料价格管理。在生产管理中,通过对每一台行车定义唯一编码,实现了全流程的管理。考虑到员工的实际情况,尽量简化操作流程,员工只需扫码即可上传照片或勾选相应信息,完成报工。在原料价格管理方面,由于起重机制造对原材料价格敏感,公司在原材料入库时录入当天价格,并在系统中设置简单分析,搭建仪表盘,展示主要原材料的价格波动趋势,为决策提供参考。
2019 - 2020 年,进一步扩展生产管理至全工序,包括车间点巡检、仓库管理等。同时,开始动用管理工具,用绩效绑定员工动作,进一步提升数据收集效率,使核心业务信息化范围更广,同时验证了绩效管理信息化的可行性。
2020 - 2021 年,发动全员,收集各个部门的广泛各类信息化需求,完善信息化系统。
通过这些阶段的信息化建设,龙辉起重逐步实现了生产流程的数字化管理,提高了生产效率和管理水平。例如,在生产管理中,通过扫码报工和实时数据统计,管理者可以及时了解生产进度,发现问题并及时解决。在原料价格管理方面,通过仪表盘展示价格波动趋势,为采购决策提供了有力支持,降低了原材料成本。在绩效管理方面,通过信息化系统实现了数据的自动收集和计算,提高了绩效评估的公正性和准确性,激发了员工的工作积极性。
制造业信息化建设需要从小处着眼,从简单业务场景入手,逐步推进。同时,要进行深入的需求调研,了解企业的现状和需求,为信息化建设提供精准的方向。通过案例参考,可以学习其他企业的成功经验,避免走弯路。希望本文能为制造业企业的信息化建设提供有益的启示和帮助。